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的着火过程
2 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
二、四冲程柴油机工作过程
3.燃烧过程:(燃
油喷入至燃烧结 束),分为四个阶 段
1)滞燃期(着火延 迟期)1-2 2)速燃期2-3 3)缓燃期3-4 4)补燃期4-5
二、四冲程柴油机工作过程
4.膨胀作功过程(上止点至排气门打开) 5.排气过程(排气门打开至排气门关闭) 排气门早开、迟闭现象 6.气门叠开期,气门重叠角
二、四冲程柴油机工作过程
四冲程柴油机工作过程由下述五个过程组成: (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 1.进气过程(进气门开启至进气门关闭)
1)进气门早开、迟闭现象 2)进气终了压降、温升
2.压缩过程(进气门关闭至TDC)
1)气体与缸壁之间存在热交换,压缩过程是一 个复杂的多变过程 2)压缩终了温度、压力
三、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
同样由上述五个工作过程 组成,主要差别在于:
1.进气过程:吸入充
量为可燃混合气
2.压缩过程: 3.燃烧过程:点燃式,
预混合燃烧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1)着火延迟期1-2 2)明显燃烧期2-3 3)后燃期3-
4.膨胀过程 5.排气过程
四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性能比较
1、动力性:转速,汽油机,5000~6000r/min
柴油机,2500~3000r/min
2、经济性:柴油机好,燃油消耗率要低30% Nhomakorabea3、用 途:
汽油机:质量小,噪声小,起动容易等,轿车、小型货车等用。
柴油机:质量大,载货车用。但目前欧洲约轿车柴油机占30%
§ 1-3 二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
二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
二冲程内燃机——活塞上、下共二个行程,曲 轴旋转一周(360),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内燃机。 仍由下述五个过程组成,即 进气过程、压缩过程、燃烧过程、膨胀过程、排气 过程。但进气、排气过程同时进行,俗称为换气过 程 扫气过程:大量扫气空气进入气缸,将废气从气缸 驱出的过程。
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
四冲程柴油机工作原理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柴油机的工作过程,是按照一定规律将燃料和空气送人气缸,使之在气缸内不断着火燃烧放出热能。
燃烧使气缸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升高,高温高压的燃气在气缸内膨胀便推动活塞做功,实现热能向机械能的转换,而膨胀后的废气又必须及时从气缸中排出。
我们可用图1-1来表示在气缸中这种能量形式的转化进程。
图1-1柴油机工作过程框图图1-1为四冲程柴油机的实际工作过程示意图,图中表示出每个过程中活塞、连杆、曲轴及气门的相对位置。
-2和图1-3来说明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过程。
下面对照图1图1-2 单缸四冲程柴油机工作过程示意图图1-3 单缸四冲程柴油机工作过程示功图 1、第一冲程——进气冲程活塞从上止点移动到下止点。
这时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
当进气冲程开始时,气缸内残留着上一工作循环未排净的残余废气(图1-2(a)中以小十字符号表示)。
它的压力久(图 1-3 中r点)稍高于大气压力户。
(圈1-3中水平线),约为105 kPa。
当曲轴沿图 1-2 (a)中箭头所示方向旋转时,通过连杆带动活塞向下运动。
随着活塞的下移,活塞顶上部的气缸容积逐渐增大,压力随之减小,当气缸内压力低于大气压力Pa。
略低于大气压力值,大约为80-95kPa,另外,新鲜空气从高温的残余废气、燃烧室壁面和活塞顶等高温部件处吸收了热量,进气终了时气缸内气体的温度T。
会略高于环境温度,可达300—340K。
在示功图上:r-a线即表示进气冲程中气缸内气体压力随气缸容积变化的情况。
由图中可以看出,进气冲程中气缸内气体压力(基本保持不变。
2、第二冲程——压缩冲程活塞从下止点移动到上止点。
这期间进排气门都关闭。
压缩冲程中,曲轴在飞轮惯性作用下带动旋转,通过连杆带动活塞向上移动,气缸内气体容积逐渐减小气体被压缩,其压力和温度随之升高,为实现高温气体引燃柴油的目的,柴油机一般有较大的压缩比,使压缩终了时气缸内的气体温度T。
比柴油的自然温度(约650K)高出200-300K,即Tc=750,950K,而压力P=3-5Mpa(图1-2中c点)。
柴油机的物理知识点总结
柴油机的物理知识点总结一、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柴油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过程: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这些过程也称为柴油机的四冲程,分别对应柴油机的一次循环。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这四个过程。
1. 进气:首先是进气过程。
柴油机进气门打开,活塞向下运动,气缸内的压力降低,空气被吸入气缸内。
这时燃油喷射器喷射一定量的柴油,与进入气缸内的空气混合。
2. 压缩:接着是压缩过程。
活塞向上运动,将混合气体压缩至高压。
在高压下,混合气体的温度也会升高,使混合气体更容易燃烧。
3. 燃烧:压缩结束后,喷油嘴向气缸内喷射高压柴油,柴油遇到高温高压气体瞬间着火,产生爆炸。
爆炸产生的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驱动曲轴旋转,从而传递动力。
4. 排气:最后是排气过程。
气缸内的废气通过排气门排出,为下一个循环的进气过程做准备。
以上四个过程构成了柴油机的一个完整工作循环,也称为柴油机的四冲程。
二、柴油机的原理结构柴油机包括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
外部部分包括机壳、缸盖、气门、进气管、排气管等,主要起到保护和连接的作用。
内部部分主要包括曲轴、连杆、活塞、气缸、燃油喷射器等。
以下我们逐一介绍柴油机的主要部件。
1. 气缸:气缸是柴油机中存放燃气的空间,根据气缸数量不同,柴油机可以分为单缸、多缸等类型。
气缸通常由高强度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耐高温、耐磨损的特点。
2. 活塞:活塞是气缸内的活动部件,负责压缩混合气体和转换爆炸能量。
活塞通常由铝合金或铸铁制成,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耐磨损性能。
3. 曲轴:曲轴是柴油机的主要旋转部件,是由几节连杆构成的转轴。
曲轴可将活塞的上下往复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驱动柴油机的输出轴。
4. 连杆:连杆连接活塞和曲轴,起到传递动力的作用。
连杆承受着来自活塞的冲击力和扭矩,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5. 燃油喷射器:燃油喷射器是柴油机的关键部件,负责在适当的时机将高压柴油喷射到气缸内与空气混合。
燃油喷射器的喷油量和喷油时间由电控系统控制,从而控制燃烧的时机和效果。
发动机原理_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运动速度和油膜厚度。
二、分隔式燃烧室
涡流室燃烧室 • 预燃室燃烧室 涡流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 室压缩容积的50%-60% • 预燃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 •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 室压缩容积的35%-45% 面积的 1%~3.5% •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 • 涡流室燃烧过程 面积的0.3%-0.6% • 预燃室燃烧过程
机械噪声
由曲轴连杆活塞机构、配气
机构、齿轮系、喷油泵及其 它附属机构等部分的高速运 动并与其相邻零部件发生频 繁的机械撞击,激励结构振 动而产生的噪声。
燃烧噪声
因为迅速地燃烧引起燃烧室
内压力急剧变化
控制噪声与振动的措施
1)控制燃烧过程来降低燃烧噪声。 2)改进机体等有关零部件的结构,降低结构振动的振幅 和提高共振频率。 3)为减小撞击力,尽可能减小缸套与活塞之间、轴承、 传动齿轮等处的间隙。为减小惯性力应减小运动件的质量,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活塞平均速度。 4)应用吸振减振材料制造薄板零件 5)改进消声器的结构、材料;改进空气滤清器、冷却风 扇等的设计及适当调节配气相位以降低气体动力噪声。 6)遮蔽噪声源
三、对喷射系统的要求
理想的喷油规律: 更高的喷射压力和喷油速 率以及更短的喷油持续时 间已是技术发展的一个明 显趋势。 为避免柴油机工作过于粗 暴,又希望实现“先缓后 急”的喷油规律。 在所有的工况下都希望在 喷射结束阶段能尽可能迅 速地结束喷射。
四、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
电控喷射系统突出优 点是控制的准确性和 响应的快速性。 系统的基本控制量: • 循环喷油量的控制 • 供油提前角控制
第二节 燃油喷射和雾化
一、供油系统和喷射过程
柴油机供油系统 喷油泵速度特性及其校正 喷射过程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不正常喷射现象和喷射系统中的穴蚀 破坏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过程
蒸发性好的组成成分其发火性差。90%和95%馏出温度标志柴油
中所含重质成分的数量。90%和95%馏出温度高,说明柴油中重
质成分较多,其挥发性较差,在气缸内不易蒸发,与空气混合不
均匀,导致排气冒烟和积炭增加;因此,应对90%和95%馏出温
度有所控制,要求其值较低。一般要求柴油的50%馏出温度应适
宜,90%馏出温度和95%馏出温度应比较低。
2)中、小型柴油机:除依靠喷雾条件的改进, 还必须依靠强烈的涡流运动—分隔式燃烧室;
2. 油膜蒸发混合
1)大部分燃油 燃燒室壁
蒸发
汽化 混合
进气涡流
油膜
压缩涡流
混合气
热分层效应 有效利用空气
2)少部分燃油以油雾形式分散在燃烧室空间, 完成着火准备,形成火源,点燃油膜蒸发混 合形成的可燃混合气。
控制燃烧室的壁温和油量,可抑制燃烧 前期的反应,控制燃烧过程的进展。
20℃,适合于冬季或寒冷地区使用。
第二节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
化学能 燃烧 热能 膨胀做功 机械能 一、混合气形成的特点
与汽油机相比,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是柴 油机的混合气形成只能在气缸内部进行;其次是混合气形成所占时 间甚短,一般占15°~35°曲轴转角,在0.0007~0.003秒的时间 内燃油经历破碎雾化、吸热、汽化、扩散与空气混合等过程,因而 混合气成分在燃烧室各处很不均匀,而且随着燃油的不断喷入在不 断改变。这就迫使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远大于汽油机。柴油机的 过量空气系数一般为1.2~1.5,致使气缸工作容积利用率降低。
3)介质反压力 介质的密度增加,反压力增大,作用在油
束上的空气阻力增加,有利于燃料雾化,喷雾 锥角增加,射程缩短。
4)喷油泵凸轮外形及转速
柴油机的着火过程
第六章柴油机的着火过程第一节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一.分子运动和碰撞柴油机的着火过程是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化学过程是激烈的热——链化学反应,要进行化学反应,必须经过它们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并且符合碰撞要求才可实现。
燃烧化学反应中分子运动和碰撞的基本理论归纳如下:A.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分子必须相互碰撞。
B.分子的碰撞是杂乱无章的。
C.合适的方向上碰撞才有可能起化学作用。
D.运动能量超过最低能量。
E.最低能量称为活化能。
F.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大。
G.压力与密度越大,碰撞频率越高,反应速度加快。
二.活化络合物理论活化络合物理论(过渡态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行化学反应时候,分子不仅需要相互撞击,还需要适当能量,在适当的方位上撞击,以便获得形成一个不稳定,过度的,瞬态活化络合物。
活化能E就是把初态反应物提高到络合物所需能量。
反应关系表达为:反应物——活化络合物——终产物三.键能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物质内部相邻原子间或离子间产生的相互结合或相互作用的称为化学键。
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几种类型。
正负离子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的化学键为离子键。
物质内部相邻原子或者原子团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称为共价键。
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金属键。
物质起化学变化时,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达到破坏原子间或者离子间所必须吸收的能量,这种能量称为键能。
第二节着火前燃料的物理——化学过程(焰前反应)一。
着火的分类和含义按照火源性质,分为压缩自然和外源点火。
按化学反应性质分为热式着火,链式着火,和热—链式着火。
链式着火通过支链反应而自身积累活性中心并积聚能量。
按着火阶段分,有高温单阶段着火和中低温多阶段着火。
多阶段着火指历经冷焰,蓝焰到热焰的几个阶段着火。
二.着火前的物理过程必须先将反应物质(空气和烃类)能互相充分气相混合,并相互撞击,同时,需要一定的初始能量。
这就需要有进气过程,喷射过程,喷注的破碎和雾化过程,以至形成可燃混合气,并达到足够温度和压力的过程。
柴油机工作原理及构造
柴油机工作原理及构造柴油机概述一,定义:柴油机是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柴油机属于压缩点火式发动机,它又常以主要发明者狄塞尔的名字被称为狄塞尔引擎。
柴油机在工作时,吸入柴油机气缸内的空气,因活塞的运动而受到较高程度的压缩,达到500~700℃的高温。
然后将燃油以雾状喷入高温空气中,与高温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自动着火燃烧。
燃烧中释放的能量作用在活塞顶面上,推动活塞并通过连杆和曲轴转换为旋转的机械功二 :历史法国出生的德裔工程师鲁道夫,狄塞尔,在1897年研制成功可供实用的四冲程柴油机。
1)1905年制成第一台船用二冲程柴油机。
2)1922年,德国的博世发明机械喷射装置,逐渐替代了空气喷射。
3)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出现了高速柴油机,并开始用于汽车。
4)二十世纪50年代,柴油机进入了专业化大量生产阶段。
特别是在采用了废气涡轮增压技术以后,柴油机已成为现代动力机械中最重要的部分。
三,分类柴油机种类繁多。
1! 按工作循环可分为四冲程和二冲程柴油机。
②按冷却方式可分为水冷和风冷柴油机。
③按进气方式可分为增压和非增压(自然吸气)柴油机。
④按转速可分为高速(大于1000转/分)、中速(300~1000转/分)和低速(小于300转/分)柴油机。
⑤按燃烧室可分为直接喷射式、涡流室式和预燃室式柴油机。
⑥按气体压力作用方式可分为单作用式、双作用式和对置活塞式柴油机等。
⑦按气缸数目可分为单缸和多缸柴油机。
⑧按用途可分为船用柴油机、机车柴油机、车用柴油机、农业机械用柴油机、工程机械用柴油机、发电用柴油机、固定动力用柴油机。
⑨按供油方式可分为机械高压油泵供油和高压共轨电子控制喷射供油。
⑩按气缸排列方式可分为直列式和V形排列,水平对置排列,W型排列,星型排列等.11 按功率大少可分为小型(200)中型(200-1000)大型(1000-3000)特大(3000以上)四 ,世界最大柴油机瓦锡兰苏尔寿 Wartsila-sulzer 14RT-flex96-C 配4台ABB TPL85增压器两冲程4涡轮增压14缸柴油共轨电喷发动机单缸排气量1820升单杠功率7780马力总功率108920 马力整机重1300吨最佳工况每小时耗油 6400升柴油机基本理论1 无论结构简单还是复杂的柴油机,主要都是由下列机构和系统组成的:1、曲柄连杆机构(包括:气缸体、曲轴、连杆、活塞、缸套、缸盖等零部件)。
【学习】第五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
fp — 柱塞面积 [ mm ];
Wp — 柱塞速度 [ ml/degPA ]。
几何供油规律与喷油规律不同。
整理课件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两产定者生义的差:差 异异 的: 原因:
喷燃供油始的规点可律滞压:后缩单于性位供时油间始内点喷 油喷系泵油统的持内供续产油时生量间压随较力时长波间的的传变播化 关最高系大压。喷油油管速的率弹较性低变形 油曲器喷线喷油的入规形燃律状烧:有室单一内位定的时的燃间变油内化量喷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整理课件
三 气流运动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一) 气流运动的作用
整理课件
(二) 气流运动
1、 进气涡流 使进气气流相对于气缸中心产生一个力,形成涡流。 (1) 切向气道 特点: 气道母线与气缸相切。 优点: 结构简单,气流阻力小 缺点: 涡流强度对进气口位置敏感。 (2) 螺旋气道 特点: 进气道呈螺旋型。 优点: 能产生强烈的进气涡流。 缺点: 工艺要求高,制造、调试难度较高
整理课件
50
油 束 射 程m m
(a)
10 0
油 束 射 程m m 50
(b)
2
3
3 .3
3.5 m s
整理课件
(四) 喷油规律
单位时间(或曲轴转角)的喷油量随时间(或曲轴转角) 的变化规律。
1 、喷油延迟角 喷油提前角 — 开始喷油 上止点的曲轴转角。 ’ — 上止点 停止喷油的曲轴转角。 喷油延迟角’ — 开始喷油 停止喷油的曲
整理课件
二 、喷油泵速度 特性及其校正
(一) 节流作用 1 理论上 (不存在节流) 2 实际上 (存在节流) 所以,实际供油比理
论供油时间长,供油量 大。
整理课件
发动机燃烧着火过程
4.后燃期 从缓燃期终点D到燃料基本燃烧完毕(累计放热率 X>95%)的E点称为后燃期。由于柴油机混合气形成时间 短,油气混合极不均匀,总有一些燃料不能及时燃烧,拖 到膨胀期间继续燃烧,特别是在高负荷时,过量空气少, 后燃现象比较严重。后燃期内的燃烧放热,由于远离上止 点进行,热量不能有效利用,并增加了散热损失,使柴油 机经济性下降。此外,后燃还增加了活塞组的热负荷以及 使排气温度升高。 因此,应尽量缩短后燃期,减少后燃所占的百分比。 柴油机燃烧时,空气是过量的,只是混合不匀造成局部缺 氧。因此,加强缸内气体运动,可以加速后燃期的混合气 形成和燃烧速度,而且会使碳烟及不完全燃烧成分加速氧 化。
若能保证汽油机正常工作,着火落后期的长短对汽油 机性能影响不大,这一点与柴油机不同,因为汽油机性能 主要取决于何时着火而不是何时点火。 对着火落后期的要求主要是要稳定并尽可能短。稳定 是指每循环中的 ϕi长短不要离散过大,这就使B点的位置 相对稳定,由此使最高燃烧压力pmax所对应的角度相对稳 定,发动机循环波动率(见后述)不致于过大。所谓 ϕi尽 可能短是因为,过长会使ϕ i 的大小不稳定。考虑到pmax 出 现在上止点稍后为最佳时刻,一般使B点出现在上止点前 12-15 °较为合适。
1) 汽油机的点火提前规律 对于汽油机,最佳θig角将随转速的上升而加大,称为 转速提前;而又随进气管真空度的上升(负荷下降)而加 大,称为真空提前。图6-6 表示了最佳θig在n及负荷变化时 的变化规律。这是因为,在节气门开度不变时,各个转速 的着火落后期均变化不大。但转速上升后,相同落后期所 占的转角将正比增加,于是高转速时的着火落后角显著加 大。为保证最大压力点相位大致不变,必定要加大θig角。 在转速不变时,随着节气门的减小,进气管真空度上升, 残余废气系数φr将加大,使得燃烧速度下降。这样,着火 落后期和燃烧持续期都加大,就要求点火提前以保证加热 中心接近上止点位置。 化油器式汽油机设有机械的转速和真空提前装置来保 证上述要求。电控汽油喷射机型则直接靠点火提前角的 MAP图来加以精确控制。
柴油火车头的工作原理
柴油火车头的工作原理柴油机的工作原理与汽油机类似,都是内燃机的一种。
柴油机的主要工作过程包括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
进气过程:柴油机通过进气门吸入空气,空气经过滤清除杂质后进入缸体。
压缩过程:柴油机的活塞在运动过程中,将进入缸体的空气压缩至较高的压力和温度。
燃烧过程:当活塞接近顶死点时,喷油器向气缸内喷射燃油,燃油与高温高压的压缩空气混合,发生自燃燃烧。
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
排气过程:活塞下行推出废气,同时打开排气门将燃烧产物排出缸体。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在各个缸内进行的,可以实现连续的工作。
柴油机的工作节奏由喷油系统和气门控制系统控制。
柴油机产生的旋转动力需要通过传动系统传递给驱动轴,进而将火车推动前进。
传动系统包括离合器、变速器和传动轴。
变速器可以根据运行状态和列车需要选择合适的档位和转向方式。
转向系统主要是通过转向齿轮通过链条或万向节来驱动轮轴进行转向。
转向系统能够实现火车头的转弯和转向,进而调整车轴与轨道之间的角度,使火车能够顺利行驶通过曲线轨道。
制动系统是为了保证列车行驶的安全性。
柴油火车头的制动系统主要包括气压制动和手动制动两种方式。
气压制动通过压缩空气驱动制动器夹紧车轮,提供制动效果。
手动制动则需要操作员手动控制刹车装置实现制动。
制动系统在列车减速和停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柴油火车头工作原理是通过柴油机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通过传动系统将机械能传递给驱动轴,推动列车行驶。
同时,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的运行保证了列车的转向和安全性。
柴油火车头以其高效可靠的性能,在铁路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柴油机是以柴油作燃料的压燃式内燃机。
工作时,空气在气缸内被压缩而温度升高,定时喷入气缸的柴油自行着火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膨胀推动活塞做功,将热能转变为机械功。
柴油机的工作循环由进气、压缩、喷油着火燃烧、膨胀做功和排气等过程组成。
这些过程可以由四冲程柴油机来实现,也可由二冲程柴油机来实现。
(一)四冲程柴油机(非增压)的基本工作原理用四个行程,曲轴调头两周顺利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柴油机表示四冲程柴油机。
工作时活塞并作往复直线运动,曲轴并作转动运动。
活塞发生改变运动方向的瞬时边线称止点(死去点),终了点处的活塞瞬时运动速度为零。
距曲轴中心最北的止点称横移点,最近的止点称VTD点。
1.进气行程活塞从横移点上行,入气阀关上。
由于活塞上行的穿刺促进作用,新鲜空气压入气缸。
为了能够压入更多的空气,入气阀通常在横移点前提前打开,在VTD点后延后停用,入气阀打开的沿袭角度约为220-250度。
2.放大行程活塞从下止点上行,进、排气阀均关闭。
上行的活塞对缸内的空气进行压缩,使其温度和压力均不断升高。
压缩终点的压力约为3-6mpa,温度约为500-700℃,在上止点(压缩终点)附近,燃油经喷油器以雾化的状态喷入燃烧室,并在高温高压空气的作用下,开始自行发火燃烧。
3.膨胀行程活塞由横移点向上运动,入、排气阀均停用。
在此行程的初期,冷却仍在稳步猛烈地展开,并使缸内的压力和温度都急剧增高,其最大值分别仅约6-9mpa,和1500-2000℃左右。
高温高压燃气膨胀推动活塞下行做功,在上止点后某一时刻,燃烧基本结束,燃气继续膨胀做功。
当活塞到达下止点前某一时刻,排气阀开启,排气过程开始。
此时,气缸内的压力约为0.2-0.5mpa,温度600-700℃。
活塞则继续下行到下止点。
4.排气行程活塞在曲轴助推下由VTD点向上运动,排气阀稳步打开着,下行的活塞将气缸内的废气私自拉扯过来。
为了同时实现充份排气和增加排气过程中所消耗的功,排气阀不但在VTD点前提前打开,而且必须在排气行程完结的横移点后才停用。
柴油机燃烧分析
柴油机燃烧分析
第五章
柴油机燃烧分析
第五章
着火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浓度条件:在形成的可燃混 合气中,燃料蒸气与空气的比 例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个范 围称作着火范围(或着火界限)。 着火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 着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速度 增加,反应速度加快,将使着 火界限扩大。
2)温度条件:可燃混合气必须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低 于这一温度,燃料就不能着火,我们把燃料不用外部点 燃而能自己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温度或自燃温度。 它与介质压力、加热条件及测试方法等因素有关。
柴油机燃烧分析
第五章
柴油机燃烧分析
第五章
柴油机燃烧分析
第五章
柴油机燃烧分析
第五章
柴油机燃烧分析
第五章
柴油机燃烧分析
第五章 柴油机的燃烧分析 § 5-2 压燃式内燃机的燃烧室
第五章
燃烧室分类:直接喷射式燃烧室、分隔式燃烧室 直接喷射式柴油机:浅盆形、深坑形;无涡流直
喷式和有涡流直喷式两种。 气缸直径越大,燃烧室就越浅。浅盆形燃烧
第2阶段:
❖ 压力急剧上升的BC段,称为急燃期(rapid pressure rise)。 MPa/º(CA)
柴油机燃烧分析
第五章
第3阶段:
❖ 从压力急剧升高的终点(C点)到压力开始急剧下降的D点 为止,称为缓燃期(controlled pressure rise)。加强缓燃 期内空气运动,加速混合气形成,对保证在上止点附近 迅速而完全燃烧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
燃烧噪声与压力升高比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压力 升高比过大,则产生强烈的震音,我们称这种现象 为柴油机的工作粗暴(或敲缸knock)。降低燃烧噪声 的主要途径有:
1.缩短滞燃期(如:十六烷值高的燃料)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
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1. 混合气体层形成阶段:此阶段开始于油泵将燃料由燃油喷射器内部喷射出来,并与空气混合,形成一层均匀的混合气体层。
2. 着火阶段:着火后,燃料燃烧前的瞬间,发动机内产生的温度达到点火温度,燃烧反应开始,燃料开始燃烧。
3. 燃烧阶段:燃烧过程中,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物在活塞的作用下,逐渐燃烧,伴随着热量的释放,从而产生工作动能。
4. 排气阶段:燃烧完毕后,活塞上行运动,将燃烧后的空气排出发动机,结束一次燃烧循环。
6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① 提高过量空气系数 ② 组织气缸内气体运动
二、燃烧过程存在的问题
2.燃烧噪声
产生原因
柴油机的压缩比高,混合气几乎同时燃烧,急 剧升高的压力,直接使燃烧室壁面及活塞、曲 轴等机件受冲击,产生强烈振动,并通过气缸 壁传到外部,从而形成燃烧噪声。
解决措施
缩短滞燃期,减少滞燃期的喷油量,抑 制滞燃期中混合气的形成,是减轻噪声的主 要途径。
柴油机均在α>1的条件下工作,使柴油机容积利用 率这是其比质量,升功率不如汽油机的原因之一。
4、补燃期
定义:是从气缸内出现最高燃烧温度起,到燃烧
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以曲轴转角表示。
特点:
时间短促,混合气不太均,对经济性不利。 后燃还增加了有关零部件的热负荷。 补燃期的终点很难准确地确定。
造成二者区别的原因: I. ①燃油的可压缩性,使系统内产生压
力波的传播;高压油管的弹性变形引 起容积的变化; II. ②压力波的往复反射和叠加的作用。
三、不正常喷射现象和穴蚀
(l)二次喷射现象:既在喷射终了喷油器
针阀落座以后,在压力波动的影响下再次升起 喷油的现象。
危害:
①压力低雾化不良,燃烧不完全,碳 烟增多,易引起喷孔堵塞;
图4-1 空气运动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
(1)空间雾化混合
说明:
喷注着火后,旋转的气流将燃烧产物吹 走,并及时向未燃烧完的油滴提供新鲜 空气,提高空气利用率,加速混合气的 形成和燃烧。
气缸内的涡流运动并非越强越好。涡流 过强,过强会使燃烧产物与相邻的喷注 重叠,从而影响燃烧,同时使进气阻力 加大,充量系数下降。
4.有害的废气成分
NOx是柴油机废气中主要有害成分。其生成 量 应取进决行于时反的应温物度N,2以、及02反、应O进、行N的的浓时度间,长反短。 因此,为降低NOx 生成量,必须降低火焰 高峰温度、缩短空气在高温下停留的时间, 减少过量空气系数等。
6-第六章 柴油机燃烧
第六章柴油机燃烧由于能源短缺和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切,使得内燃机技术工作者对柴油机燃烧、经济性以及排放产生极大的兴趣。
然而,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它的详细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柴油与空气的可燃混合气在燃烧室内若干部位产生自燃,而与此同时,一些其他地方燃油可能仍处于液态。
许多发动机在运行条件下,着火开始而燃油仍在继续向燃烧室内喷射。
此时燃烧室内的燃油同全部喷射油量之比对燃烧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
而燃油在燃烧室内的分布规律对燃烧的组织及其形态、对排放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本章就柴油机燃烧的基本内容及其目前发展做一分析论述。
§ 1 燃料的喷射与蒸发1.1 喷射油束的形态燃料在高压下经喷油器孔口射入燃烧室内,随着时间进展,燃料油束向前伸展和扩张。
为了解喷雾发展过程,人们通过等容模型燃烧室对单个油束的观察,得到有关喷射特性的认识。
1.高压、室温条件下喷射的油束日本学者藤本等人用高压等容模型燃烧室在室温条件下做试验。
燃烧室内压力为p0=0.098~9.91MPa,喷孔直径为0.27mm,喷油量取0.09g,喷油器开启压力p j=33.7MPa。
试验表明,从喷射开始后约0.5ms 至喷射结束时,油束形态有类似模式,如图6-1所示。
一个充分发展的油束,可将其分成各具特征的若干部分。
主流区:位于油束核心部分,单位体积内油滴量多,粒度大,流速大,动量大,为高密度的主流部分。
混流区:燃料油滴数量少,粒度也小,流速低,在油滴间卷吸入大量空气形成浓度减小的混合流域,它处于主流区的周围。
初始部分l s:油束刚离喷口具有较明显的圆锥形部分的长度。
混合部分l c:从初始部分末端至油束边界成湍流状态部分的长度。
穿透部分l p:为l s+l c,即基本保持圆锥形部分的长度。
稀释部分l d:油束的顶端,燃油稀疏部分。
通过观察和测量得知,喷射油束卷吸周围空气进入穿透部分。
而油束顶端在向前伸展中一方面排开周围空气,同时也卷吸进一些空气形成不断增长的逐渐稀薄的可燃混合气。
6单元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和燃烧规律
③控制蒸发速度(油膜蒸发缓和);
3)排气冒黑烟
缓燃期燃油被高温废气包围:高温缺氧→裂解→脱氢 →聚合形成碳烟。 一般在高负荷时发生如汽车加速,爬坡或超载。
减少冒黑烟的措施: ①增大过量空气系数α:改进进气系统ην↑,减少喷 油量降低功率使用。
单元6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课前回顾
问题一:传统汽油机与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方式及着火方式 有什么不同?
汽油机:缸外形成混合气,点燃;柴油机:缸内喷射,压燃。
问题二:为什么传统汽油机采用缸外混合,火花塞点燃式燃 烧,柴油机采用缸内喷射,压燃式燃烧?
燃料的品性决定了混合气的形成方式及着火方式。
蒸发性:汽油>柴油; 发火性(自燃性):柴油>汽油。
1)泵-管-喷嘴系列 (1)直列柱塞泵
高压油管 燃油滤清器 停油电磁阀
回油管 润滑机油管
P7100泵 正时齿轮
4、应用吸振减振材料制造薄板零件,如油底壳、 缸盖罩等。在缸体与油底壳之间、缸盖与缸盖罩 之间采用较“软”的垫片,对振动起到阻尼使用。
5、改进消声器的结构、材料;改进空气滤清器、 冷却风扇等的设计以及适当调节配气相位,以降 低气体动力噪声。
6、遮蔽噪声源,采用对作为主要噪声源的发动机 的局部或整体加隔声罩的方法等。
6-1柴油机燃烧过程
1、混合气形成特点: 3)混合气形成不均匀 ,为了提高经济性总体过量空气系 数>1.2。导致容积利用率低,升功率低(傻大黑粗)。
傻大黑粗
高富帅???
6-1柴油机燃烧过程
2、混合气形成方式: 油膜蒸发混合,燃料大部 分顺气流方向喷到燃烧室 壁面上,形成一层油膜, 油膜受热蒸发,在旋转气 流作用下与空气相混合形 成可燃混合气。
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解读
项目四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学习目标:掌握柴油机两种混合气的形成方式及特点,掌握直接喷射式和分隔式两大类柴油机燃烧室的结构及性能特点;了解柴油机供油系统的组成和喷射过程,掌握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电控柴油喷身系统的组成、分类、电子控制功能,并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对柴油机和汽油机进行比较。
任务一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汽油机工作原理相比,只有一个行程即作功行程中,柴油机由于用的柴油粘度比汽油大、不易蒸发,且自然温度又较汽油低,所以采用的是压缩自燃式点火。
任务二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柴油机燃烧过程非常复杂,为了便于分析和揭示燃烧过程的规律,通常将这一连续的燃烧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着火延迟期(又称为滞燃期)、速燃期、缓燃期和补燃期,如图所示。
(一)着火延迟期从柴油开始喷入气缸起到着火开始为止的这一段时期称为着火延迟期。
着火延迟期内,燃烧室内的混合气进行着物理和化学准备过程。
物理准备过程:燃油的粉碎分散、蒸发汽化和混合。
化学准备过程:混合气的先期化学反应直至开始自燃。
特点:压力没有偏离压缩线。
影响着火延迟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是:喷油时缸内的温度和压力越高,则着火延迟期越短。
柴油的自燃性较好(十六值较高),着火延迟期较短。
燃烧室的形状和壁温等。
喷油提前角:开始喷油到活塞到达上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为喷油提前角。
(二)速燃期速燃期:从开始着火(即压力偏离压缩线)到出现最高压力.特点:压力急剧上升,压力达到最高(有可能达到13MPa以上)一般用压力升高率λp〔kPa/(º)曲轴〕表示压力急剧上升的程度。
式中:△p——速燃期始点和终点的气体压力差(kPa);△θ——速燃期始点和终点相对于上止点的曲轴转角差(CAº)。
特点:(1)压力升高率很高,接近等容燃烧,工作粗暴。
(2)达到最高压力(6~9MPa)。
(3)继续喷油。
压力升高率过大,则柴油机工作粗暴,燃烧噪音大;同时运动零件承受较大的冲击负荷,影响其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压力升高率大,燃烧迅速,柴油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会较好。
柴油机的启动原理
柴油机的启动原理
柴油机的启动原理是通过压缩空气使燃油自燃,从而产生能量驱动发动机工作。
具体而言,柴油机启动的步骤如下:
1. 通过发电机提供电流给起动马达,起动马达将起动齿轮转动。
2. 起动齿轮通过齿轮传动带动曲轴旋转。
3. 曲轴的旋转使活塞上下运动,而柴油机通常采用的是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因此活塞上下运动可分为四个冲程: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4. 在吸气冲程中,活塞向下运动,气阀打开,进气门打开,进气活塞吸入新鲜空气。
5. 在压缩冲程中,进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活塞将空气压缩使其温度升高,达到柴油的着火温度。
6. 在燃烧冲程中,喷油泵喷出少量的柴油到高温高压的压缩空气中,柴油自燃产生爆炸,使活塞向下推动。
7. 在排气冲程中,活塞再次向上运动,气阀打开,排气门打开,排放燃烧产生的废气。
8. 循环4至7步骤,持续运转,使柴油机维持正常工作状态。
通过以上步骤,柴油机实现了起动,能够自动生成动力驱动机器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柴油机的着火过程第一节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理论一.分子运动和碰撞柴油机的着火过程是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化学过程是激烈的热——链化学反应,要进行化学反应,必须经过它们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并且符合碰撞要求才可实现。
燃烧化学反应中分子运动和碰撞的基本理论归纳如下:A.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分子必须相互碰撞。
B.分子的碰撞是杂乱无章的。
C.合适的方向上碰撞才有可能起化学作用。
D.运动能量超过最低能量。
E.最低能量称为活化能。
F.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大。
G.压力与密度越大,碰撞频率越高,反应速度加快。
二.活化络合物理论活化络合物理论(过渡态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行化学反应时候,分子不仅需要相互撞击,还需要适当能量,在适当的方位上撞击,以便获得形成一个不稳定,过度的,瞬态活化络合物。
活化能E就是把初态反应物提高到络合物所需能量。
反应关系表达为:反应物——活化络合物——终产物三.键能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物质内部相邻原子间或离子间产生的相互结合或相互作用的称为化学键。
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几种类型。
正负离子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的化学键为离子键。
物质内部相邻原子或者原子团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称为共价键。
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金属键。
物质起化学变化时,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达到破坏原子间或者离子间所必须吸收的能量,这种能量称为键能。
第二节着火前燃料的物理——化学过程(焰前反应)一。
着火的分类和含义按照火源性质,分为压缩自然和外源点火。
按化学反应性质分为热式着火,链式着火,和热—链式着火。
链式着火通过支链反应而自身积累活性中心并积聚能量。
按着火阶段分,有高温单阶段着火和中低温多阶段着火。
多阶段着火指历经冷焰,蓝焰到热焰的几个阶段着火。
二.着火前的物理过程必须先将反应物质(空气和烃类)能互相充分气相混合,并相互撞击,同时,需要一定的初始能量。
这就需要有进气过程,喷射过程,喷注的破碎和雾化过程,以至形成可燃混合气,并达到足够温度和压力的过程。
这些都是着火前的物理准备过程。
三.着火前的化学准备工作(1)着火的温度条件外源供热,获得热—链反应所必需的能源,是反应物具有足够的活化能以克服烃分子化学键断裂的阻抗。
(2)着火的压力条件压力影响本质上是空气密度,分子运动自由程度大小和碰撞频率对着火的影响。
(3)着火的浓度条件混合气浓度对着火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
可燃混合气的着火只能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进行,超出极限范围,不管温度和压力多高,也难于着火。
第三节柴油机的滞燃期及其影响因素一.滞燃期滞燃期(AB)段:在压缩过程末期,在上止点前A点喷油器针阀开启,向气缸喷入燃料,这时气缸中空气温度高达600℃,远远高于燃料在当时压力下的自燃温度,但燃料并不马上着火,而是稍有滞后,即到B点才开始着火燃烧,压力才开始急剧升高,气体压力曲线开始与纯压缩曲线分离。
从喷油开始(A点)到压力开始急剧升高时(B点)为止,这一段时间称为滞燃期。
在滞燃期内,喷入气缸的燃料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包括燃料的雾化、加热、蒸发、扩散与空气混合等物理准备阶段以及着火前的化学准备阶段。
二.影响滞燃期的因素1.温度对滞燃期的影响处于第一位。
滞燃期分为冷焰诱导期和蓝,热焰诱导期。
冷焰诱导期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温度越低,冷焰诱导期愈长,而且冷焰光越强蓝,热焰诱导期也越长。
2压力对滞燃期的影响。
其他条件相同时,燃烧室内的压力增加,则滞燃期缩短。
压力越大,混合气密度增加,分子平均自由程缩短,反应物分子碰撞频率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3.压缩比对滞燃期的影响。
压缩比增加,使得压缩压力和压缩温度同时增加,对滞燃期双重影响,滞燃期明显缩短。
4.进气温度对滞燃期的影响。
增加进气温度能使压缩终点温度约成正比增加。
滞燃期随进气温度升高而下降。
5.进气压力对滞燃期的影响。
气缸内温度和压力随进气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因而滞燃期缩短。
6.喷油提前角对滞燃期的影响。
喷油提前角对滞燃期的影响是温度,压力和反应物焰前反应时间对滞燃期的综合影响。
滞燃期随喷油提前角的增加而急剧增加。
7.喷油压力对滞燃期的影响。
喷油压力升高,则滞燃期缩短,但是缩短的量不大,因为喷油压力对缸内的温度,压力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较小。
8.转速对滞燃期的影响。
转速n增加后,每个循环缸内漏气和散热的时间减少,因而漏气量和散热量减少,缸内热力状态提高,缩短滞燃期。
9.负荷和循环喷油量的影响。
每循环的喷油量增加和发动机负荷增加后,会使整个压缩过程的热力状态提高,滞燃期会有些下降,但不明显。
10.混合气浓度对滞燃期的影响。
当过量空气系数增大时,缸内混合气浓度变稀,滞燃期增加。
11.喷孔数,喷孔直径,和喷孔总面积对滞燃期的影响。
在同样循环喷油量下,喷孔数目越多,喷孔直径越小,滞燃期缩短。
第五节滞燃期对燃烧过程和柴油机性能的影响滞燃期对燃烧过程和柴油机性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要控制燃烧过程和柴油机的各种性能,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过改变滞燃期来实现。
混合气的形成方式不同,则滞燃期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雾化混合型燃烧的滞燃期对燃烧过程和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最大,而油膜混合型燃烧的滞燃期对燃烧和性能的影响较小。
一,滞燃期对燃烧过程的影响1.滞燃期对最高燃烧压力的影响滞燃期越长,则滞燃期内喷入缸内的油愈多。
着火经历的准备时间越长,以至于气缸内累积起来的,达到可燃程度的燃料量越多。
从而使得在速燃期一爆而起的预混合燃烧的燃油量增多,放热量增加,放热速度和加速度增加,放热峰值加高,最后导致最高燃烧压力和最高燃烧温度随着滞燃期的增加而升高。
2.滞燃期对最大压力升高率的影响最大压力升高率随着滞燃期的延长而迅速增长。
若是着火性能差的燃料,在喷油提前角过大,或进气温度和压力过低时,最大压升率可能超过1MP/CA,这对保证零部件强度来说是不允许的。
3.滞燃期对示功图图形的影响当喷油提前角不同时,即喷油时气缸内的温度和压力不同时,则喷油提前角θ大时,示功图图形大。
最大压力升高率高。
有时甚至发生燃烧压力震荡,如图峰值区域有毛刺即是。
4.滞燃期对放热规律的影响滞燃期较长导致滞燃期内存在的,做好了物理-化学准备的可燃混合气量较多,导致预混合燃烧的放热峰值较高,相应的,其扩散燃烧的放热曲线稍低。
所以,其预混合燃烧放热峰值较低,相应的,其扩散燃烧阶段的放热曲线稍高。
二,滞燃期对平均有效压力和功率的影响各种柴油机有着自己的最佳滞燃期,长于或者短于这个滞燃期时,平均有效压力均降低。
滞燃期过短,最高燃烧压力在上止点前过早出现,从而压缩过程中消耗的负功过大,散热损失增加。
反之,示功图的位置在上止点后过迟出现,燃烧过程推迟。
第七章柴油机的燃烧和放热过程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包括工质的准备过程,工质的流动过程,燃烧的时空条件,燃烧的进程以及燃烧产物的形成排出。
狭义,燃烧始点(着火)至燃烧终点的燃烧进程。
第一节燃烧过程的分段和始终点的确定柴油机燃烧过程中的放热速度(即燃烧速度)是极不均匀的,存在多处折点,因此,根据燃烧进程中的各个特点,科学的进行分段,对正确认识燃烧,无疑是有裨益的。
分段原则是,各段既有确切的物理—数学含义,又能用现代的仪器测量出各段的明显标志,并且符合燃烧进程的各阶段。
一按燃烧速度分段分为滞燃期,速燃期,缓燃期,后燃期,四个阶段。
1滞燃期,从喷油始点到着火始点,称为滞燃期,滞燃期是燃料在气缸内进行物理-化学准备的过程。
2速燃期,从着火始点,到气缸压力最高值所在曲轴转角,称为速燃期。
速燃期特征是在滞燃期内混好的可燃混合气全部急剧烧完。
一般在12~20度曲轴转角。
3缓燃期,是它从最高燃烧压力所在曲轴角位到最高燃烧温度所在角位。
在缓燃期内,燃烧速度比速燃期要低,但仍保持相当的值。
4后燃期,后燃期是从出现最高燃烧温度开始直到燃烧终点。
后燃期内气缸内新鲜空气大为减少,而燃烧产物充满缸内零散的未燃燃油与新鲜空气相遇和反应的条件较差。
燃烧缓慢进行,甚至直到排气开始。
二按燃烧时可燃混合气制备情况分分为滞燃期,预混合燃烧期,扩散燃烧期,后燃期。
主要适用于高速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1滞燃期,从喷油始点到着火始点,称为滞燃期。
2预混合燃烧期的起点是着火点,终点是放热规律图形中两个峰值中间的谷点。
其物理意义是,在滞燃期内和部分预混合燃烧期内已经混合好了的可燃混合气全部烧完,使放热率达到很高的值。
3扩散燃烧期的起点就是预混合燃烧期的终点,其终点可视为整个燃烧的终点。
扩散燃烧期内燃烧的特点是:燃油边蒸发,边混合,边燃烧。
扩散燃烧期对柴油的经济性,排烟,排污至关重要。
第二节燃烧的进程一,焰区的温度及其计算焰区的温度比气缸内的平均温度高得多,该图表明,燃料滴的火焰圈内,近中部区的温度最高,在大气温度下燃烧时为1500~1700°C。
而向外延伸时,火焰温度迅速下降。
这主要与所在部位的混合气浓度有关。
向液滴方向,则浓度过大;向外围方向,则浓度过稀,上述温度场形态上大致也适用于柴油气缸内油滴周围火焰区的温度场形态。
当然,其温度绝对值比此高得多。
第三节放热规律计算及有关参数的确定和误差影响一,传热系数的确定及对放热规律的影响内燃机气缸内燃气向缸体壁面传热主要是对流传热,其次是辐射传热。
辐射传热量大约是燃气向缸壁总传热量的20%~30%。
其中最大值适用于增压强化柴油机。
由于是以对流传热形式来表达整个传热状态,而把油蒸发吸热以及辐射传热放在传热系数中统一考虑,所以传热系数在相当程度上是经验型的。
二,比热容和比热容比的确定及对放热规律的影响比热容是单位物质作单位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
气体的比热容吸热或者放热的具体条件不同而各异。
所以内燃机的燃烧过程中比热容与工质的过程或者状态有关。
三,燃烧室壁温的确定及其对放热规律的影响燃烧室壁温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不同。
不同部位可以相差50~80°。
为了计算方便,视壁温为常数,即取平均壁温。
如果选择的平均壁温高于实际值,则燃气向缸壁的散热量比真实值减少,从而使放热率和放热百分率的计算值偏低。
但是总的来说,影响并不明显。
四,上止点误差对放热规律的影响上止点的精确测定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上止点比真实的上止点加1°CA,即由360°CA移至359°CA,则示功图的正功(膨胀功)增加,同时负功(压缩功)减少。
这就使放热规律曲线和放热百分率曲线明显提°CA高。
反之,如上止点减1°CA,即360°CA改为361°CA,则上述两线明显下降。
上止点误差±1°CA,则放热峰值可差10~15%;放热百分率可相差7~9%。
第四节各种柴油机放热规律图形的比较与分析一,放热规律图形与燃烧系统,供油系统以及混合气形成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后三者又取决于柴油机的缸径,转速,燃烧室型式,增压和强化与否,冲程数以及用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