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通用1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篇1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抓住关键词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二、新课学习。
1、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联系课文,说一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2)找出描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3)齐湣王继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补写课文。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只有故事部分内容,请你补上一段作者的话。
如:
(1)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结果肯定是十分狼狈的。
(2)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日子是长不了的。
(3)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队伍里充数,迟早是要露马脚的。
4、体会寓意。
三、课外延伸,多角度看人物。
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
2、组织交流。
去楚国的人:
A、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B、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
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
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四、作业:复述两则寓言。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能读通古文,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对应的古文。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重点】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
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练习题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掌握滥竽充数的几种意思,从而把课文学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掩耳盗铃》,谁说说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2、师:什么叫寓言?
3、师:列举你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4、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滥竽充数》
(师板书课题: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读的要求)
2、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3、理解词语“竽眼儿”。
4、再次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老师读,学生思考课文中都讲了谁,他们有什么喜好?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理解词语“排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样吹竽的?
2、看图,图中哪位先生是南郭先生,你们觉得他的样子可笑在哪?
(不会吹、装腔作势、照样子学、作假)
3、随机问: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还要装腔作势的混在队里充数?(女生读课文)
5、你们想象一下是什么样的待遇?
6、一个不会吹竽的人,却能得到很高的待遇,而且还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这是为什么?
(会作假、在三百人的乐队里、齐宣王选拔人才时制度不严格)
7、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能永久的混下去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男生读课文。
2、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南郭先生很会作假,又能获得高待遇为什么还要偷偷地溜走?
2、理解词语“只好”。
3、你能把“偷偷”换个词吗?
4、教师小结: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
当真相暴露时,他只好夹着尾巴偷偷地溜走。
5、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理解寓意
1、理解“滥竽充数”
2、用“滥竽充数”造句。
3、全班齐读。
五、拓展练习,升华寓意
1、我会说。
2、我会提。
3、我会选。
六、了解出处,古今对照
1、寓言学懂了,你们知道他出自哪吗?(介绍韩非子)
2、我们这节课学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
自己试着读一读。
3、跟着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
4、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然后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
南郭先生偷偷溜走后会怎样?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篇3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师:“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充数”是以前学过的,那么“滥”和“竽”我们该怎样记呢?
(生思考,没有举手。
)
师:我提示一下“滥”减去三点水,加上——
(红笔描“氵”。
)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草字头,“蓝”,蓝天的“蓝”。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竹字头,“篮”,竹篮的“篮”。
师:嗯,真不错,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
谁能说说“竹篮”的“篮”为什么是竹字头呢?
生:因为竹篮是用竹子做成的。
生:竹字头表示和竹子有关的意思。
师:哦,是这么回事,既然这样,那么“竽”为什么也是竹子头呢?
(生疑惑,想说竽可能是竹子做的,又不知竽是什么,不敢确认。
)
师:我们来看课文中有一幅图,认真看看有许多人在干什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竽”字也带竹字头。
生:图上有许多人在吹竽。
生:竽就是一种用竹子做的乐器,所以带竹字头。
师:你们观察得真细致,那么“滥”和“竽”这两个字大家记住了吗?
生:(齐声)记住了!
师:好,接下来,我们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谁愿意读?其他同学倾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第一、二自然段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抽生读课文,同学倾听,评价,正音。
)
生: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
生:一、二自然段中的主要人物是南郭先生、齐宣王。
师: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生:就是古时候。
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生:老师刚才说了,是两千二百多年以前了。
师:哦,是的,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离现在有两千二百多年了。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用笔作上小问号。
(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
生:“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师:什么叫“讲排场”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吧?有没有哪个词、句子解释了“讲排场”呢?画上线,标出来。
生:“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这“三百人”就是“讲排场”。
生:“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起吹竽给他听”,这“三百人一起”就是“讲排场”。
师:是吗,“三百人一起”就是“讲排场”那“一起”和“一起”有什么区别呢?好!大家一起站起来!是一起站起来!
(学生们明白了就站了起来,不明的看别人站起来,也就起来了,最后全班陆续站了起来。
)
师:同学们做得真对,这就是一起站起来,下面,听老师的口令,一起站起来,一——二——三!
(生恍然大悟,全班“唰”地站起来。
)
师:好,坐下,那齐宣王“三百人一起吹竽”,显示齐宣王哪——多么
(师做动作。
)
生:多么有面子啊!
生:多么有钱啦!
生:多么了不起啊!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也喜欢讲排场,他们是怎么讲排场呢?
生: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大表哥结婚,找了十辆轿车接新娘,十辆车排成一排,就像一条龙,不过,由于没有许多客人,有的车没坐满,有的车空着,真是太讲排场了。
生:我太婆去世了,舅爹爹请人帮忙请客吃饭,吃了三十多桌,客人吃了半下午,都没吃完,这也讲排场。
生:我姨妈的女儿,我表姐考了大学,送礼请客,下馆子,吃了二十多桌,也是讲排场。
师:讲排场真不好,齐宣王只顾了自己面子,请三百人一起吹竽,就要给三百人“很高的待遇”,供他们吃,供他们喝,还要给他们钱。
更为可气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队里充数。
那他不会吹竽,又是怎么吹的呢?从课文中找一个成语回答。
生:装腔作势。
师:“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能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吗?
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
师:怎样做的呢?我们看看图,看谁是南郭先生?
(生看图找南郭先生。
)
师:你学南郭先生做这个动作,同学们看是不是在“装腔作势”。
(生做动作,同学们哄笑。
)
师:你“捂”得真像,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个字跟这个“捂”意思一样,动作也一样,是什么?
生:“掩”!“掩耳盗铃”的“掩”。
师:(做动作)对!“捂”和“掩”一样,都是提手旁,那“装、腔、腮、势”这几个字该怎么记呢?
生:“装”是形声字,上面是装,下面是“衣”。
生:“势”是“热”字去掉四点底,下面加个“力”。
生:腔和“腮”都是月字旁。
师:“腔”和“腮”为什么都是月字旁呢?因为呀,月字旁的字,有一个部分是肉字旁变化而来的,“腔”,“口腔”,“腮”,“腮帮”有肉吗?
(师指自己口腔,揪腮帮。
)
生:(一起)有!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肉,跟月字旁有关?
(师指自己的脸。
)
生:(一起)脸。
(师跺脚。
)
生:(一起)脚。
(师抬腿,用手指。
)
生:(一起)腿。
(师又手叉腰,扭腰。
)
生:(一起)腰。
师:“装腔作势”就是装出那种声音,作出那种架势。
生活中,还有谁装腔作势地干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生:早读课上,小明正在玩,老师突然来了。
小明慌忙拿起书装腔作势地读。
(生表演,其他哄笑。
)
师:(笑,用手指着)书都拿倒了。
生:今天早上,我不想吃早饭,妈妈生气,抄起棒槌装腔作势地要揍我。
(生表演,其他哄笑。
)
师:(笑)自己儿子,哪里舍得真打呢。
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没有真正的本领,他混得了一时,还能混得了一世吗?我们接着学习三、四段。
老师抽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倾听、思考:这两段中多出了哪个主要人物?他和齐宣王有什么不同呢?
(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
生:多出了一个齐湣王。
生:齐湣王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
师:“一个挨一个”就是“一个接着一个地”,那南郭先生怎么办呢?他不是不会吹吗,要是轮到他吹,那不露馅了。
生: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师:“溜”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解释。
生:“偷偷地走了”就是“溜”。
师:对!“偷偷地走”就是“溜”。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不过,一定要读出感情!
(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师:学完了课文“滥竽充数”,谁能跟老师说说,“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吹竽队里充数。
生:不会吹竽的混在行家里充数,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
生:没有真本领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师:是啊,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那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他溜走以后会干些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地想像,说一说。
生:南郭先生只好回老家种田去了。
生:南郭先生在城里买了一间店铺,当了老板,做起了大买卖。
生:南郭先生求得名师,学习吹竽,三年后,又回来给齐湣王吹竽。
生:南郭先生听说赵王也爱听吹竽,而且要“三千人齐吹”,他跑到赵国又去骗赵王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真是太精彩了。
课后,请大家把“滥竽充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们听。
该怎样讲呢?能不能先跟小组的同学讲讲,再跟老师讲讲?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篇4
教学背景
本课是郭昶老师在20xx年7月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20周年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一节课。
由于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课文为中心,开展课内拓展阅读等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感受寓言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等词的字音。
2、通过对课文前后描述的对比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相对应的古文,并能根据古文复述故事。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方法
从寓言本身的文化特性出发,链接古今文化,构建立体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寓言学习的特质,让学生感受寓言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言的发展。
教学流程
一、看图写词
1、在祖国的语言宝库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通过几年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为数不少的成语,下面我们就来“看图写成语”。
请同学们准备好本子,等会儿出示的每幅画面只停留10秒钟,同学们得仔细看图,认真思考,然后快速地写下来。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
(出示答案:惊弓之鸟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滥竽充数)齐读成语。
4、学生较对并订正。
(采访全部正确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学会没学过的成语的。
)
二、揭题解“竽”
1、揭题。
会写“滥竽充数”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这个成语,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2、理解“竽”。
“竽”指的是什么?
学生猜想,教师简介。
(出示“竽”图,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段)这就是竹做的乐器——竽,我们听到的就是用竽吹奏出来的名曲《凤凰展翅》的片段。
3、设疑。
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读完一遍后把手举起来继续读。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
(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
理解“竽眼儿”。
竽有眼儿,还有什么乐器有“眼儿”?“眼儿”就是小孔)
2、再读课文。
课文虽然简短,但要真正读通也不容易。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并且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问题。
(预测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课文写谁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怎样滥竽充数?随机理解复姓“南郭”。
)
四、学文明意
1、找重点句。
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重点句: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学生齐读)
2、理解重点词。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装腔作势)
换词理解。
请给“装腔作势”换个词。
(装模作样)
3、看录像练说。
1)看录像。
你能想象他是怎样装腔作势、怎样充数的吗?我们来看一南郭先生第一次吹竽的情景。
(播放录像)
2)说话练习。
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根据刚才看到的画面来说说南郭先生是怎样装的?怎样充的?
3)指导朗读。
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的充会的,不懂的装懂的,以次的充好的。
4、明寓意。
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呢?指名读描写结果的段落。
请你对南郭先生说几句。
(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
五、古文链接
1、看注释,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提醒学生注意文下的注
释“选自《韩非子》”。
)
关于《韩非子》你有哪些了解?(教师简介: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韩非,子是对他的尊称。
就像我们听到过的孔子、孟子一样。
《韩非子》这本书是后来人收集他的言语、论著编写而成的)
小结:“注释”部分的字很小,但它却像是我们学习大道上的指路牌,这么一指,就让时光倒流到20xx多年前了。
下面就让我们追根溯源,来看看《韩非子》中的《滥竽充数》是怎样写的。
)
2、读古文,复述故事。
出示文言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1)教师范读古文。
2)师生对读。
我们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与它是怎么对应的。
(教师逐句读文言文中的句子。
学生说说相对应的段落,并相机理解“悦之”、“廪食”“好”的意思)3)学生齐读。
4)看古文说故事。
(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说。
)
小结:这个生动的故事在文言文中只用了44个字,可见寓言的语言相当精炼,这也是文言文的特点。
)
六、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
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
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
(自我谦虚)
2、写句。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以次充好、不会装会的或者
自谦一番的,请同学用“滥竽充数”写几句话,写一写不好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在做事时不要这样做。
(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具体。
)小结:我们读懂、会用这个成语,就可以算是在词语库中真正拥有这个成语了。
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中不要有南郭先生,生活中少一些南郭先生。
)
七、拓展阅读
1、在成语中还有这个成语的意思相近,那你知道“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吗?
2、阅读《鱼目混珠》
从前,有个叫满愿的人买到一颗珍珠,把它珍藏起来。
他有个邻居叫寿量,非常羡慕满愿有颗名贵的珍珠。
一次,他在路上捡到一颗鱼眼珠以为是珍珠,也把这个珍珠收藏起来。
一天,有个人生病了,医生看后说需要用珍珠和在药里才能医治。
于是,满愿拿出珍藏的珍珠,寿量拿出珍藏的鱼目,鱼目和珍珠很相似,结果把它当成珍珠和在了药里。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玉清经》,用来比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3、简单说说“鱼目混珠”的意思。
在文中再找出两个近义词。
4、推荐“成语故事连环画”网站。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
(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
(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
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
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
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
你找到过吗。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拓展延伸:
师:结合我们这堂课,你能让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吗?
扩写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插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让故事更生动。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让学
生懂得: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充数是藏不住的。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成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谁能随口说出几个?
学生说后教师叙述(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有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
2.读题:成语故事三则就是什么?成语故事三个,成语故事三篇
3.谁能来读读这三则成语故事的题目?
4.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第二则: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昨天请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今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在内。
2.指名齐读中读得不认真的来读课文,指出不足。
3.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请同学们回到课本中,快速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说的是滥竽充数的意思。
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齐读句子。
你能结合这个句子来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
竽:古时一种簧管乐器。
可看图理解,顺势点拨“竽”
滥竽:吹不成调的竽。
(结合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说)
充数:凑数。
说整个词的意思。
三、理解课文:
师口述出示的句子,板书:混
1.看到这个“混”,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吗?
让学生谈:(1)混入之前有什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