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画院部分画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国画院部分画家
上海中国画院部分画家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当时不少中国画家生计发生困难,以及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发展等问题,1956年国务会议通过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北京和上海两地各成立“中国画院”的建议,组成“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

主任赖少其,委员唐云、潘天寿、王个簃、谢稚柳、刘海粟、伍蠡甫、吴湖帆、傅抱石、贺天健、陈秋草、白蕉、汪东、沈尹默。

于1960年6月画院正式成立。

首任院长为丰子恺。

50多年来,画院汇集了一百几十位书画篆刻艺术家,具有高级职称的书画家五十多位。

这个高层次的艺术群体,来为中国画的振兴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唐云(1910—1993),字侠尘,别号药城、药尘、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

生前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代院长、名誉院长等职。

性格豪爽,志趣高远,艺术造诣颇高,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可谓诗书画皆至妙境。

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斋号“就新居”、“晚晴轩”等,上海嘉定人;1927年考入无锡美专学习国画,同年从王同愈学习诗文、书法;次年师从画家冯超然;并结识吴湖帆,遍游南北胜地;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画师,1957年错划成右派,“文革”中遭迫害;197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院长等职。

勾云、勾水、大块留白、墨块等特殊技法是其独特风格的成功创举。

程十发(1921-2007),上海市金山区人。

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后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

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系。

1952年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1956年参加上海画院的筹备工作,并任画师。

长期任上海画院院长,是一位成就斐然、中外盛誉的艺术家。

山水画笔墨颇具功力。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连环画、插图影响于画坛。

谢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

江苏常州人。

擅长书法、缓画及古书画鉴定。

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委员。

历任上海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编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馆顾问、中国美协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

擅长书法、绘画及古书画鉴定。

其妻陈佩秋也是书画坛界的名家。

在书画鉴定上与徐邦达,启功二先生齐名,时人多以“艺术鉴定”目谢,以“学术鉴定”目启,以“技术鉴定”目徐。

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后更多万,又名倩、倩庵,字遹骏,东庄,别署丑簃,书画署名湖帆。

江苏苏州人。

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澄之孙。

早年与溥儒被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

擅长中国画。

历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国画教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

9岁赴法勤工俭学。

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

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

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

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了个人画展。

江寒汀(1903—1963),江苏常熟虞山人。

原名荻、庚元,笔名江鸿,石溪,号寒汀居士。

中年流寓上海,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

吴青霞(1910—2008)女,学名吴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
香阁主。

江苏常州人。

为江南收藏家、鉴赏家吴仲熙先生之女。

1927 年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

1934年起历任中国女子书画会理事,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兼职名誉教授。

1960年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善画鲤鱼,有“鲤鱼吴”之雅称。

又善写芦雁,师边寿民,大笔落墨,洒脱精准,得“江南水阔,漠北沙寒”气象。

陈佩秋(1922—),河南南阳人。

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

关良(1900—1986),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卒于上海。

早年参加过北伐战争,任政治部艺术股长,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他一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并为最早将西方绘画艺术介绍到我国的先行者之一。

最初专学西洋画,后转向水墨戏曲人物画。

建国后关良的彩墨戏剧人物画独树一帜,最见风格,影响最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江苏省海门市人。

27岁由诸宗元介绍,去上海为吴昌硕西席,兼从吴学书画篆刻,为入室弟子。

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其书法闻名于世,早在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
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先生被聘为画师。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评论他时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黄幻吾(1906—1985),名罕,字幻吾,号罕僧,晚年称罕翁,广东新会人。

擅长中国画。

获高剑父、高奇峰教益,画艺日趋成熟。

历任广州市博物馆委员、苏州美专教务长、上海烟雨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张大壮(1903—1980)浙江杭州人。

原名颐,又名心源,后更名大壮,字养初,号养卢,别署富春山人。

章炳麟(太炎)外甥。

1916年到上海,随李汉靖学习恽派花卉,又从汪洛年习山水。

1920年入商务印书馆任美工,次年为收藏家庞济元“虚斋”管理书画,得览名迹,心摹手追,画世大进。

与江寒汀、唐云、陆抑非合为现代“四大花鸟画家”,被合称花卉画的“四大名旦”。

曾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贺天健(1891~1977.4.2),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家、书法家;江苏无锡人;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别署健父、阿难等。

尤长于青绿山水,并演变而自成一格,风格豪放跌宕,富有时代气息;其书法成就很大,笔势劲力方峻。

1950年起任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后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

赖少其(1915-2000),广东普宁人,笔名少麟,斋号,木石斋,他独创的“以白压黑”技法,成为新徽派版画的主要创始人,解放后,历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安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板画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主任,广东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他的书风朴挫奇崛,遒劲浑厚。

钱瘦铁(1897—1967)名崖,一字叔崖,号瘦铁,以号行,别号数青峰馆主、天池龙泓斋主等,江苏省无锡市鸿声里人。

斋名有瘦
铁宦、梅花书屋、峰青馆、磅礴、契石堂、一席吾庐、煮墨盦、临江观日、天池泷泓砚斋等。

中国画会创始人之一。

擅长中国画及书法、篆刻。

山水画师法石涛,曾被誉为“江南三铁”(吴昌硕称“苔铁”、王冠山称“冰铁”)之一。

1956年上海筹建中国画院,受聘为画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

方增先(1931—),浙江兰溪人。

擅国画。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留校后为研究生。

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99年当选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

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上海大学讲席教授。

朱梅邨(1911-1993),别名独眼半聋居士,江苏吴县人。

曾与叶恭绰、吴湖帆、张大千、冯超然等一起组织正社画会。

三十年代故宫博物院举办赴伦敦画展,经吴湖帆推荐为保管员,得以观摩名画真迹。

1949年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员,并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同济大学等院校事美术辅导工作。

1950年加入“新中国画研究会”,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年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