人建造建筑 建筑塑造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建造建筑建筑塑造人-建筑论文
人建造建筑建筑塑造人
文/ 张帆
每一个时代,不同的建筑文明,带给城市生活新的思考。
建筑的蜕变之势,一直随着时代与时俱进,从建国初期到现在65 年的变化中,作为建筑最直观的部分,它一方面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是社会形态的浓缩展现。
另一方面,呈现出更加符合时代的多元光彩。
一个写入历史的命题——
从解放初期带有浓厚俄式痕迹的首批新中国建筑,到“工人新村”的出现,从筒子楼的强功能性到现在的住宅产业化,可以说,随着居住模式而变的外墙、内墙形态,无一不与当时时代的精神和社会需求相辅相成。
房屋的建筑原料——材料日新月异,从树木中穿越而出,一路踏着泥土、石板、砖瓦走向今日的玻璃、水泥、陶瓷,继而又回归到自然生态环保之原始材料。
昔日靠天作之合,取之于自然,今日靠人工之力,改造于自然。
材料的发展渊源如海,“建筑材料”如海中一捧水,内墙材料又如水中之一滴,但在人类居住文明的阳光普照下却足以生辉。
建筑气质随着时代而更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外墙、内墙不止是色彩和肌理的变化,更多的是符合建筑灵魂和气质,满足居住者的功能与心理的双重需求的综合产物,融合技术,色彩,轻型,绿色,节能和功能化提升,它们共同汇聚成一部新中国建筑蜕变史。
50 年代——纯真时代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正如民谣所说:“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的香,
几户人家一个庄,走亲访友靠步量。
”这是一个纯真的年代。
工人新村
50 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
居民住房实行供给制,统一建设,统一配套。
在技术和材料使用上,住宅建筑以节省材料,简单实用为宗旨。
当时毛泽东即提出“必须有计划的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住房重建计划逐渐被人民政府提到议事日程中来。
在新政权看来,“建造住房”首先是关于“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
因此,缓解住房压力是1950 年代建造工人住宅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新政权必须通过实际行动,即为工人建设住宅新村,来履行“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依靠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城市”的政治承诺。
1950 年,根据中央的指示,上海市长陈毅指出:“目前经济情况开始好转,必须照顾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1950 年代初,上海市所确立的市政建设的方针就是: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
在此背景下,曹杨新村“1000户”工人住宅(实际建造1002 户,即曹杨一村)和“两万户”住宅先后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的住宅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钢材及其他建筑材料的使用非常少。
工人新村小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了。
特点
极简的新中式建筑——形式上延续中式建筑的特点,立面设计引入了现代建筑开放式的格局,通透性好,利于观赏。
60 年代——激进时代
60 年时代,中国人民经历了生活的苦难和饥饿,生活品极度匮乏。
在这
个激进的年代,英雄辈出。
户住几型
60 年代,国民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全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口号推动下,群众想出了种种办法,降低造价,减少钢材水泥的用量,形成一批简易楼、竹筋楼、筒子楼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类型。
特点
经济适用建筑——首重适用、经济,其次考虑合理与美观。
局部采用中国式漏窗,整体造型不局限于一字型,而是有凹凸、阶梯型等,采用长短高低不同的体型组合。
建筑细部在楼体外侧和阳台栏杆处采用中国式漏窗。
70 年代——转折时代
70 年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的新生活重新开始了。
高层住宅
1973 年,上海第一个高层住宅群破土动工。
中国住宅建筑第一次尝试了用高层住宅技术的大批量建造生产方式。
采用了大模板现浇、大板机构、内浇外板结构等工业化的施工模式,以此带动了全国工业化、标准化、模数化的探讨,工业化住宅逐步形成高潮。
标准化定制的高层建筑——建筑呈现标准化定制,注重小区规划与整体空间层次,一些小区开始拥有自己的设计主题。
70 年代后期,逐渐形成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建设模式。
装修特点:
四白墙、水泥地、全民统一多数“80 后”的父母是上世纪50年代至60
年代生人。
他们儿时的记忆深刻地印在脑海里:那个时候,很多人即使单位分房也都是平房,一个大杂院里,几十口人共用一个“茅房”、一个厨房,更不要提装修了。
单位分房是楼房的人家,虽说大小有个区别,但装修装饰全民统一——四白墙(刮大白)、水泥地、木制门窗、油漆饰新、一床一桌、两椅两箱。
有不少家庭的家具都是单位发的。
那个时候,刚刚“破四旧”,家具已经失去了古风古韵,挂历月历、照片奖状、领袖画像是那个时代标志性装饰物。
不论到哪一家,都会看到类似的墙面、地面、家具。
80 年代——渴望时代
80 年代,中美、中日关系好转,人们生活不断改善,自行车、手表、电视机等生活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个体户和万元户不断出现,这是一个乐观充满渴望的年代。
高层住宅
从1982 年开始,由中国建筑学会牵头组织了全国设计竞赛,对当时的建设标准进行试探型设计,此后5 年中依次推出了不同主题的住宅设计竞赛,这一活动开拓了思想,打破了多年的禁锢,开始在设计战线中提倡创新。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片国家主导的商业开发,大多采用统一的建筑风格和材料。
深入发展的高层建筑——标准化设计与灵活住宅设计增多,住宅建筑设计更为合理,兼顾功能使用与舒适性。
外墙立面开始出现面砖加马赛克。
装修特点:绿墙裙、地板革、打制家具
上世纪80 年代初,由于城市建设与道路的发展,很多百姓住进了楼房。
一进门有一条长走廊,走廊尽头的两端各有一间房,这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两室一厅”。
很多百姓家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家居环境也改变了。
纵观上世纪80 年代,装修装饰业刚刚起步,简单的卫浴设备进入百姓生活。
1987 年颁布实施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J96 -86),其中明确规定:每套住宅应设卫生间;外开门的卫生间应不小于1.80平方米;内开门的卫生间应不小于2.00 平方米;卫生间内布置洗衣机时,应增加相应的面积,并设给、排水设施及单相三孔插座。
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才开始有了卫生间的概念,而谈到卫生间装修,最“奢侈”的也不过是铺上白色瓷砖。
除了独立卫生间进入家庭外,打制家具也是那个时代标志性的产物。
上世纪80 年代初,家具普遍还是小手工制造的时代。
那时的家具纯属朴素型,不讲求样式、色彩,只追求实用性和性价比。
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家居业呈现规模手工制造,国内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平共处期,全国物资紧缺,供不应求。
当时许多小规模的家具作坊就是抓住这个机会,扩大资本和规模,最后发展成家具公司。
后来著名的家具品牌“天坛家具”就是当时发展起来的北郊木材厂。
90 年代——光辉时代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提出和认可。
90 年代,一系列的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
商品房
1993 年左右,国家停止了福利分房制度,进入商品房时代。
这一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住宅向着高层建筑发展。
90 年代开始了小康住宅研究,从住宅标准、居住行为模式、体系化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小康住宅的“十条标准”。
商品房建筑——进入现代化住宅发展阶段,出现小康住宅,它强调“以
人为核心”,设计上以人的居住生活为指导,力求在小区规划中整合环境需求、居住类型与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
装修特点:软包墙、组合柜、游击队、瓷砖地
很多“80 后”都有着这样的记忆:满城尽是沙子、水泥、石灰粉,小时候的“游乐场”似乎都在建筑工地。
由于上世纪90 年代,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住宅,第一批商品房就此诞生。
一部分老百姓通过“下海”经商,先富起来,购买了商品房,家庭装修装饰开始变得多样性。
但当时流行的风格还是有限的:吊顶、软包墙或木墙裙、组合柜、瓷砖地。
上世纪90 年代初,家装虽然流行,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除了铺地、刷墙,当时很流行用软布包墙或木工板包墙裙,还要做吊顶、壁橱等,于是人们有了请专门装修的工人做装饰的意识,可市场上正规的家装公司少之又少,多数家庭请来的工人都是“游击队”,装修出了问题很难解决。
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求新求变的想法也体现在了家具上。
无论是找人打制,还是购买现成的家具,消费者青睐组合家具(俗称“组合柜”)。
21 世纪——多元时代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开始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网络和移动通讯、休闲与健康、食物与环境等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并提出新课题。
高层住宅
随着商品住宅的飞速发展,住宅建筑在规划设计开发模式上有众多突破,发展迅速。
2000年左右,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这一时期开始,为了迎合市场竞争,房企越来越注重住宅设计的多元化,追求外力面风格的多边,并且对于材料的应用无限制。
特点:住宅产业建筑——注重楼盘品质,新型外墙材料随之兴起。
住宅外立面的色彩与材质更为多元化,复合色彩与拟真质感材料的出现,打破了纯色与原生态的状况,为购房者带来更多选择。
装修特点:多样化、个性
进入21 世纪后,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GDP 每年以7%% 以上的速度增长。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温饱已经不是问题,老百姓更加关注“住”的问题,尤其是“80后”的年轻人,不仅追求多变、个性化的装修,而且不能浪费,还得健康、环保,用一句广告语总结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家具的材质变得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木制家具,还出现了布的、金属的、藤制的、竹制的家具。
年轻人也不追捧实木家具,反而更喜欢可再生材料制作的家具,比如草垫、藤椅等。
有些人甚至热衷于旧物改造———将一些看似不能用的废弃物,改制成具有艺术性又实用的家具物件。
这样不仅得到了心爱的物件,还节约了资源,同时,还得到了生活乐趣。
未来——大净化时代
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课题。
“生态建筑”概念被提出,“生态建筑”小巧的外型占用较小的空间,多样化的功能则满足住户的需求。
此外,“生态建筑”的建筑装饰材料要求使用健康的环保装饰材料,并非时下流行的高档美观材料。
节能住宅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多数人在住房消费方面从“居者有其屋”跨越到“居
者优其屋”,我国的住房消费逐步从“居住型”向“舒适型”“节能环保型”发展。
装修特点:健康、环保、节约
在国外,“生态建筑”已经悄然兴起,而目前国内许多房产开发商还没有意识到建筑设计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或者缺乏生态保护的知识。
生态建筑技术的发展值得注意。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追求建筑与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强调节约能耗、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条件的建筑。
在时代的发展需求下,一种新型的天然环保内墙装饰材料—硅藻泥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硅藻泥是用来替代墙纸和乳胶漆,适用于别墅、公寓、酒店、家居、医院等的内墙装饰材料。
据了解,装饰材料运用得当,可以让房屋在使用时节省40%的能源。
而当硅藻泥变身为墙面材料的时候,在释放负氧离子的同时,它还能用它身体独特的微孔吸附空气中游离的甲醛,从而降低甲醛在室内的含量,直到彻底消灭甲醛为止。
硅藻泥的寿命在20 年以上,在这二十年中,由于硅藻泥的耐候性好,在正确的施工条件下,产品不仅不会掉皮脱落,而且色彩也几乎和新装修的相差无几。
用硅藻泥装修时还可以做到不用搬家,因为在施工硅藻泥的过程中不产生异味,这又从另一方面减少了周边环境的干扰,减少填、麦废弃物已经建造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量,更减少了将建造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污染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在考量室内墙面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 从最原始的泥土、木材、砖石,到现代社会广泛应用的壁材、涂料,这些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人类在不断
追求美好居住生活的同时,创造出了或是质朴或是现代的各种各种各样的墙面装饰材料,到了文明的现代社会,内墙发展的趋势却是在尽力摆脱装修污染,给予人们一种原始、自然、干净的生活环境。
人类装修观念的转变,促使一种全新的、适应当代社会文明的“硅藻泥”壁材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