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考试(简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宗教
希腊宗教最基本的内容是崇拜居住在奥林匹斯山的12位神灵。

它们分别是众神之父宙斯、天后赫拉、智慧之神雅典娜、农神德米忒尔、战神阿瑞斯、匠神赫菲斯托斯、太阳神阿波罗、女猎神阿耳忒弥斯、海神波塞冬、众神之使者赫尔墨斯、美神阿芙狄罗忒、酒神狄奥尼索斯。

除公认的12位神灵,各地还有自己崇拜的保护神、小神灵以及英雄人物。

其中一些英雄传说为大多数古代希腊人熟识,所以具有普遍的意义,如:赫拉克勒斯、提修斯、阿斯克列皮奥斯、狄奥斯库里兄弟。

古希腊人对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文化中的神话、宗教、艺术与其他各国文化相比独具特色。

远古时期,西亚移民、土著居民与希腊人的祖先阿该亚人经过千年融合形成了希腊三大民族。

希腊统一之前,各民族拥有各自的神灵体系,经过漫长的融合过程,特别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希腊诗人荷马用神话把这一堆庞大的东、西方民族的神灵,按照氏族的形式编织成神话故事,并确定了希腊人的主要崇拜对象是奥林匹斯天神。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古希腊宗教- 宗教特点
古希腊的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其一,多神崇拜。

由于古希腊宗教渊源极其广泛,加之城邦林立且政体与经济形态各异,难于统一等因素的影响,故神的来源广、数量多,神的故事丰富而驳杂,神的系统不一而足。

虽有全希腊崇拜的一些神,如神王宙斯等,但人们对其崇拜并未达到绝对地步,致使这些神从来也没有达到如同古埃及的三位太阳神,古代两河流域的马尔都克与亚述神曾经拥有的至高无上的国神地位,更谈不上享有耶和华、安拉那种唯我独尊的殊荣。

古希腊因此成为泛神论的国土。

一神教始终没能形成。

与多神教相一致,古希腊的神庙几乎随处可见,崇拜中心很多,宗教节日的数目更达到令人吃惊的地步。

在希腊世界里,仅阿尔忒弥斯神庙就有80处之多。

这大概与神的来源说法不同,故事丰富及崇拜者各异有关,有些神,比如周四,竟有大约50个别号。

在各地形成的众多崇拜中心,最著名的要数多多那的宙斯庙、德尔斐和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地峡泰纳龙角的波塞冬庙、埃皮达夫罗斯的神医圣所与埃莱夫西斯的密仪中心。

其二,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可从其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中得到反映。

希腊的神实际上就是现实中的人的提高,有些神本身就是由人转化而来的。

神与人相比,其主要差别就在于人有一定的寿数,神则长生不老且更强有力,优缺点更突出而已。

希腊的神具有人的形体、思想、性格和行为。

神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具有争强好胜的虚荣心、嫉妒心、报复心,会表现出各自得勇敢、胆怯、厚道、奸诈、大方、小气、高雅、粗俗、卑鄙等行为。

神也会犯错误甚至犯罪。

如神王宙斯的所作所为,就令人不能不认为他实在是一个典型的暴君和淫棍。

由于神人同形同性,故神界的王国也同人间的城邦一样矛盾重重,充满危机。

其三,古希腊宗教活动频繁,但祭祀仪式相当简单朴素,一般仅需祭酒、祭献一些谷物、果品、油脂、花环或其他装饰物之类。

但这对一些大型宗教活动的隆重与热烈丝毫无损。

第四,古希腊神庙虽然众多,宗教事务繁杂,却没有形成特殊的祭司阶层。

凡属公民范畴的男女老少,均可通过推选充当祭司,其任期短者仅一个月,但多为终生制。

在古希腊,祭司纯属荣誉职务,没有实权,其工作是奉神守庙,无异于一种变相的奴隶。

其原因主要是,
多神崇拜使祭司难于统一思想与步调,希腊的民主政治与贵族共和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祭司形成一个特殊的利益阶层以及祭司工作无利可图而不被人看重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古希腊文化(以人为本)
古希腊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体现了古代世界的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古希腊时代显赫的英雄行为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深刻的体现。

1 基本介绍
由于古希腊海湾、海岛众多,航海业发达,因此同其他地区,特别是同埃及和西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商业、文化联系。

早在古希腊文明诞生之前,在西亚的两河流域的峡谷里就连绵不断的产生了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

那里已经具备了较先进的书写、冶金、纺织等手工艺术,数学、天文学、建筑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地处北非的埃及,在工业、农业、科学、文学艺术方面也出现了古代罕见的奇迹。

这一切都对希腊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希腊人从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以滋润自己,希腊文学也具有显著的东方色彩。

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

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使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

体现在文学中,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才干与潜能,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

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

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

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以后也成了西方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并非一人所作,是当时古希腊游吟诗人的集体成果。

《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

它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妻子珀涅罗团聚的故事。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荷马史诗》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伊萨卡岛上的王国,与妻子珀涅罗珀团聚的故事。

《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其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充分展现了自由主义的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

继此而来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

《荷马史诗》于是成了“希腊的圣经”。

文档
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很高价值。

这部史诗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

这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不免带有局限性。

文档
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荷马史诗就是以如此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精湛的艺术特色成其为古希腊文化的杰出丰碑,它犹如百科全书,古希腊人民从中吸取了关于天文、地理、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和神话的一切知识,后代欧洲及其它许多地区和国家的作家艺术家从中汲取了无限丰富的养料。

就是现在,它仍然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献,仍然能够以其永久的魅力给我们高贵的艺术享受。

《神曲》
《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

但丁借贝阿特丽切对他的谈话表示,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也就是说,《神曲》虽然采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释上常常引发颇多争议,但它的思想内涵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但丁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他一心想革新政治,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

但他痛苦地看到,他的故乡佛罗伦萨成了分裂与内讧的受害者,“祸起萧墙,戈操同室”,城市陷于党派的仇恨,虚弱无能,日益堕落:在你所记忆的年月里,你改变了多少次法律、钱币、官吏、风俗,更换过多少次市政府的委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
《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

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吉尔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中世纪作家达·维罗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叙述,都给但丁提供了借鉴。

但《神曲》不像中世纪文学作品那样粗糙庸俗、虚无缥缈,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

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

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

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古希腊、希伯来文化对比
简介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72—497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西方哲学公认的创始人)、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年,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学、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这些古希腊偶像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

我们在古希腊神话、史诗、抒情诗、戏剧以及艺术理论中处处可见希腊文明的神奇魅力。

希腊文明如同欧洲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它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持续产生影响。

起初,希腊和希伯来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

然而,亚历山大(King Alexander,公元前356—323年,马其顿王国的国王,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政治家)让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在地中海一带相互交融。

经过数个世纪的军事冲突和政治斗争,两者从相互冲突走向相互融合。

因此,在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之间,既有许多不同,又有许多联系。

然而,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不只是两种文明,也不只是影响希腊和希伯来的两种文化,更确切地说,它们表现了生命和世界的演变,彰显了古老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希腊文明的精神
2.1人文主义思想
希腊文明的基本思想是人定胜天(Man-Overpowering-the-Nature)精神。

希腊文明包含了宝贵的人文主义思想,它关注人的个性和尊严权利的重要性。

希腊人强调人的感觉和判断至关重要,另外,他们认可并赞美人的本性。

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80—410年,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曾经说过:“人是万事之衡量标准。

”快乐地生活、欣赏世间美丽、享受无尽的快乐是希腊人生活中三个重要观念,它使得希腊社会与众不同。

希腊文明强调人性,因此,即便在其神话中,神也被赋予人的特性。

众神如同人类一样,具有优点和缺点、爱和恨、同情和自私、公正和嫉妒,即使他们对宇宙拥有惊人的能量。

因此,这些神话中的英雄仅仅只是人类的升华,他们不但具有人类的相貌,也和人类一样具有情感和经历。

2.2 自由
在希腊文明中,“自由”是一个关键词。

古希腊允许人们制定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他们把自己的国家看成一个社交俱乐部,在其中快乐地生活并自我治理,他们极力主张平民拥有自已的权利和义务。

柏拉图的乌托邦(Utopia)就是典型的理想国家,他的观点是一个国必须具有四种美德:智慧、勇气、自律和公正。

希腊人乐于自由地看待世界,并有勇气抛弃传统。

他们不听从于教士的教条,并且不愿意受到妨碍他们追求真理的外部权力约束。

2.3 理性思维
苏格拉底认为:理性(reason)是自我(self)的精髓。

他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类的中心,道德是人生的中心目标。

理性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观,普遍主义和自给自足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希腊人挣脱魔法、神迹和权力等传统的束缚,发现理性,并将其用于自然和社会结构的研究中。

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理性是神圣的,因此,理性的人类生
活与庸常的人类生活相比,一定是更加神圣的。


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区别
3.1 认知与行为
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认知(knowing)”与“行为(behaving)”。

希腊人思考许多问题,而希伯来人则认为实践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希腊人关心正确的思想,而希伯来人所关切的是正确的行动。

对于希腊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智慧,它是通过教育产生或者自发形成的;而希伯来人则认为责任和良知的结合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因此,希腊人毕生寻求智慧,而希伯来人则把美德作为人生的主要观念和真实意义。

3.2 希伯来思想和希腊思想
3.2.1什么是理想的人?
在希腊文明中,一个理性的人被认为是理想的人,人们倾向于严格的思考和勇敢的行动,尤其是将理性放在第一位。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的理性自我是真实自我。


在希伯来文明中,一个理想的人应当有强烈的信仰,相信上帝是最基本的一点。

他们的宗教要求无限敬仰上帝。

他们获得道德观念和世界万物的基本原则,然后严格遵守这些生活规则和行为法规,并以此方式将他们的信仰付之于行动。

3.2.2抽象与具体
希腊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发现了许多一般的抽象的概念和想法。

在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欣喜中,柏拉图认为,只有在人们生活在一个不朽的世界里,才可称之为“生命”。

然而,希伯来人则对一般和抽象的东西不屑一顾,他们总是把眼光放在特定和个别的事物上。

他们不像希腊人一样重视联系。

他们把每个人看着一个完整的具体的个体,此外,他们也不太相信“永远”。

3.2.3简要总结
一般来说,希伯来人的思想是动态的,而希腊人的思想是静态的。

如果要形象比喻,希伯来思想是运动的、充满活力的、热情洋溢的、甚至是暴发性的;与之相对应,希腊思想是和谐的、平静的、温和的。

结论
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是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它们有着不同,又有着相互联系。

通过对其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并最终实现沟通和融合。

在当今世界里,我们应当更多地了解其它文化,以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

《君主论》
《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是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

自1532年开始印行,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君主论》是对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变革”以及马基雅维利本人多年从政经验的理论性总结。

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它对意大利长期战争分裂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实现意大利的统一的方案——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

试图把但丁的统一思想与君权思想付诸实现,尽可能深入权术问题,直接向君主提出种种实行办法。

[2]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书中对不同类型的君主国做了明确的区分:如世袭君主国、混合君主国、依靠自己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于幸运而获得的新君主国、市民君主国和宗教君主国等等。

启示实行统治的君主们如何参照别国的历史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自己的君主政体。

这无疑是一个君主在立国之初首先考虑的原则。

君主立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要把基点放在自身的力量上,凡是这样做的,日后保持自己的地位,就没有多少困难。

这是马基雅维利对君主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提出的第二条原则。

任何一位君主或政治家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必须学会政治统治的方法,这就是君主的基本行为原则,既是书中的重点,也是后世争论的焦点。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新教革命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16和17世纪的新教革命改变了西方社会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决定自己世俗状态的进程。

新教革命促使人们把注意力从来世转向现世,以及把拯救责任的负担从上帝转到个人的肩上,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履行世俗义务是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每一种正统的职业在上帝那里都具有完全等同的价值。

于是,清教徒开始重视尘世,并承认今生就是工作。

所以,通过新教革命,人们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念,即通过努力工作,任何人都可以极大地改善自己,并因而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此外,新教革命也把民主观念引入了基督教思想之中。

也就是说,所有的信徒都可以通过阅读和解释《圣经》,直接地辨认出上帝的旨意。

为了理解这种新的清教徒世界中的上帝的旨意,信徒不再需要求助于宗教“专家”,求助于譬如教士这样的中间人。

反之,教徒可以通过自己对《圣经》和祈祷的关注,发现真理。

再者,17世纪的贵格会教义(Quakerism)为形成增权传统的思想宝库又增添了另一个民主化前提。

其关于“灵光”(inner light)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上帝是每个人心中固有的,以及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等信仰,把尊严、价值和救赎的可能性扩展到甚至被打上耻辱烙印的农民、绝望的债务人和堕落的罪犯身上。

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英语: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1],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

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作家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最突出的命题是: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隐隐约约而有敌意的世界中;人们选择而且无法避免选择他们的品格、目标和观点;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即是选择了“不选择”;世界和我们的处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惧的瞬间。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存在主义是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流派。

它最为突出地讨论和阐述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价值和地位,人的生活和遭遇,人的自由选择和命运等最易触动人们心灵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集中地表现为人的异化问题。

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是雅斯佩斯和海德格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萨特周围出现了西蒙娜•德•波娃,梅洛•庞蒂和马塞尔等一大批存在主义者。

50年代以后,存在主义越过德法边界,在欧美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梯利希,怀尔德和巴雷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哲学。

它把个人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并要求对“存在”做出本体论的分析。

它强调,在解决个人的“现实存在”问题时,必须以自我为中心,去处理和他人他物的关系,只有在个人的内心体验中,才能领悟到自己的真正的在,并进而揭示和领悟他人他物的在。

存在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潮。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真正存在是不能通过认识的途径达到的。

对人的存在结构的揭示,就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描绘。

孤独、恐惧、忧郁、烦恼、绝望和死亡等非理性的内心体检是人的存在状态。

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是存在主义的基本特点。

存在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理论渊源。

一战中失败的德国,二战中被纳粹占领的法国,笼罩着失败和绝望的情绪。

生活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们,面对着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相继出现的各种危机,逐渐对前途失去了信念,对旧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

在惊恐和迷茫之中,他们更为关注人的命运和前途问题。

存在主义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和滋长的,并试图去寻求人生的真谛。

在理论渊源方面,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传统,尤其是尼采的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对存在主义有着深远和直接的影响。

哲学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

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

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

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