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污染防治的法律控制_康京涛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04.03•【字号】赣府厅发〔2018〕13号•【施行日期】2018.04.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赣府厅发〔2018〕13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江西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实施细则》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8年4月3日江西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实施细则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国办发〔2014〕69号),促进我省环保产业发展,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意见》(赣发〔2017〕26号)要求,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基本定义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下简称第三方治理)是排污者根据排放的污染物情况,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一定费用,委托第三方环境服务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
第二条基本原则(一)坚持排污者付费。
根据污染物种类、数量和浓度,排污者承担治理费用,受委托的第三方治理企业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专业化治理。
(二)坚持市场化运作。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避免违背企业意愿的“拉郎配”。
(三)坚持政府引导推动。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创新投资运营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和激励,强化市场监管和环保执法,为社会资本进入创造平等机会。
第三条主要目标(一)选择一批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生猪养殖密集区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进行第三方治理试点,探索一条符合江西省情的治理模式,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的目标。
江西产业转移与环境保护
江西产业转移与环境保护
刘飞仁;栾贵勤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
【年(卷),期】2011(013)003
【摘要】产业转移对于促进江西在中部崛起有重大意义,通过偏离--份额分析发现目前江西产业结构不合理、区位优势不强,另外,江西的环境污染主要由第二产业引起,第三产业影响不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江西应结合现有主导产业、注重发挥要素的聚集效应、保护现实环境、结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进行转移和承接.
【总页数】4页(P20-22,26)
【作者】刘飞仁;栾贵勤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江西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011年江西省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调查结果分析 [J], 史晓燕;李铭书;刘足根;邹新;樊艳春;万群;唐志敏
2.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2010年度江西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的通知 [J], 无
3.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民政厅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
发《江西省优化社会办医疗机构跨部门审批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赣发改社会〔2019〕1103号) [J],
4.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环境法治失灵的表象及匡正——基于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J], 康京涛
5.江西省发展改革委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在引进和建设工业项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在引进和建设工业项目中进一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污染防治【发文字号】赣府厅发[2002]58号【发布部门】江西省政府【发布日期】2002.12.18【实施日期】2002.12.18【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失效依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局等部门关于在引进和建设工业项目中进一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02]58号2002年12月18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省环保局、省计委、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省监察厅《关于在引进和建设工业项目中进一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在引进和建设工业项目中进一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意见(省环保局、省计委、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省监察厅二00二年十二月四日)当前,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江西经济发展、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战略部署,以加快工业发展作为战略核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区,我省工业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为防止引进项目不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赣发[2001]21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002]21号)的要求,就引进工业项目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出以下意见。
一、禁止建设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
对此,各地应有充分的认。
全球产业大转移带给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
全球产业大转移带给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大转移,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针对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了其成因,以及提出了改善的措施。
关键词:全球产业大转移、环境污染、中国、对策正文:近几十年来,全球化以及技术发展的不断推动下,全球产业大转移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外国投资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存在的环境污染类型分为:污染空气、污染游戏、污染水体等等。
这些污染主要是由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和能源结构急剧转变造成的。
要解决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必须采取全面措施,从政策法规、技术设施以及用户意识三方面综合考虑。
首先,政府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规,利用法律手段及时发现和制止污染行为。
其次,要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技术设施,改善中国环境质量。
再者,增强公众环境意识,构建良好的公共认知氛围,加强环境意识教育,提高大众对污染环境及其危害的认识。
总而言之,解决中国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坚持综合治理,多部门协调合作,在政策法规、技术设施以及用户意识上都进行努力,以期达到彻底改善中国环境污染的目的。
结论: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由全球产业大转移带来的外商投资而导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环境法规、技术设施以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以彻底改善中国环境污染状况。
在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2017年,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环境空气和水资源质量综合治理的意见》,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治理好污染,彻底改善中国环境质量。
政府还推出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为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另外,政府也打出了“绿色工厂”的号召,以推动改善企业环境管理,并改善污染空气、水体等环境污染问题。
此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支持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措施,以促进环境污染的治理。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重 要的意义 。在 当前 金融危机 形势下 ,
我 国 沿海 发 达 地 区和 发 达 国家 正 进 行 新
一
术 、劳动 力及 其他 生 产要 素 的集体 流
动 ,是 生 产 方 式 的 整 体 转 移 ,具 有 单 个
X a u h aXi aj io n u , a Xi t R o om
( u ies c o lG n a r l iesy G n h u J n x 3 0 ) B s s S h o, a n n n Noma Unv r t a z o ,i g i 4 0 i, a 1 0
2 1 年第 4 00 期
改革 与 战 略
RE ORMAT ON & S AT Y F I TR EG
NO.,0 0 42 1
) C mu t e , O 2 0 av y
江 西 承 接产 业转移 研 究
肖润华 , 肖晓 军
s m em e s e o u e ket r nse usre nne st to o a ur st nd  ̄a heta f rofi nd ti si w i ua in.
Ke r s Ja g i u d  ̄a e t n f r f n u t y wo d : in x ; n e k ; r se d s y a o i r
变化 后 ,某 些 产 业 从 某 一 地 区或 国家 转 移 到另一地 区或 国家的一种经 济过程 。 产 业 转 移 具 有 三 个 方 面 的 特 征 。 一 是 产 业 转 移 是 跨 区 域 直 接 投 资 下 资 本 、技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对 江 西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和升 级 、加 速 江 西 _ 化 进 程 具 有 非 常 T业
江西产业转移与环境保护
Ke r s J n x rvn e n u t a r n f r h n i n n ;s i —h r n lss y wo d : i g ip o ic ;id sr lt s ;t e e vr me t hf s a e a ay i a i a e o t
江西是 一个 有着 悠 久革命 传 统 的红 色基 地 , 它 在 中国历史上做 出了重 大贡献 。 如今 , 中国正处在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 的新 时期 ,江西 经济 的发展无 疑对 中部经济 、特别 是对于 国家 《 进 中部 地 区崛起规 促
L U ir n, LUAN iq n I Fe—e Gu — i
( u iess h o , nv ri fs a g a o ce c n e h ooy s a g a 2 0 9 , ia B sn s c o lU iest o n h i rsin ea dtc n lg , h n h i 0 0 3 Chn ) y h f
ta le d xs , a t n in t h a sefc falee n s p oe tt e e v rn e ta d c n e twi h u u e h tar a y e itp y at t o te m s fe to l l me t , rt c h n io m n n o n c t t ef t r e o h dr ci n o n u t M e eo me td rn h r c s fta se rn n u tis ie t fi d sr d v lp n u g t ep o e so r n fr g id sre . o i i i
Ab t a t I d s y t n frh s a g e ts nf a c n p o t g Ja g ip o i c ’ p r d n c n rlr go r i g s c : n u t r se a ra i i c n e o r moi in x rv n e s u g a e i e t e in i n . r r a g i n a s T e s i -h r n lsss o s h t h d sr l t cu eo a g i s rain l n el c t n a v n a e i n t r a h hf s a ea ay i h w a e i u t a s u tr f in x i i t a d t ai d a tg s o e t t t t n i r J r o a h o o g n w. e i e , e e vr n na ol t n o in x s man y c u e y t e s c n a y i d s y w i h e t r o B s s t n i me t lp l i fJa g i i d h o uo il a s d b h e o d r n u t h l te tr a r e iy id sr a i l f c . n o d rt c iv u ti a l e eo me t Ja g is o l o i e t e l a i g i d s e n u t h s l t ef t I r e o a h e e s s n b e d v lp n , in x h u d c mb n h e d n n u t s y te e a i r
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2008修订)
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2008修订)【法规类别】污染防治【发文字号】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8号【发布部门】江西省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08.11.28【实施日期】2009.01.01【时效性】已被修改【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修改依据】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20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2011)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8号)《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已由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1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公布,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8年11月28日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2000年12月23日江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8年11月28日江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江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和其他污染的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环境污染防治应当坚持全面规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质量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履行下列职责:(一)根据本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本行政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状况,科学制定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二)根据国家和上级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本行政区域内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目标,制定年度减排计划,落实污染减排工作责任制;(三)组织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逐步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四)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依法强制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六)鼓励发展环境保护产业,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营专业化、市场化;(七)逐步增加环境保护投入,使环境污染防治同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八)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境污染防治知识,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形成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社会风尚;(九)对在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2
江西省情况污染防治条例(2008-11-28修订2009-01-01 起实施)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情况污染,掩护和改进生活情况与生态情况,建立绿色生态江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连续生长,凭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情况掩护法》和其他有关执法、行政规矩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和其他污染的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情况污染防治应当对峙全面筹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情况质量卖力,政府主要卖力人是第一责任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情况污染防治方面履行下列职责:(一)凭据本省主体成果区筹划、本行政区域情况承载力和生态状况,科学制定本行政区域情况掩护筹划,并纳入本地的百姓经济和社会生长筹划;(二)凭据国度和上级人民政府审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本行政区域内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目标,制定年度减排筹划,落实污染减排事情责任制;(三)组织体例突发情况事件应急预案,逐步推行情况污染责任保险;(四)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情况掩护的经济和社会生长政策;(五)凭据国度财产政策,依法强制淘汰落后工艺技能、设备和生产能力;(六)勉励生长情况掩护财产,推进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营专业化、市场化;(七)逐步增加情况掩护投入,使情况污染防治与经济建立和社会生长相协调;(八)增强情况掩护宣传教诲,普及情况污染防治知识,提高全民情况掩护意识,形成重视情况、掩护情况、美化情况的社会民俗;(九)对在情况污染防治事情中有显著结果的单位和小我私家赐与表扬、嘉奖。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情况掩护行政主管部分(以下简称环保部分)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情况污染防治事情实施统一监督治理。
环保部分可以在法定权限范畴内委托其所属的情况执法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步伐。
生长改造、经济贸易、公安、卫生、城乡筹划、建立、领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旅游、工商、都市治理、统计、交通、铁路、海事、民航等部分和机构,依法在各自职责范畴内对情况污染防治实施监督治理。
江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20)
江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20)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1.25•【字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壤环境保护正文江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20年11月25日江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标准、调查和监测第三章预防和保护第四章风险管控和修复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农用地第三节建设用地第五章保障和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壤污染防治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统筹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第五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卫生健康、林业等主管部门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实行数据整合、动态更新与信息共享,相关数据应当及时上传至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平台。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土壤保护和土壤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引导公众依法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及改善途径
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及改善途径作者:陶权肖生鹏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5年第06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环境污染有多方面的原因,也是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存在过的问题。
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多,值得我们重视。
本文分析了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造成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探索了如何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加快生态环境改善有效结合起来,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环境造成污染的具体表现(一)通过把大量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转移到我国生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把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业转移到中国进行生产,这些生产加工活动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留在了我们国内,所转移的初级产品主要包括原材料产品、中间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会对环境资源造成重大破坏,特别是一些国外公司通过跨国合资的形式从事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矿产品开发,给当地的空气和水土带来极其严重的污染。
例如:稀土生产污染,2015年2月9日,日立金属宣布,已与北京中科三环高科技公司达成共识设立生产稀土磁铁的合资公司,日立金属将出资一半以上,年产能为2000吨,针对主要用于纯电动车(EV)和混合动力车(HV)马达的稀土磁铁,这些外资企业纷纷看准中国市场,无形中在向中国转移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对我国环境形成巨大破坏;再例如钨污染,德国斯塔克公司与中国江西稀土钨业集团签署协议建立合资企业,从事钨化工产品的生产,但是这些钨铁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产品,每生产1吨钨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超过300立方米,这些污染物的排放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二)通过把大量淘汰的工艺设备或生产线转移我国继续生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发达国家在技术、管理等许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把落后淘汰的工艺输入和生产线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将一些污染性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产业转移污染的法律应对问题探讨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对大自然的索取和开发也逐渐加大,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环保政策,但重心在城市,对农村环境与农民利益的保护相对较弱,导致一些产业开始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态环境已经岌岌可危。
对此,应积极从法律层面着手采取应对措施,使农村环境在法律的保护下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
1 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状1.1 污染产业转移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一般会减少环境治理方面的费用投入,由于城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较高,对重污染企业的打击力度与要求较严,企业需要承担一部分污染治理费用。
对此,一些企业会选择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将企业迁移到农村。
长此以往,因污染产业的纷纷转移,导致农村地区的土壤、水环境等受到严重损害,急需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改善。
1.2 污染物转移现阶段,不但许多污染企业迁移到农村,一些污染物也纷纷进入农村,例如污染水,部分城市的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便直接排放到农村或者无人地区,使农村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据调查,我国城市每年有将近2800万吨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农村,污染面积达到266万亩;还有一些用于排涝的干沟,也成为了污水排放池,一些村庄的饮用水甚至也受到破坏。
2 产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法律缺陷2.1 违法成本较低在法治化社会背景下,虽然现行的环保法律较为完善,但对产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情况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相关内容缺乏针对性,导致一些污染企业钻法律空子,肆意地将污染物排放到农村,导致农村环境控制与治理难度增加。
当前,在现有法律中规定的非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较轻,企业违法的成本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违法的苗头,成为我国环保法律的重大缺陷。
以《水污染防治法》为例,该项法律条文中规定的违法排污行为最高罚款额只有100万元,由于法律层面的惩罚力度较弱,导致我国近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但未得到有效抑制,反而甚嚣尘上。
2.2 执法受制于地方近年来,城市中的一些重污染产业因各种原因纷纷向农村转移,但许多污染事件并未被政府环保部门查出,违法企业尚未受到法律严惩,这从侧面体现出了当前环保执法方面的弱势。
基于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环境法治失灵的表象及匡正_0
基于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产业转移中地方政府环境法治失灵的表象及匡正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目前,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多项促进产业转移政策的推动下,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提升。
江西充分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这不仅加快了江西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也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然而,产业转移在给江西经济发展带来加速的同时,也使得江西承担着污染转移的代价。
污染转移是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参照西方环境保护“法律+科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回归法律本身,审视我国的环境法治作为解决环境污染重要手段之一的法律,为什么在产业转移中失灵,未能有效将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污染拒之门外?以至于人们提起产业转移都会联想到污染转移,甚至两者划等号为此,学者们做出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研判。
也有学者提出了“环境法治失灵”,将我国环境法治中存在着环境立法有数量无质量、环境行政受制于地方政府、环境司法对环境执法的支持不足和对污染被害者救济不利的问题,称之为“环境法治失灵”的确,接踵而至的产业转移所导致的环境公害事件和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事实表明,环境法治失灵是导致环境治理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本文拟在分析江西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的基础上,就地方政府环境法治失灵及其匡正展开讨论一、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产业转移是把“双刃剑”既能披荆斩棘又会伤及自身。
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对产业承接地环境容量的消耗和环境资源的掠夺。
由于任何产业都会排污,都会消耗环境资源,因此这种负面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不会随着产业技术的升级和环境技术的改良而消除。
产业转移消耗了承接地的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环境资源的一种,是环境所具有的净化和容纳污染的能力,即环境的承载力。
当某一区域污染物的排放低于该区域所能承受最大的环境承载力时,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反之,生态系统出现紊乱、生态功能退化,造成生态危机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就是因为排入太湖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从而造成蓝藻的爆发产业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随之将污染物质也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
污染转移视阈下我国外资准入制度的反思
作者: 康京涛
作者机构: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
出版物刊名: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11-1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污染转移;外资准入;外资审批制度
摘要:外资准入制度是任何国家外国投资制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环节。
由于我国外资准入制度中的审批标准、审批程序、审批行为不具体、不明确致使大量的外资污染产业、落后技术设备转移到了我国。
为此,笔者认为应从确立外资审批标准单一化、规定环保部门参与外资审批的制度、建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三个方面着手,完善我国外资准入制度,将污染转移拒国门之外。
白色污染防治的法律控制
白色污染防治的法律控制
葛枫
【期刊名称】《适用技术市场》
【年(卷),期】2001(000)008
【摘要】白色污染防治的法律控制要以污染者负担原则和全过程控制原则为其核
心思想,明确塑料包装的制造者,销售者及使用者的回收利用义务。
运用市场经济手段。
规范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产业以及可降解包装产业。
同时,贯彻公众参与原则。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葛枫
【作者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5
【相关文献】
1.论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污染防治的法律控制 [J], 康京涛;杨智昕
2.国外白色污染防治及我国取向建议 [J], 张庆阳
3.国外白色污染防治及对中国的建议 [J], 张庆阳
4.推进中国白色污染防治立法的思考 [J], 黄鹏辉
5.防治白色污染,要“堵”更要“通”——全国政协“加大白色污染防治力度”远
程协商会河南会场记事 [J], 杨佩;雷耀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承接产业转移能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吗?——来自江西省的经验证据
作者: 袁红林[1];辛娜[2];邓宏亮[3]
作者机构: [1]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江西南昌330031;[2]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西南昌330031;[3]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66-74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7期
主题词: 产业转移;经济增长;环境污染
摘要:基于江西省11个设区市市级面板数据,测算2005—2015年工业重污染的产业转入与转出情况,同时以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为基础,设定二次项和三次项计量经济模型。
通过系统GMM实证分析了江西省各地市工业重污染产业转移对环境经济的综合效应。
结果发现:江西省承接三类重污染产业转移数量在2009—2010年出现减少,其他年份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三类工业重污染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和"N"型关系;重污染产业的转移增加了欠发达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但重污染产业的工业产值规模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技术改进可以减少污染排放。
欠发达地区应加大城市环境保护的力度,并引导企业提高产业转移区域间技术合作程度。
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若干问题的思考
张孝锋;万谊娜
【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5)003
【摘要】产业区域转移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当前也成为推动江西经济快速发展的着力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之处在于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不利之处在于制度环境不够完善,产业规划以及所有制结构均不合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外资企业要作为产业转移的主力,其次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突破点主要应该分布在南昌、九江、上饶、鹰潭和赣州;应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总页数】5页(P6-10)
【作者】张孝锋;万谊娜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34;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
昌,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7
【相关文献】
1.江西理性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思考 [J], 李秀香;冯馨
2.江西承接长珠闽产业转移的思考 [J], 吴韶宸
3.江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 [J], 张旭坤
4.承接产业转移与农业现代化的工业化道路探析——基于江西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思考 [J], 王长川
5.对江西省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思考 [J], 施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水资源污染及其防治r——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区域水资源污染及其防治r——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邓甜【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水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质概况,研究其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科学、可行的区域水资源污染防治措施.【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卷),期】2018(036)001【总页数】3页(P113-114,117)【关键词】水资源污染防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作者】邓甜【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南昌 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法离开水资源。
水资源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而水污染就是其重大问题之一。
研究水资源污染及其防治,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典型性。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
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污染与防治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研究区域水资源污染与防治,有利于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1 研究区概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个地级市,共有38个县(市、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积为5.12万km2,占江西省30%,人口占江西省50%,GDP占江西省60%[1]。
由水陆生态系统和网络型经济系统两大系统组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中国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战略级生态经济区,随着能源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环境保护的压力将更加突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对江西乃至全国的生态经济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研究区域水资源污染及其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加强污染防治,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转移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外产业加快了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江西、安徽、湖南、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市、区)成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近年来,江西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了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将生态足迹转移到江西,使得江西承担着污染转移的代价。
另外,江西一些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往往采取牺牲环境换取GDP发展,环保理念缺失,环境防范风险加剧。
因此,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治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污染、保障江西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征(一)产业投资总量逐年递增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至2012年,江西省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40.24亿美元、51.01亿美元、60.59亿美元、68.24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1.7%、26.8%、18.8%、12.6%。
2009年至2012年,江西省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分别是1367.1亿元、1927.4亿元、2579.2亿元、3189.4亿元,分别增长了24.2%、41.0%、33.8%、23.7%[1]。
江西省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40.24亿美元,是2001年的10倍,年均增长37.1%,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累计增速江西居中部六省第四位[2]。
(二)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江西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以制造业为主。
根据2008至2011年江西统计年鉴显示:2007至2010年,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项目分别为606项、505项、569项、710项,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25.62亿美元、25.75亿美元、26.10亿美元、32.96亿美元[3]。
2007年至2010年制造业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的60%以上,而2007年和2008年更是达到70%以上。
其中纺织服装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所占份额一直较高,占到了60%以上。
省外资金投资制造业的比重也相对较高,2009年省外工业项目资金占全部的85.3%,其中制造业占工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第35卷第2期2014年4月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2-0019-05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2.005论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污染防治的法律控制康京涛a ,杨智昕b(江西理工大学,a.对外联系与合作处;b.团委,江西赣州341000)摘要: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转移政策的推动下,江西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将生态足迹转移到江西,使得江西承担着污染转移的代价,影响着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有国家和江西环境相关立法的不足,环境标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江西环境准入制度的缺失,是导致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环境污染法律成因。
要有效防止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污染,需要调整江西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江西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增加防止污染转移的相应条款、明确“政策环评”、“按日计罚”等法律规定,不断完善江西区域环境准入制度和地方环境标准体系。
关键词:产业转移;环境污染;污染转移;环境标准;环境准入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3-04-27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号:FX1310)作者简介:康京涛(1980-),讲师,主要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方面的研究,E-mail:kangjingtao2011@126.com.Vol.35,No.2A pr.2014业合同项目个数86.6%、进资占83.2%[2]。
(三)产业转移来源地相对集中江西承接境外产业转移主要来源于香港和台湾地区。
2007年至2010年江西引进香港项目分别为558个、452个、564个、732个,分别占到了当年境外引进项目的64.36%、65.60%、68.70%、67.03%;2007年至2010年江西引进台湾项目分别为106个、90个、113个、192个,分别占到了当年境外引进项目的12.28%、13.06%、13.76%、17.58%[4]。
江西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来源地主要以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地区为主。
2009年,全省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中有75.3%是来自长珠闽地区,实际进资增长21.4%。
其中:来自浙江453.1亿元,占33.1%;广东283.7亿元,占20.8%;福建122.3亿元,占9%;上海92.1亿元,占6.7%;江苏77.9亿元,占5.7%[6]。
二、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污染转移的问题江西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污染转移的现象。
污染转移通常是指环境高标准国家或地区向低标准国家或地区的转移行为。
它包括了国家间的跨境污染转移和一国内部的区域污染转移。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既包括了国外的污染转移,也包括了国内的污染转移。
(一)产业转移中污染转移的表现严格地讲,任何的产业都会产生污染物,任何产业的转移都会增加承接地的环境压力。
然而,那些污染排放密集、污染物产生多的行业往往对于承接地的环境破坏是巨大的,不可逆的,我们通常将这些行业定义为污染密集型产业。
虽然,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划分污染密集型产业,但是根据赵细康教授对不同产业的污染排放强度的研究,确定了我国的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了电力供应业、采掘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6]。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污染转移突出的表现在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承接。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江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塑料制品业这七个高污行业分别为257个,318个,411个,分别占到了当年外商在江西投资项目总数的37.3%、38.73%、37.63%[7]。
江西承接国内的产业转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如劳动力密集型的五金、玩具、制衣、制鞋、塑料产业和耗能较大的陶瓷、水泥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等行业[2]。
如2005年吉安引进了41家造纸企业,其中约有3/5来自浙江和福建,这些企业将成百上千吨散发着恶臭的黑水,直接排入赣江[8]。
2011年江西德兴市多个乡镇从浙江承接了150家生产水晶球产品的作坊,带来的废水、噪声、粉尘、废渣等超标排放,对当地农村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较大危害[9]。
(二)产业转移中污染转移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污染转移有着不同的分类。
按照转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落后技术设备转移;按照转移行为是否违法,可以分为违法的污染转移和“合法”的污染转移;按照转移的隐秘程度,可以分为显性的污染转移和隐性的污染转移。
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是指在人为的控制下,江西在招商引资中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引进到江西地区,而落后技术设备的转移是指国内外的一些产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将落后、污染环境的设备转移到了江西。
违法的污染转移是指江西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违法操作,将不符合我国和江西法律法规规章的产业引进到江西,而“合法”的污染转移是指江西在引进国内外产业中,由于环境标准的差异,在未违反我国和江西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将一些高污染产业引进到江西。
显性的污染转移是指江西承接产业的污染结果通常直接的表现出来,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损,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而隐性污染转移的污染结果不直接表现出来,不易被人们发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污染积累才表现出来。
(三)产业转移中污染转移的危害一般而言,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实质上是污染物质排放区域的转移,即产业排放的污染物由一国或地区转移到他国或其他地区。
一方面,这些污染物质在转移地的排放,造成了当地大气、水、土壤等自然要素的污染,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引发环境突发事件。
虽然,目前江西并未出现较大的环境突发事件,但是不能有效预防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存在着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
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江西承接的国内外产业大多是制造业,耗能多,需要大量的环境资源,耗费了巨大的环境容量。
这使得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转移到了江西民众的身上,使他们的环境权益遭受侵害,环境福利减少,同时对当地环境产生较大污染。
如江西乐平工业园自2003年设立以来,引进企业共50多家,其中化工企业30多家,工业园的污水直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4月20接流进鱼塘,经鱼塘流下直接排入乐平市的母亲河———乐安江,使当地的民众遭受污染之苦[10]。
2003年江西德兴市从浙江衢州引进的主要生产医药、农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的中科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地污染了当地的环境。
三、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环境污染产生的法律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经济利益置于全球化这个大环境中,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导致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遭受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原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环境污染的法律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立法的不完善、环境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也有执法的不严格,还有一些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环境执法不严和环境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具有普遍性,相关论著已经很多,因此在这里不做分析。
我们主要从立法和制度上来探寻江西承接产业转移中环境污染的法律原因,以期运用法律手段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预防环境污染加以规制,实现江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环境相关立法不健全关于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尚都没有形成专门的立法。
相关的法律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虽然现有的法律对产业转移中环境污染的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立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现有的法律层次较低,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以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为主。
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体系,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冗繁复杂,在实践中,执法部门不能准确适用,影响环境执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