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训练: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含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练习
一、选择题
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A.山西、江南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山东、山西
2.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成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3.《宋书·志序》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
……百郡千城,流寓比室。
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
”这主要是说()。
A.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
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
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
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
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5.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6.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B.民族迁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7.新的经济重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时间长久。
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可能是在()。
A.魏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D.南宋时期
8.据葛剑雄所著《简明中国移民史》的研究,靖康之乱后出现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估计在绍兴和议签订前(即1141年前)大约有500万北方移民迁入并定居南方。
如此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使南方避免了北方的战乱,社会秩序稳定
B.大量北方农民涌入南方,使南方出现土地紧张等问题
C.北方农民进入南方,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
D.北方农民移民南方,加强了南北方生产技术的交流
9.“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
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10.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并说“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而后世则有“(江浙)财赋之地(经济),人文渊薮(人文)”的说法。
这说明()。
A.中国古代经济政治重心开始南移
B.随着人口南迁出现政治重心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D.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优于中原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上(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千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54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
——《陆游集》材料四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两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中,地处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答案:C解析: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决定各大经济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3.答案:B解析:“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
4.答案:D解析:此题中A、B、C三项都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自唐朝之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5.答案:A解析:隋唐时,江南地区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南移;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材料正反映了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6.答案:D解析: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四个选项均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但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因素,即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7.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隋唐时期和北宋时期,政治中心均在黄河流域。
南宋时政治中心在杭州,属于长江以南地区。
8.答案:C解析:北方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劳动力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9.答案:B解析: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由此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
题干所述正反映了这一状况。
10.答案:C解析: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
11.参考答案:(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
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