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薏甘汤加味治疗手湿疹52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0-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21Vol.(13)No.5
麻杏菴甘汤加味治疗手湿疹52例临床观案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ing52cases of hand eczema with
the Maxing Yigan decoction
张蕊
(北京市丰蠱中医骨伤专科医院,北京,100033)
中图分类号:R7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21)05-0130-03
【摘要】目的:观察麻杏慧甘汤加味治疗手部湿疹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的方法将92例手部湿疹的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疇组40例,观察组给予麻杏慧甘汤加味(颗粒剂)口服,每日2次,每次1袋;对照组给予湿毒清片口服,每EJ3次,每次4片,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手部皮损及瘙痒度改善的情况,以及两组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有明显差别,治疗后观察组皮损消退程度、瘙痒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结论:麻杏慧甘汤加味治疗手部湿疹疗效确切。

【关键词】麻杏慧甘汤加味;手部湿疹;风湿袭表;湿蕴化热证;中医药疗法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Maxing Yigan decoction(麻杏慧甘汤加味)on hand eczema.Methods: A total of92patients with hand ecze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 group of52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40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Maxing Yigan decoction(granules)orally,twice a day.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hiduqing tablets(湿毒清片)orally,3times a day,4tablets each time.The treatment lasted for4weeks.The improvement of hand skin lesions and pruritu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4weeks of treatment.After treatment,the improvement of skin lesions and pruritu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The Maxing Yigan decoction is effective on hand eczema.
I Keywords】The Maxing Yigan decoction;Hand eczema;Rheumatism;Wet accumulation heat syndrome;TCM therapy
doi:l0.3969/j.issn.l674-7860.2021.05.045
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本病病因复杂,多难以确定。

手部湿疹临床上具备了下列一些皮损特征,如:①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脱屑、肥厚、锻裂等;②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③四季均可发生;④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麻杏慧甘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具有通经解表,祛除风湿之功。

本研究应用麻杏慧甘汤加味治疗手部湿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18年9月一2019年8月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中医皮科门诊患者,共92例。

釆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0例。

观察组中男35例,女17例,平均年龄(41.40土&67)岁,平均病程(11.02+5.86)个月;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2.03±&64)岁,平均病程(10.63±6.32)个月。

两组性别、年龄、皮损程度、瘙痒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湿疹诊断及临床症状判定标准参照《临床皮肤病学》(第四版)叭
1.3纳入标准
年龄18〜68岁;符合湿疹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符合风湿袭表,湿热内蕴证。

1.4排除标准
不符合病例纳入标准者;妊娠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近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不适宜停药的患者。

2治疗与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麻杏慧甘汤加味(颗粒制剂,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方药组成:麻黄6g,杏仁6g,生慧及仁30g,炙甘草10g,桑枝20g,防风10g,皂角刺6g,梔子10g,每日分两次水冲服。

对照组给予湿毒清片(广西玉林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809019)口服,一次4片,一天3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期不再服用其他同类中药制剂、抗组胺药及外用药。

CJCM中医临床研究2021年第13卷第5期-131-
2.2观察指标与方法
2.2.1临床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4周后观察记录患者皮损程度、角化镀裂程度及瘙痒度指标。

2.2.2安全性指标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

2.3统计学方法
釆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统计数据用(X±5)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检验。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1)观察项目[2]:包括皮损面积、角化皴裂程度及瘙痒度3个方面,均釆用四级评分法,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

症状、体征严重度评分标准:皮损面积:0=无、1=面积不足手的1/3,2=面积为手的1/3~2/3,3=面积大于手的2/3;角化镀裂程度:0=无,1=干燥轻度角化,2=角化肥厚伴轻度皴裂,3=角化皴裂严重伴渗血;瘙痒程度:0=无,1=轻度瘙痒,2=明显瘙痒,3=剧烈瘙痒。

內(2)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3)判定标准:治愈:皮损面积消退>90%,瘙痒基本消失。

显效:皮损面积消退60%〜89%,瘙痒明显减轻。

好转:皮损面积消退20%〜59%,瘙痒减轻。

无效:皮损面积消退<20%,瘙痒无变化或加重。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为5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表1两组湿疹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例(%)]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厂观察组5215(28.85)25(48.08)8(15.38)4(7.69)48(92.31)A 对照组403(7.50)11(27.50)7(17.50)19(47.50)21(52.50)注:与对照组比较,apvo.01。

3.2.2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第1周时观察组皮损程度、角化皴裂程度、瘙痒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治疗4周后改善明显,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01);其中观察组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卩均<0.05)。

见表2。

表2两组湿疹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比较(X±S,分)
组别例数时间皮损面积角化鞭裂程度瘙痒度
治疗前 2.23±0.76 2.19±0.60 2.33±0.59
观察组52治疗1周 1.35±0.81* 1.44±0.75* 1.63±0.89*
治疗4周0.73±0.74**A0.83土0.65"0.9±0.75**A
治疗前 2.10±0.59 2.03±0.62 2.17±0.68
对照组40治疗1周 1.8±0.56 1.78±0.62 1.93±0.70
治疗4周 1.38+0.84* 1.45+0.78* 1.55+0.88*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V0.01;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o 3.3不良反应
观察组未见不适,对照组出现1例腹泻,在改为饭后服药后症状消失。

两组均未见血、尿、肝、肾功能的异常。

4讨论
湿疹,中医称之为“湿疮”眄一直以来认为其病因是以心火、脾湿为主,湿瘀热相合,外走肌表所致,治疗釆用利湿清热法、凉血消风法、健脾燥湿法冋,笔者在临床上也多按照此思路开方用药,但疗效不甚满意。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对笔者有所启发。

人体四肢末节为少气少血、肌肉浅薄之部位,正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

现代人所处的环境改变,比如夏季出汗时马上进入写字楼、超市等空调房中,或冬日从暖气房出外遇冷,日久体内的热被湿阻隔而发病。

湿邪最易从表而入。

网同时还观察到手部湿疹的特点如下:(1)瘙痒感多在傍晚或夜间明显,符合条文中“日晡所剧”的描述。

(2)常伴有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便澹。

(3)皮疹干燥粗糙而舌苔厚腻。

说明此病伤于风,成于湿。

汗孔闭塞,毛窍不开,以致汗液不能外泄,而停留于勝理之间,欲散不能,阻滞气机,致营卫失和,郁久并有化热之势,则瘙痒无度;肌肤失养,营血消耗,则生风化燥。

关于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清代尤在泾也认为此方是散寒除湿之法,''日晡所剧,不必泥定肺与阳明,但以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虽言风而寒亦在其中”。

湿既在表,当从表而散,从汗而解。

郁遏于肌騰间的风湿邪气得汗而去,则邪去痒止。

方中以生麻黄少许,疏风散邪,宣肺发表,开皮毛之闭郁,风湿之邪客于皮肤滕理之间郁遏不出则瘙痒无度,若小发其汗,玄府开阖,气化湿亦化则痒必止,为君药;生慧及仁除湿驱风,运脾化湿,为臣;杏仁开肺气以利气化,充卫通阳;甘草调诸药,建中州。

四药合用有祛风、除湿、解表、通阳的作用,使在表之风湿得微汗而解。

配桑枝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使药效直达手部,防风、蝉衣加强散风、止痒的作用。

梔子加强清热利湿的功效。

本方为清化之剂,药轻力缓,适于湿邪在上在表之证。

因遵循了微汗的原则,没有出现《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中所述“盖发其汗,汗大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的问题,水疱或粗糙的皮损及自觉症状很快减轻和消退。

正确使用麻杏慧甘汤,既可治疗湿热表证,又可治疗湿热痹证。

李可老先生曾说:“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趁虚袭入”。

既然病位在表,开门逐邪当为捷径。

正如一位名家所言:"皮肤科医生若能'见红不清热,见肿不利湿,见痒不疏风',算是识得仲景意了”。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8-
-132-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1 Vol.(13) No.5
72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冲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37.
[3] 李彬,赵一丁,余远,等.马齿觅合剂治疗手部慢性湿疹43例临床观察[几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⑵:139-140.
[4] 张源,王青,张腾.浴舒洗液联合卤米松软膏治疗手部湿疹疗效观察[JJ. 中医临床研究,2016,8(29):114-115.
[5] 庄丽华,陈德监.从脾论治手部湿疹的临床观察[J ]冲医临床研究,
2016,8(2):27.
[6] 陈林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52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10,16(7):67-6&
[7] 吴贻军,杨祥.滋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52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 报,2006,12(9):43.
[8] 段岚桦•清肺泻火除湿法治疗52例急性湿疹临床观察[JJ.首都食品与
医药,2010(10):53.
[9] 黄爱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68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
药,2010,19(24):135.
[10] 马超.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湿疹风热血虚证的临床研究[D ].南 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作者简介:
张蕊(1980 —),女,广东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临床。

编辑:弓良彦编号:EA-4200423231 (修回:2021-02-17)
中医药治疗肺癌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A review on mechanism of TCM medicine on lung cancer
刘素晓1何慧慧2贾瑞2杜娟2林珊珊2李亚”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450046)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 (2021) 05-0132-03 证型:IAD
【摘 要】肺癌是导致全球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恶性肿瘤,且预后不良。

近年,中医药通过调整患者内环境、减轻手术和放化
疗后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等途径在肺癌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

其涉及餉相关机制包括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
胞凋亡、抑制上皮-间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 EMT)途径、提高免疫调节等方面。

现综述中医药在治疗肺癌
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关键词】中医药;肺癌;细胞周期;免疫调节
[Abstract ] Lung cancer is the most malignantest tumor that causes human death worldwidely, and has a poor prognosis. In recent years, TCM medicine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adjusting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patients, reducing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surger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nd improving the tolerance of patients. The related
mechanisms were blocking cell cycle, promoting apoptosis, inhibiting EMT pathway, and improving immune regulation. The mechanisms
of TCM medicine on lung cancer was reviewed.
[Keywords ] TCM medicine; Lung cancer; Cell cycle; Immunomodulatory doi:l 0.3969/j .issn.l 674-7860.2021.05.046
用提供依据。

因此,本文就肺癌的中医药治疗相关机制做如
下综述。

1肺癌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1.1肺癌的病因病机
肺癌的临床症状在中医中可属于“肺积”“息贲”“息积”
等范畴。

因肺主一身之气,故将积气列于肺藏,多因正气亏
损、脏腑失和、气滞血瘀、饮食痰浊所致。

内伤七情、饮食
不节均可导致气机失司,酿生痰瘀,热痰壅结,酿生癌毒, 胶结成块,而致肺积旳。

1.2肺癌的中医治疗
由于肺癌患者年龄、环境、病程等各不相同,常存在个
体差异,导致其证候各不相同,辨证治法也有别,(1)痰湿 蕴肺:该证以燥湿祛痰,理气运脾为主要治法叫(2)气血瘀
肺癌,也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 皮和肺泡,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和病
死率长期居于各肿瘤之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中国 每年肺癌的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且由于工业化、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的居高不下,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给家庭和社
会造成极大的生活和经济负担当前,肺癌的主要治疗手 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

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
取得了极大进展,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超过20%,且放 化疗或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何。

近年,中医药 辅助疗法已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患者的免
疫功能,减少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
均凸显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深入了解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相关 作用机制可为其更好地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亦为规范临床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