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通州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
1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通州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

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8分)
寒假期间,班主任布置了设计“年”文化主题展板的作业。

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任务。

【板块一:溯源年节】
1. 这一板块展示了“年”字起源和“年”的传说。

阅读后,完成小题。

A.负担,责任
B.丰收,收获
C.年纪,岁数
D.岁月,光阴
(2)“年”的传说文段中有三处拼音。

请任选两处,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耳pàn______ ②惊慌失cuò______ ③xiāo______声匿迹
(3)根据语境,“年”的传说文段中画线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二:探寻年俗】
2. 这一板块首先要介绍“年俗”的含义。

同学们查阅到下面这段文字,请依此进行概括。

农历新年原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但老百姓的过年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

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探亲访友、扫墓祭祖、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如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期盼来年的好
运。

年俗是:____________
3. 下面文字与图片是这一板块的主体部分。

阅读后,完成小题。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传说中,赶走猛兽“年”需用鞭炮,于是①。

春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于是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二:离家在外的游子过年时都要回家欢聚。

除夕,又称团圆夜。

新旧交替,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三。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另外,南北方习俗不同。

在北方,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②,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1)结合前后语境,文段中①处内容是:____________;②处内容是:____________。

(2)为了明确“更岁交子”的意思,同学们查阅字典,找到了“子”字的主要义项:①古代指女儿,现在专指儿子;②植物的果实、种子;③用于计时(半夜11点到凌晨1点为子时);④古代对人的尊称。

你认为“更岁交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腊月二十四的其中一项年俗是“剪窗花”。

下面的窗花与汉字谐音现象无关的一项是()
【板块三:书写年味】
4. 这一板块选用了一位同学的日记,下面文段是节选。

阅读后,完成小题。

庙会的小吃实在太多了!冰糖葫芦、驴打滚、杏仁茶、灌肠、炸豆腐、褡裢火烧……令人______呀!爸爸让我们等他一会儿。

没过多久,他小跑着回来,拎着冰糖葫芦和灌肠,还有新疆的美食【甲】红柳枝羊肉串,把这些小吃塞到我们手里,又匆忙转身跑远了。

我们紧走几步跟上,看见爸爸驻足于一处风味茶
馆儿门前。

墙上的海报说里面可以边喝茶边欣赏传统曲艺表演,有评书相声【乙】还有京韵大鼓。

我和妈妈相视一笑,知道爸爸这位“老曲艺迷”心里肯定乐开了花。

(1)下列成语填到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和______。

(填序号)
①眼花缭乱②叹为观止③目不暇接④刮目相看⑤忍俊不禁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甲】冒号【乙】顿号
B.【甲】破折号【乙】顿号
C.【甲】冒号【乙】逗号
D.【甲】破折号【乙】逗号
5. 同学们摘录了一则与“过年”相关的诗歌,由于疏忽漏掉了一句。

请你根据诗意将其补充完整。

春节的炊烟
尽情嘲讽着腊月的寒冷
顽童的鞭炮
把薄冰炸得四散奔逃
院坝停满的轿车
屋檐挂上的灯笼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B ②.畔③.措④.销⑤.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

2. 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间,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来期盼来年好运的一种习俗。

3. ①.示例: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②.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③.示例:新旧年更替时间正逢子夜之时④.丙
4. ①.①②.③ D
5. 示例:争着比谁更红亮
【解析】
【1题详解】
(1)考查字义理解。

结合“年”的甲骨文,上部是“穗子”“禾谷”,下部是“弯腰的人,手臂下伸”,据此可以推断出人们在地里耕种劳作,才能获得粮食的丰收;
故选B。

(2)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耳pàn(畔):指耳边。

惊慌失cuò(措):害怕紧张,以至不知所措、失去常态。

xiāo(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

(3)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结合语境“‘年’刚摸到一个村庄,耳畔突然响起‘噼啪’的声音。

原来有村民将竹子误投到火堆里,
‘噼啪’声将‘年’吓得惊慌失措。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落荒而逃。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顿时感到头晕目眩,只好又溜走了”可知,年怕响、怕红、怕光三个方面,故画线句成分残缺,应改为: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

【2题详解】
考查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概括。

结合材料“老百姓的过年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和“以各种方式(如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期盼来年的好运”,据此可概括为: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期间,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方式来期盼来年好运的一种习俗。

【3题详解】
(1)考查语句的补写。

第①空:结合文段“于是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二”和“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三”可知,空白横线处所填的内容要和后边的句子句式相似,内容相关,而“放鞭炮”就是过年的的一种习俗,故可概括为:有了过年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燃放鞭炮;
第②空:结合文段“另外,南北方习俗不同。

在北方,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可知,下文横线处应填上南方的习俗,结合“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可知,南方的习俗应是吃年糕,故可概括为: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2)考查词语的理解。

“更岁交子”中“更”意思是更换,“岁”意思是年,时间,更岁意思是时间更替,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交”意思是交会,结合字典查阅法,“子”的意思是第③个,用于计时,故“更岁交子”的意思是新旧年更替时间正逢子夜之时。

(3)考查词语理解。

甲“连年有余”:由莲花和鲤鱼组成的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用以称颂富裕祝贺之意。

莲是连的谐音,年是鲶的谐音,鱼是余的谐音,也称年年有鱼;
乙“吉祥福禄”:福和禄常常一起出现,所以又常以葫芦来寓意“福禄”,一方面是因为葫芦的谐音类似福禄,另一方面葫芦肚大饱满,装的多,符合人们多福多禄的期望;
丙“花开富贵”: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蕴含了人们对幸福美满、富有、高贵生活的向往。

里边并没有与汉字谐音相关的现象;
故选丙。

【4题详解】
(1)考查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①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②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
③目不暇接:形容眼前美好事物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眼睛来不及观看;
④刮目相看:形容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
⑤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出来。

结合“庙会的小吃实在太多了!冰糖葫芦、驴打滚、杏仁茶、灌肠、炸豆腐、褡裢火烧……”可知,此处指眼前的事物很多,看不过来了,可用“眼花缭乱”和“目不暇接”;
故选①和③。

(2)考查标点符号。

甲处:结合文章内容“还有新疆的美食”和“红柳枝羊肉串”可知,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说明,应该用破折号;
乙处:结合文章内容“有评书相声”和“还有京韵大鼓”可知,后者与前者之间是句子的停顿,应该用逗号;
故选D。

【5题详解】
考查语句的衔接。

结合“春节的炊烟,尽情嘲讽着腊月的寒冷”和“顽童的鞭炮,把薄冰炸得四散奔逃”可知,所补充的句子应于这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而且要运用拟人的修辞,要能体现过年时“灯笼”挂在屋檐上寓意红红火火的意思,语言简洁,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欢快地争相比着谁的衣服漂亮。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默写。

(共4分)
6. 依据对话,将横线处内容补充完整。

同学甲;你知道吗?“梦寐以求源自《关雎》中“______,寤寐求之”;“无人问津”源自《桃花源记》中 “__”;“______”源自《木兰诗》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同学乙:这样说,“______”中也应该蕴含成语。

同学甲:你说得对!所以说古诗文是成语的重要来源。

【答案】①.窈窕淑女②.后遂无问津者③.扑朔迷离④.示例:温故而知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窈窕、遂、朔、”等字词容易写错。

第四空,结合学习积累,举出古诗文中蕴含成语的句子即可。

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
阅读《蒹葭》,完成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7. 对诗中“伊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贤臣,明君
B. 爱情,友情
C. 疑惑,困扰
D. 理想,功业
8. 请你依据《蒹葭》的写作特点,结合内容写一段话,教给同学们一种快速背诵本诗的方法。

9.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种手法在《蒹葭》和《回延安》中都有所体现。

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对深秋景色凄清氛围的渲染,是为了______;《回延安》中写“______”,是为了____。

【答案】7. C 8. 示例:《蒹葭》采用重章叠句,即三章结构形式基本相同、反复咏叹,三章内容上仅更换了五组字词,在背诵时依据内容替换一下就很容易记住了。

9. ①.烘托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②.示例:树梢树枝树根根③.引出我与延安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感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B.有误,“伊人”指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可以指爱情,后被引申为明君或贤臣,或是内心的理想抱负,而不是疑惑、困扰;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拓展延伸。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围绕中心,语言简洁,语句通顺。

此诗采用重章叠句,三章重叠,结构形式基本相同。

内容上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两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故在背诵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替换一些字词即可,据此概括即可。

示例:《蒹葭》采用重章叠句,每章的意思内容相似,只是更替了一些词语,同学们背诵时,只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替换一些关键字词,注意不要混淆,即可轻松背出诗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表现手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手法是先说其他事物,再
说要说的事物。

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一首诗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是写景,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的就是起兴手法。

以首二句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不可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是为了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伤感迷茫惆怅失意的心情。

故第①空概括为:烘托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第二首诗歌《回延安》,可以举出起兴的诗句,对该诗句进行鉴赏分析即可。

示例: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是为了引出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三)
阅读《核舟记》,完成小题。

核舟记
魏学洢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10. 文中出现了13个“为”字,其中“______”和“______”两句中的“为”与其他“为”的意思不同。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罔不因势象形因地制宜因小失大
B. 尝贻余核舟一卧薪尝胆未尝有也
C. 其两膝相比者无与伦比天涯比邻
D. 佛印绝类弥勒深恶痛绝巧妙绝伦
12. 下面语句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甲】核舟的对联分别被刻在船舱的左右两侧。

【乙】船头从右向左人物:佛印、黄庭坚、苏轼。

【丙】王叔远在船背上的题名所用书体为篆书。

13. 根据《核舟记》及下面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武风子者,滇南之武定州人也,嗜酒。

滇多产细竹,坚实可为箸。

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

人奇之,每得其双箸,争购钱数百。

生顾未尝售也。

好事者每瞷①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

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

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箸,挥手不顾也。

或于酒中以箸相属②,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

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③然为之,虽累百不倦。

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馈遗,皆以武生箸为重。

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

(取材于《虞初新志》)注:①[瞷(jiàn)]窥视,窥探。

②[属]同“嘱”,嘱托。

③[忻]喜悦,高兴。

王叔远与武风子都是卓越的匠人。

我们可以用《核舟记》中“______”或链接材料中“______”来赞叹他们的高超技艺。

与王叔远相比,武风子不仅拥有特殊技艺,还拥有______、______的个性,这使得他的技艺更显得弥足珍贵。

【答案】10. ①.中轩敞者为舱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 D
12. 甲 13. ①.奇巧/灵怪/技亦灵怪矣哉②.精夺鬼工③.示例:桀骜不驯④.示例:同情弱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本文中共出现了13个“为”字,对应的语句分别是①为宫室、②中轩敞者为舱、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④为人五、⑤为窗八、⑥为箬篷、⑦为楫、⑧为炉、⑨为壶、⑩为手卷、⑪为念珠各一、⑫为字共三十有四、⑬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其中①为宫室:雕刻成宫室,“为”意思是做,这里指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为”意思是是;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为”意思是是;
④为人五⑤为窗八⑥为箬篷⑦为楫⑧为炉⑨为壶⑩为手卷⑪为念珠各一⑫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是最后一段的总结性话语,“为”的意思都是做,这里指雕刻;
⑬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为”意思是做,这里指雕刻。

故只有②和③意思与其他11个“为”意思不一样,意思是是,故第①空是:中轩敞者为舱;第②空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依据/依据/为了;
B.曾经/品尝/曾经;
C.靠近/比较/靠近;
D.都是“极,非常”的意思。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乙.有误,结合文章第③段“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可知船头从右向左人物:佛印、苏轼、黄庭坚;
丙.有误,结合文章第⑤段“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可知,原文并未提及用的是什么字体;
故选甲。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第①问:用《核舟记》中的句子赞叹王叔远与与武风子都是卓越的匠人。

则只需要找到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即可,第①段中“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意思是明代有一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和“嘻,技亦灵怪矣哉”,意思是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可以概括为:奇巧/灵怪/技亦灵怪矣哉;
第②问:用链接材料中的句子赞叹王叔远与与武风子都是卓越的匠人。

则只需要找到在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即可,“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意思是武生用火烫在上面绘画,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妙绝伦、巧夺天工,可以概括为:精夺鬼工;
第③问:结合链接材料中“生顾未尝售也。

好事者每瞷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

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

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箸,挥手不顾也。

或于酒中以箸相属②,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可知,武风子制作的筷子值很多钱他却不销售,如果人家请他喝酒,他喝得尽兴了,就雕刻几十双赠送给别人,可是如果有人专门为了得到筷子请他喝酒,他却发怒,不再理会别人,从中可以得出他非常狂傲洒脱,可概括为:桀骜不驯;
第④问:结合“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可知,武风子碰到贫困的人,就慷慨的为他们雕刻筷子,一点不觉得类,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

可概括为:同情弱者。

【点睛】参考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

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

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

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

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链接材料】武风子,是滇南武定州人,喜欢喝酒。

滇多产细竹,坚硬扎实可作筷子。

武生用火烫在上面绘画,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妙绝伦、巧夺天工。

人们对之感到惊奇,每每为求得他的一双筷子,争相用数百钱购买。

武生却不曾出售。

有好事的人趁他买醉时,拿酒招待他,他一到必定喝得尽兴。

酒喝得酣沉了,人们把火和筷子错杂地放在前面却不说话。

他捋起袖子,露出胳膊站起,顷刻之间完成了几十双,挥挥手不顾就走了。

有人在喝酒过程中以做筷子的事来嘱托他,他就发怒,拂袖而去,终身不再与他相见。

有时遇到贫士以及佛门,道家之人把困苦不得志的情况告诉他,他就欣悦地为他们做筷子,即使做上百双也不厌倦。

于是滇地的士大夫有时相互之间赠送礼品都把武生做的筷子看得很珍重。

王公大人到滇地游玩,没能得到武生的筷子就算是不光彩的事。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4. 为方便同学们借阅,班级图书管理员为《经典常谈》标注了四个标签。

其中标注错误的一项是()
A. 启蒙读物
B. 国学入门
C. 历史评论
D. 白话典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C.有误,《经典常谈》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是一部很好的国学启蒙读物,而且这本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