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传播学导论期末考【精】(四川-原题与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期末考

【A-B-A】【ABD-B】【B-ACD】【ABCD-C-C】

1月9日(19周周五)10:00-11:30

传播学原理必修郭晴闭卷

一、名词解释(5*8=40)

1、耶鲁项目

霍夫兰与耶鲁大学的一些同事对说服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被称为耶鲁项目。耶鲁项目重点关注的是说服对态度的影响,耶鲁项目把说服研究分为:传播者,传播内容和受众。耶鲁项目发现的许多“法则”都没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它的开创性工作为许多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超越的基础。

【评价】这些研究的使用价值以及他们对传播学的重要意义是很明显的,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不得不注意这些劝服艺术。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耶鲁研究的弊端也是存在的,他们国语拘泥于实验性的理论依据,而实验环境大多是人为的,同实际传播环境之间的差距很大。

2、培养理论

“培养”(cultivation)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涵盖分析。美国传播学者G·格伯纳等人,在对电视内容及其影响展开了十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养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作用。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3、IPP指数

既有政治倾向的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在对1999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以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区域为变量,设计了一个显示调查对象的先有倾向的综和指标。这个指数是根据当时美国政治势力的分布状况,以给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者较低得分,给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者较高得分的方法计算的。IPP指数分析的结果证明,人们的选举投票行动并不取决于大众传播和竞选宣传,而是基本上,取决于迄今为止所持的政治态度。IPP指数分别还导致了"选择性接触""补强效果"等一系列理论假说的诞生。

4、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传播学学科创始人,人称“传播鼻祖”、“传播学之父”。他一生编写了30多部传播学著作,对传播学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概括而言,施拉姆的贡献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研究,从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这门新学科。这是他最大的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其次,施拉姆不断著书立说,如《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推进了传播学的发展壮大;第三,施拉姆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不少传播教育和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人员,形成“施拉姆学派”,扩大了传播学在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影响。

研究和教育的贡献,包括1934年依阿华民意中心,1948年依利诺斯大学传播研究所,1956年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1973年夏威夷大学传播学院。

【例,其著作】《Men, Message,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对人类传播的各个方面作了系统的一般性梳理和介绍,是传播学的奠基作之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书中文译名为《传播学概论》,成为将传播学引入中国的主要著作之一。

5、拟态环境

李普曼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的反应,而成为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在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进行影响。

6、潜意识说服

指以很快的的速度出现在人面前,人眼虽然受到了光的刺激,但是意识根本根本无法感受到其存在,所以被称为潜意识说服。人的认知行为会受到意识根本感受不到的刺激的影响。

7、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 -step folw of communication )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1)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2)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3)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4)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方面的信息。

8、知沟理论

知识沟(knowledge gap)假说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关于大众媒介对人们获取知识量差别的影响的理论。“知沟”即不同阶层间的信息量差异。

其理论基本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还是对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高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知识量差距不断变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