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的加剧,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产业转移的问题。
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其生产基地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这种转移通常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源等原因。
然而,产业转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思考。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提供补贴、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来吸引企业来投资。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产业转移的规划和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的现象。
第二,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需要提升自身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这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等方式来实现。
地方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提供创新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
第三,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需要优化基础设施和服务。
投资者在选择新的生产基地时,通常会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服务的质量。
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并提供便捷的金融、法律和人力资源等支持服务。
第四,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需要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
当新的产业进驻时,需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工人来支持生产。
地方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第五,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需要积极拓展市场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展览、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此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通过跨国合作、进口和贸易等方式来扩大市场份额。
最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未来代际的能力来满足其需求。
地方政府可以限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低效益的产业进入,并鼓励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发展。
总之,承接产业转移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加强劳动力培训和教育、拓展市场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方式来应对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产业已经面临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和内外竞争等问题,因此产业转移已经逐渐成为了各大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然而,承接产业转移不仅需要满足地理位置、人口、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条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实力。
为此,本文将从政策引导、技术培训、企业服务、人才引进和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一些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建议。
一、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必须由政府负责。
地方政府应制定鼓励和引导产业转移的政策,优先考虑各种优惠政策和创业补贴,例如,给予地方企业对接转移项目的补贴,以及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同时,要鼓励企业和机构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政府可以依托发展平台和众创空间,为投资人和企业提供创新资源和成熟市场,营造出更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二、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是企业申请承接转移项目的基础,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来说都是必要的。
当地政府应该设立培训基地,引进一流的技术导师,有针对性地为本地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
同时,企业也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熟练掌握承接转移项目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通过持续创新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政府和企业也可以通过各种技术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促进创造性的思考和运用。
三、企业服务企业服务是承接产业转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地政府和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服务网络,包括提供优质的商务和法律咨询,增加市场对接的渠道和资源。
政府也可以制定创新的政策,为企业创造更加灵活、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培养出更多拥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
四、人才引进人才引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就需要拥有更加专业、高效和经验丰富的人才支持。
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引进和培养熟悉承接转移项目的人才。
政府还可以制定政策,为各种新技术和新技能鼓励培训,提高本地人才的能力水平。
同时,政府也可以依托当地优质大学、科研机构,走向创新产业发展的前沿,建立特色支持计划和人才工程,为投资人和企业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候选人和人才资源。
承接产业转移与农业现代化的工业化道路探析——基于江西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思考

动 密集型产业 以快速 实现 工业化; 也有学者提 出中部的农 业大省应该走 以现代农业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本文针 对 当前江西的发展 , 在分析两者的可行性 , 优缺点 的基础上 , 出在适 当承接符合江西农业经济发展 的劳动密集型产 提
业 的基 础 上 , 先 发展 现 代 化 的农 业 , 农 业资 源 深度 开发 产 业作 为主 导 产 业 , 现代 农 业 驱 动 的新 型工 业化 道 路 。 优 把 走
一
1“ 农 ”问题 突 出 。江 西 面 临 的 三农 问题 表 现 在 : 村 .三 农
基础设施落后 , 生产 、 生活条件恶化 ; 市场化发育程度低; 农
民收 入 低 。 2 市 化 水平 发展 滞 后 ,城市 网络 稀 疏 ,缺 少 具 有 很 强 .城
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市和城市带 。 3 .地处内陆, 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江西 丰富 的矿产和农 业资源 , 给江西人 民自给 自足的小农 经济带来 了很大的发 也 展空间 , 造成 了商品意识 、 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不足 , 无法满
借此提高资本积 累速度 , 实现工业化 , 带动农业现代化 , 而 继 实现经济现代化 。不同的是中央党校仲鹭 (0 6提 出现代 20 ) 农业驱动型的新 型工业化道路。本文拟在阐述江西经 济内外
条 件 的基 础上 分 析 了两 条 道 路 的 可行 性 以及 优 缺 点 , 出 了 提 江 西 崛起 的工 业 化 发 展 道 路 。
提 出发 展 现 代 农 业 是 社 会 主 义 新农 村 建 设 的首 要 任 务 , 用 要
2 .有利的地理 区位 。中部 的地理位 置赋予江西 承接 东 西、 联系南北 的便利交通 。同时江西毗邻长珠闽等发达地 区 , 有利于外部资源的进入 , 企业集群的形成 。 3 .良好 的生态环境。江西长期 以农业为主 , 工业化进程 相对缓慢 , 因此高污染 、 高能耗 的传统工业较少 , 使得 自然生
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

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汇报人:目录•产业转移概述•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挑战•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模式•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与建议•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与启示•结语01产业转移概述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市场需求条件发生变化,产业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现象。
产业转移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转移,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特点定义产业转移现象在历史上多次发生,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向日本的产业转移,以及8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和东南亚国家的产业转移。
现状当前,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产业转移呈现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趋势。
影响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等方面。
02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挑战降低生产成本01内地的人力、土地、资源等成本相对较低,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扩大市场02内地拥有庞大的市场和消费潜力,承接产业转移有助于企业拓展市场和扩大销售。
政策支持03政府在税收、土地、财政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和支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风险。
人才和技术瓶颈内地部分地区的人才和技术储备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制约企业的发展。
环境压力随着产业转移的承接,部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也相应转移过来,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产业配套不足内地部分地区的产业配套尚不完善,企业难以获得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政府应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和支持企业承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建设。
加强产业规划通过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培育,提高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生产服务。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力度,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江西产业转移发展趋势

江西产业转移发展趋势江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中部,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
江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尤其以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闻名于世。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江西省的发展一直相对滞后,经济增速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江西省政府提出了产业转移发展的重要战略,希望通过引导企业转移投资和发展,推动江西经济的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始面临产能过剩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还有政府鼓励产业转移发展的政策支持。
这些因素使得江西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选择。
首先,江西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发展方面投入巨大。
江西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内陆的交汇处,拥有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包括铁路、高速公路、河流和机场。
近年来,江西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仅使得企业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运输原材料和产品,也提高了江西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其次,江西省发展了一系列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
政府加大了对投资者的扶持力度,提供了土地、税费、资金等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转移和投资。
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江西省还设立了科技园区,专门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转移投资到江西,从而加快了江西的产业发展。
第三,江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江西省是中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铁、煤、铜、铝等矿产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对于推动江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江西省还拥有大量的农业资源,如水稻、烟草、茶叶等。
然而,在过去江西省的农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部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因此,通过引导产业转移,可以将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领域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第四,江西省大力发展了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江西省发展的重点之一,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重 要的意义 。在 当前 金融危机 形势下 ,
我 国 沿海 发 达 地 区和 发 达 国家 正 进 行 新
一
术 、劳动 力及 其他 生 产要 素 的集体 流
动 ,是 生 产 方 式 的 整 体 转 移 ,具 有 单 个
X a u h aXi aj io n u , a Xi t R o om
( u ies c o lG n a r l iesy G n h u J n x 3 0 ) B s s S h o, a n n n Noma Unv r t a z o ,i g i 4 0 i, a 1 0
2 1 年第 4 00 期
改革 与 战 略
RE ORMAT ON & S AT Y F I TR EG
NO.,0 0 42 1
) C mu t e , O 2 0 av y
江 西 承 接产 业转移 研 究
肖润华 , 肖晓 军
s m em e s e o u e ket r nse usre nne st to o a ur st nd  ̄a heta f rofi nd ti si w i ua in.
Ke r s Ja g i u d  ̄a e t n f r f n u t y wo d : in x ; n e k ; r se d s y a o i r
变化 后 ,某 些 产 业 从 某 一 地 区或 国家 转 移 到另一地 区或 国家的一种经 济过程 。 产 业 转 移 具 有 三 个 方 面 的 特 征 。 一 是 产 业 转 移 是 跨 区 域 直 接 投 资 下 资 本 、技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对 江 西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和升 级 、加 速 江 西 _ 化 进 程 具 有 非 常 T业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目录1 导论 (2)1.1研究的背景 (2)1.2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意义 (3)1.3国内研究现状 (5)1.4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02 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 (12)2.1核心概念解释 (12)2.2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 (14)3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的SWOT分析 (15)3.1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新特点...........................................................153.2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163.3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存在的劣势...........................................................223.4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223.5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面临的挑战.......................................................234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 (24)4.1要素注入式:直接投资 (24)4.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25)4.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26)5 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对江西省产业结构的影响 (27)5.1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对江西省产业结构的正面影响 (27)5.2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对江西省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 (29)6 推进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30)6.1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应坚持的原则 (3)6.2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327 结论 (34)参考文献 (36)致谢 (38)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1.导论1.1研究的背景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促使沿海地区为了实现产业升级而不得不转出一些产业。
对江西省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思考

黑 龙 江 对 外 经 贸
H【 oeg cn m cRe t n JF rinE o o i li s& T a e ao rd
No. 2 0 3, 0 9
S r lN . 7 ei o 1 7 a
[ 工贸易] 加
对 江 西省 承接 东部 地 区 加 工 贸 易产 业 转移 的 思考
产 业平 台, 大力优化服务环境 , 实现承接加 工 贸易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为
[ 关键词 ] 工贸 易; 加 产业转移 ; 经济增长贡献 ; 发展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761 [ F4 . 8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02 28( 0) — 03 0 1 — 802 90 04 — 3 0 0 3
势来看 , 其劳动力素质正 在不 断提高 , 为加工 贸易转 移提
供必 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据江西统计年鉴 (08 数据 , 90 ) _ 江西省有普通 高校 6 6所 , 中等专业 学校 6 所 , 6 技工 学校 8 , 0所 各类 学生人数 达 16万多 , 1 江西省 多层次 、 全方位 、 高速度 的教育 发展态势为 江西 省和全 国输送 了大批 高素
西省作为惟 一 与东部 省份 比邻 的 中西 部省 份 , 有很 强 具 的区位优 势 , 为加工贸易 提供快 捷 的物 流保 障 , 对于其 相 他中西部省 份 而 言 , 承接 和 发展 加 工 贸 易 的“ 水 楼 是 近
台 ” 。
显、 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 努力促进加工贸
江西在 中部地 区的率先 崛起 提供保 障。 江西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的有利条件
一
、
( 劳动 力成本优 势 一)
抓住机遇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业负责依法组织投资 、开发 、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 作 , 商 定 比例 从 县财政 一定 年 限受益分 成 ,前 1 并 0
年可 按 6% 的 比例 、后 2 可按 4 % 的 比例 奖励 0 O年 0 给投 资方 , 现利益 共享 。 实
3 突出项 目引领筑平 台。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
一
构 设置 , 强 园 区管 理 , 加 制定 适应 园 区发展 的产业 导 向政策 , 建立 健 全 以资金 融通 、 信息 服务 、 才培 训 人 为主 的 园区配 套服 务体 系 。 四是 大力 推广 “ 飞地 经 济” 。如 , 可按 照 已初 步形成 的台商 电子小 区建设 模 式 , 规划 出工 业发展 小 区 , 过与沿 海地 区政府 、 新 通 协会建 立合 作 机制 , 由沿 海地 区政府 、 行业 协会 、 企
产业 转移 的步 伐 , 已成 为经 济工 作 中的重 中之 重 。 近
年来 , 上犹 县通 过 大力 实施 “ 放上 犹 、 开 生态 上犹 、 小
康上犹、 和谐上犹” 发展战略, 生态 、 区位 、 人文优势 进一步凸显 ,抓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也更 加成 熟 , 正面 临着 前所 未有 的发 展机 遇 : 一是 全 县上 下大 力发 展外 向型经济 和 工业 经济 的氛 围 日趋 浓厚 , 特别 是 县委 、 县政 府把 建设 “ 开放 上犹 ” 确定 为
性、 成效性 。 二 、 好 “ ” 文章 。 强承接产 业 转移 区域竞 做 优 字 增
争 力
条。强调走专业化 、 规模化道路 , 细分产业链中的某
一
环 节或 某一 产 品为 主攻 方 向 ,通 过 内联外 引促 进
形成 一批 大 中小企 业 相互 配套 ,关 联度 大 、带动 力
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

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内地产业的发展也愈加繁荣,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下,内地产业转移成为了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满足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需求,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政策的制定政策是推动内地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首先政策应该具有针对性。
针对性的政策,是指政策制定者应当具有对于各个行业转移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其次,政策应该保持稳定。
政策的稳定性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外界注入更多的信心,增加投资的信心。
最后,政策应该有弹性。
政策的弹性,是指政策制定者应当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关的调整,以使政策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二、人才的引进人才是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该加强人才引进的工作。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内地人才的吸引力,提供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增加他们的归属感。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外来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那些优秀的技术人才。
通过加强人才引进的工作,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更好地承接内地产业转移。
三、资源的整合资源的整合是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另一重要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该注重整合和优化原有资源,合理调配经济、人力和技术等资源,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在以往的实践中,许多企业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例如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方针,加强资源的管理和监管,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品牌的建设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品牌的建设日益重要。
在承接内地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品牌的建设,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服务,以增强用户的信任和忠诚度。
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注重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文化传播,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到企业品牌的特点和优势,构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优质品牌。
总体而言,承接内地产业转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方能取得良好的成果。
赣州市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产业转移探讨

赣州市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产业转移探讨摘要:产业转移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对赣州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现状、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该科学的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转移的建议,也为其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转移,粤港澳大湾区,赣州一、引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提出“9+2”发展战略,加强港澳与内地合作,辐射周边更远的城市,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2020年江西发布《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赣州打造全省对接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示范引领全省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赣州要如何抓住这个重大发展机遇呢,关键在于积极、主动、科学的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的转移,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建设的新格局,这不仅可以促进赣州经济的发展,更可使得江西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激烈竞争中取得实效,对加快江西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赣州市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一)区位毗邻优势。
赣州作为江西的南大门,有“据五岭之要会,扼赣粤闽湘之要冲”之称,是四省交界处唯一的一座大城市,是大湾区进入内陆腹地的重要通道,高铁的开通使得赣州到上海仅6小时,南至广州、深圳缩短至2小时,赣粤高速、大广高速、夏蓉高速、南韶高速等贯穿全境,铁路、公路交通发达,规划中赣粤运河也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
(二)人才与劳动力优势。
赣州共有市属、驻市高校12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18.33万人。
赣州常住人口达到980多万,劳动力丰富,客家人素有勤劳朴实的作风,常年劳务输出到大湾区,培育了大批企业家、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产业工人。
(三)工业资源丰富。
赣州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央企中国稀土的总部也位于赣州,钨储量占世界第一,稀土储量全国第二,被称为江西矿产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即钨、铜、铀、稀土、钽铌等的储量丰富。
东部产业转移与江西的战略选择

东部产业转移与江西的战略选择产业转移,是指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和过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东部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倾斜,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快速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产业结构进入调整与升级阶段,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江西作为东部的近邻,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掘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江西经济发展,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的目标。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动因具体分析,东部产业转移主要有以下四大动因。
1、成本压力是东部产业转移的直接诱因。
产业转移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成长过程不同决定了区域间要素价格的差异,即产业经营的成本不同,这是推动产业转移的最主要的诱因。
向劳动力素质较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具有更高附加价值的服务性工作平台,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近年来,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等,一些产业和产品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逐步走向衰退,面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地区的衰退性产业出于保持、提升竞争优势的动机而寻求在空间上的迁移、重组,即产业的区际转移。
2、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竞争压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促进了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配置,使世界经济更加复杂多变。
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发达国家为了抢占未来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纷纷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各国都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应调整和发展金融、资讯等服务业,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经济结构。
新形势下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

新形势下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摘要本文在分析产业转移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江西省域划分为重点承接区、优化承接区、限制承接区、禁止承接区,提出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基本思路,即完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对接工业园三个平台,健全项目发现、项目布局、项目推进三种机制,进而分别提出承接资源型产业、现代制造业、高新产业、传统产业的目标和办法。
关键词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承接;思考一、沿海产业转移概况(一)产业转移的特点1、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主动性增强。
当前,中西部地区各省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高度关注,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招商,现场决策。
相关部门为项目落户提供全程服务,代办(或指导办理)各种手续i各地普遍成立了集中办证中心,实行限时办结制;重大项目调度会议、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协商会议、领导挂点重大项目等制度,显著提高了推进项目的能力。
江西省近年蓬勃发展的新余赛维LDK、鹰潭铜产业基地、宜春和景德镇陶瓷产业都是地方领导和相关部门主动招商、亲商、安商的结果。
3、企业集群式转移日趋显著。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了由单个项目向产业链和企业群的转变。
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优势,江西省从沿海发达地区承接了陶瓷企业群、铜材加工企业群、盐化工企业群,一年发展超过几十年的积累。
建筑陶瓷方面,2007年,全国主要陶瓷品牌都投资落户江西,在建和拟建的生产能力达到10亿平方米,占全国产能的1/5、全球的1/7,形成高安、丰城、景德镇等六大陶瓷产业基地;铜材加工方面,江西省在建和拟建生产能力超过120万吨,相当于2007年全省铜材加工量(64万吨)的2倍,打造世界铜都迈出重要一步;盐化工方面,以樟树、新干为重点,在建和拟建投资1亿元以上盐化工项目达到12个,产能是上年产量的几倍。
乐平化工产业、景德镇汽配产业、赣州服装鞋帽业、九江造船产业都呈集群式转移态势。
(二)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1、产业整体水平不高。
对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效果不好。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产业转移是指将产业从原地迁移到其他地区或国家。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产业转移已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转移都是一个必然选择。
然而,产业转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和国家,应该针对自身的优势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这包括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提供便利条件来降低企业成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等。
例如,中国在处理产业转移方面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经济特区和自由贸易区,提供土地、税收和金融支持等。
这些政策的制定要与地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要顾及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也要照顾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提高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产业转移往往涉及到高新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转移,因此,有必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承接产业转移地区和国家可以通过提供奖学金、设立研究院和创新基地等方式,吸引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和创新团队。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三,要注重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会带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因此,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和国家来说,必须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应该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规,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和治理,推动产业的绿色发展。
同时,要关注劳工权益和社会公平,保障工人的权益和福利,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共享。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和竞争。
产业转移是一个国际化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和国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和投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拓宽市场和渠道,共同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强化产业链协同
注重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 与联动,提高产业集聚度 和竞争力。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培 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满足产业转移对人才的需 求。
引进高端人才
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 度,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 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的 人才来当地发展。
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本地企业可以与外 部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借鉴先进经验,激发创 新思维,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
扩大企业规模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本地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能和市 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
外部企业的引入往往带来更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更先进的生产工艺 ,有助于提高本地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
产业转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
产业转移的趋势
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向新兴 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这些国家具有 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劳动力成本优势。
在国内,产业转移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 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这是由于 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 加大等因素的影响。
政策环境
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打造了良好的投 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入驻。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珠三角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 主,如制造业、纺织业等,充分发挥了当地劳动力资源丰 富的优势。
外资与本土企业互动
珠三角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积极推动外资企业与 本土企业的互动合作,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转移。
技术标准
不同地区的技术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使得企业在转移过 程中面临技术转换和标准对接的问题。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2篇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 (2)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 (2)精选2篇(一)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充分思考和准备。
以下是我对这个工作的一些思考和体会:1. 充分了解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目标: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前,我会先深入了解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目标,了解原产地的产业特点和转移的原因,以及目标地的需求和优势。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信息,才能为承接工作制定出合适的计划。
2. 建立合作关系:产业转移涉及到多方合作,我会积极与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专业机构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和支持,提高承接工作的成功率。
3. 提供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为了吸引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我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例如税收减免、土地供应、人才引进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降低企业转移的成本,促进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我会加大对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只有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提高承接工作的吸引力。
5. 培养人力资源:承接产业转移不仅需要有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
我会通过培训和引进人才,提高当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企业提供稳定和优质的劳动力。
6. 加强监管和服务:产业转移需要进行监管和服务,我会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依法合规运营,并提供及时的服务和支持。
只有做好监管和服务工作,才能保障承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企业的正常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通过我以上的思考和体会,我相信可以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实现产业转移的成功承接。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思考体会 (2)精选2篇(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体会。
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首先,需要明确转移的产业类型和规模。
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及对策建议

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及对策建议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及对策建议2021年以来,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我市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如何优化经济环境,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优化环境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首先,优化环境是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
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执政水平的具体体现。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环境经济”,哪里的经济环境好,哪里的经济就会充满活力,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
发展环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后劲。
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就必须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在首位,做到以环境促开放、以环境促承接、以环境促发展。
其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需要。
去年9月,市委张硕辅书记在中共XX市第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将XX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五年内引进外资36亿美元,引进内资1200亿元,承接对接全方位推进,成为全省对外开放排头兵、产业承接样板区、对接东盟桥头堡。
按照这一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承接产业转移将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要实现第四次党代会的既定目标,就必须将优化经济环境摆在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第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推动承接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逐步向内地转移的有利时机,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吸引了300家珠三角规模企业向我市转移。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随之显现,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不及时和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加速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将会大打折扣。
二、我市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思想观念比较滞后。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研究结论
01
产业转移的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发展中
国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加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02 03
产业转移的动因
产业转移主要源于成本压力、市场前景和政策引导等因素。企业为了寻 求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会选择将生产基地迁移到 发展中国家。
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 的氛围,培育具有创新精 神的企业文化。
优化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
降低投资门槛
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吸引更多企业投资。
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 政补贴等,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
优化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法律、会计、金融等 专业化服务,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 争,实现差异化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01
02
03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培 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 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产业 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引进高端人才
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 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 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区域发 展。
产业转移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01
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包括企业追 求低成本、扩大市场、提高效率 和技术升级等。
02
影响因素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 政策法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 、交通物流等。
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挑战
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带来投资和技术,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提高地区 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产业配套能 力不足、人才和技术短缺、生态环境 压力等。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

江西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可能模式4.1要素注入式:直接投资(1) 直接投资是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直接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 。
跨区域直接投资是指企业跨越区域界限到其他区域去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运行上表现为发达区域企业对发展中区域的投资行为。
(2) 江西省选择和推动直接投资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法第一,“以项目吸引投资”。
政府规划项目,申请项目,吸引珠三角商人前来投资。
由于项目己经规划,节省了企业主搜寻项目的相关成本;政府申请的项目一般经过了严格的论证,可行性比较强,降低了企业主投资的盲目性和风险。
因此,这种引资的方式比较容易被对方采纳。
第二,政府认真组织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企业,积极参与珠三角的各种招商、展销活动,寻找合资伙伴。
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意识到外资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意义,所以,江西省吸引珠三角直接投资会面临各方面的竞争压力。
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主动去寻找资金,而珠三角的招商、展销活动可以作为江西省与珠三角资金拥有者正面接触的平台或者桥梁。
由于江西省企业主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局限,政府有必要组织企业,组织各部门参与招商,架起两地资金流动的桥梁。
第三,设立招商点。
在珠三角诸大城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办事处,强化宣传,积极引进。
一个地区吸引外资除了依靠资本利润差额以外,靠的是地区的良好形象。
一个地区良好形象的塑造除了脚踏实地的营造之外,与恰当的宣传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珠三角设立办事处,强化宣传区域形象是必要的。
第四,通过中介代理。
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聘请大中城市的中介机构或利用政府及本地大集团驻外机构牵线搭桥,拓宽引进产业转移的渠道。
为了保证信誉,通过中介代理引进外资也是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途径。
第五,以商引商。
通过率先投资至本地的客商,现身说法,引进更多的企业进入。
外商的亲身体会是对于一个地区最有说服力的宣传,可以直接打消外商的犹豫念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 比增 长 3 . % ; 2 9 亿元 以上项 目资 金 5 5 7 亿 元 , 5 .2
同 比增 长 3 % 。四是资 金主要 投 向工业 项 目。江西 5
产 业转 移 给予 高度关 注 。例 如 ,南 昌市政 府努 力达 成 与沿 海 发 达 城 市 及 各 协 作 区城 市 政 府 问 的产 业 对 接 协议 ,创 新 与各 工 业 同 的合 作 交 流 协 商 机 制 , 借助 商务 部在 昆 山 、 海 和将在 广 东 、 江 、 并 上 浙
20 0 18
琶 区 建设
L Ao QU AN HE Jl S
江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
●张 旭 坤
【 提
要 】文章 在 阐述 江 西承 接 产 业 转 移现 状 的基 础 上 , 析 了存 在 的 问题 及 面 临的 机遇 和 挑 战 , 出了要 科 学 分 提
合 理规 划承 接 产 业 布 局 , 出重 点 、 高产 业 对接 的 整 体 水 平 , 进 工 业 园区 的升 级 改 造 , 突 提 推 完善 的 产 业服 务 配套 体 系 ,
一
世 界 5 0强投资 背景 的企 业 6家 , 0 总数达 3 6家。二 是产业 转 移 的来 源地 相对集 中。来源 于浙江 、 广东 、 福 建三 省 的项 目约 占江西 省引进 总数 的 7 % , 外 0 境
投资 中来 自亚洲 的投 资超 过 8 % , 中又 以香港为 0 其
最多 ,比例将 近达到 6 % 。三是产 业转 移资 金上新 0
亲商 、 安商 的结 果 。
2 .承接产 业转 移 的步伐 明显加 快
一
亿元 、 工业 增加 值 1 3 . 3 6 14 亿元 、 利税 5 8 1 亿 元 , 1.6 完
成 出 口交 货值 55 2 亿元 , 5 .7 已成 为承 接产 业 转移 的
主 要 载体 。 是 工 业 园 区成 为 招 商 引 资 的 主 战场 。 一
大 增 强重 点 产 业 转 移 对 接 的针 对 性 和有 效 性 。此 外 , 余赛 维 L K、 新 D 鹰潭 铜产 业基 地 、 宜春 和景 德镇
陶瓷 产业 基 地 都是 地 方 领导 和 相关 部 门主动 招 商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截至 2 0 年底 , 08 江西 省共有 9 家 工业 园 区 , 中 4 其 国家级 工 业 园 区3 , 园企业 数 为7 6 家 , 个 入 5 9 工业 园 区从 业 人 数 1 3 6 人 , 现 主 营业 务 收入 5 5 . 3 3 .万 实 44 0
3 2 . 亿 元 , 比增 长3 . % , 中 l 元 以上项 目 15 9 同 03 其 亿
知名 大企 业 、 大集 团 和龙头企 业 投资项 目, 新增 具有
资金2 4 .亿元 , 比增 长4 .% ; 商 引资实 际到 18 8 同 88 招
L QU I AO JANS E / H 一 3
元 , 比增 长6 4 。 是特 色工 业 园促进 了企业集 同 .% 二 群 式 的转移 。 近年来 , 江西省 工业 园区在政府 的引导 下 重新 审视 发展 定位 , 点 围绕 主导产 业 促成 产业 重 集 聚 , 突 出产业 链 招商 。 并 陶瓷方 面 , 引全 国主要 吸 陶瓷 品牌 投 资落户 江 西 , 形成 高安 、 城 、 丰 景德镇 等 六 大 陶瓷 产业 基地 , 建 和拟建 的生产 能力 达 到 1 在 0
20 0 8年 , 省 工 业 园 区 累 计 招 商 引 资 签 约 资 全
是 产业 转 移 的规 模 和速 度 不 断 增 大 。2 0 08
年 , 省新批 外 商投 资企业 6 9个 , 全 8 引进省 外亿 元 以
上工业 项 目 2 2个 , 长 4 . % 。同时 , 9 增 75 引进 了一批
营 造 良好 的产 业 对接 环 境 等措 施 。 【 键词 】江 西 ; 接 ; 业转 移 关 承 产
【 者简 介 J 旭 坤 (9 9 ) 女 , 昌大 学 经 管 学 院 2 0 作 张 18 一 , 南 0 7级 本科 生 。 ( 西 南 昌 3 0 3 ) 江 30 1
产业 转 移 是产 业 升 级 和经 济结 构 调 整 的产 物 , 是 经济 发展 的一种 必然 趋势 。近 年来 , 江西 坚持 “ 对 接 长珠 闽 , 人全球 化 ” 融 的发展 战 略 , 紧抓住 东部 紧 地 区产 业向 中西 部转 移 的难 得 机遇 ,积极 承接 东部 地 区产 业转 移 , 放 型经济发 展 取得 了 明显 成效 。 开
视 产业链 接 , 至为 了争 项 目, 甚 不计成本 、 压价招 商 、 无 序竞争 , 致使 引进 的企 业大 同小异 , 同一产业分散 在 各个 园区 ,难 以形成有 效 的产 业链 。以纺织业 为 例, 无论是 萍乡高新 园 、 昌 民营科 技 园 , 是上 高、 南 还
福 建建 立 的产业 转移 促进 中心 这些 国家 级 平 台 ,大
省利用 省外 资金 中 ,工业项 目资金 占 8 . % ,其 中 53 制 造 业 占 工 业 合 同 项 目个 数 8 . % 、 进 资 占 66
8 . % 。 3 2
3 工 业 园区成 为承接 产业 转移 的主要 载体 .
台 阶。2 0 年 , 西省 引进省外 5 0 08 江 0 0万 元 以上工业 项 目资金 首次 突破 10 亿 元 ,达 到 1 0 . 5 元 , 00 109 亿
、
江 西承接 产 业转移 的现 状
1 .政 府 层 面 的 对 接 加 强
在 承接 产业 转移 过程 中 ,江 西各 级政 府对 承接
江西加 快承接产 业转移 的思考 位 资金 1 8 . 亿 元 , 比增 长9 6 , 中省 外资 金 46 7 同 .% 其 注重近期 开发 , 忽视 远期 建设 , 注重 企业数 量 , 只 忽
10 .亿 元 , 比增 长 1.% , 外 资金 2. 亿 美 137 同 31 境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