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 三星堆三号坑出土1件神树纹玉琮,其整体呈较规整的方柱体,中有周正的圆孔,器表有线刻纹饰,纹饰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有颇多近似之处,器物形制与齐家文化的玉琮高度相似。

据此可知()
A.古蜀文明可能是外来文明B.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
C.三星堆产生了最早的礼器D.三星堆玉器已为常用器物
2. 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这一历史现象()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B.源于诸侯争霸的政治局势
C.增强华夏认同观念D.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源头
3. 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

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
4. 褒衣博带、长裾雅步是汉代服饰的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挎褶逐渐流行。

服饰的变化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服饰文化传统的断裂B.社会主流思想的根本变动
C.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D.分裂割据与政权更迭频繁
5. 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A.隋唐的制度与创新B.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C.隋唐的繁荣与开放D.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
6.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如表体现了主要朝代科举制度的概况。

科举制度的发展变化()
C.选官主要依据是家世与才能D.不断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
7. 宋代打破了隋唐“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规定;婚俗观念出现多元趋向,重进士科、论财等现象普遍;在职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空间“耕织之民……或入于工商”;手工业领域普遍出现了“雇募制”。

由此可知宋代()
A.废弃重农抑商政策B.经济发达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C.社会控制较为松弛D.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逐渐解体
8. 明清之际出现新的思想因素,在学术研究方面注重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的问题上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工商皆本”。

这些新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打破思想专制藩篱的现实需要B.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新的经济要素
C.反思明清政权易代的历史教训D.早期“西学东渐”传入了新的思想
9. 世界范围农牧业的产生约在1万年前,到5000年前才能通过农牧业获得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

这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催生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化,产生了阶级和国家。

材料旨在说明()
A.农牧业才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B.人类文明的产生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
C.阶级和国家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D.农牧业的产生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前提
10. 如图是古代世界主要文明区域示意图,体现了最初的文明虽然产生的时间不同,但主要是在大河流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是早期文明的决定性因素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D.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阻断文明交流
11.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材料体现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B.种姓制度C.埃及法老至高无

D.城邦制度
12. 在雅典是否应该远征西西里的公民大会上,尼西阿斯发表反对演说,亚西比德发表赞成演说。

亚西比德的演说更具有鼓动性,最终公民大会经过投票,做出远征西西里的决定。

由此可知在古希腊的雅典()
A.公民直接决定国家大政方针B.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被滥用
C.民主政治的决策具有随意性D.演说技巧决定公民大会决议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农业可以取得足够的粮食来发展经济和建设国家,贸易量也有了增长,金属铸币出现,铁制工具更广泛使用……随着人口增加,生存压力增大,于是向四处扩张。

作者意在说明()
A.古代文明扩张的原因具有多样性B.人地矛盾突出迫使文明扩张
C.农耕文明具有扩张的潜能与需求D.农耕文明的扩张具有必然性
14. 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通向波斯的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交通体系。

古代世界大国重视交通建设的相似之处在于()
A.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B.推动世界成为联系的整体
C.推动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D.巩固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
15. 中世纪的西欧,存在一种自由人对另一种自由人的服从和役务的义务;他们(贵族)在各自的范围内对居住民进行行政管理、司法审判和征收赋税,国王被缩成一个影子而已。

材料描述的是()
A.农奴制度B.庄园制度C.教阶制度D.封君封臣制度
16. 中世纪的科尔比修道院有普通耕地,专门的菜园,大规模的畜牧业,还有大量的人承担面包师、樵夫、马车匠、木匠、泥水匠、鞋匠、皮革匠、漂呢匠、铁匠、首饰匠、武器匠、羊皮纸匠等工作。

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是最大的封建主B.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C.农奴遭受了沉重的剥削D.中世纪西欧社会等级森严
17. 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在英格兰建立了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建立集权的国家。

这一现象表明中世纪晚期()
A.封建王权得到强化B.西欧二元权力结构宣告终结
C.民族国家得以建立D.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18. 中世纪的西欧,教会长期控制着社会的教育,“科学是宗教的仆役”,“一切真理都在《圣经》之中”,神学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科目;11世纪以来,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算学、律学、医学等课程,并且比重日益增加。

这种变化缘于()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教会受到普遍质疑
C.西欧社会发展的需要D.科学革命开始兴起
19. 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

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
波澜壮阔,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B.阿拉伯帝国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C.阿拉伯文化世界领先D.阿拉伯人传播了辉煌灿烂的西方文化
20. 中古时期,欧洲文明在传承中蜕变,亚洲文明在交流中共进,非洲与美洲文明相对独立
也绚丽多姿。

这表明中古时期的世界()
A.文明交流受限制B.延续上古文明C.向近代社会转型D.多元平衡发展
21. “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
片领土和财产……当地黄金甚丰,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哥伦布《航海日记》)。

该史料()
A.可用于研究非洲大陆的殖民史B.作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C.揭示了西班牙的殖民扩张野心D.体现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因
22. 仔细观察下图,描绘的历史现象最有可能是()
A.三角贸易B.商业革命C.殖民扩张D.价格革命
23. 薄伽丘的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讽刺他们的
卑鄙、虚伪和残暴,批判阶级和男女的不平等,赞美现世生活和爱情,表现了商人、手工业
者的智慧和勇敢。

对《十日谈》的解读正确的是()
A.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B.利于解放被神学束缚的人性
C.否定了对基督教的信仰D.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社会追求
24.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则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卢梭主张主权在民。

启蒙思想家的分歧在于()
A.构建社会的方案B.是否反对君主专制
C.要不要追求理性D.阶级立场的不同
25.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中国的城市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宋太祖曾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都城东京出现新型的城市布局,打破了秦汉至唐朝古典城市的空间布局。

其时,中国大城市的占有量居世界前列,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生产。

形成了诗社、画社、酒肆、茶楼、瓦肆、勾栏等满足社会需求的场所。

与唐长安城相比,南宋的临安
城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元大都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国际性经济文化大都市,成都是西南大
都会,扬州、泉州和广州是最为繁荣的海港城市,官府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摘编自李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变迁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
材料二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
帝国时期的城市外,西欧各地陆续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热那亚,西班牙的马德里,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鹿特丹等。

在西欧
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发展
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
己的武装。

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

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走出中世纪的核心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宋元城市发展变化相比,中世纪晚期西欧城市发展变化的不同
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城市发展的历史意义。

26.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多彩和互鉴,因互鉴而丰富和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和东方的埃及、巴比伦等国频繁的贸易交往极大地促进了器物文化方面的交流。

希腊移民接触到比自身更为先进的东方文化,不同程度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并将它们
传回希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进入古典时代之后,旅行者或学者有选择的把
东方先进的文化带回希腊本土,进而达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促进。

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开
启了更广泛的区域交流和联系。

罗马人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把极
具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

从此,地
中海世界的各地区、各民族由相互闭塞逐步走向对外开放,世界历史开始了更新、更广阔的
篇章。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材料二哥伦布大交换1400—1800年世界贸易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带着600人、17匹马、10门大炮到达墨西哥,用三年时间征服了富庶的阿兹特克帝国。

金字塔、庙宇和王宫都被夷为平地,拆下的石头被用于建造西班牙政府大楼和教堂。

阿兹特克人也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

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走向了解体。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世界贸易商路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16世纪,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在各国专制王朝的支持下,纷纷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并对当地人民进行残暴的殖民征服和掠夺。

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

——杨凤霞《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知识,概述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文明交流发生的变化。

简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文明交流的看法。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

李贽要人们恢复“真心”、做“真人”,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和先天决定论,大胆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顾炎武则在学术思想上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扼杀。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具有启蒙和深刻的启迪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新的经济形态十分微弱,加上清王朝的种种压迫,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材料二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主战场。

其中有三位斗士最引人瞩目,那就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伏尔泰主张开明专制主义,认为应由服膺理性的开明君主掌握统一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

孟德斯鸠主张自由立宪主张主义,要求按洛克的原则对王权加以分割,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以防止国家中的任何一个权威变为专制权力。

卢梭则主张民主共和主义,该理论强调“主权在民”。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及其影响之比较》
材料三西方启蒙运动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

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

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

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东西方思想启蒙家的相似主张以及本质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