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外国语学校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外国语学校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在向北行驶的甲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向南行驶的乙列车从旁边驶过,并且感到乙车开得特别快,这是因为乘客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A .地面
B .甲车
C .乙车
D .无法判断
2.小天是一名初中生,他对自已身体涉及的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其中最不合理的是 A .身高约160cm B .正常步行速度约5m/s C .体温约37℃
D .身体质量约50kg
3.甲、乙、丙三只完全相同的杯子里盛满水,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铁块、铝块分别投入甲、乙、丙中的水面下方之后,溢出水量最少的是( )(ρρρ>>铜铝铁) A .甲杯
B .乙杯
C .丙杯
D .三杯一样多
4.下列对身边物理量估测的数据,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 ) A .两个鸡蛋质量大约1kg B .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 C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9℃
D .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5.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完成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某次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5 cm
B .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应使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C .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透镜越凸,焦距越小
D .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发现光屏上的像不清晰了,这时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又能得到清晰的像,这可以解
释远视眼的形成原因
6.观察如图所示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7.《加油!向未来》节目在室温环境的演示实验:西瓜中央挖出一个仅能容下塑料瓶的洞。
将低温液氮(沸点﹣196℃)灌至瓶中体积的一半并旋紧瓶口,再将瓶倒插入瓜中,如图所示。
过了几分钟,西瓜被炸得粉碎﹣﹣瓜瓤向周围迸出;且塑料瓶破裂。
主要原因是()
A.西瓜被冻裂了
B.部分液氮汽化将瓶子胀裂导致的
C.西瓜中含水较多,结冰后体积膨胀
D.液氮放出大量的热使西瓜受热膨胀炸裂
8.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面上方的气压增大,水的沸点会降低
B.冰在熔化过程中,内能、比热容都保持不变
C.在卫生间洗澡时,里面的镜面变模糊了,这是由于水蒸气液化造成的
D.深秋,室外物体表面上往往会形成一层霜,这是水凝固的结果
9.下列事例中,属于从噪声的产生环节进行防治的是
A.道路两旁植树B.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
C.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10.如图是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向东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7s~20s钟内,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20s内的平均速度是1m/s
B.在0-5s内,v乙>v甲,在20s内则是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平均速度大
C.第10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10s钟内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
D.经过5s,乙在甲后面5m处,第15s钟时,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西运动的
11.当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能正确表示其传播方向的是
A.B.
C.D.
12.如图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是
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
二、填空题
13.地震给人类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______(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地震产生的声波.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______发出声音,及时获救,这是利用声波传递______.
14.2019年8月3日“同唱祖国好幸福舞起来”东海县党建惠民广场舞大赛隆重举办,优美的舞曲是由于扬声器的纸
盆____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入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大赛在封闭的东海县体育馆内举行,这是在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的。
15.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_________的;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则卫星是_________的.
16.上学前,小美同学站在穿衣镜前1.5m处整理着装,看到的“镜中人”是她的___(选填“虚”或“实”)像,像与她之间的距离是____m.
三、实验题
17.(8分)某实验小组探究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该组小阳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温度/℃40 42 44 46 48 48 48 48 50 53 56 59
(1)请将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图的坐标系中描点,并绘制出本次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________)
(2)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2℃时,其状态是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在第2.7min时该物质的温度是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同组的小红同学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值,你认为_________(选填“小红”或“小阳”)记录的数据更便于找到规律,理由是_________。
18.(8分)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矿石的密度:
(1)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侧调;
(2)放上矿石再次将天平调平后,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_____g;
(3)用量筒测量矿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是_____cm³;
(4)通过计算得到矿石的密度是_____kg/m³;如果矿石表面存在孔隙,吸收了少量的水,此时矿石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9.(8分)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_______(选填“膜”或“孔”)进行观察,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3)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圆形的光斑实质是_______的像,树影和圆形的光斑形成的原理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四、作图题
20.(8分)如图所示光线是经水面反射的一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它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_____)
21.(8分)如图所示,(两透镜焦距相同)根据已知光线画出原先的入射光线和后来的折射光线。
五、计算题
22.(10分)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很快,科学家们用超凡的智慧测量出声音的速度。
(1)历史上第一个测出空气中的声速的人是英国人德罕姆,他的做法是这样的:1708年的一个晚上,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远处一个正在发射的炮弹,先后不同的炮弹都落在同一个山顶上,山顶距离教堂19.32公里,如图所示。
他在看到炮弹爆炸所发出闪光后计时,听见炮弹爆炸声后停止计时,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声速;并且测量多次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
若某次测得的时间是56s,求这次测出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km/h?(计算时忽略火光传播的时间)。
(2)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是在1827年,由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和他的助手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
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先测出两船的距离。
然后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
另一只船上则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了水下钟声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为9.6s。
实验结束后,科拉顿通过计算,得出了水中声速为1435m/s的结论。
如图所示,请问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多少m?(计算时忽略船的长度对距离的影响)
(3)历史上第一次测量钢铁中的声速是利用钢轨完成的。
小明也利用同样方法测量钢铁中的声速。
小明发现某铁路桥上有一段直直的铁轨,测得其长度为1020m,他用铁锤在铁轨的一端敲击一下,他的同学小亮在铁轨的另一端听到两下敲击声,并测得这两下敲击声相差2.8s,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则他们此次所测的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3.(12分)一烧杯盛某种液体,分别两次测得液体体积V和液体与烧杯共同质量的数据m如图所示,由图求:
(1)该液体密度是多少?
(2)烧杯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详解】ABD.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向南行驶。
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相对于甲车向南运动,且比与地面为参照物,位置变化更快,会感到乙车开得特别快,故A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选取物体本身做参照物,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A.初中生的身高一般为160cm,比较合理,故A不符合题意;
B.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m/s不合理,故B选项符合题意;
C.人的体温就是37℃合理,但C不符合题意;
D.身体的质量约为50kg,也是比较合理的,但D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详解】因为
ρ铜>ρ铁>ρ铝>ρ水
所以铜块、铁块、铝块放入水中后都将下沉,因为v排=v物,因为质量相同,由ρ=m
v
可知铜块的体积最小,铜块排开
水的体积最小、溢出的水量最少。
故选A。
【点睛】
知道实心铜块、铁块、铝块的质量相同,根据密度公式可知三者的体积关系;因为铜铁铝的密度都大于水的密度,放
入水中后都将下沉,排开水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都等于自身的体积,据此判断。
4、B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详解】A.一斤(500g)鸡蛋可称8到10个,那么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00g,故A不符合题意;
B.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故B符合题意;
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故C不符合题意;
D.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5、C
【详解】A、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为30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30cm>2f,即f<15cm,故A错误;
B、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应变小,应使光屏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B错误;
CD、当他继续向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透镜的聚光能力变强,光线会比注水前要提前交汇,所以像会向透镜方向移动,这说明透镜越凸,焦距越小;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变小,像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故C正确,D错误;
6、D
【详解】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甲车的旗子与风向相同,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向右运动、静止、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
A.甲车的旗子与风向相同,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向右运动、静止、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故A 错误;
BC.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故BC错误;
D.甲车的旗子与风向相同,所以甲车可能静止,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详解】将装有低温液氮的塑料瓶放入西瓜中,液氮在常温下吸收热量而汽化,体积增大,将瓶子胀裂,进而将西瓜炸裂,故B正确。
故选B。
8、C
【详解】A .水面上方气压增大,输的沸点越高,故A 错误;
B .冰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但冰熔吸热使内能增大 ,熔化后水的比热容大于冰的比热容,故B 错误;
C .镜面变模糊,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变为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造成的,故C 正确;
D .“霜”是水蒸气遇冷变为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 错误。
故选C 。
9、B
【解析】噪声防治途径有三条:1.在声源处防治噪声;2.在传播路径中防治噪声;3.在人耳(声音接收处)处防治噪声。
【详解】AC .道路两旁植树和高架道路两旁建隔音墙都是在传播路径中防治噪声,A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B .上课时把手机关机或调成静音状态是在声源处防治噪声,属于从噪声的产生环节进行防治,B 选项符合题意; D .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声音接收处)处防治噪声,D 选项不符合题意。
10、B
【详解】A .由图可知,在7s~20s 钟内,乙车一直停在出发点20m 处,静止不动,故A 错误;
B .在0-5s 内,由图可知,甲走了10m ,乙走了15m ,时间相同,运动路程大的速度大,此时v 乙>v 甲;在20s 内甲走了40m ,乙走了20m 根据速度公式可得此时甲、乙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40m
2m/s 20s
t v s =
==甲甲甲 20m =
=1m/s 20s
s v t =乙乙乙 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平均速度大,故B 项正确;
C .第10s 时,乙车静止,速度为零,甲车还在运动,两车速度不相等,故C 项错误;
D .经过5s ,由图可知,甲走了10m ,乙走了15m ,是乙车在前,故D 项错误。
11、B
【详解】A .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了,故A 不符合题意;
B .图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符合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故B 符合题意;
C .图中反射角和入射角不相等,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没有发生折射,故C 不符合题意;
D .图中反射角大于入射角,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12、C
【详解】小华先看到乙车的车头,后看到乙车车尾,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前运动.甲车有三种情况:如果甲车静止,乙车是向前运动的.如果甲车向前行驶,乙车也向前运动,乙车的运动速度比甲车大.如果甲车是向后倒车,乙车
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前运动、也可能是向后倒车(但是乙车比甲车的倒车速度小,即甲车的倒车速度较大);
故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是C.
故选C
【点睛】
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甲乙两车之间一定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甲为参照物乙车是向前运动.甲车有三种运动情况,由甲车的三种情况判断乙车的运动情况.
二、填空题
13、次声波振动信息
【详解】[1]地震能够产生次声波,而次声波振动的频率小于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故人们感知不到;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击物体引起物体的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3]救援人员听到敲击声而知道有人被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4、振动空气传播过程中
【详解】[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扬声器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耳的;
[3]大赛在封闭的东海县体育馆内举行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15、静止运动
【解析】因为同步卫星的转动和地球的转动是同步的,所以它相对地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太阳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因此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相对于太阳也是运动的.
【点睛】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
16、虚 3
【详解】穿衣镜是平面镜,平面镜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一点形成的,所以是虚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小美同学离平面镜1.5m,其像离镜面也是1.5m,所以像离小美的距离为1.5m+1.5m=3m。
三、实验题
17、 固态 48 小阳 小阳记录的实验数据更多
【分析】(1)按表中数据在坐标格中先画点,再描线;
(2)熔化的过程是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关键的分界点在物质的熔点,分界点以前该物质为固态;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记录时间间隔越小,越能准确反映晶体熔化特点。
【详解】(1)[1]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坐标格中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温度,然后通过描点法在坐标格中描出对应时间的温度,最后将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得到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2)[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42℃时,该物质是固态;
[3]从给出数据还可以得出,该物质在2.5min ∼4min 这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在第2.7min 时该物质的温度是48℃;
(3)[4][5]记录时间间隔越小,记录的实验数据更多,越能准确反映晶体熔化特点,故小阳记录的数据更便于找到规律。
18、右 175.6 20 338.7810kg/m ⨯ 偏大
【详解】(1)[1]天平向左倾斜,应该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2)[2]砝码总质量为175g ,游码所指刻度0.6g ,则矿石的质量为175.6g 。
(3)[3]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20mL ,浸入矿石后液体的体积为40mL ,所以矿石的体积为二者之差为20mL ,即20cm 3。
(4)[4]矿石的密度为
3333175.6g ==8.78g/cm =8.7810kg/m 20cm
m V ρ=⨯ [5]矿石吸水后,会导致体积的测量值偏小,从而使密度计算结果偏大。
19、眼睛和三个孔在同一直线上 膜 倒立 缩小 实 太阳 相同
【详解】(1)[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焰;
(2)[2][3][4][5]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缩小的实像;
(3)[6]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这是小孔成像现象,所以圆形的光斑实质是太阳的实像;
[7]树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圆形的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形成的原理相同。
四、作图题
20、
【详解】图中法线已经画出,首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然后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
如图所示:
21、
【详解】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五、计算题
22、(1)1242km/h;(2)13776m;(3)5100m/s
【详解】解:(1)声音传播的路程为
19.32km=19320m
声音传播的时间为56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为
v=
19320m
56s
s
t
=345m/s=1242km/h
(2)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
s ′=v ′t ′=1435m/s×9.6s =13776m
(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故先听到钢轨传播的声音,后听到空气传播的声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 t 1=111020m 340m/s
s v ==3s 测得这两下敲击声相差2.8s
Δt =3s ﹣2.8s =0.2s
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为
v 2=s t ∆=1020m 0.2s
=5100m/s 答:(1)这次测出空气中的声速是1242km/h ;
(2)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13776m ;
(3)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100m/s 。
23、 (1) 1.0×
103kg/m 3;(2) 40g 【详解】(1)由图知道,当液体体积为0时,液体与量杯总质量是40g ,则说明烧杯质量为
m 杯 =40g
(2)由图知道,当液体的体积V =20cm 3时,液体与量杯总质量为60g ,则液体质量
m=60g-40g=20g
故液体的密度
333320g 1g/cm 1.010kg/m 20cm
m V ρ====⨯ 答:(1)该液体密度是1.0×
103kg/m 3; (2)烧杯质量是4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