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方案从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城市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全球化时代的合肥、可持续人居环境营造、城市空间拓展与重构、重要基础设施与开发时序、城市空间形象策划等七个方面对合肥城市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问题的应对与解决进行分析。现将方案要点摘要刊登如下。
一、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给合肥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使合肥市面临严峻的挑战,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合肥市的必然选择。
(一)全球化,WTO和新经济
合肥要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首先要改变地处“半边缘”地理区位的现状,强化与长江三角洲,尤其是上海、南京的区际联系;利用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比较优势,将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和知识流通过不同的“管道”,从核心国家(如日本、美国等)经过长江三角洲尽快导入合肥市区,应从长江三角洲的外围向核心积极靠拢,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二)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竞争
长江下游“T”型结构是合肥发展的依托。综观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在21世纪前20年,将形成以长江流域崛起为标志的新的区域经济格局。长江作为国家生产力布局的一级轴线,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使东西南北经济形成一体。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依靠经济发展迅速的长江下游地区的“T”型结构的顶点,拥有许多发展机遇。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的带动
合肥是距离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最近的省会城市,连绵区的发展无疑对合肥市产生影响。近年来,长江三角洲除继续保持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外,城市发展也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一批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投资环境优越的城市群。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向巨型大都市连绵区发展。随着合肥到芜湖高速公路,宁西铁路的陆续通车,将进一步缩短合肥与上海、南京的距离,使合肥尽快融入其中,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四)南京大都市区的合作与竞争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市区为中心,其范围包括周边100公里左右的地区。随着宁合高速公路和合芜高速开通,合肥与周边主要城市的联络都在2小时以内,宁西铁路已经在建,合肥有望成为长江三角洲、上海与西北地区联系的门户和节点。合肥与南京联系的便捷,意味着区域资源和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和知识等)的流动更加容易,争夺更加激烈。如果合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加快自身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失将更为严重。事实上,随着南京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出口商品集装箱、航空客运市场,文化、医疗卫生等消费市场都不同程度地被周边城市夺走,苏皖六城市打造的“南京都市圈”必然造成对合肥传统经济腹地的挤压。
(五)合肥城市发展优势
从全国城市发展现状看,合肥市已跻身于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已成为安徽全省的公路交通中心,随着“312”国道和“206”国道在合肥交汇,合宁、合芜等高速公路,合铜、合宣高等级公路的兴建,宁西铁路的建设,合肥还将成为三条国家重点干
线铁路的交汇点和辐射五个方向的大型铁路枢纽。合肥机场也有直接国内大中城市20余条航线和直达香港的航班。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合肥将成为西电、西气、西油东送管线的必经之地,同时也将成为沪、苏、浙商品西输,生产要素东流的集散地,一个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域交通枢纽将很快建成。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数、各类科技人员数、平均每百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每千人中具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人数等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合肥还是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生态环境优越,具有上佳的人居环境。
(六)城市发展障碍
整体实力不强。合肥尽管 50年来发展很快,但与其它历史悠久的省会城市相比,在23个省会城市中(除人口少的藏、青、宁、内蒙古等外)综合实力最弱。在南京经济区19个城市中,市区GDP总量居第3位,人均GDP却列第10位。从长江产业带看,若以整个市辖区比较,合肥GDP总量、人均GDP分列第22位和23位,尤其人均GDP只相当于长江产业带各城市平均水平的60%左右。合肥的人口、土地面积与南京、苏州相当,GDP仅及它们的1/3-1/5,人均GDP为1/3-1/4,机场客运量仅及南京的1/9左右。
产业层次偏低。合肥市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按GDP三次产业构成为14.8:46.5:38.7,按就业三次产业构成是51.4:21.3:27.3,这在省会城市中明显偏高。合肥工业结构的轻重工业比为39:61,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工业占52.2%,绝大部分属初加工;重工业采掘业和原料工业占40%。除机械工业外,大部分加工程度较低。
城乡差距较大。合肥在50年发展历程中,明显地表现出城市地区发展迅速,郊区发展缓慢。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也呈扩大之势。1990年以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都在1:3,1994年上升为1:3.83。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73元,与全省平均水平1863元相近。现代化大城市同落后农村并存,“省会大城市带国家级贫困县”,城乡差距大,城乡矛盾突出。
行政资源分割。合肥城市发展迅速,产业、资金、技术、人口的高度集聚,加剧了城市内部的地区差异。由于合肥市与下辖县区之间由于经济实力差异和利益主体的不同,在开发和管理方面,按行政区权限下放,实施分权发展,导致各辖区县的发展各自为政,存在明显的分离趋势,尤其市区之间、市区与辖县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竞争关系,从而形成市与辖区县的发展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表现为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不协调。
城市开发分散。合肥市自90年代以来陆续建设了多个开发区,目前已成为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和外资集中区域。从全市范围看,众多开发区呈分散分布之势,无论是开发面积、工业总产值还是吸引投资额均较小,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二.城市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安徽为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在以合肥为中心,由南京-徐州-开封-郑州-武汉-黄石-南昌等大城市包围的区域内,还没有形成特大城市。从安徽省来看,合肥市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其在安徽省内的地位比较明显,具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潜力。合肥的发展只有高起点、大规模,才能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城市发展的目标是:2010年GDP 总值过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