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磷酸盐和总磷的区别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磷酸盐和总磷的区别是什么
有些人以为总磷就是正磷酸盐(PO43-),错。
正磷酸盐只是总磷的一部分,我们污水中的总磷是有机磷无机磷之和。
废水中总磷的检测方法,经过消解保温后,测出来的是总磷,如果少了这个环节,测出来的可粗略的认为是无机磷。
污水中微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磷元素,一般认为污水处理微生物细胞磷含量在2.3%,有人调查过污水厂污泥中磷成分,其中有机磷约15%,非磷灰石磷约70%,磷灰石磷约15%。
磷灰石磷大致就是磷酸钙沉淀的这部分磷。
污泥中的磷来源于废水,从污水厂污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废水中的总磷绝不仅仅只有正磷酸盐,还有有机磷,其他无机磷。
污水中总磷降解主要是2种方法,物化法、生化法。
物化就是加药形成正磷酸盐沉淀。
比如投加PAC,最终形成磷酸铝沉淀,但如果水中不仅仅只有正磷酸盐还有其它价态的磷,投加PAC不一定能够将总磷沉淀完全。
现在很多宣称高效除磷剂,无非是在常规除正磷酸根药剂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氧化剂,将其它价态的转化成+5的正磷酸根,这样才可能沉淀。
物化处理投药量较大,比如1万吨的污水厂,如果仅靠物化除磷,且废水中总磷全部为正磷酸根,进水总磷3mg/L,要求出水0.5mg/L,加PAC每天要加500kg左右,产生含水率80%的污泥约3t。
生化除总磷,能耗较低,但是控制较物化严格。
经典理论认为好氧吸磷,厌氧放磷。
起作用的是聚磷菌。
聚磷菌是兼氧,在好氧状态
下,利用氧气作为电子受体,解PHB以获取能量,吸收污水中的磷转化为聚。
在厌氧状态下,释放体内的聚磷以获取量,吸收废水的COD 合成PHB。
好氧吸磷于厌氧放磷,再通过排泥从而去除总磷。
通过上述描述,能看出生化降总磷有几个要素:
1、要有厌氧好氧交替的环境。
如果没有厌氧好氧交替的环境,聚磷菌长此以往,体内是没有PHB这个物质的,逐渐的聚磷菌就在系统内淘汰了。
反硝化不是厌氧环境,那是兼氧。
厌氧要求的是DO在0mg/L附近,兼氧要求DO<0.5mg/L。
很多厂是没有厌氧环境的。
以前我文章提到二沉池回流要注意回流量,回流量多了,携带的DO进入厌氧池破坏了厌氧环境。
2、要排泥。
生化除磷是通过排泥实现的。
废水中的磷去哪儿了?少部分是用于微生物生长,比如聚磷菌、反硝化菌,硝化菌,它们生长都需要磷元素。
大部分还是聚磷菌的吸磷作用,将磷吸收后待时机成熟了再释放。
一般非聚磷菌体内磷占比 2.3%,而聚磷菌体内的磷量要高这些菌1个数量级的。
排泥,就是将聚磷菌吸收的这部分总磷排出系统。
不排泥,磷就会在生化系统内打转,不断聚集。
排泥要排多少泥?这涉及到泥龄问题。
聚磷菌世代周期短,但硝化菌世代周期长。
如果排泥快了,可能氨氮出水不达标。
排慢了总磷不达标。
3、要有足量的COD。
在厌氧环境下,聚磷菌吸收COD合成PHB。
降总氮降总磷都需要碳源,降总氮需要的碳源是总氮量的4倍,降总磷需要的碳源是总磷量的10多倍。
所以很多水这两个指标不能同时达标,并且总磷比较不容易达标,因聚磷菌跟反硝化菌在争COD时,
反硝化菌优先夺得COD。
碳源被反硝化菌获得了,剩下的才到聚磷菌。
所以生化降总磷首先要看看碳源够不够。
根据上面的计算,BOD≥4*总氮+10*总磷。
如果不够,那要么趁早准备除磷剂,要么考虑补充碳源,要么考虑在好氧少消耗碳源,多给兼氧、厌氧碳源,比如多点进水,这要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