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辅导系列讲义怎样描写人物_通用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作文辅导系列讲义怎样描写人物_通用版
怎样描写人物
写记叙文离不开描写人物。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四种。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衣饰、姿态、神情等特征的描写。
肖像描写虽然写的是人物的外表,但描写的目的决不止在于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而是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两次刻画了闰土的形象。
少年闰土生气勃勃,机智勇敢,是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保卫瓜田的小英雄。
二十年后的闰土却面目全非:“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而更使“我”感到悲哀的是闰土的神情与态度:“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两处肖像描写通过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更感受到作品所表达出的,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语言描写,指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应当切合他的身份、经历,反映他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语言,意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
有一篇短文《香烟在哪里》,其中的人物(爸爸和五岁的孩子磊磊)对话原来是这样写的:
“磊磊,告诉爸爸,香烟藏在什么地方?”
“爸爸,抽烟是有害的,香烟里有尼古丁,你要有毅力,就把烟戒了。
”
这段话,既不符合孩子的年龄、身份,也没有表现出父子的不同特点、情态。
后来经过修改,符合了对话描写的要求:
“磊磊,好磊磊,快告诉爸爸,香烟藏在什么地方?”
“不,妈妈不让。
”
“磊磊,你不知道吧,写文章抽支烟,一些一大篇。
”
办?想到这里,我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抱着。
“咕噜噜——”是肚子在抗议了,可我实在无力填饱它,无奈,只得站起身,继续走下去。
起风了,我不住地哆嗦,真该死,晚上怎么这么冷呀,我赶紧跑起来,希望能增加热量,结果没跑几步,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风越刮越大,我忙找了个旮旯躲进去,把头缩进大衣里,不知是饿的还是累的,我竟蹲着睡着了。
不一会儿,被恶梦惊醒,便再也不想睡了。
衣服外面寒风刺骨,肚皮里面饥肠辘辘,此刻我多么希望能有人来关心我呀!可是,街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
我总算是体会到了当个流浪着的滋味,不过,我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是无家可归,我是有家不回。
哎,何必和妈妈顶嘴呢,她说她的,我听着就是了,其实,我也知道她说的对,就是烦她太唠叨了,我真是太任性了。
也不知道现在爸妈在干什么?是满市找我,还是等我回去?说不定,妈妈把喷香的饭菜都做好了。
还有,我出来这么长时间,小鸟有人喂吗?今晚还有好节目呢,况且我的作业还没写呢,明天可怎么上学呀!我受不了了,回家,回家!我站起身,拼命地往家跑。
跑着跑着,我看到站在十字路口的一个人影,没错,是妈妈!她站在寒风里,两手搭在嘴边,一声一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嗓子都喊哑了。
我鼻子一酸,心里热辣辣的,“妈妈——”我大声答应着,直向妈妈奔去……
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出走,可也是最后一次了。
妈妈,您能原谅我吗?
[评析] 这篇作文,选材新颖,详略安排得当,主要情节记叙细致入微,在记叙中,恰当地插入了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从“我决不回去”到“拼命地往家跑”,再到“直向妈妈奔去”,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离家出走的情景和心理变化过程,从离家出走这一反面事例,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感受,本文的立意也是深刻的。
文章采用顺叙写法,比较适合读者更关心后果的这一类事件,假如把后果(回家)先写出来,就减少了读者往下读的兴趣。
例文2
我逐渐了解了他
一张坚毅而严肃的脸,高高的鼻梁,浓眉下是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
高大魁梧的身材,甚至有些让人生畏。
这就是我的父亲。
(文章开篇简洁,通过外貌特征的描写,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
小的时候,对于我来说,他简直是个门神。
我还清楚地记得,6岁时我第一次挨打的情景。
那次是因为我偷着拿了储蓄罐里的一角钱去买冰棒,父亲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我,随后不太狠地给了我的屁股两巴掌。
我哭了,尽管他以前是那样关心我,我还是恨他。
从此,我们父子之间有了一条无形的界限。
(略写的这件事情,交待了“我”对父亲的不了解。
)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他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句过渡很好,自然地引出下文。
)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一个星期天,我从梦中醒来,发现已是早上9点多了。
本来和同学约好9点30分集合去做好事,让奶奶叫我,可奶奶却因为做早点忘了。
我心中真是恼火,冲着奶奶大声吵嚷,不想却被隔壁的爸爸全听到了。
他紧皱眉冲进屋来,我吓得缩紧(好词!)了头,心想这顿打恐怕是躲不过去了。
可是,爸爸并没有打我,而是把我叫到他身边。
我带着迷惑而惊恐的神情望着他。
“孩子,你长大了,打也没有用。
你应该知道尊敬长辈是中国几千年的美德,等你长大以后就会懂得奶奶对孩子们的心了。
”这次父亲没有打我,而且以后也很少打我。
然而我却越来越懂得有许多时候语言比拳头的份量重得多。
我对父亲有了些新的认识。
(夹叙夹议,说明此事对“我”的教育影响很大,对父亲开始了解了。
)
后来,一次劳技课要求我们准备几块做泥塑用的竹板。
我家没有珠子,往哪去找呢?我只能又把这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二话没说,便骑上自行车走了。
已经进入冬季了,望着窗外那摇曳的纸条,那卷着黄沙的大风,我茫然了。
(恰当的景物描写,衬托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父亲的身影重又出现在门口。
他满脸尘土,头发被风吹得十分零乱,发丝间夹杂着细小的沙粒。
那发紫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兴奋地挥动着手中的几块竹板:“我在马路上转了转,从废竹筐上抽出来的,你看行吗?”望着父亲额头上的皱纹,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深深地点了点头。
父亲连身上的土都顾不得弹,便拿着竹板到阳台去了。
只见父亲坐在小凳子上聚精会神地用木锉锉着竹板,一会儿又用砂纸打磨,然后用眼睛瞄,再打磨,一颗颗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滑下来。
(这句行为描写,看出作者对关键的事情舍得用笔墨,而这些笔墨用到了当处。
)我默默在望着父亲双鬓上过早出现的银丝,难道父亲真的老了吗?不,在我的
心中,他永远精力旺盛,永远高大健壮。
14年来,他给了我多少关怀和爱护,每当我在学习上有了困难,父亲就会不厌其烦地帮助我,直到弄懂为止;每当我生病发烧时,他总是在病床旁陪伴我,护理我……而现在,为了这几快不很要紧的竹板,父亲却在大风中奔波,又不顾寒冷替我做着本该我自己做的事。
(抒情议论,道出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此时,“我”已经了解了父亲。
)看着看着,我无声地哭了,我第一次被感动地哭了,我的心中就像翻到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第一次真正感到了父亲的伟大和父爱的深沉。
(“深沉”一词写出了父爱的特征,用词准确。
)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经历了一些事(虽是一笔带过,但增加了普遍性,可见,略写不等于不写。
)父亲平凡的言行无不体现着他对儿子的爱和期望。
我更了解父亲,更敬佩父亲了。
(篇末扣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