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导学案(精校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目标导引:
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过实例、实验探究、说明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实验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
会分析惯性现象、会设计惯性实验。
二、探究学习:
(一)通过看书和讨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通过实例、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16面内容,知道物体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观点,并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展示评价1:用语言描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观点,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学习活动2:阅读17面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分析实验应用的方法,怎样控制变量和改变变量。
展示评价2:填表得出正确结论。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
学习活动3:阅读17面牛顿第一定律相关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说说你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
展示评价3:1、学生说说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否正确
C.验证牛顿第一律定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在经验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
(二)通过实验知道物体的惯性,会分析惯性现象,知道惯性的利弊。
学习活动4:(1)阅读教材第18页,说一说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2)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
(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
(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
展示评价4:我说:
学习活动5:想想议议、做做说说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解释。
展示评价5:我说我做
学习活动6: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分类,利用惯性有:避免惯性带来危害的有:
展示评价6:我说:
学习活动7: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只有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
C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D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2.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由于_______的缘故;最后还是停下来,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3.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 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 C子弹离开枪口后,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 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马绊倒
4.正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如果它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立即停下来
B、慢慢停下来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改变运动方向
5.坐在小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要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的伤害( )
A车速太快 B车速太慢 C 突然起动 D紧急刹车
展示评价7:学生回答,集体矫正。
学习活动8:小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能用语言描述
展示评价8:本节课的收获:
三、课堂达标:(填空题每空5分,选择题每小题7分)
1.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分别在光滑程度不同的水平面运动,小车最后都会慢慢停下来,这是因为,得到的结论是: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由此可推理出:如果小车不受力,小车将。
2.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车厢内靠左侧窗口的乘客,突然感到座椅靠背向前压了自己一下,是由于;当汽车刹车时,身体将向倾(填“前”或“后”),当汽车向左拐弯时,身体将向倾.
3.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轰炸机,要击中地面目标,应在____ __投弹.(填“目标正上方”或“到达目标前上方”)
4.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之处在于:描写物体运动规律,描写物体本身的性质;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是任何物体都具有。
5.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静止时有惯性,运动时没有惯性 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C 物体受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D物体的惯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无关
6.今年五一假期,小江一家开车到旅游港游玩.下列是小江对游玩场景的描写,其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早上冲出家门,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跑到车边很难停下
B上车后系上安全带可以减小行车时的惯性,从而减少意外伤害
C上楼过程中惯性越来越大,导致爬楼越来越慢
D爬上山顶抛出太阳帽,太阳帽离手前后惯性不变
7.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A高速路上汽车限速行驶 B汽车驾乘人员系安全带
C人踩到香蕉皮上易滑倒 D拍打衣服灰尘脱离衣服
8.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管道连接紧密,空气全部抽出,列车运行过程中将无空气阻力、无摩擦.这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在平直的管道中运行时,不再需要任何的牵引力.列车利用自身的在真空管道中继续运行.这种列车的速度能达到6500千米/小时,这意味着环游地球一圈(40000千米)只需要小时.小组内相互批改,教师集体矫正、评价。
第2节运动和力
第3节摩擦力
教师寄语: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
用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4、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5、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中心任务: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及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认识摩擦力。
阅读课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摩擦力。
2、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摩擦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
3、思考:手拿杯子时,发现杯子很滑,怎么做才能把杯子拿起来?拿杯子时,手与杯子之间有没有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任务二:简单了解测量滑动摩擦力和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两个实验。
看课本并能简单描述两个实验的做法。
任务三:认识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1.摩擦有哪些利与弊?
2.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如何减小有害的摩擦?
3.你能否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增大摩擦哪些是减小摩擦的例子。
二、合作探究:
1.测量滑动摩擦力按照图8.3—2测量滑动摩擦力。
用弹簧测力计要___________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作_____________运动,根据________知识,可知_____________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相等。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组内同学合作交流解决下面问题,并将组内合作探究
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1)通过手拿杯子、推木箱等日常经验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①测摩擦力大小的工具是什么?
②测物体在桌面上滑行时受到摩擦力应让物体怎样运动?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③为验证以上猜想还要有哪些器材?
④采用哪种实验方法?分哪些步骤进行?实验表格应如何设计?
(3).进行实验:按照以上讨论的方法(或参照课本8.3-3的顺序做一做),并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归纳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总结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举实例。
三、梯度训练
A组
1.下列实例中属于有害摩擦的是()
A、斜坡式电梯把顾客送上楼时
B、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C、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灰渣
D、机器工作时轴承与轴瓦之间的摩擦
2.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C、在任何情况下摩擦力总是有害的
D、轮胎上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3.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有害摩擦的是()
A、擦黑板时,用力压紧板擦
B、鞋底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C、拔河比赛中,用力握紧绳子
D、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
4.摩擦力存在的条件:①两个相互_____并相互________的物体;②两物体之间必须要发生或已经发生 ________时,其方向与____相反;其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5.小刚骑自行车上学时,他停止用力蹬车后,车会慢慢的停下来,这是因为车受到了____
力的缘故,该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
6.爬杆是一项有益的体育运动,重500N的王力同学匀速向上爬时,杆对手的摩擦力的大小是_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_;为防止摩擦力太小而滑下,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7.南方雪灾中的一个场景,人们正在向积有冰雪的路面抛洒沙子,这样做的目的是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增大摩擦,以免在紧急刹车后,汽车由于具有_____使滑行距离过大而引发事故。
8. 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2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
A、B一起作匀速直线运动,若将A、B紧靠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匀速运动,则推力F2=_____N.
9. 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运动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室提供了下列器材:A.弹簧测力计;B.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各个表面粗糙程度均相同);C.表面平整的长木板;D.带钩的正方体木块(各个表面粗糙程度均相同);E.几条毛巾;F.质量为50g的钩码(共10个);G.几支园铅笔.(1)下表是某同学研究滑动摩擦力得到的数据: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比较第1、2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第1、3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为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大小,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选用上面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你选用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选填上面的字母)主要探究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在“研究自行车上摩擦”的活动后
(1)小明了解到在______时,是要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增大摩擦的;而在车轴内安装滚珠轴承则是通过__________的办法减小摩擦的.
(2)小明和小华还对自行车的前进问题进行了讨论,小明问:“使自行车前进的动力是哪儿来的呢?”小华说:“我认为人脚蹬脚踏的力是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就探究过程而言,小华的看法属于_________.
(3)小明不同意小华的观点,但也不知道怎样说服小华,于是他们一起去请教物理老师.老师找来一辆自行车,支起它的后撑后(如图),老师让小华骑上车并使劲蹬脚踏.小华下来后,老师又手拿一张纸,慢慢靠近还在转动的车后轮的底部,看到纸片不断地被车轮向后推出.
①上述实验说明,用力蹬脚踏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使自行车前进.
②因为人踩脚踏而转动的后轮会对地面产生向____的推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的,所以自行车获得了前进的动力,这个动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
B组
1.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它的许多部件在设计时考虑了摩擦因素,对此叙述错误的是()
A、刹车时,车闸皮与滚动的车轮间存在滚动摩擦
B、车轴中装有滚动轴承是为了减小摩擦
C、车把上套有花纹握柄是为了增大摩擦
D、急停时,车轮在地面拖了一条黑线,在此过程中,车轮受滑动摩擦作用
2.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A、向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油
B、鞋底的花纹
C、在结冰的路面上撒些煤渣
D、拔河时要用力抓紧绳子
3.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如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老师仍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B、人无法走路
C、火柴头难以划燃
D、自行车刹车失灵
4.现有一瓶某品牌的引用纯净水。
(1)瓶盖上刻有一道道竖直的条文,其目的是_______摩擦。
(选填“增大”或“减小”)(2)用手握住水瓶在空中静止不动,此时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手对瓶的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
5.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压力大小有关;
猜想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1: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甲所示);
步骤2:在长方体木块上放上砝码(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砝码与木块一起沿直线匀速运动,比较“步骤2”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步骤3:在水平长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如图丙所示),比较“步骤3”与“步骤1”中的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1)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
(2)“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A、B、C)中的哪一个?答:()(3)为了检验“猜想C”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所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步骤2”中,若木块上方砝码的重为0.5N,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则砝码与木块间摩擦力的大小是()
A、大于0.5N
B、大于零但小于0.5N
C、等于0.5N
D、等于零
第3节摩擦力
三、梯度训练
A组
1.D
2.C
3.D
4.接触运动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方向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 摩擦向后
6. 500N 竖直向上用力握紧杆
7. 改变粗糙程度增大摩擦惯性
8. 0 12
9. (1)①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②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2)ACF 分别让长方体的不同表面与木板接触,匀速直线拉动,比较摩擦力的大小
10.(1)刹车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2)猜想与假设(3)①不能②后相互地面
B组
1.A
2.A
3.A
4.(1)增大(2)摩擦力
5.(1)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2)B(3)把长方体木侧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4)D
第八章《力和运动》复习导学案
一、目标导引:
1、看书讨论形成知识框架
2、学生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包含作图)
3、讨论本章基本实验及其结论
4、学生讨论本章还存在的困惑
二、探究学习:
(一)看书讨论形成知识框架
学习活动1:阅读课本
展示评价1:回顾知识网络(可以另附纸张)
(二)学生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包含作图)。
学习活动2: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惯性:(1)定义:叫惯性。
(2)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
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有关,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的快慢、受力情况等皆无关。
2、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大小有关,还跟有关。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滑动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骑自行车时,前轮受到摩擦力的方向是。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
(5)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比较甲、乙图得:相同时,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比较甲、丙图得:相同时,,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和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等无关。
(4)画出上面四图中A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展示评价2:学生交流勘误
(三)讨论本章基本实验及其结论。
学习活动3:完成下列各实验题。
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保证相同。
⑵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
⑶牛顿第一定律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运动状态。
⑵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来直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3、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如果大小、方向、并且作用在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八字概括“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②方向③作用在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相互力作用在上。
展示评价3:相互交流更正
(四)学生讨论本章还存在的困惑
三、课堂达标(填空题每空5分,选择题每小题10分)
1、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一个物体,使物体沿水平方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0N,则物体所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方向是;如果把拉力的大小增加到20N,则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为,方向;如果把拉力撤掉,
在车没有停下来以前,摩擦力的大小为。
2、在平稳行驶的列车车厢里,桌面上静止的小球突然背向行驶方向滚动,这说明列车正在运动,小球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从而背向列车行驶方向滚动。
3、一个墨水瓶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那么竖直方向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和。
投掷出去的铅球在空中做曲线运动时受到的作用(空气阻力不计)。
一个物体被压在墙面上静止不动时,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平衡力是和。
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最后停下来是由于。
4、下面有关力的几条叙述,正确的是()
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物体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可能持续运动
C在彼此不相接触的物体之间,不可能存在力的作用
D在弹簧秤的测量范围内,弹簧秤弹簧的长度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5、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下列交通规则与惯性无关的是( )
A 右侧行驶
B 系好安全带
C 限速行驶
D 保持车距
6、起重机用钢丝绳拉一物体竖直上升时,钢丝绳突然断后的一瞬间,物体将( )
A加速下落 B停止上升C继续上升D静止后下落
小组内相互批改,教师集体矫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