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前自主预习案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合集下载

【2020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复习)

【2020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复习)

⑨________稳定性
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
比 较
漠生态系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 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⑩____,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⑪____
针对训练 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 正常作用的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 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 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全球性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的类型与主要原因
类型 温室效应
酸雨 臭氧层破坏 水资源短缺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主要原因 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人口增多,水污染严重 植被遭到破坏
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2)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 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实质
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与 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⑤________ 原状
遭到破坏,⑥ ________原状

生态系统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 影响 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
复力稳定性越弱
(1)二者同时存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
联 系
的相对稳定 (2)一般情况下,二者呈⑦________相 关,a为⑧____________稳定性,b为
(2)基础: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③_______ 调节。负反馈调节普遍存在。
(3)特点: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 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④_____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就会迅速丧失,难以恢复原状。

(北京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30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课件

(北京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30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课件

核 心 网络构建 构 要语强记 建
必备知识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① 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 的能力。 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② 自我调节 能力。
3.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2)基础:⑦ 负反馈 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 过⑧ 一定限度 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 难以恢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人均耕地 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2) 自然资源 被大量消耗。 (3) 环境污染 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继续控制 人口增长 。 (2)加大保护 资源和环境 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 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 生态农业 。
7.易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 ) 8.人工林建设和园林景观构建,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和经济 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 √ ) 9.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 ✕ ) 10.我国西北土地沙化非常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 地退化。该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 √ ) 11.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 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系统整体性原理。 ( √ ) 12.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主要对策。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现状:人口 出生率 和 自然增长率 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 了 低生育水平国家 的行列。 (2)前景:人口 基数 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3)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 14.5 亿以内; 21世纪中叶 , 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 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 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 应适时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 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一、实验原理: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
设置如甲瓶所示的广口瓶 4 个,分别向里面放入小鱼 2 条、4 条、6 条、8 条,其余条件与甲瓶相同,然后观察各 瓶中小鱼的存活时间。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1)我国人口特点:已进入 低生育水平 国家的行列,但 由于 人口基数大 ,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探究步骤:将三个广口瓶按图 5-5-2 制作成三个生态缸。
图 5-5-2
探究结论:
(1)以上三个生态瓶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为__甲__瓶,另外两个生 态瓶出现错误的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乙__瓶__未__密封,丙瓶未置于散射光下 _____。 (2) 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的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 丙 , 原因是: 丙__中__生__产__者__不__能__进__行__光_合作用提供 O_2,造成_小__鱼__因__缺__氧__而__死__亡__。 (3) 加入泥沙的目的是_提__供__分_ 解_者__及__为__生__产__者__提__供__无__机__物_。 (4)欲探究消费者个体数量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该如何设 计实验?(写出探究思路即可)。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 稳定
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生产量 <消耗量
加入河泥、沙子
使生态缸中存在分解者并为生产 者提供无机物
一般不用蒸馏水来制作生 态缸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前自主预习案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前自主预习案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前自主预习案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梳理——系统化]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知识点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知识点四保护生物多样性[基能过关——问题化]一、判一判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判断(1)生物多样性高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4)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5)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6)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7)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

(×)(8)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9)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10)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2.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相关判断(1)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4)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5)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相关判断(1)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2)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2023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34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2023届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__生__物__多__样___性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__生__态__农__业____。
考点三 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2.全球性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如:温室效应)
水资源短期 臭氧层破坏
酸雨 土壤荒漠化 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锐减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 干扰 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 适度
超过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

,不应
(避免破坏)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 能量 投入 ,
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 协调

(适当增加组分)
考点二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实验流程 制作生态缸框架
标准:100cmX70cmX50cm
汇 ↓集
池塘、湖泊、海湾(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水体富营养化
导↓ 致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藻类放氧溶解在水体 表层,表层水体氧饱
死 ↓亡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遗
和,阻止大气中的氧 溶入深层水体。
体被好氧细菌分解。
厌氧 ↓ 微生物
水中溶解氧减少
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
鱼类、其他水生生物死亡
海洋中出现赤潮;淡水中出现水华
某生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3.类型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
抵抗类力型稳定性 :生抵态抗系力统稳抵定抗性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恢构复与力功稳能定保性持原状
(不恢受实复损质力害稳)定的保性能持力自。:身生结态构系与统功在能受相到对外稳界定干扰因素的恢破复坏自后身恢结复构到与原功状能的能力。
注意区分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 •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 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设计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设计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内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三、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环境的保护四、具体内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硫等,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所形成反复的循环运动.概念理解:一是物质循环的范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就是说,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质,故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为生物地化循环;二是“物质”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主要是指C、H、O、N、P、S等元素;三是“循环”的含义是指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反复循环运动.(二)碳循环:1.碳循环过程:碳循环不仅是生物圈内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而且循环过程较为简单,但对生命的意义却十分重要.3.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和途径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是二氧化碳.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主要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图解如下:4.说明碳在生物圈中的存在部位和存在形式存在存在形式部位无机CO2、碳酸盐环境生物含碳的有机物群落5.碳在生物群落之间转移的形式和途径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的转移是以含碳有机物(食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转移到分解者体内是通过另一种形式的食物链——腐生链)6.温室效应CO2能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其到达地面以增加地面温度;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上升,再以逆辐射形式射向地面.这种现象如同温室一样,故称为“温室效应”.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各种人为因素造成二氧化碳的平衡受到了干扰,大气中的CO2浓度逐年增加.(当然温室效应的产生还有其他原因,如甲烷等)造成大气二氧化碳增加的因素有:(1)工厂、交通运输、家庭等大量燃烧化石燃料;(2)农业生产上频繁的耕作(使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加强);(3)地球表面光合作用总量下降(森林等绿地面积减少和海洋被污染).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1)保持植被,退耕还林还草;(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3)植树造林,扩大光合作用面积.7.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1)结构上的稳定性(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有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2)功能上的平衡性(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平衡)(3)平衡上的动态性: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自动调节能力大小的决定因素:(1)结构越简单,能力越小,生态平衡越易被破坏(2)结构越复杂,能力越大,生态平衡越易维持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5.制作小生态瓶应该注意的事项(1)必须使小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投放的生物宜小不宜大,能够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投放的生物不宜多,要考虑生产者的生产能力.(3)选作生态瓶的瓶子不宜过大,而且要透明的,便于为生态瓶提供能量.(4)瓶中的水不宜放满,以便瓶中有较多的氧气,瓶口要密封.(5)生态瓶的摆放位置,不要放在强光直射处,应放在有较强散射光的地方,摆放完毕,不应再随意移动它的位置.(6)观察时必须做到定期观察,随时记录.应注意每种生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直到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全部死亡,方能停止观察.(五)生态环境的保护A.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我国的人口现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我国的人口前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是:2005年,人口总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要控制在13.3亿以内;201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接近16亿)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从而基本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B.生态环境问题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直接价值: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六)关于生态农业1.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直辖市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2.生态农业的理论根据: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多级利用,使农业生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典型例题】例1.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右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夏季,a>b+c+eB.秋季,e+f<gC.春季,g=b+e+fD.冬季,d>c+f解析:我国北方的夏季昼长夜短,气温较高,生产者同化作用占优势,生长较快,因此a>b+c+e ;在秋季,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相对增多,动物粪便增多,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稳定,由于气温变低,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变缓、繁殖变慢,因而e+f>g ;在冬季,动物呼吸作用加强以维持体温,即d值增大,而动物可摄入的有机物相对减少,即c值减少,可能的关系是d+f≤c.答案:A例2.下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问题:(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B为.(3)图中D~C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的形式循环.(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的,并进入生物群落随食物链而流动.生物群落中的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但其中一部分碳则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存于地层中.答案:(1)C 生产者(2)二氧化碳消费者分解者(3)光合呼吸分解(4)化石燃料二氧化碳(5)能量流动例3.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替代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因为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如果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就会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用其他食物链来代替这一食物链,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D属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不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原因.答案:D例4.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①下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②该鱼在t3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主要原因是和.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型.④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调节.(2)这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通过和,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此时遇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如果遇到严重污染,将导致大多数植物死亡,使河流内的氧浓度降低,其原因是.解析:(1)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超过这个时间范围,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会下降,直到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单位时间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同时捕食者的数量增多,限制了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负反馈调节.(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动调节能力,能够抵抗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但是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答案:(1)① B ②不再增长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多③增长④负反馈(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植物大量死亡,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需氧型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例5.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个事实说明()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解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B例6.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经济效益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解析:生态农业中应该是能量的多级利用,但应该是提高利用率.答案:C例7.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A.开垦草原,改牧场为农田B.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C.保扩植被,实行适度放牧D.提倡狩猎,扩大放牧数量解析:对生态系统的开发和利用,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范围内进行,才能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题中的开垦草原为农田、大量放牧、大量引入食草动物等都能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答案:C。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2023届高考生物一轮专题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分考点讲解
考法七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相关知识。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 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破碎化改变了物种生存所需的地理环境,生物生存空间锐减, 减少了生物之间的交流,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应合理利用生态系 统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发现更多的潜在价值,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 错误;农业和城镇建设过程需要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保 护的整体性原则,D正确。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 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分考点讲解
考法六 能量流动的过程、计算与应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草动物进入早期,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缺乏 天敌,结合图中曲线可知,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 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结合题图可知,种群数量最终在环境容纳量附近变化,所以a点对应的数量 高于环境容纳量,B错误;植物数量增多,食草动物数量也增多,食草动物数量增多会导致植物数量减 少,此过程为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正确;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种类减少, 进而导致动物种类也减少,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正确。
题型六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分析
【答案】C 【解析】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量不断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也不断增加,A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加,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增强,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 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不断增加,其恢复力稳定性不断减弱,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呼吸消耗 的有机物量不断增加,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D错误。

【人教版】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习题:第九单元_第5讲_生态环境的保护_含解析

【人教版】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习题:第九单元_第5讲_生态环境的保护_含解析

[课时作业]单独成册方便使用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B.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自然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原产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江苏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提高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D.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解析:选项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调节气候的特点属于间接价值。

选项C,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使当地物种多样性降低。

选项D,栖息地受到破坏后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

答案:A2.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B.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潜在的使用价值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D.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解析: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

答案:D3.(2018·河北保定调研)保定护城河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关于此生态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造成此生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B.此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C.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D.在河水中投放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造成水华的原因是水体被污染,水体中氮、磷等元素过多,引起藻类大量繁殖,A项不正确;藻类大量繁殖会造成水体缺氧,许多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B项正确;造成水华的原因是水体中氮、磷含量过多,即水体富营养化,C项正确;水中藻类过多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在水中投入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5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5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第5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纲展示]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两种类型(1)概念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联系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与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污染的湖泊,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提示:这种调节是正反馈调节,因为其使生态系统远离了平衡状态。

(2)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提示:负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的基本调节方式,存在于生物群落中,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3)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4)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提示:森林被破坏后,短时间内不易恢复是由于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5)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2.思考回答(规范表述)(1)与人工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其原因是什么?提示:(1)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

(2)必修3P110“与社会的联系”若对森林采用掠夺式砍伐,会导致什么后果?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可以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的例子吗?提示:恢复过程极其漫长,不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1)结构的相对稳定:体现在各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种间关系的相对稳定。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

可用如图来表示: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说明:(1)正反馈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其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如图甲所示。

(2)负反馈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其结果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如图乙所示。

3.两种稳定性的比较4.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生态系统功能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y值。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作用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1.(2019·临川一中模拟)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D)A.一般情况下,b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a曲线相似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正相关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解析: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A项正确;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与a曲线相似,B项正确;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二者呈正相关,C项正确;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不符合这一模型,D项错误。

高考生物复习 课堂互动探究案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高考生物复习 课堂互动探究案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堂互动探究案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国考5年未考)任务驱动·探究突破任务1 生态系统稳定性两种类型的比较任务2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易错警示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4个易错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食物链数量越多越稳定,若食物链数量相同,再看生产者,生产者多的稳定程度高。

(2)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4)负反馈调节并非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是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任务3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_______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保证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协调。

任务4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完善调节实例①河流②森林(2)由以上图示可以看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________调节,该种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任务5 设计和制作生态缸考向分类·对点落实考向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知识考查1.高考重组,判断正误。

(1)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全国卷Ⅱ,T4D]( )(2)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

[广东卷,T2D](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海南卷,T29]( )(4)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提高了该试验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是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

2020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无答案)

2020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无答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学习目标1、理解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2、生态环境的保护预习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

3、表现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伤害)的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营养结构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反之则越低。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现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前景:①人口特点: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②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2) 被大量消耗。

(3) 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继续控制。

(2)加大保护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5)推进。

三、关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连线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原因①全球气候变化 a.氟利昂使用②臭氧层破坏 b.SO2等的排放③海洋污染 c.CO2的排放④酸雨 d.植被破坏⑤土地荒漠化 e.石油泄露四、保护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 多样性。

(2) 多样性。

(3) 多样性。

2.写出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食用、药用、文学创作: 价值。

(2)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价值。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必修3【课标扫描】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B)。

【知识网络】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基础:负反馈调节组成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高两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提高稳定性的措施①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二、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需求总量的增加。

②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退耕还林、治理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危害: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酸雨、土壤荒漠化(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①概念:生物圈内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②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③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直接价值④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植物繁殖中心等,这一般适用于行将灭绝的物种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考点过关】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1、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A、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B、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D、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例2、近几年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干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1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1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考点一
【即学即练】(2017· 山东临沂期末,28)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除去农田中的害虫,有利于实现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B.杂草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无需除杂草 C.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全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不能等同于生产者 D.一般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
解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普遍存 在于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在食物链“草→蚱蜢→ 青蛙→蛇→鹰”中,青蛙属于次级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能量流动,此外,还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全球环境问题与生物多样 性(知识精讲) 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
消费者数 量过多 无能量输入
解析 甲瓶中主要是因为消费者(植食性小鱼)过多,所以应保持各组分的比例合适,方 能使生态瓶维持较长时间。 答案 A
考点一
1.设计并制作生态缸的要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试 例析)
相关分析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考点一
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生态系统原状难以恢复。
考点一
【对接高考-角度1】(2017· 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试 例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 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 自我调节的能力 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自主预习案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基础梳理——系统化]
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三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知识点四保护生物多样性
[基能过关——问题化]
一、判一判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判断
(1)生物多样性高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3)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
(4)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
(5)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6)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
(7)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

(×)
(8)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
(9)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
(10)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
2.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相关判断
(1)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
(2)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4)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
(5)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
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相关判断
(1)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2)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3)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4)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5)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
(6)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
(7)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
(8)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
二、连一连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与营养结构的关系(连线)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连线)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连线)
三、议一议
1.[必修3 P110“与社会的联系”]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可以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的例子吗?
提示:如农业生产中不断施肥、灌溉、除草及控制病虫害等可以使种植单一农作物的农田保持稳定。

2.[必修 3 P122“图6-5”]生态农场建立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

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
(1)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壤,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人口数量最终急剧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大量死亡。

(3)人口膨胀最后会不会导致地球毁灭?
提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4.下图中图1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图2中甲、乙、丙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Ⅰ、Ⅱ、Ⅲ依次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哪些层面?
提示:Ⅰ反映了同一物种中的差异应为“基因多样性”;Ⅱ反映了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应为“物种多样性”;Ⅲ反映了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关系应为“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在“蒲公英→麻雀→蛇”这条食物链中,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

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什么价值?
提示:直接价值。

(3)图2中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基因多样性?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物种多样性?请说明判断依据。

提示:由A与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推知,二者未产生生殖隔离应属于同一物种,其差异能体现基因多样性;由C与A、B间不能互相交配推知,C与A、B间已产生生殖隔离,
故C为新物种,则C与A、B间的差异反映的是物种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