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项脊轩志 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5分钟分值:40分)
一、基础巩固(24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其制.稍异于前制:形制,规制
B.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C.又北向.,不能得日向:方向
D.先是
..庭中通南北为一先是:在此以前
解析:选C。

C项,“向”,结合“北”分析,应该译为“朝着”。

故选C。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前辟四窗,垣墙
..周庭,以当南日
B.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C.或凭几学书.
D.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解析:选B。

A项,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B项,名词作状语,向下;C项,名词用作动词,写字;D项,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3分)()
A.余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
B.室仅方丈
..
C.往往
..而是
D.三五
..之夜
解析:选A。

A项,古今意义相同,修补。

B项,“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道观的住持。

C项,“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D项,“三五”,古义:指农历每月十五;今义:约数,表示数目不大。

故选A。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晦:古人把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

“朔日”指农历每月第一天。

“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B.斋名: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

如“项脊轩”就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C.“妣”指死去的母亲,死去的父亲称为“考”。

成语“如丧考妣”指像死了父母一样,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含贬义)。

D.“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解析:选D。

D项,“‘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错误。

“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故选D。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4分)
译文: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5分)
译文: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3分)
译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翻译。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然后再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植”,种植;“于”,介词,在;“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栏楯”,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增”,增添;“胜”,美景。

(2)“束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余
自束发(于)轩中读书;“过”,探望、看望;“若”,你的;“竟日”,一天到晚;“类”,像、类似。

(3)“凡”,总共;“得”,能够;“殆”,恐怕、大概;“护”,保护。

答案:(1)在庭院里又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随
着增加光彩。

(2)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很
久不见你的身影,为何整日默默地待在这里,像一个女孩子一样?”
(3)项脊轩总共遭受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吧。

二、阅读提升(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

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
”诸书,师事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举乡试..
,八上春官①不第。

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

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

用古教化为治。

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
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

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有所击断③,直行
己意。

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

明世,进士..
为令无迁卒④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

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

时王世贞主盟文坛,
有光力相牴排,目为妄庸巨子。

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

”其推重如此。

有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有删改)
【注】 ①春官: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

②刺刺:多
言的样子。

③击断:争执。

④卒:同“倅”(cuì),副职。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B.有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C.有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D.有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湛深”的内容是“经术”,不应该断开,排除B、D两项。

“后”表示时间,后来的意思,结合句意分析,“后”前面需要停顿,排除A、D两项。

故选C。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

唐开元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

B.“嘉靖”,明代的一个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开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如崇祯、康熙等。

C.“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中试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D.“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解析:选C。

C项,“第一名被称为‘状元’”错误。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故选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通晓“五经”“三史”众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考了八次都没有考中进士,后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只按自己的见解处理事务,上司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任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

可王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一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解析:选C。

C项,“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错误。

结合“时王世贞主盟文坛……其推重如此”分析可知,“攻击”一词与文章中的内容不符,且“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

故选C。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

(4分)
译文:
(2)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

(3分)
译文:
解析:(1)“雅”,平素、一向;“知”,了解;“引”,推荐;“为”,动词,做。

(2)“憾”,不满意;“心折”,从内心佩服。

答案:(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有光,推荐他做南京太仆丞。

(2)世贞很不满,但之后也从内心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

参考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是昆山人。

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对“五经”“三史”众书全已通晓,拜本地人魏校做老师。

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之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考中。

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论道。

学生常有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才考取进士,被授任为长兴知县。

他用古代的政教风化来治理百姓。

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絮絮地说着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案卷。

上级的命令不适宜,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

(与上司)
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

上司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做顺德通判,专管官用马匹的饲养等。

明代,进士做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升职,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有光,推荐他做南京太仆丞,有光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书》,参透其中的旨意准则。

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极力排斥他,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

世贞很不满,但之后也从内心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一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怎么走的是另一条路,(因而)长久地感伤自己没有什么成就。

”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的。

归有光在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