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浙江学选考物理复习配套练习第2课时 动能和动能定理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动能和动能定理及应用
[必 考 题 组]
1.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能使汽车的动能发生变化,在下面几种情况下,
汽车的动能是原来的2倍的是( ) A .质量不变,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B .质量和速度都变为原来的2倍 C .质量减半,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D .质量变为原来的2倍,速度减半
解析 根据动能表达式E k =1
2m v 2,可知要使汽车的动能变为原来的2倍,C 选项是可以的。
答案 C
2.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恒力F 的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若物体的速度从0增加到v 的过程中恒力对物体做功为W ,则物体的速度从v 增加到2v 的过程中,恒力F 对物体做的功等于( ) A .3W B.5W 3 C.3W
5 D .2W
解析 根据动能定理W 合=ΔE k ,速度从0增加到v 的过程中W =1
2m v 2。
物体的速度从v 增加到2v 的过程中W ′=12m (2v )2
-12m v 2=32m v 2,所以W ′=3W ,A 正确。
答案 A
3.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用长为l 的轻绳悬挂于O 点,小球在水平力F 的作用
下,从平衡位置P 缓慢地移动到Q 点,如图所示,则力所做的功为( )
A .mgl cos θ
B .Fl sin θ
C .mgl (1-cos θ)
D .Fl (1-cos θ)
解析 由于小球缓慢移动,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水平拉力不断变化,由动能定理可得-mgl (1-cos θ)+W F =0,故选项C 正确。
答案 C
4.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 的小球以速度v 0由地面竖直向上抛出。
小球落回地面
时,其速度大小为3
4v 0。
设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不变,则空气阻力的大小等于( )
A.34mg
B.316mg
C.716mg
D.725
mg
解析 根据动能定理,对全过程有:-2fH =12m (34v 0)2-12m v 20,上升过程:-(mg +f )H =-12m v 20 联立两式得:f =7
25mg ,选项D 正确。
答案 D
5.一个25 kg 的小孩从高度为3.0 m 的滑梯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底端时的
速度为2.0 m/s 。
g 取10 m/s 2,关于力对小孩做的功,以下结果正确的是( ) A .合外力做功50 J B .阻力做功500 J C .重力做功500 J
D .支持力做功50 J
解析 由动能定理可求得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ΔE k =1
2m v 2=1
2×25×2.02 J =50 J ,A 选项正确;重力做功W G =mgh =25×10×3.0 J =750 J ,C 选项错误;支持力的方向与小孩的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D 选项错误;阻力做功W 阻=W 合-W G =(50-750) J =-700 J ,B 选项错误。
答案 A
6.子弹的速度为v ,打穿一块固定的木块后速度刚好变为零。
若木块对子弹的
阻力为恒力,那么当子弹射入木块的深度为其厚度的一半时,子弹的速度是
( ) A.v 2 B.2
2v C.v 3 D.v 4
解析 设子弹的质量为m ,木块的厚度为d ,木块对子弹的阻力为F f 。
根据动能定理,子弹刚好打穿木块的过程满足-F f d =0-1
2m v 2。
设子弹射入木块厚度一半时的速度为v ′,则-F f ·d 2=12m v ′2-12m v 2,得v ′=
2
2v ,故选B 。
答案 B
7.运动员把质量是500 g 的足球由静止踢出后,某人观察它在空中的运动情况,
估计上升的最大高度是10 m ,在最高点的速度为20 m/s ,请你根据这个估计运动员在踢足球时对足球做的功为( ) A .100 J B .150 J C .0 J D .200 J
解析 由题意知重力做功W G =-mgh =-0.5×10×10 J =-50 J ,根据动能定理,W +W G =12m v 2,故运动员做功W =12m v 2-W G =1
2×0.5×202 J -(-50 J)=150 J ,B 正确。
答案 B
8.运输人员要把质量为m ,体积较小的木箱拉上汽车。
现将长为L 的木板搭在
汽车尾部与地面间构成一固定斜面,然后把木箱沿斜面拉上汽车。
斜面与水平地面成30°角,拉力与斜面平行。
木箱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
则将木箱运上汽车,拉力至少做功( ) A .mgL B .mg L 2 C.1
2mgL (1+3μ)
D.3
2μmgL +mgL
解析 以木箱为研究对象,将木箱运上汽车, 重力做功W G =-mgL sin 30°=-1
2mgL , 摩擦力做功W f =-μmgL cos 30°=-32μmgL ,
所以拉力至少做功W F =-(W F +W f )=1
2mgL (1+3μ),C 项正确。
答案 C
9.如图所示,用一块长L1=1.0 m的木板在墙和桌面间架设斜面,桌子高H=
0.8 m,长L2=1.5 m。
斜面与水平桌面的倾角θ可在0~60°间调节后固定。
将质量m=0.2 kg的小物块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5,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忽略物块在斜面与桌面交接处的能量损失(重力加速度取g=10 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1)求θ角增大到多少时,物块能从斜面开始下滑;(用正切值表示)
(2)当θ角增大到37°时,物块恰能停在桌面边缘,求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
因数μ2;(已知sin 37°=0.6,cos 37°=0.8)
解析(1)要使小物块能够下滑必须满足
mg sin θ>μ1mg cos θ①
解得tan θ>0.05②
(2)物块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停在桌面边缘过程中物块克服摩擦力做功W f=
μ1mgL1cos θ+μ2mg(L2-L1cos θ)③
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L1sin θ-W f=0④
代入数据解得μ2=0.8⑤
答案(1)0.05(2)0.8
[加试题组]
10.(多选)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推动下,从山坡底部A 处由静止开始运动至高为h的坡顶B处,获得的速度为v,A、B间的水平距离为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是mgh
B .合力对物体做的功是12m v 2
C .推力对物体做的功是Fs -mgh
D .物体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
2m v 2+mgh -Fs
解析 设物体克服阻力做的功为W ,由动能定理得Fs -mgh -W =1
2m v 2-0,得W =Fs -mgh -1
2m v 2,故D 错误;因为F 是水平恒力,s 是水平位移,推力对物体做的功可由W =Fs 计算,故C 错误;由动能定理知,B 正确;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mgh ,A 正确。
答案 AB
11.(多选)一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某时刻受到一沿水平方向的恒定拉力作
用开始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已知在第1 s 内合力对物体做的功为45 J ,在第1 s 末撤去拉力,物体整个运动过程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g 取10 m/s 2,则( )
A .物体的质量为5 kg
B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
C .第1 s 内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60 J
D .第1 s 内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60 J
解析 由动能定理有45 J =m v 2
2,第1 s 末速度v =3 m/s ,解出m =10 kg ,故A 错误;撤去拉力后加速度的大小a =3-0
4-1 m/s 2=1 m/s 2,摩擦力f =ma
=10 N ,又f =μmg ,解出μ=0.1,故B 正确;第1 s 内物体的位移x =1.5 m ,第1 s 内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W =-fx =-15 J ,故C 错误;第1 s 内加速度的大小a 1=3-01-0 m/s 2=3 m/s 2,设第1 s 内拉力为F ,则F -f =ma 1,第1 s
内拉力对物体做的功W ′=Fx =60 J ,故D 正确。
答案 BD
12.如图所示,一滑块(可视为质点)经水平轨道AB 进入竖直平面内的四分之一
圆弧形轨道BC 。
已知滑块的质量m =0.5 kg ,滑块经过A 点时的速度v A =5 m/s ,AB 长x =4.5 m ,滑块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圆弧形轨道的半径R =0.5 m ,滑块离开C 点后竖直上升的最大高度h =0.1 m 。
取g =10 m/s 2。
求:
(1)滑块第一次经B 点时速度的大小;
(2)滑块刚刚滑上圆弧形轨道时,对轨道上B 点压力的大小; (3)滑块在从B 运动到C 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解析 (1)滑块由A 到B 的过程中,应用动能定理得: -F f x =12m v 2B -12m v 2A 又F f =μmg 解得v B =4 m/s
(2)在B 点,滑块开始做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 N -mg =m v 2
B
R
解得轨道对滑块的支持力F N =21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滑块对轨道上B 点压力的大小也为21 N 。
(3)滑块从B 经过C 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mg (R +h )-W f ′=0-12m v 2
B
解得滑块克服摩擦力做功W f ′=1 J 。
答案 (1)4 m/s (2)21 N (3)1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