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相对隔离的网络平台更倾向于围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布公众仅仅作为发生作用公众的信息偏好也没有受相同见解的网民他们坚信推动和发展事件的必要性到足够重视新闻从业人员和地方政府成为影响新闻并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
第 29卷 第 11期 2010年 11月
情报杂志
JOU RN AL O F INTELL IGENCE
V o .l 29 N o. 11 N ov. 2010
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研究*
A S tudy on the Evolu tion E lem ents of Intern etM ass Even t
陈 强 徐晓林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4)
他们各自扮演的角色, 笔者 将引入 马尔 科姆 % 格拉 德 威尔的流行理论。该理论 主要包 括个 别人物 法则、附
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 法则, 马 尔科 姆 % 格 拉德 威 尔认为在这三种法则相互 作用 下, 流行 潮能够 被瞬 间 引爆。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短时间内受到大量网民 的
关注, 成为网民和媒体讨论的热点话题, 在一定程度 上 也可以解读为一种流行。 在此, 笔 者主 要借鉴 的是 流 行理论的个别人物法则部分。马尔科姆 % 格拉德威 尔 指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是引爆流行潮的关键, 这 也 是个别人物法 则 的核 心。 在 社会 流 行潮 中, 联 系 员 是社会黏合剂, 他 们四 处传 播信 息; 内行 们 就是 数 据 库, 他们为大家提供 信息; 推销员 则是 说客, 说 服大 家
第 11期
陈 强, 等: 网络群体性 事件演化要素研究
% 17%
根据信息有所行动 。 [ 8] 笔者认马尔科姆 % 格拉德威尔提到的这三类人可
以很好地归纳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在网 络 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化 过程中, 内行们 通过 各种渠 道 搜集信息, 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各种细节, 并提供给 感 兴趣的网民, 最为重要的 是为联 系员和 推销 员顺利 开 展工作提供条件。当然, 内 行们的工 作不仅 如此, 内 行们了解内 情, 也 有能 力 把信 息迅 速口 头 传播 出 去。 但是内行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在于他们掌握了这么多 的内情, 而在于他 们把 内情散 播出 去的 方式 [ 10]。 因 此内行们还能够在信息传播方式上给予联系员相关指 导。联系员的主要职责是将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 出 去, 以扩大信息的受众面,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具 体到网络 群 体性 事 件 的 信 息 传播, 联 系 员 可 以 通 过 BLOG、BBS、QQ、M SN 和 SN S 网站 等多 种途 径 传递 信 息, 联系员优势便在于他 们活跃 于各大 聊天 室和虚 拟 社区, 结识更多的人。联系 员也 能够熟 练运 用网络 世 界的各种传播工具, 从而 顺利将 信息扩 散到 网络世 界 的各个角落。推销员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和发 展 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工作的质量, 直接决定网 络 群体性事件的成败。推销员积极采用各种手段说服 已 经接触到信息的网民加入到发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阵 营中来, 将他们从游离的 边缘人 群迅速 转变 为事件 的 核心成员, 从而为网络群 体性事 件的发 展注 入新生 力 量, 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持续高涨 ( 如图 2所示 )。
关键词 网络 群体性事件 演化要素
中图分类号 G 20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1965( 2010) 11- 0015- 04
1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界定
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 的研 究, 国内 学界 正逐渐 兴 起,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网络群 体性事 件的 概念进 行 了界定。杜骏飞直接从本 质着 手, 指出 网络 群体性 事 件的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 基于不目的, 以 网 络聚集的方式 制 造社 会舆 论促 发 社会 行动 的 传播 过 程。抗争是其精神内核 [ 1] 。也有学者关注网络群体 性 事件的现实影响, 认为网 络群体 性事件 指在 互联网 上 对事关公共利益或较有 争议的 事情进 行群 体性讨 论, 从而把这股网 络 力量 从虚 拟推 向 现实 的一 种 社会 现 象 [ 2] 。揭萍、熊美保则强调互联网的工具性, 认为网 络 群体性事件是 网中人 利用网络 进行串 联和组织, 公 开干扰网中网外秩序, 干扰网络正常运行, 造成不良 的 社会影响, 乃至可能 危及社 会稳定 的集 群事件 [ 3]。 为 研究方便, 笔者将采用杜 骏飞对 网络群 体性 事件的 界 定, 即网络群体性事件指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 于 不目的, 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 促发社会 行 动的传播过程。
套成见系统 ( 包括 既有 看法 ), 具体 到某 个议 题上, 众 多网民的参与 也即 意 味着 类型 多样 的 成见 系统 的 作 用, 然而多样化的成见系统往往妨碍共同意见的形 成, 也就阻碍网上集体行动的开展。共同经验的作用也 就 体现在此, 它能够整合网民的不同成见, 培养网民对 某 项议题的共同成见, 这些共 同成见 成为 网络群 体性 事 件中网民坚定立场, 甚至采取集体行动的强大动力。
收稿日期: 2010- 07 - 20
修回日期: 2010 - 08- 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网络舆情突发 事件预警 机制研究 " ( 编号: 08B22030) ; 教 育部哲学 社会科学 研究重大 课题委托 研究项 目
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 " ( 编号: 08W L1111) 和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科技创新基金 泛 在时代下高校突 发
摘 要 在界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对网络群体性 事件的演化 要素进行 深入细 致的研究, 主 要包括 刺激性公
共事件、网民共同经验 、活跃的关键人物、大众传播媒介和相对隔离的网络空间五个方面。它们相 互融合, 共同促进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和发展, 并且简要分析各要素所扮演的角色, 探讨了 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的作用机制。
共同经验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网民既有共同成见 的激发和塑造, 并 促成 网民 对 议题 形成 极 端的 看 法。
我们在寻求比较公正的见 解时往 往会坚持 我们的 成 见, 并且任何对成见的袭扰 都像是 对世 界基本 原理 的 攻击, 那是对我们的世界 基本原理 的攻击。 [ 6] 网民 接 触到议题时, 第一反应便是 在脑海 里搜 索议题 中关 键 人物既有的形象或者类似 议题 的既有 看法, 而 不是 首 先考虑议题的内容。这些既有的看法将影响网民对 现 有议题的态度和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每个网民都有 一
因此, 刺激性公共事件 的发生 是网 络群体 性事 件 的导火索。一旦 刺 激性 公共 事 件引 发网 民 的强 烈 共 鸣, 就能迅速在 海量 信息 中 脱 颖而 出 , 并聚集 众 多
粉丝 , 围 绕这 一公 共事 件积 极展 开讨 论, 当人 们 不 满足现有讨论或者其他演 化要 素介入 时, 网络 群体 性 事件也就开始酝酿和发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并不 是
第 29卷
所有的公共事件都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并诱发网络群体 性事件。
当然, 作为网络群体性 事件 导火索 的刺 激性公 共 事件至少应具备以下特征: a. 事件要出乎意料, 超出 网 民的期望。出乎意料的信息才能受到网民的青睐。正 如卡普费雷指 出的 那样: 公众 自 发地 重复 着 大众 传 播媒介所传 送的 那 些 被 冠 之 以 !新 闻 ∀ 的 信 息。 很 快, 简单的重复变成了解 释, 从 原始事 实出发, 得出 其 所牵涉的方方面 面, 并由 此 决定 公 众舆 论 [ 4] 。为 强 调信息出乎意料的重要 性, 卡普 费雷特 意对 其所说 的 信息作了补充说明即 不 过这个信 息必须 在人们等 待 之中, 同时这个信息对群 体来说 又必须 是出 乎意料 之 外的 [ 4] 。 b. 事件触发大 多数人的 价值观 念。这点 相 当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决 定了网 民在这 件事 上的集 合 程度。尤其当发生的公共事件挑战大多网民的个人 价 值观或者社会 主流 的价 值观 时, 网 民为 保 持 认知 协 调 , 避免心理上的失衡状 态, 便会 采取相关 行动以 捍 卫既有的价值观。 c. 事件能够提炼刺激性的标 签。网 络时代信 息 呈现 爆 炸 式 增 长, 信 息消 费 方 式 也 逐 渐
合行为, 形成网络群体性事 件就必 须能 够持续 获得 网 民的注 意 力。这 时 就 凸显 共 同 经 验 的 重 要 性, 因 为
经验分享能够 促进 社会 互动, 让人 们 拥有 和关 注 共 同的话题、任务, 不管他们之间是否有共通点。其提 供 了一种社会粘性, 能让不同 的人相 信他 们拥有 相同 的 文化 。 [ 5]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 发展和 网民权 利意 识的觉 醒, 网络群体性事件渐呈增 多趋势, 对网络 世界 和现实 世 界造成巨大影响。国内现 有的 研究虽 不断增 多, 但 对 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细致深入地研究却凤毛麟 角, 无法为相关部门的干预提供有效的指导。为此, 笔 者试图厘清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演化
事件网络舆情回应机制研究 " ( 编号: H F- 07- 23- 2010 - 407)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陈 强 ( 1987 - ),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 徐晓林 ( 1956 - ) , 男, 教授, 博士生导 事件 发生 后要 聚合 注意 力资 源, 就 必须 对 标题进行 标 签化 。但 是并不 是所 有的 标 签化 字 段都能获得关注, 所以这 就要求 事件内 容本 身能够 提 炼出刺激性的标签 ( 如图 1所示 )。
图 1 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刺激性公共事件构成要素示意图
2. 2 网民共同 经验 共 同经 验是网 民产 生共鸣 的 前提条件, 也是网络群体 性事件 生成和 演化 的基本 要 素。作为一种 凝聚性商品 , 其价 值随着 消费人数 的 增多而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交流提供了多 样 化的 社会性软件 ( 主要包括 Em ai、l 聊天室、博客、维 基百科、SN S等支持 成组 通讯的 软件 ), 能够 超越时 空 的限制以较低的成本表达观点。工具的多样化使得 网 民拥有了选择的权力, 他 们根据 自己的 偏好 选择合 适 的工具, 吸收和分享与自 己内在 价值体 系相 符合的 信 息, 参与那些感 兴趣 的话 题, 消费者 主权 发 挥到 极 致, 网民内 部 分 离为 大 量 的小 集 团, 沉 浸在 我 的 日 报 和自我编织的 信息 茧房 之中, 从而 使得 大多 议 题游离在人 们 认 知的 边缘 , 未能 获得 足够 的关 注。 因此刺激性的公共事件要发生作用以致诱发网民的集
2. 3 活跃的关键 人物 关键人 物是 网络群 体性 事 件的扩散器。据 CNN IC 发布 的 #第 25 次 中国 互联 网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 截至 2009 年 12 月 30 日,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3. 84亿人, 普及率达到 28 9% 。手 机网民规模年增加 1. 2亿, 达到 2. 33 亿人 [7] 。但这 并 不意味着所有的网民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演化 过程中发挥作用, 他们当中既有发起人, 也有积极参 与 者, 还有围观者, 甚至不 知情 者。事实 上, 网络 群体 性 事件能量场的形成主要依 赖于 部分活 跃的关 键人 物。 目前学界对此也有零星的 探讨, 主 要集 中在舆 论领 袖 和网络把关人这方面, 并没有 细致的 研究。为 深入 研 究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过程中存在着的关键人物以及
要素, 呈现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的全貌, 以促进对网 络 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干预和引导。
2 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要素构成
2. 1 刺激性公共 事件 互联网 改变 了信息 生产 方 式和传播方式。 传统 意义上 的 受众 也 成为信 息 或 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人 们只要 愿意 可随时 在网 络 上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并经过讨论、分化和聚合 后 形成庞大的 自由 意见 市场 。 尼葛 洛庞 帝更是 形 象 地将网民称为 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 人人都 成为信 息 的发布者, 网络海量信息的 聚集更 凸显 网民注 意力 资 源的稀缺。此外, 互 联网实 现所有 人面 向所有 人的 传 播, 聚合同步、异步传播的 特征, 具 有跨 地域性 的传 播 结构。在网民的主动作为 下, 网络 上的 信息能 够在 极 短的时间内以极低的成本 扩散 到各个 角落、领 域和 群 体, 实现信息的 广而告 之 。也就 是说只要 受到网 民 关注, 唤起网民共鸣的信息 就能够 受到 网民的 极大 追 捧, 并迅速传递和感染至各类人群, 引发网络群体性 事 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