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当代赵海龙油画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赵海龙油画作品欣赏
赵海龙浙江舟山定海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会员。

天地-蓝调110X110CM 2003年浙江省第三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并获铜奖2003年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七届新人新作展2004年入选群星画展浙江展区2005年入选浙江省油画大展并获优
秀奖2006年获提名浙江省形形色色青年画展2007年中韩油画邀请展2008年“璀璨山河”浙江油画大展获优秀奖2009年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精英油画大展获银奖
作品并收藏2011年参加上海ICAN PAY展览2013年视域江南浙江油画大展2014年浙江海岛绘画写生作
品选2015年环太平洋展2015年浙江省“五水共治”主题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2015年赵海龙和仙人掌油画
系列作品个展天地-纸飞机150X150CM天地-地头蛇80X80CM天地-远去的潮音110X110CM天地-之一160X180CM赵海龙的仙人掌文/ 虞国庆
对赵海龙,这位表现不俗的青年画家,有所耳闻,但了解不
多。

前不久,通过朋友黄立宇,第一次见面。

后来,我
去了他的画室,欣赏到他新近完成的一批作品,令我惊讶是,65幅油画作品,表现的内容都是海岛上并不多见的仙人掌。

舟山海岛上有仙人掌吗?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

赵海龙给我
讲了他一次海岛写生的经历,向我描绘他看到那一大丛仙人
掌时的震憾,仙人掌强大的生命力感染了他,更给了他关乎
线条、色块的艺术灵感,自此一发而不可收。

我想,赵海龙
盯上仙人掌,就如这植根沙土的耐旱植物喜欢上坚硬的永远
被海水拍打的礁石一样,是一个谜。

生活在海岛的赵海龙,他的审美目光,已经越过码头、铁锚、船骸、海滩,发
现了新大陆,那就是疯长的仙人掌,只属于他的表现形式。

赵海龙的画是专注而纯粹的,画面上除了仙人掌与偶尔显现
的岛礁环境,没有其他。

这种专注与纯粹,恰恰带来极强的
形式感和视觉感染力。

在不同色块、光线的叶面上,我们分
明可以感受到海岛的阳光,画外的阴云和雨水,以及即将来
临的黑夜。

仙人掌是绿色的,但作者很少用到绿色,他把绿
分化成大量的黄和蓝,以及黑灰、银灰,就像夜幕即将拉开
的天空。

这是一种遭遇孤独,或者说是需要与这个世界保持
相当距离的人的心境才有的印象。

现在有不少画家,远离自己的内心,一方面脱离于社会现实,一方面又献媚于这
个时代,或宏大叙事,或光怪陆离,妄图一蹴而就。

事实上,那些现代观念题材的艺术作品,没有现代意识与学理追问是
表现不好的。

赵海龙说,他从来不去贴那些充塞着鱼目混珠
的现代标签,他清楚自己内心的需要。

赵海龙的童年时光是在乡野中度过的,大自然激发了他的绘画爱好。

我想,
画家对自然的热爱是他的本能,无论古典还是现代无一例
外。

画家的题材无非两种,一种是按照自己的感受与意志去
描绘大自然,一种是通过表现与自然的相背物事与意识,希
望回归自然。

赵海龙属于前者,他希望自己像十九世界的法
国画家柯罗那样“一生钟爱大自然永不变心。

”柯罗多为银灰调子的画风是否影响过他,我不知道。

但我想,赵海
龙一定在海边怀着深厚的感情仔细观察过生长在坚硬岩石
上的仙人掌,对这样一种耐得住饥渴的事物为什么会从沙漠
边缘来到湿润的海边加以认真的体味。

尽管作者一直说谁也
没有影响过他,但在他的画中可以发现,那些从大自然来却
向着幻想方向生长的叶子与天空,同柯罗、透纳、卢梭以及
康斯太勃尔的追求是一样的。

这成了自然界没有的、赵海龙
独有的仙人掌。

赵海龙说,这些仙人掌看似单纯,但它
的芒刺和叶子里都是有故事的。

我说我理解,不然不会这么
纯粹,也不会有这等光与色。

他说等刺痛过他内心的故事结
束了,他也该告别仙人掌了。

我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
的仙人掌是独一无二的。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想必赵海龙又投入到了新的创作中。

我不知道他又会画什么,但这些
仙人掌已经是一串拂去尘埃的珍珠,会在画坛上闪烁出它应
有的光芒。

我看到,赵海龙的仙人掌在清晨、在傍晚渲
染出的浓浓诗意,笼罩在轻烟薄雾之中。

那带刺的、在常人
眼中不见得有多少美感的植物,其寂谧、优美之感,有如梦
境。

海龙和仙人掌文高世强一一个艺术家
与他的题材是种缘分。

从带刺的、平凡得几乎不被人注意的
仙人掌中看出“诗意”,感觉出“优雅”,我相信赵海龙与仙人掌的缘分是天注定的。

我与海龙相交二十多年,初识时我还是个学生,他也只是对艺术有所憧憬又不得其门而入
的青年,那时他还在玩陶。

年轻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艺术的朋友,因为生活的消磨和时光的疏离已渐行渐远,以至
多数相忘于江湖,我与海龙却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

他在舟山我在杭州,各自应付起生活来又都颇为捉襟见肘,
加之我们并不在一个圈子之中,因此并不经常见面。

但我们
又常常记挂在心,不时打个电话问询一下近况。

维系这种联
系的,借用顾城之言“我们是同一云朵滴落的雨滴”,正是这种惺惺相惜与孤独。

海龙无疑是孤独的,这源于他面对生活和人情世故时的笨拙,更源于他对艺术理想的坚守与
骄傲。

海龙对人完全不设防,内心活动及好恶对于别人而言
几乎是全透明的。

这种性格让他饱尝苦头,也使得他与人交
往越来越没有信心。

有几次我目睹他因为害怕再次无意中得
罪人,而表现出刻意又夸张的客气和恭维所导致的尴尬冷
场,内心禁不住唏嘘不已。

海龙社交能力的缺失,使他的生
活维度越来越窄,渐渐被逼到了生活的“天涯海角”,像一簇孤独地长在荒砾礁崖上,终年与大海默默相对的仙人掌。

所幸海龙内心更多的是对于艺术的真诚热爱和坚持。

不管处
在怎样的人生低谷,在他心底始终埋藏着一种不服气,一种
希望,一种骄傲。

正是这些,使得他十年一剑——真正的十年——从2003年到2014年,持续面对礁崖上的仙人掌,与艺术短兵相接,与绘画贴身肉搏,终于成就了今天这批佳作。

二2003年海龙初次发现仙人掌这个题材,立刻疯狂地画了一大批作品。

他邀我去看,并用他饱含激情以致逻辑上颠
三倒四的舟山普通话向我诉说:说他如何发现礁崖上孤独而
傲然生长着的仙人掌,说他觉得仙人掌就像他整个儿无法融
入世道的人生,说他眼光第一次瞥见高高崖岸上那簇仙人掌
时的激动心情,等等。

现在回忆起来,对他当时激动的述说确是印象深刻,至于他当年那批画,反而觉得一般了。

那些画,还在纠缠于如何表现仙人掌这个造型和色彩均显得
单调,从而不太入画的题材;还在纠结于学习哪个大师或那
种风格的表现。

画面上能让人感觉到作者面对画布急于表
达,却又拙嘴笨腮,找不到办法和出路的急迫与窘迫。

所以
当时除了鼓励几句,我也就没怎么在意了。

事隔十年,呈现在眼前的这批新的仙人掌画作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些
作品由形入神,放形而取意,达到笔笔随意又笔笔准确的境
界。

十多年来,海龙的画笔经历了由写形进入写意的质的突
变,终于,激情澎湃与平静从容奇妙地合二为一,达到一种
物我两忘却又物我兼得的境界。

海龙对仙人掌长久专注的凝视与移情,使得精神在高度凝练中得以升华、物化于画
布的方寸之间。

升腾向上的生命力滿幅充盈,这是一种活泼
泼的力之美,使得每幅作品都满溢着生意、生机。

海龙的这
些历经数年的画作,包含了仙人掌的四季变化、花开花落、
盛衰枯荣。

但是不管什么状态的仙人掌,都在画面中似乎与
作者物我融汇为一,化作一股精神能量,荡漾于天地之间。

因此,看起来造型和色彩都嫌单调又低调的仙人掌,在海龙
的画笔下竟然幻化出鲜花般灿烂的感觉!三面对海龙数量众多的仙人掌画作,面对着他恣肆的笔触、奔放的色
彩,让人感慨万千。

作为二十多年的朋友,我太了解海龙了,这些仙人掌正是他的自画像,正是他精神苦行后的凤凰涅
槃。

正如本文开始所说,海龙与仙人掌有着宿命般的缘分。

他的人生如同仙人掌的生命,朴实、低调,却又认真、
顽强,且执着。

如今,透过这些作品,透过海龙对仙人掌持
久、专注的凝视,我们能感觉到莫兰迪式的沉静,和经历过
生活疾风骤雨后的平和与淡然。

正像仙人掌傲然地在艰辛贫
瘠的海岸礁崖上扎住了根并茁壮成长,现在的海龙,不但在
艺术的天地中扎住了根,更在风雨飘摇的世间生活中稳稳地
扎住了脚跟,坚强而自信地生活着。

海龙的笔触,能让人感
受到一种解放与超脱的快意,一种放下一切的坦荡与决绝。

透过这些画作,我所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画家技巧与艺术风格
的成熟,更是一个艺术家人生境界的升华和超越。

海龙过去十年僧侣般的艺术苦行,换来骄人的成绩,呈现为这次
展览上奉献给观众的众多优秀画作。

而对于这个已经成熟且
勤奋执着的、依然年轻的画家的未来,我们更有理由给予期待和掌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