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初一初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初一初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而来的?
A.女娲捏出出来的
B.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猴子变化而来的
D.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2.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对“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__________
A.过着群居生活
B.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C.进入原始农耕文明阶段
D.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________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4.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________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5.有一个墓葬中的墓主,头戴玉饰冠冕,脚下有许多玉器,说明当时此人已取得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
下列遗址中最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是_______
A.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B.陕西半坡遗址
C.山东大汶口遗址
D.浙江河姆渡遗址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术
7.《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
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
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
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_______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8.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_______
A.炎黄战蚩尤
B.皇帝建宫室
C.舜让位于禹
D.启继承父位
9.“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材料所述历史事件是________
A.女娲补天
B.炎黄二帝战蚩尤
C.大禹治水
D.尧舜禅让
10.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立监狱是在______________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11.《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_________
A.禅让制开始出现
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分封制开始出现
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12.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分应填________________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
13.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14.西周建立后,今天潍坊一带除齐国外,还有纪国、莱国和杞国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
______________
A.缴纳租税
B.治理郡县
C.镇守疆土
D.监察百官
15.有关夏商西周时期“平民”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
A.平民阶层隶属于贵族
B.平民是农业和手工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C.平民拥有独立的生产工具
D.平民无人身自由,常被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
16.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__________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
C.王宫中摆放着一玉器
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
17.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____________
①分封制②军队③刑罚④礼仪教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夏商周时期,统治阶级通过哪一种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_______
A.祭祀天地
B.祭祀祖先
C.祭祀社稷
D.祭祀神灵
19.春秋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
A.天子势力衰微
B.诸侯势力强大
C.战争频繁
D.生存环境恶化
20.任用管仲,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________
A.齐桓公
B.越王勾践
C.晋文公
D.楚庄王
21.战国时期,各国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攻势,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国,时而追随楚国。
下列哪一个成语典故来源于此____________
A.卧薪尝胆
B.围魏救赵
C.退避三舍
D.朝秦暮楚
22.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________
A.水利的兴修
B.选种和施肥技术的推广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2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_______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25.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商鞅个人的聪明才智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二、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大意是:(西周)将同姓子弟亲属分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左传》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
(4)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
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
材料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
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奴婢。
材料三: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时进行户口编制。
请回答:
(1)此次变法由谁主持?
(2)请根据以上材料写出变法的措施。
(3)这次变法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4)结合商鞅变法内容回答:在商鞅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广东初一初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而来的?
A.女娲捏出出来的
B.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猴子变化而来的
D.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类--腊玛古猿。
1910年人们最早于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是一个上颌骨破片。
1934年被定名为腊玛古猿。
六七十年代,又在肯尼亚、希腊、土耳其、匈牙利、巴基斯坦和我国云南省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
经鉴定,腊玛古猿大约生存在一千四百万年前至八百万年前。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对“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__________
A.过着群居生活
B.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C.进入原始农耕文明阶段
D.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相关内容。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已经分工明确,会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3.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________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河姆渡氏族的生活状况的认识,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用排除法解题,根据所学知识,题目中的②④是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代表,①③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代表,本题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4.我国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的遗存,下列人类遗址中与之相关的是________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点的掌握。
距今约5000-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是位于黄河流
域的原始农耕部落,种植粟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
故选D项。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5.有一个墓葬中的墓主,头戴玉饰冠冕,脚下有许多玉器,说明当时此人已取得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
下列遗址中
最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是_______
A.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B.陕西半坡遗址
C.山东大汶口遗址
D.浙江河姆渡遗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中墓葬品的多少,反映了古代原始居民出现了贫富分化。
结合课本所学,我国大汶口原始居民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里,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故本题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术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原始农业的发展的准确理解与运用。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原始农耕生活,会种植水稻、粟。
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原始居民就有了固定的衣食来源,就为定居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故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7.《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
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
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
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
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_______
A.元谋人
B.炎帝黄帝
C.尧舜禹
D.三皇五帝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炎黄传说。
炎黄二帝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远古两大部落集团的领袖、其活动区域主要是黄河中游,即中原地区。
黄帝时期发明了衣服、舟车、文字、指南针、音律等。
炎帝时期发明了农业、养殖、农历、医药等。
“炎黄二帝”是中华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开拓和创新的化身,是中华文明渊源流长的
标志,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情思。
选择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8.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下列与禅让制度密切相关的是_______
A.炎黄战蚩尤
B.皇帝建宫室
C.舜让位于禹
D.启继承父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民主推选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即德才兼备者当部落首领的办法是禅让制,所以尧舜禹时期就是采用禅让制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选择C项。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9.“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材料所述历史事件是________
A.女娲补天
B.炎黄二帝战蚩尤
C.大禹治水
D.尧舜禅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题干里的“三江五湖,注之东海”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禹的贡献
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禹是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部落联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被称为“大禹”,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10.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立监狱是在______________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夏朝的相关史实。
根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禹把都城建立阳城,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故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1.《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
“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_________
A.禅让制开始出现
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分封制开始出现
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准确认识。
材料中“天下为家”指的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依据所学知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2.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
分应填________________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牧野之战的相关史实。
根据课本所学,武王在姜太公等人的辅佐下励精图治,使得国富民强。
他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向商纣进攻。
公元前1046年,他率领军队讨伐无道的昏君商纣,在牧野大败商军。
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
史称武王伐纣。
故选择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3.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
者有关?
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要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
小说《封神榜》的内容以“周兴商灭”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了
武王伐纣的内容。
而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的是商纣王的极度暴虐腐朽,因此B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4.西周建立后,今天潍坊一带除齐国外,还有纪国、莱国和杞国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对天子的义务是
______________
A.缴纳租税
B.治理郡县
C.镇守疆土
D.监察百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纪国、莱国和杞国等诸侯国”,结合课本所学西周分封周王室的
同族建立诸侯国,以各邦国来保卫周王室。
由此可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情况,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式,巩固僵土。
西周实行分封制。
选择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5.有关夏商西周时期“平民”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
A.平民阶层隶属于贵族
B.平民是农业和手工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C.平民拥有独立的生产工具
D.平民无人身自由,常被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夏商周平民的悲惨生活。
学生注意是否定式的选择题,选择不正确的。
根据课本所学,夏商西周平民是奴隶社会的被统治者,也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
但无人身自由,常被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应该是奴隶不是平民。
选择答案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6.下列反映西周历史的电影场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__________
A.周王使用青铜器祭祀
B.奴隶使用铁农具劳动生产
C.王宫中摆放着一玉器
D.都城镐京商业繁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相关史实,是否定式的选择题。
根据课本所学,铁农具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出现的,因此B选项明显不符合西周的史实,所以B符合题意。
西周的时候有青铜器、玉器,A、C选项的内容都是符合史
实的,D项内容表述正确无误。
故选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7.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____________
①分封制②军队③刑罚④礼仪教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
这个题目要求必须是夏商周三朝都采用的措施。
夏商时期没有分封制,在西周时期才开始实行分封制,故①分封制不正确。
可以直接用排除法找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除①以外的。
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8.夏商周时期,统治阶级通过哪一种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_______
A.祭祀天地
B.祭祀祖先
C.祭祀社稷
D.祭祀神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奴隶的祭祀礼仪。
根据根本所学,夏朝时青铜器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祖先的。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故选择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9.春秋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
A.天子势力衰微
B.诸侯势力强大
C.战争频繁
D.生存环境恶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原因。
根据课本所学,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
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选择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20.任用管仲,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________
A.齐桓公
B.越王勾践
C.晋文公
D.楚庄王
【答案】A
【解析】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齐桓公争霸的相关史实。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国任用管仲改革,积极改革内战、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通过改革国富国强兵,齐桓公在召集诸侯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故选A项。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21.战国时期,各国展开合纵、连横的外交攻势,东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国,时而追随楚国。
下列
哪一个成语典故来源于此____________
A.卧薪尝胆
B.围魏救赵
C.退避三舍
D.朝秦暮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题干中提到的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选择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22.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____________
A.水利的兴修
B.选种和施肥技术的推广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反映了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2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_______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包括:“千耦其耘”状况逐渐消失,导致地主阶级兴起,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分封制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无关,③说法错误,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促进了社会转型,瓦解了周王朝的统治。
排除③,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24.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意义的理解能力。
解题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
据所学知识,A项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A项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使封建地主阶级私有制得以建立,并成为整个封建制的社会经济基础,正是因为封建土地制度的建立,才使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
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选择答案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25.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
A.商鞅个人的聪明才智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其次才是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故选B项。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二、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大意是:(西周)将同姓子弟亲属分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左传》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