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套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五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教课程标准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课程标准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研究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掌握经纬度的基本知识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地球与地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与结构:通过图片和动画介绍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研究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授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赤道、南北极等标志。
4. 经纬度的基本知识:讲解经度、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练计算经纬度。
师生活动:-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地图、球体等,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 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动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实践: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并讲解如何使用。
-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 观察:学生观察周围的地图、球体等,并提出问题。
- 听讲: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
- 实践:学生跟随教师使用地球仪,并尝试计算经纬度。
- 讨论:学生参与讨论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地球仪- 图片和动画- 活动课件教学评价:- 检查学生对地球形状和结构的理解情况。
- 指导学生进行地球仪的操作和经纬度的计算练。
-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情况。
第二章: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2.1 地理坐标与地图使用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地图使用的基本方法- 研究地图尺度的计算和使用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作用:讲解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坐标在地图上的位置表示。
3. 地图使用的基本方法:介绍地图上的图例、比例尺等基本要素,并示范学生如何使用地图进行导航和测量。
4. 地图尺度的计算和使用:教授地图尺度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生通过比例尺进行实际测量。
师生活动:-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的实际应用情景。
2023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世界地理位置、大洲分布和主要地理特征。
3. 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基本情况。
4. 理解气候和气象的相关知识,并了解中国的气候区划。
5. 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和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
6. 掌握人类的生活空间和居住环境的基本知识。
7. 了解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
课程安排第一章:地理学导论1. 地理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方法。
3. 了解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世界地理1. 理解世界地理位置和大洲分布。
2. 了解世界主要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水系、气候和植被等。
3. 通过案例研究,了解世界各地的特色地理环境。
第三章:地球与地壳运动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壳构造。
2. 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现象。
3. 了解地震、火山和地理构造的相关知识。
第四章:气候与气象1. 理解气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
3. 了解中国的气候区划和主要气候类型。
第五章: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1. 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如地震、洪水和风暴等。
2. 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和成因。
3. 了解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第六章:人类的生活空间1. 理解人类的生活空间和居住环境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和区别。
3. 了解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影响。
第七章:旅游地理1. 了解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3. 了解旅游规划和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组织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
4. 使用简单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和气候等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1. 结合平时作业和考试,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案设计: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五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五篇[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任教年级:授课教师:XXXX实验学校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五篇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教师在写教案时, 一定从实际出发, 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 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下面就是笔者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五篇, 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人教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外来移民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 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 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 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 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 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以及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 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4.分析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 而导致人们的乱砍乱垦, 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 进行种族平等, 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
2.通过本地区单一的商品经济的分析, 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八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八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职场文书、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workplace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s, essay compilatio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全册(八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出品人:审核人:时间: 10、13●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⑵了解地球仪基本构造,记住地球最大的周长,平均半径,表面积。
⑶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极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
通过学习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一、自主学习:(一)导入部分:利用2009年7月24日的日全食引出月亮、太阳都是圆的,那么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二)导学部分:1、地球的形状是个。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万千米。
2、地球仪是地球的,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和来表示陆地、海洋、河湖、国家河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3、地轴是地球的。
纬线是与地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地球仪上可画出条纬线,经线是连接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
地球仪上可画出条经线,北极是。
南极是。
二、合作、探究、展示:1、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你能从日常生活中举出实例么?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阅读P2图1.1)3、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4、观察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5、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或书P6图1.10、图1.11)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成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3)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呢?小结:完成下列表格三、当堂检测:1.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现象是()A太阳东升西落B站得高,看得远C水往低处流D日全食2.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优质教案(全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会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利用相关的地理自然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由“中秋赏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研究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P2—P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1:蓝色的。
学生2:艳丽的。
学生3:圆形的。
学生4: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窥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地晓得“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如许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现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熟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历程:①天圆地方(直觉)②太阳和月亮(推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证)④地球卫星照片(直观)2.议一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结果略)3.思考:读课本P3页阅读资料【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能用身边的事例来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吗?学生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老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老是船身先消逝。
(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尝试演示)学生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学生3: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作图来说明更好)教师小结: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实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熟悉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教师小结:通过人类探究地球形状困难而漫长的进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地球和地图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全册)序言与同学们谈地理【学习目标】:1感知地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2.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想一想、做一做(读课本P1——P2页内容回答):1、日本人为什么爱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为什么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东非高原的选手为什么在国际长跑中能取得好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江浙一带为什么多丝绸服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理的研究内容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课本P2——P4页内容回答1、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日常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由于违反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原则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学习地理的目的:能使人们了解________的奥秘,了解一些_________、________现象,会用地理的_______和_______看待身边的事情,更科学的选择、安排_________和________.3、“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学习总结】【学习自评】1.不涉及地理知识的内容是()A.天气和气侯 B.河流和湖泊C.思想和感情 D.语言和宗教2.下列所属涉及到地理内容的说法是()A.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的很快B.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使文盲率大大降低C.中国的地形特点是多种多样的D.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在飞速发展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思是()A.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B.因地制宜,扬长避短C.在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方式D.具备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过去山坡上种粮食,收成不好,现在改种果树,效益好了,其原因是()A.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B.能够综合的分析问题C.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D.粮食价格低,水果价格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仪(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球体,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2.会说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字.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3.在地球仪上识别出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等地理事物【学习过程】:一、读一读、找一找(读课本P3页图1.2和P3页活动题1)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球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出品人:审核人:时间:10、13●研究目标: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⑵了解地球仪基本构造,记住地球最大的周长,平均半径,表面积。
⑶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极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
通过研究经纬线,逐步建立地球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教学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一、自主研究:(一)导入部分:利用2009年7月24日的日全食引出月亮、太阳都是圆的,那么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二)导学部分:1、地球的形状是个。
地球的匀称半径是千米,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万千米。
2、地球仪是地球的,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和来表示陆地、海洋、河湖、国家河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3、地轴是地球的。
纬线是与地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地球仪上可画出条纬线,经线是毗连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
地球仪上可画出条经线,北极是。
南极是。
二、协作、探讨、展现:1、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你能从日常生活中举出实例么?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熟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阅读P2图1.1)3、从人类熟悉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4、观察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5、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或书P6图 1.10、图1.11)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成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长度是不是相称?(3)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呢?小结:完成下列表格纬经线线定与地轴并且环绕地连接两极并与纬义球的圆圈。
线相交的半圆。
圆弧状况长长度,最长,所有长度度往南北极逐渐收缩,最后成一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教学案汇总 - 副本

(共22套)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精品教学案汇总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和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重点难点】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 用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
2.会观察、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1.每两人一个小地球仪、一个大地球仪。
2.学生收集地球形状的证据。
3.每组准备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自主学习】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活动1. 角色扮演认识地球大小角色(1):天圆地方;角色(2):天如斗笠, 地如覆盘;角色(3):麦哲伦;角色(4):加加林。
(小组合作准备5min, 要充分发挥想象,表演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合作探究】探究(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给我们的启示?(自由说感悟)探究(2):生活中有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地球是球体的图片或资料)二、地球的大小自主看图1.2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活动2. 计算地球的大小(5min)(1)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 地球的表面积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2)赤道周长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三、地球仪请在地球仪相应位置的字框里填注:北极、南极、赤道、经线、纬线。
活动3. 制作地球仪【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按照P4活动用10min的时间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知识构建】【优化训练】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最科学的方法是( )A. 环球航行B. 利用飞机对地球拍照C. 利用卫星对地球拍照D. 利用热气球对地球拍照2.如果想给地球做件外衣, 所用的数据应该是:A. 4万千米B. 6371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8万里3.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下列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排序正确的是()①天圆地方②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地球卫星照片A. ④②③①B. ③④①②C. ④①②③D. ①②③④4.受地球形状的影响, 在海边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A. 船身B. 船头C. 船尾D. 桅杆5.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 小强这样叙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你认为有误的是A.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C.地球赤道周长约6371千米D.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学后反思】参考答案:CCDDC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线地图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2.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3.根据南北半球划分图和东西半球划分图说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重点难点】1.根据经纬线地图区别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2.东西半球的划分【自主学习】一、纬线与纬度1.什么是赤道?什么是纬线?2.纬线有什么特点?形状指示方向长度3.纬度的起始线(0°的纬线)是谁?纬度划分规则是怎样的?该如何书写?0°的纬线是北纬40°南纬90°纬线与纬度的规律:北增北纬, 南增南纬, 纬度越高, 纬线4.特殊的纬线:请据图填出南、北半球和高中低纬度半球半球二、经线与经度:1.经线是连接并且垂直于的线, 又叫。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学案打包28套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一册精品学案(人教版打包28套)
地球和地球仪一、预习内容与指导:明确学习任务,自主预习教材。
(15分钟)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学生的质疑、习题中的创新题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3、习题设计涉及知识面广、深、有梯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分三个层次。
★面向全体;★★面向中等以上学生;★★★ 面向优等生。
二、预习检测:以小考的形式进行。
(12分钟)★ 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体。
★ 2、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表面积平方千米,地球最大周长千米,平均半径千米。
★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 4、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
这
根轴代表。
★ 5、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
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它是地球上的最点。
与北极对应的点叫,是地球上的最点。
三、概括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科学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8分钟)四、巩固练习:先独立完成,后合作交流。
(10 分钟)★ 1、请你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
★ 2、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有哪些?
★ 3、读下图,完成文字框中填空。
★ 4、读下列两幅图完成各题。
★★★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飞机环绕地球转一周大约需要多少个小时?。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第一课时:地理学是什么?本课时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本课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培养地理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学重点- 地理学的定义和目标-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教学准备- 地理学教科书- PPT或投影仪- 地理学实例或案例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学生回顾并讨论他们对地理学的理解。
新授(15分钟)1. 教师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和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 教师通过实例或案例向学生展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操练(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理学的应用领域,以及地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域进行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总结(5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第二课时:地理的研究对象本课时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研究本课时,学生将能够:- 理解地球的特点和构造-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关注点- 培养观察和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 地球的特点和构造- 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关注点教学准备- 地理学教科书- PPT或投影仪-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教师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基本形状和构造。
新授(15分钟)1. 教师介绍地球的特点和构造,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各个层面和特征。
2. 教师解释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关注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独特角度。
操练(20分钟)1. 学生进行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练,例如观察自然景观或城市规划等。
2.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总结(5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依次类推,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逐课时教案编写)总结本文档介绍了《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的内容安排和教学过程。
通过这些教案,在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了解地球的特点和构造,培养地理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
人教版七上地理教案6篇

人教版七上地理教案6篇认真制定一份教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与时俱进,下面是述职我为您分享的人教版七上地理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七上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①热力环流;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学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想:①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利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②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自如的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所以注重联系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2.3大气运动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2.3《大气运动》。
讲授新课:展示本课教学内容(主菜单)。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一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前言,对照屏幕上展示的内容,大家在课文中找到前四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4、大气运动的分类(教师阐述第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做示范) 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意义。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14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优秀14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一、背景与意义分析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
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
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
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教师: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⑴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⑴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⑴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导学案教案

(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
(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
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
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五、纬度和经度(板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
同学们看图,这就是 1 纬度(板书)0°的这条线是“赤道”(板书)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
线,长度是多少呢?(4 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赤道
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作代
布置作业;做课后习预,练习册和填充图册宣布下课。 板书提纲 §1、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轴和两极 四、纬线和经线 北纬 N,南纬 S, 东经 E,西经 W 五、纬度和经度 1、纬度 (1)赤道(2)低纬、中纬和高纬 2、经度 (1)本初子午线 (2)180°经线(3)20°W 和 160°E。 六、经纬网
号。
(在黑板上画图,画出纬线,标出纬度,边画边讲) 北纬和南纬各有 9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 90°N 和 90°S。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度数的 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逐渐增大)
同学们再想,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纬线长度是否相等呢?(相等)
下面大家看书 P6 1.6 低、中、高纬的划分。
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
纬
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0°纬线)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导学案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导学案版本1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上全册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主备人: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 复备人:________________ 课题 1.1 地球和地球仪 (1)学习目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了解地球仪基本构造重点难点地球形状和大小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 复备导入利用7月24日的日全食引出月亮、太阳都是圆的,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自主学习 1.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_______千米。
3.地轴是___________________,南极是________,北极__________。
团队合作 4. 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漫长过程5.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为什么?(参照图1.3)6.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根据月食照片推测一下地球的形状。
7.请说出在地球仪上如何表示城市、陆地、海洋等地球事物。
小结提纲思维导图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漫长过程_____ ______球体。
形状____________平均半径____________地球和地球仪大小最大周长__________表面积____________ 地球仪:______的模型反馈练习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太阳、月亮是球体的,所以地球也是球体的。
直到有了地球卫星照片,人们才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
我们看远方驶来的船出现的过程是A.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B.先看到船身,后看到船帆C.同时看到D.以上说法都错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圆地方B.天如斗笠,地如覆盘C.地球是不规则球体D.地球是一个圆的4.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A.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B.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表示地理事物C.地球仪能真实的反映地球形状D.地球仪是地球模型5.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东升西落B.站得高,看得远C.水往低处流D.日全食教学反思主备人: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 分管行政:____________ 复备人:________________课题 1.1地球和地球仪(2)学习目标 1.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维度的划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课时1:地球与地球仪- 课时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构成-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构成-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地球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构成。
2. 温故知新:回顾地球的形状和构成的基本概念。
3. 呈现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并解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4.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使用地球仪找出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特征,并进行讨论。
5. 拓展应用: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运用地球仪,确定两个城市之间的方位和距离。
6. 总结归纳:学生归纳地球的形状和构成,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活动中的题目,巩固对地球形状和地球仪使用方法的理解。
课时2:经纬度与地理定位- 课时目标:- 了解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 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 地球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经纬度的作用。
2. 温故知新:回顾经纬度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3. 呈现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经纬度的示意图,并解释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4. 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使用经纬度确定不同地点的位置,并进行讨论。
5. 拓展应用: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运用经纬度,找出几个重要城市的地理位置。
6. 总结归纳:学生归纳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总结使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活动中的题目,巩固对经纬度概念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课时3:石油资源与石油储备- 课时目标:- 了解石油资源的分布和开采利用- 了解石油储备的意义和保护- 教学重点:- 石油资源的分布和开采利用- 石油储备的意义和保护- 教学难点:- 石油资源的开采利用- 石油储备的保护-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石油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案(全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一、做自我介绍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重点强调在每节新课前学生要依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指导做好课前预习。
三、新课学习阶段: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三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综合地分析地理。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
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笔记】1、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笔记】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1)地球仪由、、和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和,颜色、符号、文字、表示、、、、等地理事物。
(3)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与北极相反一点为。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
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
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
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学生活动: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范围及光照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球运动演示,说明地球自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情感与价值: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由于地球的运动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那么同学们一定会想了,地球是怎么样运动才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学习目标是——(出示学习目标)二、学习新课(一)自学指导认真自读课本P9——P10,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文中或图上找到相关答案并圈点勾画,约6分钟后各小组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地球的自转——读图1.15思考:①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小时,也就是一天。
③由于地球是一个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④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现象。
⑤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我国东面的日本要比我们(早、晚)见到太阳,所以时间比我们要(早、晚)。
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度,时间相差1小时。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三)学习小组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四)检测、点拨(五)学生质疑,教师释疑⑴地球在转吗?地球走得这么快,为什么我们竟一点也感觉不出地球正载着我们向前飞驰呢?【教师释疑】对于这个问题,我国东汉时代有一本叫做《考灵曜》的书写道“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
”如此比喻很贴切,同样的道理,天上的星星离我们实在太远了,在短时间内,例如几分钟、几秒钟,它们显现不出太大的变化来,由于缺少对比的景物,人们就很难觉察地球在运动了。
⑵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或变快,地球会有变化吗?【教师释疑】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即周期变长,则对着太阳的半个地球因接受太阳光照射时间长而持续升温,背着太阳的半个地球因接受不到太阳光照射时间长而持续降温,从而使地球昼夜温差变大。
反之,昼夜温差变小。
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甚至会导致生物灭绝。
(六)学生合上课本,教师引导系统小结。
规律总结: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方的时刻早。
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三、课堂巩固1.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自转B、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自转C、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东向西旋转D、地球在一天中转过2周2.下面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A B C D3.关于昼夜更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2小时B、昼夜更替的周期是24小时C、北京每天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D、昼夜更替与地球自转无关4.地球自转产生了()A、昼夜现象B、不同经度时刻不同C、四季更替D、昼夜长短变化5.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A、先看到日出B、后看到日出C、时刻晚D、时刻相同6.北京球迷王明昨天凌晨起床,收看在德国下午举行的一场足球赛场现场直播,造成两地时间差的原因是()A、地球的公转B、地球的自转C、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D、地轴是倾斜的7.当北京处于夜晚时,下面哪个地点正是白天()A、日本的东京B、越南的河内C、美国的纽约D、我国的海南岛8.我们感觉不到地球自转的原因是()A、地球在运动,人们没有运动B、地球的运动太快,人们感觉不到C、人随地球一起运动,地球以外的参照物太远,人们感觉不到D、地球运动太慢,人们感觉不到9.“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日”是指()A、15小时B、20小时C、24小时D、36小时10.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速度约为()A、2000千米/小时B、1666千米/小时C、3000千米/小时D、2555千米/小时11.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的自转,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则呈现()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顺时针 D逆时针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⑴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
⑵图中两地的昼夜状况是:A地是,B地是;随着地球的自转,12小时后,A地处于,B地处于。
⑶从昼夜分布情况看,此时我国首都北京处在。
⑷假如地球不自转,地球上的昼夜情况会怎样?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一种运动形式——自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运动形式——公转。
二、学习新课(一)自学指导认真自读课本P11——P13,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文中或图上找到相关答案并圈点勾画,约6分钟后各小组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读课文填空⑴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不停地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⑵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
⑶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接收到的有多有少。
⑷人们根据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和。
⑸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最北界线是,最南界线是,两条线之间一年有次太阳直射现象。
2.读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地球仪演示)3.读图1.20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三)学习小组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四)检测、点拨(五)学生质疑,教师释疑1.为什么两极地区在极昼时终日有阳光照射,气候却还是那么寒冷呢?【教师释疑】因为决定地球上某地接受太阳光热量多少的是太阳光的照射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而决定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
烈日当空,太阳高度大的时候,同样的太阳光束,照射在范围较小的地面上,并且这时太阳光透过大气的路程较短,被大气吸收和散射的程度较小。
所以,地面上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就较多。
当极昼现象发生时,虽然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很长,但是因为这时太阳高度很低,太阳辐射强度很小,阳光斜射得很厉害,地面得到的太阳热能仍然很少,因此两极地区寒冷。
2.太阳直射点为什么总是在南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这是由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决定的。
此夹角为66.5°,则南北回归线即太阳直射点最南和最北界线为南纬23.5°和北纬23.5°,南北极圈的纬度为66.5°,回归线和极圈的度数和为90°。
若夹角为60°,则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为90°-60°=30°,南北极圈的纬度数为60°,与夹角度数相同;若夹角为90°,即太阳总是直射0°纬线,南北回归线就不存在,南北极圈也不存在,这样地球上同一地区每天获得的太阳热量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也就没有了四季的变化。
(六)学生合上课本,教师引导系统小结。
1.四季的划分⑴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