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题-四川省岳池县罗渡中学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练11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罗渡中学2019高考化学一轮基础练(11)
一、选择题
1、取m g 相对原子质量为M 的某金属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在标准状况下产生a L 氢气,该反应生成的硫酸盐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aM 11.2m
B .+am 11.2M
C .+11.2m aM
D .+aM 22.4m
解析 设生成的硫酸盐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x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m M
mol×x =a L 22.4 L·mol -1×2,解得:x =aM 11.2m ,则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aM 11.2m。

答案 A
2纯净物X 、Y 、Z 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X 可能是金属铜
B .Y 不可能是氢气
C .Z 可能是氯化钠
D .Z 可能是三氧化硫
解析 A 项,若X 是Cu ,Y 是Cl 2,Cu 在Cl 2中燃烧生成CuCl 2,电解CuCl 2溶液生成Cu 和Cl 2,符合图中转化关系,正确;B 项,若X 是Cl 2,Y 是H 2,H 2在Cl 2燃烧生成HCl ,HCl 溶于水生成盐酸,电解盐酸则生成H 2和Cl 2,也符合图中转化关系,错误;C 项,若Z 是氯化钠,则X 、Y 分别是Na 和Cl 2中的一种;电解氯化钠水溶液生成的是H 2、Cl 2、NaOH ,不符合图中转化关系,错误;D 项,若Z 是SO 3,而X 、Y 可能是O 2和SO 2中的一种,SO 3溶于水生成硫酸,电解硫酸溶液实质是电解水,产生H 2和O 2,不符合图中转化关系,错误。

答案 A
3、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到火焰呈黄色,下列各判断正确的是( )
A .只含有Na +
B .一定含有Na +,可能含有K +
C .既含有Na +,又含有K +
D .可能含有Na +,可能还含有K +
解析 Na 元素的焰色为黄色,而K 元素的焰色为紫色,而且黄色会干扰紫色,所以不能
判断是否含有K元素。

答案 B
4、下列关于卤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卤素的钾盐中,最易被氧化的是氟化钾
②用汽油作为提纯溴的萃取剂
③溴化银具有感光性,碘化银不具有感光性
④某溶液与淀粉-碘化钾溶液反应出现蓝色,则证明该溶液是氯水或溴水
⑤氟气与氯化钠水溶液反应,一定有HF和O2生成
⑥氯气与水反应时,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②⑤⑥D.①③④
解析①卤素的钾盐中,最易被氧化的是KI,①错;②溴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可以用汽油萃取提纯溴,②对;③溴化银、碘化银都具有感光性,③错;④某溶液与淀粉-碘化钾溶液反应出现蓝色,证明该溶液中含有氧化性的物质,不一定是氯水或溴水,
④错;⑤氟气与氯化钠水溶液反应,实质是氟气与水发生置换反应,一定有HF和O2生
成,⑤对;⑥氯气与水反应时,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⑥对。

答案 C
5、(2018·吉林市高三调研)X是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该原子如果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需要的电子数小于其次外层和最内层的电子数之差,且等于最内层电子数的整数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是强酸
B.X元素的氢化物化学式一定为H2X
C.X的单质一定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D.X元素的氧化物一定能与烧碱反应
解析A项,根据已知位、构、性方面的信息推断,X为Si或S,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2SiO3或H2SO4,前者是弱酸,后者是强酸,错误;B项,气态氢化物为SiH4或H2S,错误;C项,单质为Si或S,前者是半导体材料,后者是绝缘体材料,错误;D 项,氧化物为SiO2或SO2、SO3,都是酸性氧化物,正确。

答案 D
6、(2018·日喀则一中月考)已知:C(s)+H2O(g)===CO(g)+H2(g) ΔH=a kJ·mol-1
2C(s)+O2(g)===2CO(g) ΔH=-220 kJ·mol-1
H—H键、O===O键和O—H键的键能分别为436 kJ·mol-1、496 kJ·mol-1和462 kJ·mol -1,则a为( )
A.-332 B.-118
C.+350 D.+130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由第一个反应×2-第二个反应得,2H2O(g)===O2(g)+2H2(g) ΔH =(2a+220)kJ·mol-1。

根据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计算,则2a+220=4×462-(436×2+496),解得a=+130。

本题选D。

答案 D
7、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KIO3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依据
I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3的反应速率。

将浓度均为0.020 mol·L-1的NaHSO3溶液(含少量淀粉)10.0 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0 mL混合,记录10~55 ℃间溶液变蓝时间,55 ℃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40 ℃之前与40 ℃之后溶液变蓝的时间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B.图中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相等
C.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5.0×10-5mol·L-1·s-1
D.温度高于40 ℃时,淀粉不宜用作该实验的指示剂
解析由题给图像可知,温度低于40 ℃时,温度升高,溶液变蓝的时间变短,但温度高于40 ℃时情况相反,A项正确;因为b、c两点的温度不同,反应速率不可能相等,B项错误;图中a点,所用的时间为80 s,则NaHSO3的反应速率为:(0.020 mol·L-1×10.0 mL×10-3L/mL)÷(50 mL×10-3L/mL)÷(80 s)=5.0×10-5mol·L-1·s-1,C项正确;
由题给条件,55 ℃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所以温度高于40 ℃,淀粉不宜作该实验的指示剂,D项正确。

答案 B
3)、c(HCO-3)都减少,其方法是( ) 8、欲使0.1 mol·L-1的NaHCO3溶液中c(H+)、c(CO2-
A.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B.加入氢氧化钠固体
C.通入氯化氢气体
D.加入饱和石灰水溶液
3)增大;C
解析A项,通入CO2气体,c(HCO-3)增大;B项,加入NaOH固体,c(CO2-
项,通入HCl气体,c(H+)增大;D项,由于Ca2++OH-+HCO-3===CaCO3↓+H2O、H++OH

2O,所以c(H+)、c(CO2-
3)、c(HCO-3)均减小。

答案 D
9、有4种碳骨架如下的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和d是同分异构体②b和c是同系物③a和d都能发生加聚反应④只有b和c
能发生取代反应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①②③
解析由图可知a为2甲基丙烯(CH3)2C===CH2,分子式为C4H8;b为新戊烷(CH3)4C,分子式为C5H12;c为2甲基丙烷(CH3)3CH,分子式为C4H10;d为环丁烷,分子式为C4H8。

故可知①②正确;d不能发生加聚反应,故③错;a、d也能发生取代,故④错;选A。

答案 A
10、化学教材中,常借助示意图表达实验装置的要点、阐述化学过程的原理等。

下列有关示
意图表现的内容一定不正确的是( )
解析A项,橡皮管是作为连通管,目的是平衡分液漏斗和烧瓶内的压强,使液体能顺利流下,正确;B项,乙醇与乙酸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错误;C项,关闭止水夹,从分液漏斗放水,使漏斗下端水不能顺利滴下,说明气密性良好,正确;D项,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因此短进长出收集,正确。

答案 B
11、下列事实与NH 3极易溶于水无关的是( )
A .NH 3与水反应生成NH 3·H 2O
B .NH 3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
C .NH 3和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接近
D .NH 3是极性分子
答案 C
12、咖啡酸(如图)存在于许多中药,如野胡萝卜、光叶、水苏、荞麦等中。

咖啡酸有止血作用。

下列关于咖啡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咖啡酸的分子式为C 9H 8O 4
B .1 mol 咖啡酸可以和含4 mol Br 2的浓溴水反应
C .1 mol 咖啡酸可以和3 mol NaOH 反应
D .可以用酸性KMnO 4溶液检验出咖啡酸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解析 由咖啡酸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为C 9H 8O 4,A 正确;咖啡酸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可与Br 2发生苯环上酚羟基的邻、对位取代反应,含有碳碳双键,可与Br 2发生加成反应,故1 mol 咖啡酸可与含4 mol Br 2的浓溴水反应,B 正确;酚羟基和羧基都能与NaOH 反应,故1 mol 咖啡酸可与3 mol NaOH 反应,C 正确;酚羟基、碳碳双键都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故不能用酸性KMnO 4溶液检验出咖啡酸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D 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碱式碳酸铝镁[Mg a Al b (OH)c (CO 3)d ·x H 2O]常用作塑料阻燃剂。

(1)碱式碳酸铝镁具有阻燃作用,是由于其受热分解需吸收大量热量和________。

(2)Mg a Al b (OH)c (CO 3)d ·x H 2O 中a 、b 、c 、d 的代数关系式为________。

(3)为确定碱式碳酸铝镁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准确称取3.390 g 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 20.560 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

②另取一定量样品在空气中加热,样品的固体残留率(固体样品的剩余质量固体样品的起始质量
×100%)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样品在270 ℃时已完全失去结晶水,600 ℃以上残留固体为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碱式碳酸铝镁样品中的n(OH-)∶n(CO2-
3 )(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1)碱式碳酸铝镁之所以具有阻燃作用,除了受热分解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外,还因为生成的高熔点的MgO、Al2O3和释放出的大量CO2也有阻燃作用。

(2)根据电荷守恒有:n(Mg2+)×2+n(Al3+)×3=n(OH-)+n(CO2-
3)×2,则2a+3b=c+2d。

答案(1)生成的产物具有阻燃作用
(2)2a+3b=c+2d
(3)n(CO2)=0.560 L
22.4 L·mol-1
=2.50×10-2 mol
m(CO2)=2.50×10-2mol×44 g·mol-1=1.10 g
在270~600 ℃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放出CO2和H2O m(CO2)+m(H2O)=3.390 g×(0.734 5-0.370 2)=1.235 g
m(H2O)=1.235 g-1.10 g=0.135 g
n(H2O)=0.135 g
18 g·mol-1
=7.50×10-3 mol
n(OH-)=7.50×10-3mol×2=1.50×10-2 mol
n(OH-)∶n(CO2-
3)=(1.50×10-2mol)∶(2.50×10-2 mol)=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