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基础50P.
以太网络基础知识解析

以太网基础知识详解作者:| 上传时间:2009-11-16 | 关键字:自20世纪70年代局域网技术提出以来,各种局域网技术不断产生,其中有的技术发展壮大,而有的技术逐渐被淘汰。
现阶段成熟的局域网技术有三种: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Token Ring)和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其中以太网技术逐步成为局域网技术的主流。
1以太网历史简介以太网是在1972年开创的,Bob Metcalfe(被尊称为“以太网之父”)被Xerox 雇佣为网络专家,Bob Metcalfe来到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第一个任务是把Palo Alto的计算机连接到Arpanet(Internet的前身)。
1972年底,Bob Metcalfe设计了一套网络,把Alto计算机连接起来。
在研制过程中,因为该网络是以ALOHA系统(一种无线电网络系统)为基础的,而又连接了众多的ALTO计算机,所以Metcalfe把它命名为ALTO ALOHA网络。
ALTO ALOHA网络在1973年5月开始运行,Metcalfe把这个网络正式改名为以太网(Ethernet),这就是最初的以太网试验原型,该网络运行的速率为2.94Mbps,网络运行的介质为粗同轴电缆。
1976年6月,Metcalfe和Boggs发表了题为:“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型信息包交换”的著名论文。
1977年底,Metcalfe和他的三位合作者获得了“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从此,以太网就正式诞生了。
70年代末,涌现出了数十种局域网技术,以太网正是其中的一员。
1979年,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Intel公司与Xerox公司联盟,促进了以太网的标准化。
1980年9月30日,DEC、Intel和Xerox公布了第三稿的“以太网,一种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范,1.0版”,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以太网蓝皮书,也称为DIX(取三家公司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而组成的)版以太网1.0规范。
以太网的标准

以太网的标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之一。
以太网的标准是由IEEE组织制定的,它规定了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传输速率、传输介质、数据帧格式等方面的标准,保证了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可以互相兼容,从而构建起了一个统一的局域网标准。
首先,以太网的标准规定了传输速率。
在以太网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传输速率的标准,如10Mbps、100Mbps、1000Mbps等。
这些不同速率的标准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使得以太网可以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局域网。
其次,以太网的标准规定了传输介质。
以太网可以使用多种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
这些传输介质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选择,从而保证了以太网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
此外,以太网的标准还规定了数据帧格式。
数据帧是以太网中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它包括了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字段、校验字段等部分。
以太网的标准规定了数据帧的格式,保证了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可以解析和处理数据帧,从而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通。
除此之外,以太网的标准还规定了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使用CSMA/CD 技术来解决网络中的冲突问题,它规定了设备在发送数据前需要进行信道监听,以及在检测到冲突时需要进行退避处理。
这些规定保证了以太网可以在多设备共享同一信道时,能够有效地避免数据冲突,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总的来说,以太网的标准对于以太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保证了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可以互相兼容,从而构建起了一个统一的局域网标准。
同时,以太网的标准也不断地在发展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需求,保持了以太网作为局域网技术的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以太网的标准是以太网能够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基础,它规定了以太网的传输速率、传输介质、数据帧格式、工作原理等方面的标准,保证了以太网可以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稳定可靠地运行。
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的标准也将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更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网络需求。
以太网的基本知识

△ 交换机的分类:
依照交换机处理帧的不同的操作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
存储转发:交换机在转发之前必须接收整个帧,并进行检错,如无错误再将这一帧发向目的地址。帧通过交换机的转发时延随帧长度的不同而变化。
直通式:交换机只要检查到帧头中所包含的目的地址就立即转发该帧,而无需等待帧全部的被接收,也不进行错误校验。由于以太网帧头的长度总是固定的,因此帧通过交换机的转发时延也保持不变。
集线器的工作特点:
集线器多用于小规模的以太网,由于集线器一般使用外接电源(有源),对其接收的信号有放大处理。在某些场合,集线器也被称为“多端口中继器”。
集线器同中继器一样都是工作在物理层的网络设备。
共享式以太网存在的弊端:由于所有的节点都接在同一冲突域中,不管一个帧从哪里来或到哪里去,所有的节点都能接受到这个帧。随着节点的增加,大量的冲突将导致网络性能急剧下降。而且集线器同时只能传输一个数据帧,这意味着集线器所 有端口都要共享同一带宽。
△ 交换式以太网
交换式结构:
在交换式以太网中,交换机根据收到的数据帧中的MAC地址决定数据帧应发向交换机的哪个端口。因为端口间的帧传输彼此屏蔽,因此节点就不担心自己发送的帧在通过交换机时是否会与其他节点发送的帧产生冲突。
为什么要用交换式网络替代共享式网络:
·减少冲突:交换机将冲突隔绝在每一个端口(每个端口都是一个冲突域),避免了冲突的扩散。
△ 网桥
网桥概述:
依据帧地址进行转发的二层网络设备,可将数个局域网网段连接在一起。网桥可连接相同介质的网段也可访问不同介质的网段。网桥的主要作用是分割和减少冲突。它的工作原理同交换机类似,也是通过MAC地址表进行转发。因此,网桥同交换机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网桥就是交换机。
以太网络基础知识

以太网基础知识详解作者:| 上传时间:2009-11-16 | 关键字:自20世纪70年代局域网技术提出以来,各种局域网技术不断产生,其中有的技术发展壮大,而有的技术逐渐被淘汰。
现阶段成熟的局域网技术有三种:以太网(Ethernet)、令牌环(Token Ring)和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其中以太网技术逐步成为局域网技术的主流。
1以太网历史简介以太网是在1972年开创的,Bob Metcalfe(被尊称为“以太网之父”)被Xerox 雇佣为网络专家,Bob Metcalfe来到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的第一个任务是把Palo Alto的计算机连接到Arpanet(Internet的前身)。
1972年底,Bob Metcalfe设计了一套网络,把Alto计算机连接起来。
在研制过程中,因为该网络是以ALOHA系统(一种无线电网络系统)为基础的,而又连接了众多的ALTO计算机,所以Metcalfe把它命名为ALTO ALOHA网络。
ALTO ALOHA网络在1973年5月开始运行,Metcalfe把这个网络正式改名为以太网(Ethernet),这就是最初的以太网试验原型,该网络运行的速率为2.94Mbps,网络运行的介质为粗同轴电缆。
1976年6月,Metcalfe和Boggs发表了题为:“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型信息包交换”的著名论文。
1977年底,Metcalfe和他的三位合作者获得了“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的专利,多点传输系统被称为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从此,以太网就正式诞生了。
70年代末,涌现出了数十种局域网技术,以太网正是其中的一员。
1979年,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Intel公司与Xerox公司联盟,促进了以太网的标准化。
1980年9月30日,DEC、Intel和Xerox公布了第三稿的“以太网,一种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规范,1.0版”,这就是现在著名的以太网蓝皮书,也称为DIX(取三家公司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而组成的)版以太网1.0规范。
各种语音编码占用带宽计算

1.语音数据包封装的实现与CODEC不论在呼叫控制信令上采用何种协议,语音包的传输基本上都基于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FC 1889/RFC 3350)协议在网络上传输。
这是一种为传输实时媒体流而由IETF制定的协议。
几乎所有的VoIP相关产品,都利用RTP收发语音信息。
语音包的结构如下所示,在IP层上封装后被送出到网络上,Payload部分的信息量多少取决于所采用的编码方式。
一般说来,在VoIP的世界里采用G.729编码的较多,而在运营商提供的IP电话服务中则是G.711较多。
G.711是在ISDN网中也被使用的CODEC,音质较好,但与G.729相比信息量较多。
而G.729则是一种压缩率高且音质也较好的CODEC。
在传输一路语音信息时,G.711所需的带宽是64kbps,而G.729只需要8kbps。
两者一般都以20msec间隔(这个间隔可变)发送数据包,因此我们可以推算出实际的包大小。
语音信息是一种模拟信号,而将语音转换成数据包首先需要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模转换)。
相信大家对此都有所了解,将模拟式的语音信息用数字式传输的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现有的电话交换网中采用的编码方式是G.711(PCM),在通话的两端必须采用同样的方式分别进行编码/解码操作才能实现语音通话,这里的编码/解码功能合称为CODEC(COder/DECoder)。
VoIP应用中常见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CODEC如下:G.711(PCM方式:PCM=脉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 采样率:8kHz@ 信息量:64kbps/channel@ 理论延迟:0.125msec@ 品质:MOS值4.10G.729(CS-ACELP方式:Conjugate Structure Algebraic 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 采样率:8kHz@ 信息量:8kbps/channel@ 帧长:10msec@ 理论延迟:15msec@ 品质:MOS值3.9接下来就以这两种CODEC为基础进行探讨。
以太网技术大全1

以太网技术大全1从10M、100M、千兆到万兆以太网,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在速率呈数量级增长的同时,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而不同应用领域各自的应用需求,又促进了在这些领域内以太网技术的个性化发展。
与此同时,以太网的网络处理器芯片技术和测试手段也在发展和成熟之中。
“以太网技术大全”是以太网相关技术集大成者,包括如下内容:光纤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端到端的以太网、多层交换与负载均衡、网络处理器、运营商级宽带技术、以太网安全、以太网测试以及基于以太网的IP存储等等。
技术的发展总是与某一历史时段特定的应用需求密切相关,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亦如此。
而且,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向来超前,从未滞后。
光纤以太网光纤以太网产品可以借助以太网设备采用以太网数据包格式实现WAN通信业务。
该技术可以适用于任何光传输网络——光纤直接传输、SDH以及DWDM网络传输。
目前,光纤以太网可以实现10Mbps、10 0Mbps以及1Gbps等标准以太网速度,而达到10Gbps后它更将成为各种业务的亮点。
光纤以太网业务与其他宽带接入(例如DS3)相比更为经济高效,但到目前为止它的使用只限于办公大楼或楼群内已铺设光纤的地方。
使用以太网的这种新方法的战略价值不仅仅限于廉价的接入,它既可用于接入网,也可用于服务供应商网络中的本地骨干网,它可以只用在第2层,也可以作为实现第3层业务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支持IP、IPX以及其他传统协议。
此外,由于在本质上它仍属于LAN,因此可用来帮助服务供应商管理企业LAN及企业LAN和其他网之间的互联。
目前及规划中的光纤以太网设备是以第2层LAN交换机、第3层LAN交换机、SONET设备和DWDM为基础。
一些公司正计划推出专为网络运营商设计的光纤以太网交换机,这种交换机具有多种特性,可以尽量确保服务质量(如实现数据包分类和拥塞管理等)。
所有未来产品均可能要求下列关键技术和性能:高可靠性、高端口密度、服务质量保证等功能。
以太网交换机参数如何解决之困惑

以太网交换机参数如何解决之困惑以太网交换机是网络中常见的设备之一,它的参数设置对于网络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数据传输非常重要。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以太网交换机的参数设置可能会带来一些困惑。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以太网交换机的常见参数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惑。
1.端口速率和双工模式:以太网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有一个参数称为速率,它指定了该端口的最大传输速率。
常见的速率包括10Mbps、100Mbps和1000Mbps。
另外,还有一个参数是双工模式,它决定了该端口是全双工还是半双工。
全双工可以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而半双工只能进行其中一个操作。
对于这两个参数的设置,我们需要根据网络的需求和设备的兼容性来进行选择和配置。
2.VLAN(虚拟局域网)设置:VLAN是一种虚拟化技术,允许将一个物理局域网划分成多个逻辑的虚拟局域网。
通过VLAN设置,我们可以将网络中的计算机和设备按照功能或者部门进行分组,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管理性。
对于VLAN的设置,我们需要首先确定划分的标准,然后在交换机上进行相应的配置。
3.STP(生成树协议)配置:STP是一种网络协议,用于解决网络中的环路问题。
当网络中存在环路时,数据包可能会无限循环地在环路中传播,导致网络拥塞和性能下降。
STP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径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在网络发生改变时进行动态调整。
对于STP的配置,我们需要确定根交换机和非根交换机的位置,并设置相应的参数,以确保网络中不存在环路。
4.QoS(服务质量)设置:QoS是一种网络技术,用于优化网络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从而提供一定的服务质量保证。
通过设置QoS参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应用的需求,对网络带宽进行分配和优先级排序。
例如,对于视频会议和音频流量,我们可以设置较高的优先级,以确保实时性和流畅性。
对于QoS的设置,我们需要根据网络中的应用需求和带宽限制进行适当的配置。
5.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配置:SNMP是一种用于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的通信协议。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

以太网业务测试方法目录一、系统适应性测试 (4)1.1、上电测试 (4)1.2、各槽位适应性测试 (5)1.3、混插测试 (5)1.4、满框测试 (6)1.5、时钟盘切换测试 (6)1.6、交叉盘切换测试 (7)1.7、SDH保护倒换测试 (8)1.8、盘保护倒换测试 (9)二、网管测试 (10)2.1、告警功能测试 (10)2.2、性能统计测试 (10)2.3、配置参数测试 (11)2.4、状态上报测试 (11)2.5、控制命令测试 (12)2.6、交叉功能测试 (12)三、功能测试 (13)3.1、最小帧长度 (13)3.2、最大帧长度 (13)3.3、异常包检测 (14)3.4、特殊包传输特性 (14)3.5、端口自适应功能 (15)3.6、自动协商功能 (15)3.7、以太网帧格式测试 (16)3.8、单播帧测试 (17)3.9 组播帧测试 (18)3.10、广播帧测试 (18)3.11、静态MAC地址配置功能 (19)3.12、MAC地址动态学习功能 (20)3.13、MAC地址老化时间测试 (20)3.14、MAC地址表容量测试 (21)3.15、MAC地址学习速度测试 (22)3.16、VLAN功能测试 (23)3.16.1、用户安全隔离测试 (23)3.16.2、VLAN Trunk功能 (23)3.16.3、设备VLAN条目数量 (24)3.16.4、VLAN支持的ID标识 (25)3.16.5、VLAN优先级测试 (25)3.16.6、PVID功能 (26)3.16.7、VMAN功能 (27)3.17、水平分割测试 (27)3.18、GFP封装测试 (29)3.18.1、GFP封装帧格式 (29)3.18.2、GFP告警检测和产生 (29)3.18.3、GFP误码监测和处理 (30)3.19、LCAS功能测试 (30)3.19.1、多径传输及最大时延差测试 (30)3.19.2、多径保护 (31)3.19.3、LCAS标准性测试 (31)3.19.4、LCAS保护时间 (32)3.19.5、时隙告警保护功能 (33)3.20、流量控制(仪表到设备) (33)3.21、流量控制(设备到仪表) (34)3.22、流量控制(拥塞形成流控) (34)3.23、端口聚合 (35)3.24、端口镜像功能 (36)3.25、生成树测试 (37)3.26、快速生成树测试 (38)3.27、基于端口优先级测试 (39)3.28、二层流功能 (39)3.29、端口接收包类型配置 (40)3.30、PING功能测试 (41)3.31、端口环回检测测试 (41)3.32、LPT功能 (42)四、指标性能测试 (43)4.1、吞吐量 (43)4.2、时延 (44)4.3、过载丢包率 (45)4.4、背靠背 (45)4.5、GE光口指标 (45)4.5.1、平均发送光功率 (46)4.5.2、接收灵敏度 (46)4.5.3、中心波长测试 (47)4.5.4、光谱宽测试 (47)4.5.5、消光比测试 (48)4.5.6、上升时间测试 (48)4.5.7、下降时间测试 (49)4.5.8、数据相关抖动测试 (49)4.5.9、发送眼图 (50)五、稳定性测试 (51)六、对通组网测试 (52)6.1、常规组网测试 (52)6.2、数据文件传送 (54)6.3、多媒体应用 (54)七、环境测试 (54)7.1、温循试验 (54)7.2、高低温性能测试 (55)7.3、电源拉偏试验 (55)7.4、单盘功耗 (56)7.5、单盘重量 (56)八、一致性测试 (56)一、系统适应性测试系统适应性测试主要针对单盘与能够使用的系统和各单盘是否进行良好的配合,单盘是否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组网方式和环境变化。
以太网的的原理与应用

以太网的原理与应用1. 简介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使用标准化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用于在局域网内传输数据。
以太网凭借其低成本、高性能和简单灵活的特点,在现代计算机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原理以太网的原理基于CSMA/CD(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机制,它允许多个设备共享同一物理介质,通过协调发送和接收数据来避免碰撞。
具体的传输过程如下: 1. 设备检查是否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如果没有,则发送数据; 2. 如果有其他设备同时发送数据,设备会检测到碰撞,并发送一个冲突信号; 3. 发送冲突后,设备随机等待一段时间,然后重新发送数据; 4. 如果发送成功,则其他设备会接收到数据帧,并进行相应处理。
3. 物理层标准以太网的物理层采用不同的标准,常见的有: - 10BASE-T:使用双绞线作为物理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 - 100BASE-T:也使用双绞线作为物理介质,传输速率为100Mbps; - 1000BASE-T:采用四对双绞线作为物理介质,传输速率为1Gbps; - 10GBASE-T:使用四对双绞线作为物理介质,传输速率为10Gbps。
4. 数据链路层协议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采用以太网协议,其中最常见的是以太网II帧格式,包括以下几个字段: - 前导码:用于同步发送和接收设备的时钟; - 目的MAC地址:指示数据帧的目标设备; - 源MAC地址:标识数据帧的发送设备; - 类型/长度字段:指示数据帧长度或以太类型; - 数据字段:实际的数据内容; - 校验和字段:用于校验数据是否正确。
5. 应用以太网在各种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5.1 企业局域网以太网是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常用技术,用于连接办公室内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
通过以太网,员工可以共享文件、打印机和其他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5.2 互联网接入许多家庭和办公室使用以太网作为互联网接入的方式。
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

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引言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它通过使用以太网协议族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
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本文将介绍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包括其基本原理、硬件和软件要求等。
基本原理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以太网的帧结构。
每个以太网帧包含了目标MAC地址、源MAC地址、协议类型以及数据等字段。
在千兆以太网中,帧的长度可以达到最大1538字节,相比于传统的百兆以太网的最大帧长度(1518字节),千兆以太网能够传输更多的数据。
为了实现千兆速率,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采用了多种技术,包括全双工通信、自适应等待时间、帧前导和流控制等。
全双工通信允许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提高了带宽利用率。
自适应等待时间可以根据网络负载动态调整等待时间,以减少碰撞和提高传输效率。
帧前导是一种数据标识符,用于同步数据传输。
流控制用于控制数据流的传输速率,避免数据的丢失或拥塞。
硬件要求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对硬件设备的要求较高。
首先,网络设备需要支持千兆以太网的物理层接口。
常见的物理层接口包括光纤接口(如光纤收发模块)、电缆接口(如Cat 5e或Cat 6电缆)等。
此外,网络交换机或路由器等设备需要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以支持高速的数据转发和处理。
在使用千兆以太网时,还需要注意网络设备的互连方式。
传统的以太网使用集线器(hub)进行设备的连接,而千兆以太网则需要使用交换机(switch)来取代集线器。
交换机具备分组转发能力,能够根据MAC地址将数据包发送至目标设备,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和安全性。
软件要求除了硬件上的要求,以太网千兆速率规范还对软件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操作系统需要支持千兆以太网的驱动程序,以实现对硬件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和macOS都提供了相应的驱动程序。
一种50GPON网络以太网帧数量统计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一种50GPON网络以太网帧数量统计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作为一种高效的传输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50GPON(Gigabi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千兆级无源光纤网络)作为下一代光纤传输技术之一,具有高带宽、低成本、长距离传输等优势。
在50GPON网络中,以太网帧数量统计对于网络性能评估和故障排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50GPON 网络以太网帧数量统计的方法及相应的装置与流程。
方法为了实现50GPON网络的以太网帧数量统计,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软件定义网络(SDN)架构:SDN技术将网络控制层与数据转发层进行了分离,使得网络管理和控制更加灵活和可编程。
借助SDN架构,可以更方便地实现50GPON网络的流量统计。
2.OpenFlow协议:OpenFlow是SDN网络中的一种通信协议,用于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之间的交互。
通过在控制器与数据交换机之间建立OpenFlow协议通信,可以实现对50GPON网络中数据流的监控和管理。
3.数据包捕获技术:为了获取50GPON网络中的以太网帧数据,我们采用了数据包捕获技术。
通过在数据交换机的端口上设置数据包捕获程序,可以将经过该端口的数据包进行捕获并进行分析。
4.以太网帧解析算法:在捕获到的数据包中,我们需要解析出以太网帧的相关信息。
通过对数据包进行解析,可以获取到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协议类型等信息,并进一步统计以太网帧的数量。
装置与流程装置我们设计了一种特定的装置用于实现50GPON网络的以太网帧数量统计。
该装置包括以下组件:1.SDN控制器:作为SDN架构的核心,SDN控制器负责管理和控制整个50GPON网络。
它与网络中的各个数据交换机通过OpenFlow协议进行通信,发送控制指令并接收数据包信息。
2.数据交换机:在50GPON网络中,数据交换机起到连接各个网络设备的作用。
快速以太网标准

快速以太网标准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是以太网的一种改进版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传输数据。
快速以太网标准是在以太网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得局域网能够更快速地传输数据,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网络带宽需求。
快速以太网标准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局域网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网络通信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快速以太网标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其传输速度。
它的传输速度是以太网的10倍,能够达到100Mbps,这对于当时的网络通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快速以太网的高速传输能力,大大提高了网络数据传输的效率,使得用户能够更快地访问网络资源,传输大容量的数据文件。
这对于当时的企业和机构来说,意味着更高效的办公和生产效率。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快速以太网标准的兼容性。
它能够与传统的以太网技术兼容,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不更换现有网络设备的情况下,升级到快速以太网,从而节省了成本。
这种兼容性也为企业和机构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网络升级方案,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需求。
此外,快速以太网标准还具有较低的成本。
相比于其他更高速的局域网技术,快速以太网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它成为了当时网络升级的首选方案。
较低的成本意味着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能够承担得起快速以太网的升级费用,从而更快地享受到高速网络带来的便利。
快速以太网标准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它为企业和机构提供了更高效、更快速的网络通信解决方案,有力地支撑了当时的信息化进程。
同时,快速以太网标准也为后续更高速的局域网技术奠定了基础,为今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快速以太网标准是局域网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以更快的传输速度、较低的成本和良好的兼容性,为企业和机构提供了更高效的网络通信解决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通信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快速以太网标准作为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将永远被铭记在网络通信技术的史册上。
千兆以太网标准

千兆以太网标准千兆以太网(Gigabit Ethernet)是一种高速以太网技术,它的传输速率达到了1千兆比特每秒(Gbps)。
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网络环境中,千兆以太网标准已经成为了企业和数据中心网络的主流选择。
本文将对千兆以太网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技术特点、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千兆以太网标准采用了全双工模式,能够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数据,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传输效率。
与此同时,千兆以太网还采用了高速的数据传输率和先进的编码技术,能够在保证高速传输的同时保持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使得千兆以太网成为了大规模数据传输和视频流媒体应用的理想选择。
其次,千兆以太网标准在企业网络和数据中心网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企业网络中,千兆以太网能够满足大规模数据传输和高清视频会议等应用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了高效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在数据中心网络中,千兆以太网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支持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和云计算应用,为数据中心的高性能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支持。
此外,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千兆以太网标准也在不断演进和升级。
未来,随着数据中心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千兆以太网标准将继续向更高速率和更低延迟的方向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
总的来说,千兆以太网标准作为一种高速、稳定、可靠的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和数据中心网络的主流选择。
它的技术特点和广泛应用为网络通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同时也为未来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相信千兆以太网标准将会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对千兆以太网标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了其技术特点、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千兆以太网标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网络通信的发展方向,为企业和数据中心网络的建设提供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家庭的网络宽带应该如何确认和换算

家庭的网络宽带应该如何确认和换算网速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之前有提到过,今天我们就详细的来了解一下宽带的换算。
1.以太网以太网宽带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LAN宽带,LAN不仅包括以太网,还包括其它类型的网络,只不过很少见到而已,所以LAN成了以太网的代名词。
以太网是目前最优秀的宽带接入技术,无论从稳定性还是速度方面都比后面几种宽带技术好得多。
以太网最初的标准是10兆,现在通常用的是100兆的以太网,如果你在家中布的网络线缆达到6类标准,将以太升级到1000兆也是很容易的。
目前已经商用的以太网最高速度是10000兆,简称10G以太网,以这样的速度,1秒钟可以下载一部DVD电影。
2.ADSL(网络快车、超级一线通)ADSL是在电话线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宽带技术。
优点是普及程度比较高(电话线哪里都有),缺点是稳定性差,速度慢(和以太网相比)。
3.有线电视宽带这是一种通过有线电视电缆传输数据的宽带技术,速度一般为10兆,一般由一个小区的用户共享,当一个小区的上网的用户数较多时,速度就会比较慢。
4.WLANWLAN是近年刚兴起的一种宽带接入技术,通常速度为11兆,可以简单的看成是无线以太网就行了。
主要在小范围内(100-300M)使用。
WLAN一般不是运营商提供给用户使用的,一般是用户自己购买WLAN设备,将运营商的以太网宽带或ADSL宽带通过无线方式扩展开来,避去在家中布线的麻烦,当然在速度和稳定性不如有线以太网。
网速单位:bps:位每秒,通常对于串行总线设备使用bps为单位,如串口,USB口,以太网总线等。
Bps:字节每秒,通常对于并行总线设备使用Bps为单位,如并口,IDE硬盘等。
换算关系:100M bps ≈ 10M Bps一般来说,如果我们说网速为100兆,指的是100兆bps。
如果从网上下载软件,显示的速度单位是Bps,就是每秒下载的字节数。
所以一定要分清楚不同情况下网速的单位是不一样的,不能弄错,因为这两种表示方式速度相差10倍多。
以太网的分类

以太网的分类一、标准以太网最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它所使用的是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访问控制方法,通常把这种最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
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同轴电缆。
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EE 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EEE 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10Base-5 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10Base-2 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基带传输方法;·10Base-T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1Base-5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传输速度为1Mbps;·10Broad-36 使用同轴电缆(RG-59/U CATV),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是一种宽带传输方式;·10Base-F 使用光纤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二、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
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bs光缆的LAN。
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
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 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
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E-TX、100BASE-T4、MII、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
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技术百科名片以太网技术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以太网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目录11111以太网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组网技术;制定的标准给出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的内容;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token ring、和;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标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这样,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的总线争用技术;历史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当年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Xerox,成立了公司;3Com对、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 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着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大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网络中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经在MAC项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层楼里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概述以太网基于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实现,每个节点必须取得电缆或者信道的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E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的物理学家假设的媒体-光以太;后来的研究证明光以太不存在; 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系统能互相鉴别;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 已经发现以太网通讯具有的特点,这对于电信通讯工程十分重要的;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技术规定了多台电脑共享一个信道的方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由大学开发的,它使用为载体;这个方法要比令牌环网或者主控制网要简单;当某台电脑要发送信息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开始- 如果线路空闲,则启动传输,否则转到第4步发送- 如果检测到冲突,继续发送数据直到达到最小报文时间保证所有其他转发器和终端检测到冲突,再转到第4步. 成功传输-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成功,退出传输模式; 线路忙- 等待,直到线路空闲线路进入空闲状态- 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转到第1步,除非超过最大尝试次数超过最大尝试传输次数-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失败,退出传输模式就像在没有主持人的座谈会中,所有的参加者都通过一个共同的媒介空气来相互交谈;每个参加者在讲话前,都礼貌地等待别人把话讲完;如果两个客人同时开始讲话,那么他们都停下来,分别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再开始讲话;这时,如果两个参加者等待的时间不同,冲突就不会出现;如果传输失败超过一次,将采用退避时间的方法退避的时间通过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来实现; 最初的以太网是采用来连接各个设备的;电脑通过一个叫做附加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一根简单网线对于一个小型网络来说还是很可靠的,对于大型网络来说,某处线路的故障或某个连接器的故障,都会造成以太网某个或多个网段的不稳定; 因为所有的通信信号都在共用线路上传输,即使信息只是发给其中的一个终端destination,某台电脑发送的消息都将被所有其他电脑接收;在正常情况下,网络接口卡会滤掉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信息,接收目标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时才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除非网卡处于Promiscuous mode;这种“一个说,大家听”的特质是共享介质以太网在安全上的弱点,因为以太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以选择是否监听线路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共享电缆也意味着共享带宽,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以太网的速度可能会非常慢,比如电源故障之后,当所有的网络终端都重新启动时;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中,以太网集线器Ethernet Hub的出现使得网络更加可靠,接线更加方便; 因为信号的衰减和延时,根据不同的介质以太网段有距离限制;例如,10BASE5同轴电缆最长距离500 1,640 ;最大距离可以通过以太网实现,中继器可以把电缆中的信号放大再传送到下一段;中继器最多连接5个网段,但是只能有4个设备即一个网段最多可以接4个中继器;这可以减轻因为电缆断裂造成的问题:当一段同轴电缆断开,所有这个段上的设备就无法通讯,中继器可以保证其他网段正常工作; 类似于其他的高速总线,以太网网段必须在两头以作为终端;对于同轴电缆,电缆两头的终端必须接上被称作“终端器”的50的电阻和散热器,and affixed to a male M or BNC connector.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发生类似电缆断掉的情况:总线上的信号当到达终端时将被反射,而不能消散;被反射的信号将被认为是冲突,从而使通信无法继续;中继器可以将连在其上的两个网段进行电气隔离,增强和同步信号;大多数中继器都有被称作“自动隔离”的功能,可以把有太多冲突或是冲突持续时间太长的网段隔离开来,这样其他的网段不会受到损坏部分的影响;中继器在检测到冲突消失后可以恢复网段的连接; 随着应用的拓展,人们逐渐发现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最为有效,于是设备厂商们开始研制有多个端口的中继器;多端口中继器就是众所周知的集线器Hub;集线器可以连接到其他的集线器或者同轴网络; 第一个集线器被认为是“多端口收发器”或者叫做“fanouts”;最着名的例子是DEC的DELNI,它可以使许多台具有AUI连接器的主机共用一个收发器;集线器也导致了不使用同轴电缆的小型独立以太网网段的出现; 像DEC和SynOptics这样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曾经出售过用于连接许多10BASE-2细同轴线网段的集线器; unshielded twisted-pair cables , UTP 最先应用在星型局域网中,之后在中也得到应用,并最终代替了同轴电缆成为以太网的标准;这项改进之后,电话接口代替了AUI 成为电脑和集线器的标准界口,非屏蔽3类双绞线/5类双绞线成为标准载体;集线器的应用使某条电缆或某个设备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提高了以太网的可靠性;双绞线以太网把每一个网段点对点地连起来,这样终端就可以做成一个标准的硬件,解决了以太网的终端问题; 采用集线器组网的以太网尽管在物理上是星型结构,但在逻辑上仍然是总线型的,半双工的通信方式采用CSMA/CD的冲突检测方法,集线器对于减少包冲突的作用很小;每一个数据包都被发送到集线器的每一个端口,所以带宽和安全问题仍没有解决;集线器的总吞吐量受到单个连接速度的限制10或100 Mbit/s ,这还是考虑在前同步码、帧间隔、头部、尾部和打包上花销最少的情况;当网络负载过重时,冲突也常常会降低总吞吐量;最坏的情况是,当许多用长电缆组网的主机传送很多非常短的帧时,网络的负载仅达到50%就会因为冲突而降低集线器的吞吐量;为了在冲突严重降低吞吐量之前尽量提高网络的负载,通常会进行一些设置工作;桥接和交换尽管中继器在某些方面隔离了以太网网段,电缆断线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但它向所有的以太网设备转发所有的数据;这严重限制了同一个以太网网络上可以相互通信的机器数量;为了减轻这个问题,桥接方法被采用,在工作在物理层的中继器之基础上,桥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网桥时,只有格式完整的数据包才能从一个网段进入另一个网段;冲突和数据包错误则都被隔离;通过记录分析网络上设备的MAC地址,网桥可以判断它们都在什么位置,这样它就不会向非目标设备所在的网段传递数据包;象这样的控制机制可以协调多个交换机共同工作; 早期的网桥要检测每一个数据包,这样,特别是同时处理多个端口的时候,数据转发相对Hub中继器来说要慢;1989年网络公司Kalpana发明了EtherSwitch,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把桥接功能用硬件实现,这样就能保证转发数据速率达到线速; 大多数现代以太网用代替Hub;尽管布线同Hub以太网是一样的,但是交换式以太网比共享介质以太网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例如更大的带宽和更好的结局隔离异常设备;交换网络典型的使用, 尽管设备工作在半双工模式是仍然是共享介质的多结点网;10BASE-T和以后的标准是全双工以太网,不再是共享介质系统; 交换机加电后,首先也像Hub那样工作,转发所有数据到所有端口;接下来,当它学习到每个端口的地址以后,他就只把非广播数据发送给特定的目的端口;这样,线速以太网交换就可以在任何端口对之间实现,所有端口对之间的通讯互不干扰; 因为数据包一般只是发送到他的目的端口,所以交换式以太网上的流量要略微小于共享介质式以太网;尽管如此,交换式以太网依然是不安全的网络技术,因为它还很容易因为或者MAC满溢而瘫痪,同时网络管理员也可以利用监控功能抓取网络数据包; 当只有简单设备除Hub之外的设备接入交换机端口,那么整个网络可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如果一个网段只有2个设备,那么冲突探测也不需要了,两个设备可以随时收发数据;总的带宽就是链路的2倍尽管带宽每个方向上是一样的,但是没有冲突发生就意味着允许几乎100%的使用链路带宽; 交换机端口和所连接的设备必须使用相同的双工设置;多数和1000BASE-T设备支持自动协商特性,即这些设备通过信号来协调要使用的速率和双工设置;然而,如果自动协商被禁用或者设备不支持,则双工设置必须通过自动检测进行设置或在交换机端口和设备上都进行手工设置以避免双工错配——这是以太网问题的一种常见原因设备被设置为半双工会报告迟发冲突,而设备被设为全双工则会报告runt;许多低端交换机没有手工进行速率和双工设置的能力,因此端口总是会尝试进行自动协商;当启用了自动协商但不成功时例如其他设备不支持,自动协商会将端口设置为半双工;速率是可以自动感测的,因此将一个10BASE-T设备连接到一个启用了自动协商的10/100交换端口上时将可以成功地建立一个半双工的10BASE-T连接;但是将一个配置为全双工100Mb 工作的设备连接到一个配置为自动协商的交换端口时反之亦然则会导致双工错配; 即使电缆两端都设置成自动速率和双工模式协商,错误猜测还是经常发生而退到10Mbps模式;因此,如果性能差于预期,应该查看一下是否有计算机设置成10Mbps模式了,如果已知另一端配置为100Mbit,则可以手动强制设置成正确模式;. 当两个节点试图用超过电缆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例如在3类线上使用100Mbps或者3类/5类线使用1000Mbps通信时就会发生问题;不像ADSL或者传统的拨号Modem通过详细的方法检测链路的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以太网节点只是简单的选择两端支持的最高速率而不管中间线路;因此如果过高的速率导致电缆不可靠就会导致链路失效;解决方案只有强制通讯端降低到电缆支持的速率;1以太网技术快速以太网百兆以太网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百兆以太网,它在保持帧格式、MAC介质存取控制机制和MTU最大传送单元质量的前提下,其速率比10Base-T的以太网增加了10倍;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使得10Base-T以太网现有的应用程序和网络管理工具能够在快速以太网上使用;快速以太网是基于扩充的标准;千兆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是一种新型高速局域网,它可以提供1Gbps的通信带宽,采用和传统10M、100M以太网同样的CSMA/CD协议、帧格式和帧长,因此可以实现在原有低速以太网基础上平滑、连续性的网络升级;只用于Point to Point,连接介质以光纤为主,最大传输距离已达到70km,可用于MAN的建设;万兆以太网万兆以太网技术与千兆以太网类似,仍然保留了以太网帧结构;通过不同的编码方式或波分复用提供10Gbit/s传输速度;所以就其本质而言,仍是以太网的一种类型;光纤以太网光纤以太网产品可以借助以太网设备采用以太网数据包格式实现WAN通信业务;该技术可以适用于任何光传输网络——光纤直接传输、SDH以及DWDM网络传输;目前,光纤以太网可以实现10Mbps、100Mbps以及1Gbps等标准以太网速度;端到端以太网端到端以太网方案以以太网作为接入技术,不但成本低,而且带宽比现行的Cable Modem、ADSL、ISDN、Modem接入都要高,因此不但可以作为一般用户Internet连接,或者多媒体点播或广播用途,更可以作为企业用户实现VPN虚拟私有专网互联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E
园区交换机:
T40G/3228/3252/320 6/ 3928/3952/3906等
用户接 入层
FE/GE
驻地网
环路解决办法2: 生成树协议 (Spanning-Tree Protocol)
x
Block
生成树协议能够发现并自动消除冗余网络拓扑中的环路。
Spanning-Tree 的运作
E1
B:00d0.d001.3333
E2
C:00d0.d001.2222
E3
D:00d0.d001.4444
• Station A 发送一个帧(frame) 给 Station C • 交换机从端口 E0 学习到 station A 的 MAC 地址 • 将该帧做 “洪泛(flooding)” 转发。
Router Y
Segment 1
Switch A
Broadcast
Switch B
Segment 2
交换机不断的转发该广播帧
复制出多个重复的帧(1)
Server/host X
Unicast
Router Y
Segment 1
Switch A
Switch B
Segment 2
Host X 发送一个单播帧到 Router Y 任何一台交换机都没有学到过Router Y的MAC地址
Segment 2
环路(loop)带来的问题: 广播风暴 帧的重复复制 交换机 MAC 地址表的不稳定
广播风暴
Server/host X
Router Y Segment 1
Broadcast
Switch A
Switch B
Segment 2
Host X 发送一个广播帧
广播风暴(续)
Server/host X
地址学习
MAC 地址表 E0: 00d0.d001.1111 E2: 00d0.d001.2222
A:00d0.d001.1111
E0 E2
E1 E3
B:00d0.d001.3333
C:00d0.d001.2222
D:00d0.d001.4444
• Station C 回应一个帧(frame) 给 Station A • 交换机从端口 E2 学习到 station C 的 MAC 地址
地址学习
MAC 地址表
A:00d0.d001.1111
E0 E2
E1 E3
B:00d0.d001.3333
C:00d0.d001.2222
D:00d0.d001.4444
• 最开始的MAC地址表是空的
地址学习
MAC 地址表 E0: 00d0.d001.1111
A:00d0.d001.1111
E0
目录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环路问题及解决方法 VLAN基础 链路聚合介绍
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Access Layer
Link A Link B
Distribution Layer
SW 1 SW 2
冗余拓扑
Server/host X Router Y Segment 1
•在冗余拓扑中,出 现了环路(loop)
Station A 发送一个帧(frame)给 station C 目标地址已经知道, 不再 “洪泛” 发送,直接从 E2 端口发送出去。
广播和多播帧
MAC address table
A:00d0.d001.1111
E0: E2: E1: E3:
00d0.d001.1111 00d0.d001.2222 00d0.d001.3333 00d0.d001.4444
Port 0 Switch A
Port 1
Port 0 Switch B
Port 1 Segment 2
Host X发送一个单播帧到 Router Y 任何一台交换机都没有学到过Host X的MAC地址 Switch A 和 B 从各自的port 0学到Host X的MAC地址
MAC 地址表的不稳定(2)
环路问题
Broadcast
Server/host
Loop
Loop
Loop
Workstations
面对这么多的环路,怎么办?
环路解决办法1:网络结构
SR IP城域网
BRAS 汇聚交换机: T160G/T64G/T40G
PE
采用星型结构组建交换 网络,从根本上防范物 理环路的产生
GE
以太汇 聚层
FE/G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制出多个重复的帧(2)
Unicast
Server/host X Unicast
Router Y Segment 1
Unicast
Switch B
Switch A
Segment 2
Router Y 将收到两个完全一样的重复帧
MAC 地址表的不稳定(1)
Server/host X Unicast Router Y Segment 1 Unicast
过滤
MAC 地址表
E0: E2: E1: E3:
A:00d0.d001.1111
00d0.d001.1111 00d0.d001.2222 00d0.d001.3333 00d0.d001.4444
E0 E2
X X
E1 E3
B:00d0.d001.3333
C:00d0.d001.2222
D:00d0.d001.4444
E0 E2
E1 E3
B:00d0.d001.3333
C:00d0. d001.2222
D:00d0.d001.4444
Station D 发送一个广播或多播帧 (frame)给 C 交换机将广播(broadcast)或多播(multicast)帧 “泛洪” 转发给其他所有端口(不包括进来的那个端口)。
Server/host X Router Y
Segment 1 Unicast
Port 0 Switch A Port 1 Unicast Port 0 Switch B Port 1 Segment 2
任何一台交换机都没有学到过Router Y的MAC地址 该帧被洪泛(flooding)转发 Switch A 和 B 错误的从port 1学到Host X的MAC地址
以太网基础
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有以下收获:
掌握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了解以太网典型组网 了解常用二层协议,包括VLAN,STP,链路聚合
目录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环路问题及解决方法 VLAN基础 链路聚合介绍
以太网交换机的功能
地址学习 转发/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