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现代价值与未来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现代价值与未来发展
作者:孙业成
[摘要]儒学的要义是:孝为本;安贫乐道;坚持原则;博爱、崇尚人道;言行一致;民本思想;务实态度;博思好学。

这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之所以世代延续不息的真血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命所系。

儒学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是儒学给予人的终极关怀。

儒学的宇宙秩序即伦理秩序,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取向。

儒学是真理,是智慧,是生命的学问。

儒学之核心仁体(相当于西方的“质料”),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世界未来文化的复兴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关键词]儒学;仁;《形而上学》;价值;伦理秩序
儒学伴随着中华民族,从诞生到步入初期文明,再踏进现代社会,曾在历史上创造出汉武、唐贞观、清康乾等盛世。

然而,曾经有人说黄河流域已经没落,它的文化创造力枯寂了,奶水干涸,黄水应变为蓝水。

意即传统文化应让位于西方文化。

不过“文化之水没有停流,是自己作孽,见了水不喝、见了饭不吃。

佛教所谓的饿鬼,乃是眼前明明是大米饭,你看成沙子;眼前明明是水,你看成火油。

沙子不能吃,火油不能喝。

为什么会把大米饭看成沙子,把水看成火油呢?这是因为你罪孽深重,所以受到这样的果——成了饿鬼,看不见文化的水。

去了解文化生命的发展和学术传统,是多么重要的事”[1](P5)。

本文拟从儒学内涵、儒学的现实社会功能、儒学现代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生命的发展和学术传统”作一概述。

一、儒学要义
中国文化可以儒学概括之。

儒学有狭义、广义之说。

狭义儒学指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孔孟儒,广义儒学则指融合了儒、释、道、法、墨、名家诸学说为一体的以孔孟儒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之儒学指其广义为说。

儒学的实质是什么?其创始人孔子则是这样来回答的:
《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颜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路》:“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也。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如其仁,如其仁。

”《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

”“当仁,不让于师。

”《阳货》:“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日:恭宽信敏惠。

”《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由此可知,儒学之内涵:(1)孝为本;(2)安贫乐道;(3)坚持原则;(4)博爱、崇尚人道;
(5)言行一致;(6)民本思想(管仲违礼,孔子之所以许其仁,是因民受其益);(7)务实态度(当仁不让);(8)博学好思。

概括之:内本仁义,外守礼信。

实即是一仁学。

这就是孔子以来三千年的人生,这就是东方古老帝国生命之所以不息之缘由。

但历史之长河流淌至今,似乎缺失了点什么。

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地了解一下,同一轴心时代出现的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东方的《易传》这两部哲学专著。

《形而上学》开篇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能明事物之故,而后不为事物所惑”[2](P6)。

所以“我们是在寻求现存事物,以及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诸原理与原因”[2](P118)。

而“作为事物的原始底层,这就被认为是最真切的本体”[2](P127)。

亚氏是要发现事物终极的本原。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柏拉图说是理念[3](P86)。

古希腊安提斯泰尼说:“我看见一匹马,但我看不见抽象的马。

”柏拉图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在他看来理念或模式是自在自为的,有实体性,是万物原始、永恒和超越的原形,先于、脱离和独立于事物而存在,不像事物那样受变化的影响。

而亚氏却说,性质(形式)不能脱离对象而存在,没有物质,就不可能有形式。

柏拉图把具体经验中的对象看作是一般理念的不完全的摹本,是偶然的东西,而抽象的形式(理念)是实体。

亚氏却予以否认,认为个别的对象或个体的存在物是实在的实体。

但是,个别具体存在物的形式,它所属的那一类的一般的性质,构成它的本质或真正的性质。

形式(理念)也是最本质的因素。

个别事物有变化生灭,或时而是种子、树苗,或时而又是树木、果实。

这就是物质,物质持久常在,物质本身不会消失。

物质必然永远具有某种性质(形式)。

我们虽从未经验过没有形式的物质,但物质和性质(形式)却永恒、共同地存在。

一个事物生成以后,也就实现了它的意义、目的或形式。

形式统辖物质,物质是潜在的形式。

形式实现于事物中,它使物质运动。

运动也是永恒的。

但自然中有一永恒、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即绝对的实体、理性、真理、美、善、自在自为的存在。

这就是哲学家所渴望、发现、达到的境界。

《易传》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如《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易传》也讲变化、究本体,谈宇宙。

“但是这种具体(卦象符号——笔者)没有概念化,没有被思辨地思考,而只是从通常的观念中取来,按照直观的形式和通常的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因此在这一套具体原则中,找不到对于自然力量或精神力量有意义的认识。

”[4](P120)《易传》没能实现向外部自然思辨的转向,囿于六十四卦本身之变化,其思维只在外面世界兜了个圈子,最终又回到了“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的伦理范式上。

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学向外面的概念(理念)求生存,而我们是向内在的情感讨生活。

儒学的阙如是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上。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和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为西方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

爱因斯坦在1953年给J.斯威策的信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儒学终究奉持和实践的信念是——道德秩序就是宇宙秩序,情感重于事理。

道家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老子》五十四章)及“少私寡欲”;佛家的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及修行成佛的信、解、行、愿、证五位。

均与孔子殊途同归:重情感、向内求索。

但它们共同汇合成中国文化之主流。

以另一种“生活样法”[5](P60),开拓着东方的文明。

二、儒学与现实
这里的现实,指的是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即文化的存在。

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儒学史。

儒学在现实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于:礼的政治调节、士大夫的觉醒、安贫乐道、天下一家、忧患意识诸方面。

礼的政治调节。

中国社会自秦始皇废封建、置郡县讫,两千多年未有丝毫变动。

这与《春秋》重礼有很大的关系。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

臣弑其君者有
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又“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孔子惧什么?孔子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礼,不被遵守;而乱臣贼子惧什么?他们惧的是僭越礼。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是国家根本大法。

“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

”礼又是君臣上下行为的道德准则。

(《左传·襄公十三年》):“会朝,礼之经也;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礼是施政之纲维。

士大夫的觉醒。

中国文化是靠文人世家传承的,因此而造就的一大批读书人,他们深受儒家文化之熏陶,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并实践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甚或不惜杀身以成仁。

如东汉末年,内廷有皇室、外戚、宦官,外廷宰相系统则是士大夫们。

在这“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东汉名士郭林宗语)的局势下,东汉的名士们与外戚合作,同宦官们进行了一次殊死搏斗。

虽最终失败,酿成了党锢之祸,但名士们高尚的“气节”却为当时社会乃至后世所称道。

同样的情景是,明末士大夫们与宦官魏忠贤的斗争。

无不表现了士大夫们“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篇》)的崇高气节。

安贫乐道。

《论语·雍也篇》:“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就是后来为文人们所称颂的孔颜之乐。

所乐者何?朱子“亦不敢妄为之说”[6](P87)。

据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圣人生而知之、不学而得、从容中道,颜子则后学而至、思而后得、勉而后中(道)。

可惜离圣人只一步之遥,却“不幸短命死矣”。

孔子哀叹颜子的是其求道不为利也。

这种精神远出于后世之学者。

“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7](P578)概中国学人以成为圣贤为第一要务,富贵贫贱则退求其次也。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古人之情怀能包容天地,古人之境界乃登峰造极也。

天下一家观念。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合理之社会不应为一家一姓所有,应为天下人之共有。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能颐养天年。

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将《礼记·礼运篇》的理想推进到了更高的境地:“只有天下为公,一切皆本公理而已。

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种之殊,无男女之异。

无所谓君,无所谓国。

人人皆公,人人皆平。

”平等、博爱才是理想社会之归宿。

忧患意识。

《论语·卫灵公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忧的是什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篇》)孔子忧的是道义之懈怠,学业之荒芜,行为之不良。

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人非圣贤。

佛家说,人必得要在生死苦海里流转。

不过,人生于忧患,则死于安乐(《孟子·告子章句下》)。

又《易传·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祸福不期而遇,如防患于未然,则能化凶为吉。

所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系辞》)忧患意识实已融化进了中国人的生命里了。

三、儒学在现代
现代与过去、未来相对。

现实的历史谓过去,现实的潜能谓未来,现实的当下展现即现代。

过去、现在、未来,虽星移斗换,但儒学之精神却超时空,永恒存在着。

“仁”五千年是这样,一万年以后还是这样。

但儒学之生命体不挂空,必得落在时空中。

那么现代儒学在哪里?她如何存在着?其价值是什么?我们对待儒学的态度又该如何呢?这些是我们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1)现代儒学在哪里?儒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

孟子说:“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孟子·离娄章句下》)“揆”,道理也。

陆象山:“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

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8](P273)这是仁存在的呼唤、真生命之确证。

儒家之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即使像修养浅薄的小人,“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

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9](P578)。

连无知的小孩亦仁心常在。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程颢语)万物亦有仁。

(2)现代儒学如何存在着?即现代儒学是什么样的形态。

“形态指的是这个文化生命以什么方式、什么姿态、什么样式来表现自己。

”[1](P89)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曾经很好地传承了儒学。

现代是个百家争鸣时期。

儒学又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

如冯友兰,他“大体上是承接宋明道学中的理学一派”[10(P13)]来“接着讲”的。

儒学因此而活力再现。

现存的一大批儒家典籍是儒学的根基。

(3)现代儒学的价值。

牟宗三解读康德哲学认为,范畴是从知性自身发出来,所以知性才能为自然立法。

并概括康德哲学的全部要义为两层立法:知识层,知性为自然立法;道德层,意志为自我立法(自律道德)。

康德的知识层、道德层,均离不开一心。

儒家讲究的也就是这一“心”字:“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章句下》);“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章句上》);“心即理”(陆象山)。

心能自觉、自律。

儒家之心也就是康德的自由意志(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是现代社会的生命。

现代人,虽说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心里空虚,没有归属感。

虽说是自由的,但有很多麻烦。

这与缺少儒家智慧、缺乏自律道德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如果放弃儒家价值观(自律道德),犹如西方的无宗教信仰的人一样,永远是个不健全的人。

你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谁又会尊重你?己所不欲,强加于人,能“立身行道”吗?只有“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诚心。

人的生命是在情感里生长的。

离别有黯然伤神之苦,侨居异地则有怀乡之痛。

团聚有天伦之欢,告老还家则有游子归根之乐。

现在有几人能免于此呢?佛家说人生皆苦。

对此西方是用宗教来救治的。

中国却是以儒家的宗族乡情、家情来救治的。

儒家首重的是家庭、宗族、乡情。

家庭是温暖的,家庭是金;宗族乡邻是亲切的,乡邻是银。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天下没有比家庭、乡邻、乡情更宝贵的了。

孔子说:“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

”(《公冶长篇》)老者、少者固然需要安怀,其实一切人都需要安怀。

这正是儒学所给予的人生情感之慰藉、终极之关怀。

(4)我们持有的态度。

“能近取比,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篇》)不好高骛远,乃儒学固有的品质。

儒学确有自身之不足,如阙失数学和自然科学,但我们一直在学习。

通过文化交流,我们的文化系统中也有了。

我们不是嫁接生长,而是和而不同,相互共存,共同发展。

向现代化迈进,儒学也在发展中。

其实只要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能畅通,现代化是理性中应有的事。

对于古人,我们应该理解,而不是求全责备。

其实,即使像康德:其“第一批判讲真,第二批判讲善,第三批判讲美,但即真、即美、即善的合一境界,康德并没有。

中国人在这方面却能达到相当高的境界”[1](P13)。

当然,西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

四、儒学之未来
现实的潜能谓未来。

儒学是现实的,是真理,具有永恒性;儒学又是潜在的,定要向未来延伸。

借亚里士多德形式与物质(质料)之阐释:儒学之仁体为质料,具有运动性、不灭性;落于老庄,即为道;落于佛家,即为真如(佛性),落于耶家,即为“逻格斯”[11](P75)。

中国文化是仁文化:义礼智信是仁,天人合一亦是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遗书》卷二上)。

天人合一实是大仁,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

《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生物多样性,方可充满生机;单一物种,终将会灭绝一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数罟不入湾池,鱼氅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以“湾池”、“山林”为本了!《易传·序卦》:“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万物是我们生存之所依。

所以“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天下篇》)人之生命才能永远延续。

故《柳宗元·天说》日:“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垦原田、伐山林。

……祸元气阴阳者滋少,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

”阴阳元气只能保和,不能祸害。

《张载·正蒙》:“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胞物与”观念让后人屡屡称道,原因何在?“民胞物与”真切地表达了人自身的孤独感、危机感以及与物相伴到永远的美好愿望。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现实就已说明了一切。

西文化使我们未来的梦想彻底破灭,儒学因其“仁民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才使得我们美好的梦想得以延续。

儒学崇尚“宇宙秩序就是伦理秩序”(牟宗三语)。

其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业已显现。

“吾敢断言:天地一日不毁,人心一日不灭,则六艺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

”[12](P331)梁漱溟先生则坦言:“世界未来文化的复兴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13](P202)
[参考文献]
[1]牟宗三.牟宗三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梁漱溟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陆九渊集·杂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冯友兰.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1]穆尔.基督教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马一浮.马一浮学术文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