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5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含解析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五)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怀化二模)下表为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B.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
C.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
D.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
A[人们穿着“纸衣”的前提条件是造纸技术有重大发展,故A项正确;人们穿着“纸衣”不能说明丝麻纺织出现严重倒退,故B项错误;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与表格内容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不符,故D项错误。

]
2.(2018·晋中期末)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D[材料中百数十万“精铜活字”是为“内府”所铸,故A项表述与题意不符;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根据材料这些铜活字“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可知,这里的“无用”,应是指缺乏市场,故D项符合题意。

]
3.(2018·合肥三模)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

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
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B[题干述及李时珍主张“牵牛”入药是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故A项错误;“牵牛”经过李时珍的不断探索,发现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故而突破东汉时期张仲景没有把“牵牛”入药的主张,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求实、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李时珍主张“牵牛”入药是在不断试验探索之下,而不是观察求真,故C项错误;李时珍并没有对张仲景的主张进行理性批判,故D项错误。

]
4.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争霸扩张的过程中同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出了《离骚》这样伟大的诗篇。

这表明 ( )
A.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
D.《离骚》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D[根据材料中“它在争霸扩张的过程中同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出了《离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国与北方各国的文化交流是《离骚》产生的重要条件,D项正确;A 项说法绝对,排除;楚辞只是中国文学一个流派,没有改变中国文化走向,B项错误;楚国霸业的基础不是文化发展,C项错误。

]
5.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理论,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白居易继承了( ) A.汉赋手法夸张的特点B.《诗经》现实主义传统
C.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D.骈体文的绮丽风格
B[根据材料可知,白居易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传统,B项正确;汉赋、楚辞、骈体文等不符合白居易强调的“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排除A、C、D三项。

]
6.(2019·衡水金卷全国大联考)宋代兴起的话本、语录等文艺形式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连皇帝都愿意听话本。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A[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宋代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话本、语录等文艺形式扩大了通俗文学的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内容的过度解读,排除;C、D两项材料无从反映,排除。

]
7.(2018·河南六市一模)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

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B[根据材料“回头偷看一眼”“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可知,符合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程朱理学在明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才会有材料中“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故B项正确。

]
8.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禘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最后又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B[A项说法错误;汉字中的“帝”字的字意不断发生变化表明汉字是文明的载体,故B 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

]
9.(2018·宁德模拟)《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如下图所示。

其字体的基本特征是( )
A.因形立意,体正势圆B.扁方严整,朴拙雄浑
C.状似连珠,绝而不离D.轻转重按,笔断意连
B[由材料中的题记拓片可以看出,它非楷非隶,而是上承汉隶,下开唐楷,是魏碑中的代表,从风格看,扁方严整,朴拙雄浑,兼具隶楷特色,B项正确;A、C、D三项都有行书或草书特色,错误。

]
10.文同是北宋著名画家,其诗、文、字、画俱佳,尤其墨竹画成就空前,开创了新的画派。

这种画派被后世称为( )
A.人物画B.风俗画
C.文人画D.宫廷画
C[人物画着重突出人物的描绘,故A项错误;风俗画着重描绘社会风俗,故B项错误;文人画将诗书画印集于一体,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综合文化素质,故C项正确;宫廷画具备高雅庄重的特点,故D项错误。

]
11.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
人口吻。

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 )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
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
A[由题干信息分析:“为曲皆佳”,是因为“供奉词臣作曲”,而“白则猥鄙俚亵”,则“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综合分析A项正确;“教坊乐工”不代表文人,B项错误;题干所述正是元杂剧特点,不代表衰落,C项错误;题干不能反映都市繁荣的推动,D项错误。

]
12.(2017·海南高考)右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

据此可知,元杂剧( )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A[图中每个人物都有特定的服饰,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见元杂剧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项正确;京剧主要是由汉剧和徽剧融合而来,故B项错误;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故C项错误;元杂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不局限于宫廷生活,故D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唐山三模)(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大发明”的原型最早出现于培根的《新工具》。

他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

马克思基本承袭了培根的说法,“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材料二最早在教科书中提出“四大发明”的是陈登原,他在1933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设有“四大发明”一目,并指出:“在近代中华民族不曾对世界有所贡献,然而在过去,确曾建立不少的丰功伟业,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纸与印刷,固为近代文明所必需的物件,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何尝效力稀少?然而这四者,都是在中国史上发现的最早呢!”
受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开始对中国科技史感兴趣,李约瑟开始萌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愿。

1943年2月,李约瑟应邀抵达中国,其领导下的“中英科学合作馆”使战时的中国科学界获益良多。

1946年李约瑟回国时收获了大量中国科技史的珍贵文献资料,不久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说并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此后,“四大发明”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最高成就的概念被世界所接受。

1954年初,包含着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最大热忱的千秋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由剑桥大学隆重出版。

该书特别阐述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中国的发明创造。

这部巨著打破了西方人长期坚持的中国历史上无科学的观点,中国文明在世界上有着独特地位,使中国辉煌的古文明广为西方人所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成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大发明”在近现代中国被广泛宣传的现实意义。

(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地位及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10分)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结合史实可知重视经验总结,强调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第二小问,结合史实可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分析。

第(2)问,近现代中国广泛宣传“四大发明”要结合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来分析。

第(3)问中第一小问,结合史实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第二小问,由材料二内容“在近代中华民族不曾对世界有所贡献,然而在过去,确曾建立不少的丰功伟业……固为近代文明所必需的物件,即军事上用的火药,航海时用的罗针,何尝效力稀少?”结合史实来说明四大发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1)特点:重视经验总结,强调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4分)成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5分)
(2)意义:重塑国人历史记忆,增强民族自信心,抵御外来侵略;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交流,有助于打破列强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6分)
(3)地位:说明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4分)影响: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条件,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奠定了基础。

总之,“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面貌。

(6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提取表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两个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目是通过两个文学作品,让考生挖掘其隐含的历史信息,题目难度不小。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角度来思考:第一个角度,找出两个文学作品的共通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观点,确定论题,最后进行详细阐述;第二个角度,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提炼观点,进行详细阐述。

对于第一个角度,其共通之处是——在诗词中,都存在市场,然后分析唐朝的市与宋朝的市在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观点是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再分析相同的原因。

至于第二个角度,其不同之处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形式上,《卖炭翁》强调整齐划一,格律工整,而《望海潮》则句式参差不齐,灵活多样,然后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答案]示例1:
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

(2分)
说明:《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对市场交换行为存在严格的时空限制;《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描述则反映出宋代市场分散于宅屋之间,经营时空不再有限制。

这说明宋代政府放松对城市的市场交换行为的直接管理,宋代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唐诗宋词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以上说明包括史料实证、史料解释、历史解释、唯物史观)(10分)
示例2:
论题:市民生活与文学发展。

(2分)
说明:唐诗《卖炭翁》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讲究格律,题材偏重政治主题。

宋词《望海潮》的句式参差不一,句法灵活多样,以个人的感受描绘了杭州的繁荣。

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词更容易抒发情感,适应了市井的生活需要,这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以上说明包括史料解释、唯物
史观)(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