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章 职业理念(最新)

合集下载

2023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2023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教育观旳关键是教育旳目旳。

素质教育观是为了提高人旳全面素质旳教育观,将教育活动旳目旳指向人旳全面素质旳发展,即先天旳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下旳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旳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线宗旨。

(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增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旳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旳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面向学生旳(友好旳)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党旳教育方针旳关键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四有社会主义事业旳建设者与接班人。

)4.素质教育是增进学生个体发展旳教育。

(美国加德纳旳多元智能理论)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旳教育。

素质教育是连贯旳、全方位旳、全过程旳教育活动,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旳规定,是终身旳,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实行素质教育,必须把四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旳各个环节中。

1999年《有关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旳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旳思想。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旳教育方针,实行素质教育,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1.增进学生身体旳发育2.增进学生心理旳成熟3.造就平等旳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4.培养个体旳生存能力和终身学习旳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旳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旳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旳科学精神与能力1.面向全体学生2.增进学生旳全面发展3.增进学生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旳培养4.增进学生活泼、生动、积极旳发展(启发式教学)5.着眼于学生旳终身可持续发展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行素质教育发明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旳基础是“两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条件是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是关键)基本保证是建设高质量旳教师队伍前提条件是教师旳教育观念重要措施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旳实践活动2.优化构造,建设高质量旳教师队伍(1)更新教师旳教育观念(2)提高教师旳师德素养(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将教育目旳贯彻到教学旳每一种环节4.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旳积极性和积极性6.加强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旳新局面,靠法治、制度保障,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等1.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旳区别2.价值取向旳区别(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旳人才&考试成功)3.教育方针旳区别第二节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是确立素质教育观旳理论根据。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 职业理念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概述1.素质教育的内涵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

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学校及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

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

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基础性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打基础的教育。

正因为素质是反映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基本的特征和品质,并制约着人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所以素质培养必须从最基本的基础方面做起。

应当指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从本质的方面去影响人、培养人,注重引起人的深层变化、基本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而不是追求那些表面的、形式的变化。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必背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目录第一章职业理念15%(4+1)第一节教育观第二节学生观(每年都出题)第三节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0%(8)(只出单选)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15%(4+1)有2节职业行为(只单选)职业道德(单选+解答)第四章文化素养12%(9)(只出单选)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48%(4+1+1)三种题型:1单选:每年固定29,2分(第一到第五章都会出)2材料分析:3道第一、三、五(阅读理解)章3作文汇总一 职业理念第一节 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概述(一)素质教育观的概念(不需要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看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面向全体(1适龄儿童6周岁,2受教育机会公平)(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成绩,还看道德、兴趣、德智体美劳,但不平均发展)(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两全两发展记忆魔法创新和实践 【答题技巧】材料分析题改卷标准:踩点给分、多写不扣分材料分析题高分秘诀:三步走战略、总分总模式第一步(总):判断行为正确与错误正确:值得表扬,体现了··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错误:违反了··的要求,应该如何改正。

第二步(分)理论要求+材料分析注:分条罗列、逻辑清晰第三步(总)总结理论和材料分析第二章 学生观一、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需要背,理解的基础上看一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重点)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教师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第三项不用记)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出单选)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能第三节、教师观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黄金考点汇编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黄金考点汇编

必背考点汇编第一章职业理念考点1: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考点2: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核心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②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评价内容的综合化;③评价过程的动态化;④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考点3: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常见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

(4)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5)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6)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考点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口诀】两独一发。

考点5: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考点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三者一开放】(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一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新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一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汇总新

第一章职业理念考点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二学生观(儿童观)一、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顺序性关键词:从(由)……到……教育启示:循序渐进、切忌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二)阶段性关键词:特点、任务、主要矛盾。

教育启示:针对性教育。

(三)不平衡性。

关键词:速度、成熟程度、发展快慢。

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

(四)互补性。

关键词:盲人、身残志坚、优缺点。

教育启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五)个别差异性。

关键词:独特、不同、差异。

教育启示:因材施教。

二、学生观(儿童观)的内涵版本一1.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2.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4. 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版本二1. 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考点三教师观一、教师劳动的特点1. 复杂性和创造性。

2. 连续性和广延性。

3. 长期性和间接性。

4. 主体性和示范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一)发展阶段1. 关注生存。

2. 关注情境。

3. 关注学生(是否成熟的标志)。

(二)发展途径1. 分析和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行动研究。

3. 进行专门训练。

4. 反思教学经验。

三、教师观的内涵(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补充:e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e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e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高频考点速记手册中学《综合素质》...

高频考点速记手册中学《综合素质》...

高频考点速记手册.中学《综合素质》第一部分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第四章文化素养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第一部分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2.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5.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6.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

7.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8.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全面进行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活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忽视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不同程度存在着科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经验、联系实际教育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9.素质教育要求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育,应试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

综合素质考核知识点梳理(中学)职业理念

综合素质考核知识点梳理(中学)职业理念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四、因材施教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人为本,面向所有学生,同时也注重不同的发展差异,挖掘不同学生个性发展潜能,要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即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二、“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本”
1.“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学生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于目的地位;他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综合素质考核知识点梳理(中学)职业理念
学生观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有均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处于教育活法主体地位,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其次,学生是发展的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激发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最后,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尊重学生个性与差异的不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健康成长。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教育机会均等等,就是要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受到不同的对待。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老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开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开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开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进步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根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老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2、学生是开展的人〔具有宏大的开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开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开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宏大的开展潜能。

要用开展的目光对待学生,对学生进展形成性评价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开展使以成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开展为根底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实在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老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老师观:1 、现代老师角色的转换:〔1 〕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开展的促进者①首先,老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才能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的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开展要求老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标准,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安康成长与个性开展,真正成为学生开展的促进者。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汇编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汇编

必背考点汇编第一章职业理念考点1:教育观(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能力克服问题不断发展。

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③“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活动在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行为和认识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考点3: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三者一开放】(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2.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考点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第十四条【管理制度】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

2.第三十一条【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校长具备条件:①具有国籍②在中国境内定居③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3.第三十二条【教育机构的法人条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4.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的权利】对于学校处分不服,向行政部门提起申诉。

(申诉——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师侵犯人身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诉讼。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重点背诵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重点背诵内容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其天赋允许范围内得到健康、完善的发展。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从而内在地要求教育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体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①全体性②基础性(让受教育者接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行为规范等的一般学识,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奠定的基础性教育)③开放性(教育场所和教育内容)④全面性⑤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⑦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终身教育。

4、素质教育的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章职业理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章职业理念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教育观、学生观及教师观,要求考生能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能够针对我国中学教育职业理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第一节教育观高频考点提要1.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入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索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为人师表,求实创造
(三)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排斥素 质教育,素质教育也不能取代全面发展教育。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即彼此相应,相互补充。 彼此相应是指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是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合起来就是通过全面发展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 的素质。 相互补充是指在学校中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统一起来,即用“全面”补充素质教育,用 “素质”补充全面发展教育。
5.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 以超前的意识,确立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教育指导思想。 以开放的意识,创造新型的办学模式,抛弃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实行 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正确认识教育与科技,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增强教育为本的意识。 增强改革意识,加速教育自身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办学体制的改革,学 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更新
为人师表,求实创造
3.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14—16世纪,欧洲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自身的存在,充分 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地位。这种新的人生观沉重打击了中世纪教会所谓 的“原罪说”儿童观,人们开始关注儿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发现了儿童 区别于成人的地方。认为儿童是自由的,有发展的可能性,人们应该热爱 儿童,尊重儿童。 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 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是一样的,不要指望他们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 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 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 种奴性的做法。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著名的 “种子论”,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 教育便可以把它们发展出来。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一一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咼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

《综合素质》目录第一章职业理念15%(4+1)第一节教育观第二节学生观(每年都出题)第三节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0%(8)(只出单项选择)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15%(4+1)有 2 节职业行为(只单项选择)职业道德(单项选择+解答)第四章文化涵养12%(9)(只出单项选择)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48%(4+1+1)三种题型:1 单项选择:每年固定29,2 分(第一到第五章都会出)2 资料解析:3 道第一、三、五(阅读理解)章3作文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归纳(一)素质教育观的看法(不需要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看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面向全体( 1 适龄少儿 6 周岁, 2 受教育机遇公正)(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成绩,还看道德、兴趣、德智体美劳,但不平均发展)(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四)促进学生生动、爽朗、主动地发展(五)着眼于学生的平生可连续发展(保罗朗格朗提出平生教育)两全两发展记忆魔法创新和实践【答题技巧】资料解析题改卷标准:踩点给分、多写不扣分资料解析题高分诀要:三步走战略、总分总模式第一步(总):判断行为正确与错误正确:值得夸耀,表现了··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错误:违反了· ·的要求,应该如何改正。

第二步(分)理论要求+资料解析注:分条摆列、逻辑清楚第三步(总)总结理论和资料解析第二章学生观一、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需要背,理解的基础上看一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点)1、学生是拥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2)学生拥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教师不能够将个人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拥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第三项不用记)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拥有规律性(出单项选择)①序次性:要次序渐进,不能“拔苗滋生” “陵节而施”②阶段性:依照不同样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的连结和过渡。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第一章职业理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第一章职业理念

中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第一章职业理念(常考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一、素质教育的特点(考过2次)(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

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学校及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

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

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⑵基础性'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打基础的教育。

正因为素质是反映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基本的特征和品质,并制约着人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所以素质培养必须从最基本的基础方面做起。

应当指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从本质的方面去影响人、培养人,注重引起人的深层变化、基本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而不是追求那些表面的、形式的变化。

例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道德认识,而要引导学生完成从知、情、意到信、行的转化,并将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品质,成为学生个人的信念和个性特征。

素质教育特别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般能力的掌握与培养,为受教育者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

第二,人类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自由度,这就是人的可塑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职业理念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教育观、学生观及教师观,要求考生能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能够针对我国中学教育职业理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第一节教育观高频考点提要1.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入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索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3.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概念。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

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

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

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四)中学素质教育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是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

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

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

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1.国家政策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2.推进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可以总结为:(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3.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素质教育的途径除了课程之外,还包括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管理活动,校外、课外教育活动及班主任工作。

其中,班主任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学校管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学校管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2)课外、校外教育活动除学校的正式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外,还有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3)中学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是有组织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基层单位。

其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

因此,班级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取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1.发挥教师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教师要成为素质教育者,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素质教育观,激励每一位教师以全身心的投入去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

同时要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

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德、智、体、美等各育。

三、素质教育观的运用(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当前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

素质教育观与应试教育观存在着巨大差别。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别(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1.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但有观点认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因此面向全体的教育是不可能的。

这种观点也是违背素质教育观的,是对素质教育观的误解。

2.沉重的课业负担国家之所以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会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成长。

当前课业已经成为学生的“负担”,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2.星期二的早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

王老师走进教堂,笑容满面地对同学们说:“大家看,外面的雪景多漂亮!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好好玩一下吧!”学生们欢呼雀跃,奔向门外。

他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讨论雪花的形状、特点,王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观雪、玩雪,即兴吟诗作对……下课时间快要到了,王老师召集大家说:“下午作文课的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我相信大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后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

第二节学生观高频考点提要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高频考点速记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三、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四、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五、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六、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七、“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八、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九、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十、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十一、(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十二、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十三、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十四、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十五、(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十六、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十七、(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十八、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十九、(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二十、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二十一、2.学生是发展的人二十二、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