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全国卷4pdf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全国卷
5.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下图反映的南方朝代是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l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l .在商代贵族墓室的陪葬品中,青铜酒器普遍存在,并且分别具有一定的形制;在平民墓室中则
出土了大量的陶杯、陶尊等陶制酒器。

据此可知,商代A.农业生产高度发达B.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减弱
c .等级观念已经出现
D.贵族阶层奢靡之风盛行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部分学生曾放弃儒学投奔少正卯门下;墨子早年学儒,而后弃儒自成学派;陈相原来是楚国倘者陈良的弟子,后弃倘学农。

这些现象
A.反映了私学教育的开放性
B.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c .体现了儒家学说的落后性D .揭开了诸子学说融合的序幕
3.秦汉以来,西南地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等途径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下图直接反映的是
一·-·灵关道
“■, 五尺道
永昌道
------身群道
J )
印度(身甜)
古水.蛔• --
---·
缅甸(禅同)

A.西南丝绸之路示意图
B.秦帝国征服西南夷路线图c .西南民族迁徙示意图
D.佛教传入中国西南路线图
4.公元前178年,汉文帝恢复了皇帝籍田的仪式:为了在耕作农田获取谷物以祭祀宗庙方面作出表率,汉文帝亲自参与劳作。

自此,这种在汉皇宫内举行的半宗教半政治的仪式开始成为传统。

汉文帝的这一举措A.凸显了神权政治的色彩
B.受到了儒学独尊的影响
c .催生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D.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传承
A.宋 B.齐C.梁
6.下表为唐代部分诗人关于扬州的描写。

它集中说明唐代扬州
作者
描写
李白(701年—762年)万躬此中来,连帆过扬州
王建(765年—830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张祜(约785年—849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A.商业经营规模扩大
B.商业发展水平较高c .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D.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7.北宋初年,细腻精工、富丽华贵的绘画风格受到人们推崇。

北宋中后期,绘画的主流风格则是要求画家深入生活,细致考察所描绘之物,画面要求更加活泼、生动、自然。

促成这一绘画风格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文人画写意画的兴起
B.理学格物精神的影响c .市民审美旨趣的变化
D.儒学自省思想的要求
8.明初,总兵由皇帝亲自选任。

1488年,弘治皇帝下令“今后将官有缺,须会府、部、三法司并科
道官,从公推举"。

此后,会推总兵成为定制。

明代总兵会推制度的出现
A.体现了明代决策机制的变化
B.保证了地方军官素质的提升c .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加强
D.反映了官员考核制度的严密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了“
市井闲谈,士大夫清议,无不以夷人驻京,为宗社安危所系,而湍
揣不安者”
的现象。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列强入侵促成民族意识觉醒
B.边疆危机推动政治改革思想兴起c .传统观念造成国人认识落后
D.瓜分狂潮导致政府统治根基动摇
10.下表为1875—1895年《申报》刊登的中外广告历年日广告量的对比(单位:条)。

这表明
年份1875 1880 1885 1890 1895 华商广告10.85 26.27 55.33 78. 1476.0 外商广告32.23 48.45 51.83 57. 1435.0 总计
43.08
74.72
107. 16
135.28
111. 0
A.晚清实业救国运动成效显著
c .国人现代经营理念有所增强
D.陈
B.列强经济侵略受到一定遏制D.中国近代社会风气更加开放
11.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提倡女子教育,把它视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创办了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经正女学。

随后,社会上兴起了办女学运动。

这一现象
A.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导致新式学堂广泛建立
c.使女性男性获得平等权利D.冲击旧式封建女性思想
12.在1911年冬《职官录》所载的1478名州县官中,两年前即任州县官者占52.8%,两年间仍在原州县任职、职位未变者也达到47.9%。

而在1913年冬《职员录》收录的556名县知事中,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3.9%和1.6%。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新政的影响B.辛亥革命的冲击
c.科举制度的废除D.西方列强的侵略
13. 1925年,国民党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了选派国民党员赴苏留学的决定,苏联为此创立了中
山大学,中山大学曾分两期招收了大量国民党员。

国民党员赴苏留学
A.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
c.体现了国民党员出身的变化D.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
14.以下内容出自抗战时期《泰晤士报》的报道。

该报道
据报道,数百名国民革命军士兵在日军对古北口的轰炸中丧生,这一在长城上最后一座关隘的军事行动便宣告终结。

但战火仍然在喜峰口蔓延,宋哲元部坚决抵抗日军靠近关口的企图,因此日军从古北口调遣了部分战机……北平笼罩在一片恐惧中。

心较为客观中立@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间接指出了中国战败的原因@发表于全面抗战爆发之时
A.心@B.@@C.心@ D.(2)@
15.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下列宣传画反映的主题与“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千备战”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A.
C. -B.时间材是金针效率就是生命D『痲ii
16. 1978年以前,中国对非援助主要以为新兴非洲国家无偿修建铁路等基础设施为主要形式;
到20世纪八十年代,无息贷款、技术援助、项目建设、直接建厂等逐渐成为援助的主要形式;
1995年以来,中国政府鼓励和吸收中国企业参与到援非项目中。

这一系列变化旨在
A.加速非洲民族解放进程B.深化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c.恢复在联合国的影响力D.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17.武力扩张和商业活动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下图直接反映了
皊.,,__.
-第次殖民活动后
-第二次殖民活动后
地中淘克里7
芯塞蒲
已IIIE从人迦太基人的势力范围
---- f \。


A.波斯帝国的西侵进程B.希腊城邦的海外扩张
c.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D.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
18.有学者言,像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通才”并不是唯有那个时代才有,但在当时能出现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被压制的人性解放B.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c.基督教神学被批判摒弃D.中世纪文化的落后
19. 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帝国境内德意志新教诸侯缔结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该条
约规定统治者有权决定在自己所辖领地内实行哪一种宗教并要求臣民对其宗教服从,持异信仰者有移居的权利。


A.适应了世俗权力加强的趋势B.反映了国家统一进程的加快
c.体现了信仰自由原则的确立D.受到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影响
20.下表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议会通过的法案。

这些法案
法案名称通过时间部分内容
《兵变法案》1689年赋子议会以维护军纪的权力
《三年法案》1694年
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得
超过三年
《王位继承法》1701年取消斯图亚特家族后裔(因为信仰天主教)的继位权
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B.削弱了国王的行政权力
c.巩固了光荣革命的成果D.开创了议会政治的先河
21.列宁曾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间”。

列宁在此强调马克思主义
A.带有鲜明的批判色彩B.推动现代科学发展
c.应符合俄国基本国情D.具有科学性的原因
22.在非洲现代文学兴起的过程中,非洲法语文学打出的第一面旗帜是“黑人性”(20世纪30年代初旨在恢复黑人价值的文化运动);安哥拉葡语文学也是以提出“让我们来发现安哥拉”
等口号和出版《安哥拉新诗人诗集》(1950年)发韧的。

这些现象表明
A.非洲文学体裁更加丰富B.非洲文学以再现传统为核心
c.非洲民族意识日益觉醒D.国家独立推动现代文学发展
23.下表是二战时期苏德战场苏军的防御战役概况

时间战役持续时间
总长(公里)防御正面(公里)
1941年6月22日—12月初3000—4000 3000 1942年6月底—11月中旬4000—(j()00 1200—2000
表格信息反映了
A.在苏德战场上苏联战局好转B.德国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D.苏军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五个半月四个半月
24.下图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的农业宣传画一喂进去的是玉米,出来的是牛肉罐头。

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A.农业改革的内容B.农庄经济效益的提高
c.经济改革的成效D.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
25.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英国政府坚决反对欧洲一体化,认为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将会变得更加强大,将会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欧洲事务中处千绝对的优势地位。

这一看法
A.延缓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进程c.基于维护欧洲霸主地位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B.受到欧洲大陆均势思想影响D.体现了务实灵活的外交理念
公元前221年,秦朝人口估计有3000万,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157年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三国鼎立期间,人口仅存约2300万。

西晋人口约有3500万,此后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唐初人口仅有2500万,至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

960年,估计人口只有4000万。

1100年,人口超过1亿。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明初人口不足6000万,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1655年,人口估计已降至1.2亿。

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材料二
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

……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摘编自[明]田艺衡《留青日札》
闽人多贾吕宋(菲律宾)焉,其国有朱薯……然吝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跁许,挟小盖中以未……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痔卤沙冈皆可以长。

—摘编自[清]周亮工《闽小记》田亩起丁(丁银),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

—摘编自[清]吴永芳《嘉兴府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至清代中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说明清代人口“很快破2亿大关"的原因及影
响。

(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抗战中的国防教育
抗战时期,在各种《国防教科书》中,胶东版《国防教科书》为最突出之代表。

材料一
国防常识
(初级笫六册,44年)目录
l、挖抗日沟
2、盘查行人
趴除奸
4、封锁消息
5、东北四省
6、大西北
7、大西南
8、朱德和彭德怀将军
9、平型关大战
10、百团大战
11、常用的武器
12、军用飞机
13、人类的祖先
14、人类战争时代
15、人类和平时代
16、改善人民生活
17、实行民主政治
18、反对一党专政
19、胶东各级政府
20、敌后抗日民主政府
国防国语
(高级笫二册,43年)目录
1、青纱帐
2、检阅自己的力量
3、老乡也会打游击
4、打埋伏
5、配合八路军歼敌记(一)
6、配合八路军歼敌记(二)
7、消除吸血鬼(一)
8、消除吸血鬼(二)
趴把生命献给了祖国(一)
10、把生命献给了祖国(二)
11、我们的青先队
12、儿童参战记
13、英勇的小成
14、保卫家乡(一)
15、保卫家乡(二)
16、保卫家乡(三)
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C【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商代贵族墓中陪葬的青铜酒器普遍存在且具有一定的形制,而平民墓室则以陶杯、陶尊等陶制酒器为主,这说明当时贵族内部及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着等级观念,故选C。

“ 生产高度发达“过千绝对,故不选A;材料体现不出当时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减弱,且这一表述也与史实不符,故不选B;材料主旨是体现等级差别,与奢靡之风盛行无关,故不选D。

2.A【解析】材料中孔子部分学生改投他门、墨子弃儒而自成学派及陈相弃儒学农等现象休现了当时私学教育背景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先生及门派,这反映了私学教育的开放性,故选A。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故不选B;材料未体现出儒家学说内容的落后性问题,故不选C;揭开了诸子学说融合的序幕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不选D。

3.A【解析】根据材料中”成都”“印度”及“ 五尺道”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了汉代以来形成的西南丝绸之路,故选A。

秦帝国征服西南夷及西南民族迁徙不能涉及到印度等地,故不选B、C;佛教是由印度北传至中亚地区,再经由西域传入中国,材料路线与佛教传入中国无关,故不选D。

4. D【解析】中国古代天子籍田的现象早在周代就已出现,这是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汉文帝继承了这一精神,同时又开启了后世将举行这种仪式作为传统的序幕,从而体现古代农耕文化的传承特点,故选D。

神权政治是由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权的一种政治统治制度,材料主旨与此明显不符,故不选A;儒学独尊始于汉武帝时期,故不选B;休养生息政策在汉高祖时期已经开始实施且材料主旨与此不符,故不选C。

5.A【解析】材料中“平城”为北魏前期都城,这一时期是在公元5世纪左右,同时据图可知山东大部分地区及淮河地区属千南朝所有,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宋,故选A。

其他三个朝代都没有统治过山东地区,故不选。

6.B【解析】材料中三位诗人的诗歌分别反映了唐朝中期以来扬州在商业规模及商业经营时空方面的新变化,这表明当时扬州商业发展水平较高,故选B。

材料中王建和张祜的诗旬没有反映商业经营规模的问题且没有对比,体现不出规模扩大的结论,故不选A;材料中李自和主建的诗反映不出商业经营空间的变化,且坊市分区制度瓦解主要是在宋代,故不选C;材料中李白的诗体现不出文化生活丰富,故不选D。

7.B【解析】“深入生活,细致考察所描绘之物,画面要求更加活泼、生动、自然“体现了理学格物致知精神影响下画家追求写实的特点,故选B。

文人画写意画强调追求意境,这与材料主旨明显不符,故不选A;市民审美旨趣主要体现在市民化、通俗化方面,材料与此也不符,故不选C;儒学自省思想强调内心的自我调适、体悟和省察,从而达到体验自我人格价值的快乐,这体现在绘画领域,就是通过心胸培养,在创作和鉴赏绘画中陶冶心性,材料中绘画风格的改变与此不符,故不选D。

8.A【解析】据材料“ 亲自选任 ”到“从公推举”及所学可知,内阁的票拟权实现制度化后,中央政府决策的过程基本为"奏章-部议或集议-票拟-批旨-封驳或抄参",皇帝侧重于最终裁决,会推总兵也是如此,故选A。

保证素质提升过于绝对,故不选B;中央集权的加强主要体现在对地方的控制力方面,总兵会推制度的出现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加强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故不选C;材料中的总兵会推制度是一体推举、 任命制度,没有直接涉及到官员考核制度,故不选D。

9.C【解析】材料中,无论是“市井闲谈",还是“ 士大夫清议” 。

他们都把“ 夷人驻京“ 看成是心腹大患(为宗社安危所系),这体现了当时的国人受传统的华夷观念的影响,对近代正常的外交现象(《天津条约》规定的外国公使入驻北京)缺乏正确的认识,故选C。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以民族、人民、国家为中心的,凸显民族利益至上,材料中国人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古代以君权为中心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层面,故不选A;材料并未体现政治改革思想,故不选B;瓜分狂潮出现千甲午战后且材料未体现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故不选D。

10. C【解析]材料中,华商广告的比重H益提高,这表明华商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报纸广告的力度加大,国人现代经营理念有所增强,故选C。

晚清实业救国运动主要兴起于19世纪末且在民国初
年成效显著,故不选A;B项表述与史实明显不符,故不选B;社会风气主要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风尚,是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观念等要素的总和,D项表述以偏概全,故不选D。

11. D[解析】中国古代、近代女性深受封建礼教”三从四德”思想的束缚,维新派提倡女子教育并兴办女学,冲击了这一旧式的封建思想,故选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故不选A;新式学堂不仅指女学学堂,且兴办女学运动的效果如何,是否广泛创办了女学由材料当中不得而知,故不选B;兴办女学是争取女性学习权利的努力,它不可能使女性获得同男性同等的权利,且不符合史实,故不选C。

12.B【解析】据材料可知,与1911年相比,1913年地方县一级官员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原有的地方官员格局,故选B。

清未新政始于1901年,虽然对政治机构、选官制度(如1905年废除科举制等)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改革的结果没有出现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故不选A、C;西方列强的侵略自鸦片战争以来始终存在,故材料中的现象与其无必然的联系,故不选D。

13.D【解析】据材料可知,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员赴苏留学,有利于进一步得到苏联的援助,这有利于推动大革命的进程,故选D。

国民大革命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但这不等于中日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国民党员赴苏留学,故不选A;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故不选B;国民党员赴苏留学不会改变国民党员的出身,故不选C。

14.C【解析】根据内容可知《泰晤士报》用中性客观的语言来进行报道,相对比较客观中立,故选心;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故不选@;根据“轰炸中丧生”“日军从古北口调遣了部分战机……北平笼罩在一片恐惧中”可知,中日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故选@,据材料”在这长城上最后一座关隘的军事行动”及所学可知,该报道反映的是1933年长城抗战,故不选@,因此正确答案为C。

15.D【解析】“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反映了三线建设的指导思想,故选D。

A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B反映了改革开放;C反映了抗美援朝。

16.D【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建国以来,我们对非洲援助的形式不断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国际上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则主要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故选D。

20世纪9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已基本完成,故不选A;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主要体现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等层面上,故不选B;援助非洲可以起到提高中国在联合国影响力的作用,但中国并不以此为主观目的援助非洲,且材料更强调不同时期援非政策的不同,强调政策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故不选C。

17. B【解析】据材料图示中两次殖民活动后的空间范围以及“斯巴达”“雅典”等信息可知,该示意图直接反映了古代希腊人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殖民活动,故选B。

波斯帝国不曾征服希腊城邦,故不选A;罗马帝国建立应从意大利半岛开始,故不选C;阿拉伯人在地中海地区的商业活动应是在8世纪以来,材料中的地图明显不符合其时代特征,故不选D。

18.B【解析】材料中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题干重在考察文艺复兴产生兴起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关注自身,摒弃束缚,故选B。

长期被压抑的人性解放是文艺复兴的表现而非原因,故不选A;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并没有摒弃基督教神学,故不选C;中世纪文化落后与否和文艺复兴的兴起并尤必然因果关系,故不选D。

19.A【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教随国定原则的确立,这一原则有利千世俗君主权力的加强,故选A。

16世纪德意志地区尚处千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趋势尚未出现,故不选B;《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只是确立了地方诸侯有在自己辖地选择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其统治之下的民众则尤自由选择的权利,故不选C;这一规定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D项表述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故不选D。

20.C【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兵变法案》从军事角度限制国王的权力,《三年法案》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王位继承法》排除了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复位的可能性,这些法案都是继1689年《权利法案》之后,巩固革命成果及进一步限制主权的产物,故选C。

三权分立体现在立法、司法、行政三
个方面,材料没有涉及司法及行政方面,故不选A;材料没有涉及国王行政权力的增减问题,故不选B;中世纪英国已经有议会政治,故不选D。

21. D【解析】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植于科学的土壤中,利用各类现代科学成果为自己的学说提供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这栽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的原因,故选D。

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成果的借鉴,而不是批判,故不选A;材料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的原因,没有指出其对现代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故不选B;材料内容与俄国国情尤关,故不选C。

22.C【解析】根据“第一面旗帜是'黑人性'(20世纪30年代初旨在恢复黑人价值的文化运动)”“让我们来发现安哥拉”等信息及所学可知,在非洲现代文学兴起过程中,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C。

体裁是文学作品的样式形式,材料不体现非洲文学休裁的丰富性问题,故不选A;材料主要反映恢复黑人价值,民族意识显著增强,体现不出非洲文学的核心问题,故不选B;20世纪30至50年代,非洲还有许多国家没有独立,如安哥拉就在1975年才独立,故不选D。

23.A【解析】防御正面为战场上防御地区或防御部署朝向敌人的一面,表格表明,在1941年战局中,防御正面占战线的百分之七十五,到1942年,则大约只占整个战线的百分之三十,至1942年后半年,敌人能突入的纵深范围已大大小于1941年。

说明苏德战场上苏联战局好转,故选A。

材料不能全面体现德国战局,且尤法得出德国在苏德战场失利的原因是失道寡助,故不选B;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表现为反法西斯各国在战场上的合作,与材料无关,故不选C;巾材料可知,材料为苏军防御战役概况,不体现进攻状况,且由材料可知苏军的战局有所好转,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故不选D。

24.A【解析】材料中的宣传画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农业领域的种植玉米运动,故选A。

宣传画主要以政治宣传功能为主,体现不出农庄经济效益的提高及经济改革的成效问题,故不选B、C;材料中宣传画没有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故不选D。

25.B【解析】据材料“德国将会变得更加强大,将会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欧洲事务中处千绝对的优势地位“信息及所学可知,这一看法明显受到了英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影响,故选B。

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成为欧共体的成员国,故不选A;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此时苏联是欧洲第一大国,故不选C;两极格局下欧洲一体化有利于英国的发展,坚决反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与当时的世界及欧洲形势不符,这一行为与务实灵活的外交理念背道而驰,故不选D。

26.【答案】
(1)增长相对缓慢;大起大落(或起伏性大);呈现阶段性;受时局影响明显;清代中期增长迅猛等。

(4分,答出4点即可)
(2)原因: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或农业的进步);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种植;赋税制度改革(或"摊丁入亩“政策)的影响等。

(4分)
影响:一方面,为封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或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到来);另一方面,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4分,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人口数最从公元前221年的3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13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6%0,这表明增长相对缓慢;材料中人口突破6000万、9000万及1亿、2亿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人口在每一王朝之初一般人口较少,随着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发展,人口渐渐达到每一王朝的顶峰,王朝末期受战争、动乱、疫病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减少明显,这表明时局变化对人口影响明显且人口变化起伏性大;根据“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可得出清代中期人口数最增长迅猛。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及税制改革促进人口激增,根据所学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及耕地面积的扩大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小间影响,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一方面要看到人口增长对封建经济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口激增带来的资源危机及部分地区的环境危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