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基本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的基本演变
——形而上学开始于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具体地说,开始于巴门尼德。
在巴门尼德那里,可以看到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
巴门尼德看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一切事物都生成并消亡。
巴门尼德使人想起波斯国王希尔西斯。
希尔西斯曾站在山上,检阅自己的庞大军队。
当他想到百年之后这些士卒将无一生存时,竟潸然泪下。
巴门尼德寻求一种真正存在的、一种固定的、稳定的、永久的事物。
巴门尼德确信,一切具体事物都生成于一个基本存在;具体事物是不稳定的、多变的,基本存在则是静止的、永恒的。
按照巴门尼德的理论,由于存在本身是不变的,具体事物实际上就既不真正存在,也不停止存在。
具体事物先是显现,然后从视野里消失。
巴门尼德说,真实存在是永恒的,它只能被理性和智力所理解;具体事物的世界是虚幻的,它只能被感觉所感知。
感觉终有一死,所以感觉只能感知终有一死的事物。
理性和智力永生不死,所以理性和智力能够理解永生不死的事物。
巴门尼德的理论是高度抽象的理论。
假如,哲学如黑格尔所说,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过程,那么,巴门尼德就代表着抽象的极端,即哲学的起点。
柏拉图和巴门尼德一样,也认为具体事物的世界是虚幻的。
柏拉图指出,真实的存在存在于思想之中;思想是永恒的、是接近于上帝的。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大多数人生存于感知的世界,而不是思想的世界。
他说,生存于感知世界的人就好比被囚禁在山洞里的人,他们除了看到洞壁上事物的影子以外,对世界一无所知。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充满诗意和隐喻。
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作“ 第一哲学” ,即哲学的最重要、最高级的分支。
亚里士多德说,真实存在与上帝一样,是不变的、不可分的;关于真实存在的学问和关于上帝的学问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等同于神学。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中心是形而上学,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中心是上帝。
因此,亚里士多德在基督教思想家中很受欢迎,因为基督教思想家把上帝看得至高无上。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中世纪的哲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阿奎那。
中世纪以后,笛卡儿和斯宾诺莎继承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以形而上学的推理解释上帝、证明上帝的存在。
他们
声称,形而上学的推理可以象几何学一样清晰和不可辩驳。
康德却认为,人无法证明与上帝有关的事物,人无法证明与真实存在有关的事物,人无法证明事物本身的本质。
康德说,人只能证明与具体事物有关、与视觉世界和现象世界有关的事物。
因此,康德的形而上学就似乎对宗教并不友好。
但是,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康德和他的形而上学对宗教是友好的。
按照康德的理论,虽然宗教无法被证实,但宗教信仰还是有理由存在的。
人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人也无法证明上帝不存在。
对康德来说,宗教不是一门理性的学说,而是一种信仰。
至此,形而上学仍然是宗教的夥伴。
开始于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与宗教之间的长期联盟终于在叔本华这里截止。
叔本华赞同早期形而上学理论家关于具体事物的世界或感知世界是虚幻的这一理论。
叔本华与他们的分歧在于他的关于真实存在和终极现实的论述。
早期形而上学理论家把真实存在等同于上帝,但是,叔本华却说,真实存在是“ 意志” 。
在无生命的物体中,这个意志表现为体积和引力。
在有机生命中,这个意志表现为生的意志,即求生和繁殖的意志。
叔本华所说的意志与后来的思想家所说的无意识相似。
康德为上帝的存在留有余地,叔本华却把世界划分为意志和思想。
也就是说,他把世界划分为意志和人对于具体事物的看法,他没有给上帝的存在留有任何余地。
从此,形而上学不再带有神学色彩,却带有心理学的色彩。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是第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
但是,叔本华的无神论不象尼采的无神论那样喧嚣、张扬,他不过是先取消上帝,后以无意识代之。
早期的思想家一直认为,人基本上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
叔本华则首次宣布,人基本上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意识不过是无意识的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