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小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小议
注:一家之言,以下内容基于我自己对中介语的理解和再阐述。

其中借鉴了很多王建勤教授的观点。

中介语(Interlanguage),很多时候被误解为“中间语”--二语习得者在学习目的语时处于母语和目的语中间的语言。

这种简单直接的解释方法虽然不科学,但是给了我们一个关于中介语最直观的理解。

Wikipedia关于中介语的定义为:An interlanguage is the term for a dynamic linguistic system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by a learner of a second language (or L2) who has not become fully proficient yet but is approximating the target language: preserving some features of their first language (or L1), or overgeneralizing target language rules in speaking or writing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reating innovations.这段解释强调了,IL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L1的特征,同时也受目的语泛化的影响,同时也有学习者自己创新的一些语法规则。

(Wiki基本上是follow了Larry Selinker的观点。

)关于中介语的解释,至今众说纷纭,但是早期以及后期的学者基本达成共识,即,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它的产生是一个至今无法定论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而不是行为主义所认为的简单的对比分析的结果。

中介语是怎么产生的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讨论一下,中介语理论是怎么产生的?Larry Selinker可以说是中介语理论创始人,中介语理论创立至今,可以说也没有一个后人有建设性的超越Larry Selinker的观点。

(Larry Selinker是一个和蔼可爱的老头,他是我facebook好友lol)
早期关于二语习得的理论主要建立在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模型上,把学习二语简单归纳为:刺激-反应或者是模仿-强化。

(不得不说国内英语教育不依然是这样吗?)但是,没多久,很多学者,其中伟大的Chomsky就是其中之一,就发现,学习第二语言并非行为主义
所认为的那样简单。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is damn hard thing.)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法学学者似乎在用一种简单的语言学方法去解决心理学的问题。

对比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无法反应人类学习语言的复杂性。

中介语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其中,Larry Selinker,William Nemser,Pit Corder是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奠基人。

人们很容易将中介语和Creoles and Pidgins(洋泾浜)混为一谈。

IL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语言,而且主要是独立个体行为。

而洋泾浜更像是一个群体行为,是移居于异文化的群体急于使用目的语交流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系统,洋泾浜更为稳定。

那么中介语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Corder(1967,,1971)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transitional competence,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系统,是学习者在以母语为基础,对目的语规则不断假设和不断检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中介语产生。

同时,Corder有几个关于IL的重要贡献,error(偏误)和mistake(错误)的区别,随之而出的error analysis理论。

input (输入)和intake(内化)的区别。

这两个大概意思就是说,吃进去的有两碗饭,但可能只消化了一碗,对于营养吸收来说,intake的才算数。

第三个就是内化机制,internal scheme。

William Nemser (1971)认为Learner Langauge是学习者approximate system产出的patterned product。

(说实话这位老兄的观点我觉得很僻涩。

)同时他提出了fossilization的观点。

Adjemian提出“渗透模式”,强调“中介语系统的可塑性”。

中介语是母语和目的语相互渗透产生。

Larry Selinker规范了中介语的概念。

中介语是一个“潜在的心理机构”,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

由此,中介语的形成有五个重要的心理过程。

1.L1 Transer (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提出正迁移和负迁移的概念。

) 2.Trained transfer (比如老师只训练现在完成时,不训练过去完成时,学生可能就只会正确使用现在完成时)3.Target Language Similification (listened, watched,
heard,runned(ran))4. Learning strategy(学生自己学习方法不全面?) 5. Communication Strategy(交际策略). 关于Selinker的五个心理过程又可以归纳为中介语产生的“规则组合”模式----L1 规则,L2规则和其他规则。

L1规则指母语迁移是IL产生的重要根源。

L2规则是指带有目的语特征的中介语规则(目的语规则泛化)。

Dulay & Burt (1973,1974)的实验指出85%的偏误是目的语规则的泛化,30%是L1规则造成的。

而其他规则是由2、4、5这三个心理过程造成的,同时,Nemser提出的Autonomy of IL也起了作用,就是说,二语习得者会自主“创造”出一些母语和目的语都没有的语法规则,比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此外,Corder提出simple code的原理,比如“no look my card”,“long time no see” (此处,我不理解simple code和autonomy of IL的区别)要深入了解中介语产生的原因,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中介语与母语和目的语的关系。

Corder有一句话简单明了的概况IL与L1的关系:L1是第二语言习得的起点。

IL是对L1的不断替换和Restructure的过程。

同时Corder也提出了“方言共享”的理论。

随着中介语理论的产生,Seliner提出了“Fossilization(僵化)”的概念。

他认为,只有5%的二语习得能获得母语水平。

大部分二语习得者都在学习中会到达一个platau而无法继续进步,达到僵化的状态,很多人还会出现backsliding的现象。

Fossilization主要产生在成人学习者中,Selinker认为二语习得者有学习的“Critical Period(关键期)”(硕士课程中学过关于critical period的内容,没记错的话,这个关键期在3-13岁,这个period至今有很多争论。


同时,也有“学习者中介文化行为系统”理论的产生。

基于中介语理论,中介文化行为是一种既区别于母语文化也区别于目的语文化的一个独立的文化行为系统,Thomas称之为“语言-语用失误”张占一先生又称之为目的语文化的“变形”。

中介文化行为是怎么产生的呢?
1.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其中包括已经定型的学习者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语用功能。

但是,这里并没有对母语文化的负
迁移有任何贬义,母语文化系统是一个跳板,学习者利用这个跳板试图达到目的语文化的彼岸。

2.目的语文化的过滤过程。

这里,过滤是基于自己母语对目的语的过滤和再调节过程(我觉得与1无太大不同。

)3.目的语文化的泛化过程,这个过程与语用功能有极大的相关。

尽管学习者了解了目的语文化,可是语用是否符合特定语境?4.TL的acculturation。

尽管了解了,但是心理上是否能适应?
如何研究中介语呢?
首先,对中介语偏误的研究不应该停留在对比分析或者语言描写和解释的层面。

语言学性质的描写虽然晓之以理,可是,老师的输入并不一定能达到学生的内化,仅仅描写和解释是不够的。

Ellis(1984)对中介语的研究方法提出以下几个方向:1. 研究的时间维度。

包括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2.语料收集。

收集什么样的语料?T orane提出应当收集根据语法直觉生成的随便体,Krashen提出是学习者自然状态下产生的语言。

怎么收集?3.分析方法。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综上,基于中介语理论产生的二语习得概念是领域中的热点,而中介文化行为系统也是跨文化传播与研究的切入口。

对于这个理论的深入了解还需要阅读更多实证性的研究和理论解释。

细化到具体的语言实证性研究,才能对中介语有更细致的了解。

Reference
王建勤(2000)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汉语学习》第3期。

王建勤(2000)历史回眸: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王建勤(1994)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王建勤(1995)跨文化研究的新维度:学习者的中介文化行为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