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通信、计算机应用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合从事现代电子、通信、仪器仪表、家电、计算机应用、控制、网络通信等众多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生产、管理、开发、研制、经营和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数学、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测量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等方面的严格训练;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手段;具备现代电子信息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本学科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

2.系统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可运用计算机做辅助分析、辅助设计、能分析和设计智能化的产品。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现代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概率与数理统计、工程数学?(复变函数)。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四年制本科。

学生毕业应达到最低总学分为160学分。

其中综合教育平台55学分,文理基础平台(数理模块)21学分,专业课平台84学分。

理学学士项教学生产劳动机动假共备目学军事训练教育实专业实毕业论期时间期计注上课考试社会调查习习文迟入学不足 1 16 1.5 一 4 1 10 52 学时自加补 2 18 1.53 18 1.5 二 2 1 10 524 18 1.55 18 1.5 三 2 1 10 526 18 1.57 18 1.5四 2 3 10 528 10 6共计 126 11.5 8 10 6 10 6 40 208总学时课程公共核心课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通识课类别公共专业合计学时数 1000 576 324 459 324 450 1000 2133 3133% 31.92 18.38 10.34 14.65 10.34 14.36 34.43 65.57 100 学分数 55.5 28 17 22 17 21 55.5 105 160.5 学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公共课 14 178+2 12 2 2 2 通识课 14 11 专业课 5 16 14 22 17 19 周学时 28 33 26 26 2419 21(一) 综合教育平台(55学分)1、公共教育模块(47学分)课考核课程开设总学时备程方式开设周开设课程名称学分类学时学期合课堂研讨与考考编号注别计教学实践试查 091930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48 48 3 1 3 ?091810 形势与政策? 16 1 1 0.5采取专题辅091811 形势与政策? 16 1 2 0.5导,电视讲091812 形势与政策? 16 1 3 0.5 ? 座等形式,091813 形势与政策? 16 1 4 0.5 学校统每学期开设一安排 091814 形势与政策? 16 1 5 0.5 ? 16周,不计091815 形势与政策? 16 1 6 0.5 学时,四年091816 形势与政策? 16 1 7 0.5 ? 均开设。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适应性和动手能力较强,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应用、维护和销售的高等应用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是一个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号的产生、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技术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一般方法;具备分析和维护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设计、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达到我校规定的四级外语水平;正确使用普通话。

(3)具有较好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具有健康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5)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专业主干课程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主干课程:模块1 物理系列课程:大学物理;模块2 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ATLAB程序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等;模块3 信息处理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等。

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是当今世界的重要产业和基础设施,随着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全面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1.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类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2.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开展科学研究和开发创新性产品;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可以担任管理和决策职务。

二、人才培养模式1.课程教学为主课程教学是培养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的基础,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教学内容符合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紧扣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

2. 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是培养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校应建立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置1.电子学课程电子学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核心基础学科,它涉及电子元器件、电路、系统、信号与系统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设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相关知识。

2. 模电课程模拟电路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学生需要掌握运算放大器、滤波器、功率放大器等设计和调试方法,以及常用的电路分析工具。

3. 数字电路课程数字信号是现代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重要领域之一,学生需要掌握数字系统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硬件描述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新型电子产品设计需求。

4.通信原理课程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重要理论,学生需要掌握基本通信理论、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原理等知识,以便更好地研发高性能的通信产品。

5.信号处理课程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必修的重要课程,学生需要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算法和应用、图像处理、语音处理,以及音频信号、视频信号等处理技术,为他们未来的制定电子产品方案打下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计算机控制术 大型 PLC
小计 Linux 基础 嵌入式系统项目
开发 小计 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 劳动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 小计
总 学
其中
理实 论践
技 能 考
考 核 方
学 分
时 学 学 核式数
时时
64 32 32 √ 试 4
建议开设时间及周学时数 一二 三四 五 六
4
24 32 560
00
35
12 16 7
. 专业资料 .
..
..
..
专业方向课( A:计算机控 制技术、大型 PLC等)、专 业方向课( B:Linux 基础、 嵌入式系统项目开发)等。
. 专业资料 .
..
..
..
表 4: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


课程

模块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其中
建议开设时间及周学时数
总 学 时
理 论 学
实 践 学
16 12 4
查1
1
小计
416 276 140
26 9 9 6 1
选修课
64
4
02021 计算机应用基础*
64 16 48 √ 试 4 4
02015 C语言程序设计*
64 32 32 √ 试 4 4
02042 高等数学 (1)
64 64 0
试4
4

02043 高等数学 (2)
64 64 0
查4
4

业 02073 电路分析 *
基础、嵌入式系统项目开
发)等。
( 1)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公共选修课(文科类、理

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导言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满足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专业背景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电子、通信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就业机会。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基础、控制系统、通信技术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专业课程设置基础课程- 数学- 物理-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专业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 嵌入式系统设计- 通信原理与应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 数据结构与算法- 网络与通信技术-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课程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 电子电路实验-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 电子产品设计实践- 软件开发实践- 项目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 课堂教学:通过讲授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专业素养。

-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项目实训: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 专业实:安排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使其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融入职业生涯。

评价和考核为了科学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专业能力,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价和考核方式,包括:-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

- 实验报告:对学生在实验环节中的表现和报告撰写进行评价。

- 项目成果:评估学生参与项目实训的成果和表现。

- 综合考试:通过综合考试来评估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水平。

结束语中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电子信息行业的需求。

我们将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出高素质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及信息

人才培养方案=电子及信息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录一、专业名称 (1)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1)三、招生对象 (1)四、标准学制 (1)五、职业目标 (1)六、就业岗位 (1)七、职业能力 (2)八、人才规格 (5)九、专业培养目标 (6)十、毕业资格与要求 (6)(一)学分 (6)(二)计算机能力要求 (6)(三)外语能力要求 (6)(四)职业资格证书 (6)十一、课程体系设计 (6)十二、专业主干课程描述 (8)十三、基本实训条件 (18)十四、师资要求 (19)(一)校内专任教师要求 (19)(二)企业兼职教师要求 (19)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电子与信息技术,设有两个专业方向: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应用。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职业高中三、招生对象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四、标准学制三年五、职业目标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面向深圳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和终端维修等为核心,将职业目标定位于岗位群的中低级职位,培养具有一点专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六、就业岗位表1就业行业与就业岗位七、职业能力表2典型工作岗位及其素质、能力要求八、人才规格对所有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关联的素质与能力集合,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的品质,敬业、合作和创新精神◆具有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具有承受挫折与面对挑战的素质(2)基础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规范地撰写基本的公文,能用专业术语编写技术文件、整理及撰写测试记录◆具有组织、计划、总结的能力(3)电路分析与实践◆掌握基本的电路与电工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的电工工具与仪表,具有安全意识,熟悉操作规程◆了解各种电子元件性能与参数,掌握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电子仪器,了解焊接工艺,能安装、调试基本的电子电路◆会阅读电子产品的整机线路图,能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4)单片机应用◆熟悉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功能、有关概念及指令系统,掌握单片机编程的一般方法,能熟练使用单片机编程软件,能用单片机实现典型应用电路的控制项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是指研究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建立和应用信息系统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的加速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了培养更多的合格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具备坚实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基础,能够熟练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

2.具备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有国际化眼光和思维,能够适应国际化工程实践和国际化合作。

3.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的研究、设计、实现和管理中发挥创新作用。

4.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的进行电子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并能够组织和管理多人、多领域的工程项目。

5.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崇高的工程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处理器技术、EDA技术等。

2.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

3.电子信息工程综合课程:包括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系统、控制理论等。

4.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人工智能、光电工程、无线通信工程等。

5.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工程实践、书面报告、毕业设计、实习等。

三、教学方法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同时,应该引导学生注重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如下:1.理论讲授: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电子与信息技术(高职升学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与信息技术(高职升学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与信息技术(高职升学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电子与信息技术(091200)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修业年限3年四、职业面向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文化基础课教育,突出高职高考升学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英语交际与应用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规格1、达到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的知识水平。

2、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3、具有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

5、毕业时应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英语等级证书,并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以及拓展练习。

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和实习实训。

1、专业核心课2、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多学期、分阶段安排学生学习。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一)基本要求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和实训),实行学分制,原则上一般以18学时计1学分,入学教育(军训)、校外实习、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三年制毕业总学分为175学分(含军训1分)。

(二)教学进程安排表(见附录)八、实施保障(一)师资队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兰州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兰州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兰州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

1980年,无线电物理专业从兰州大学物理系分离出来,与当时新成立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一起,共同组成兰州大学无线电物理计算机科学系。

1986年,两个专业分离,分别组建了兰州大学电子与信息科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

其中,电子与信息科学系设有无线电物理和无线电电子学(1987年改称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两个专业。

1998年,无线电物理和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两专业合并,于1999年正式招生。

2000年,以电子与信息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计算中心为基础,成立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规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属学科门类为工学(08),一级学科为电子信息类(0807),本专业的专业代码为080714T,其中T代表特设专业,可授予工学或理学学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为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能够从事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渗透发展进行研究、开发与服务打下基础。

本专业包括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两项内容,内容涉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三大知识板块,涉及现代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及自动控制等四个专业特色方向。

除要求掌握数理基础、政治及外语等知识外,主要专业课程有:C 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开发、可编程逻辑器件与VHDL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微波技术、光电子技术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和相关基础与专业实验及其他选修课程等。

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同时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为今后从事应用研究或实际工作,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打下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旨在制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项目实训,培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电子信息工程人才。

二、培养目标1.基础知识: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专业技能: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技能,包括电路设计与调试、模拟信号处理、通信系统设计与调试等方面的技能。

3.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4.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课程、科研实践和项目实训,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问题解决能力。

5.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在项目组中有效地与其他成员合作完成团队任务。

三、培养方案1.基础课程:(1)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2)物理基础:大学物理等。

(3)电子信息工程基础: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

(4)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原理、C语言等。

2.专业课程:(1)电路与信号处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2)通信工程: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光纤通信等。

(3)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等。

(4)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

3.实践课程:(1)实验课程:电子电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等。

(2)科研实践:参与电子信息工程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项目实训:组织学生参与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实训,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概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它涉及到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制定了以下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三、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2、能力要求:具备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和维修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四、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等。

2、专业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络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3、实践课程: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设计竞赛、生产实习等。

4、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规划,提供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选修课程。

五、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质量监控1、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

2、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建立毕业设计选题审查制度、答辩制度等,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3、就业情况监控: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制度,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社会评价,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七、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中职与高职(专科)对口人才一体化培养方案一、招收对象及学制1。

招生对象:面向全市2015年应届初中毕业生2。

学制:五年制二、培养目标:面向电子信息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社会公德、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胜任电子产品的组装、检测、生产工艺及流程、维修、技术咨询与服务、懂得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对智能设备能够进行信息控制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三、培养规格1。

职业素养(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

(2)具备良好的诚信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3)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4)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专业知识(1)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一定的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2)掌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3)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中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基本知识;(4)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具体应用;(5)掌握典型电子产品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技术和工艺;(6)掌握家用电气的基本原理,会选购和使用常用的家电产品.3.专业技能(1)具备较扎实的焊接、装配、调试能力(2)熟悉家用电器的基本原理,分析相关故障、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3)具备相关电子元器件和家用电器零配件的检测能力、选购能力(4)具备电子电器设备经营中的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工作能力(5)具有一定的智能控制技能,熟悉电气、PLC知识和应用技(6)具有简单控制程序的编写能力(7)具备较扎实的焊接、装配、调试能力(8)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组织和管理的能四、课程结构课五、课程设置及要求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针对培养具备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

它依托于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涉及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领域。

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

2.培养具备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进行创新研究的人才。

3.培养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

2.专业课程:包括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3.工程实践: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项目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法:1.知识讲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例分析、案例研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实验实践:开设电子电路实验、通信工程实践等实验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意识。

3.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程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导师制度:建立专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研究方向上的规划,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指导。

四、培养环境:1.实验室设施:建设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2.项目平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平台,与社会环境进行衔接。

3.学习资源:建设学习资源库,为学生提供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的书籍、论文等学习资料。

五、评价体系:1.考试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

2.实验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成果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

第03篇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第03篇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第3篇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3.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标志的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愈来愈重要。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的形态、经济增长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革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电子信息学科具有知识更新快、应用范围广、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的特点,电子信息领域各专业学科正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且不断地生长出新的学科结合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了解其发展教育的历程是非常必要的。

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先后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2次修订。

在1989年,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着手第一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并于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

在这次专业目录的修订中,新设立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涵盖了原专业目录中的电子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基本内容。

在旧的专业目录中,与这些专业有关的内容如表3.1-1所示。

这次专业目录的修订,拓宽了电子信息的专业口径,增强了专业适应性,为加强电子信息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专业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了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部于1997年开始第2次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全面的的修订。

这次修订工作历时一年零三个月,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工作原则,将各专业按学科进行划分,其中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改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归属于电气信息类专业,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代码:091200所属学校:修订时间:目录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3)二、入学要求 (3)三、修业年限 (3)四、职业面向 (3)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3)(一)培养目标 (3)(二)培养规格 (4)六、课程设置 (5)(一)公共基础课 (6)(二)专业(技能)课 (6)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9)(一)基本要求 (9)(二)教学安排建议 (9)八、实施保障 (11)(一) 师资队伍 (11)(二)教学实施 (12)(三)教学资源 (13)(四)教学方法 (14)(五)学习评价 (15)(六)质量管理 (16)九、毕业要求 (17)十、附录 (17)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电子与信息技术(091200)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3年四、职业面向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面向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智能产业的制造、服务类企业,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电子产品分析测试、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电子产品组装、维护、维修和制造能力;电子电路装调与应用能力,能顺利地进入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相应岗位就业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1、职业素养(1)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能遵纪守法,有事业心和责任感;(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匠心精神,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3)善于与人交流合作,讲诚信,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4)具有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质量规范意识;(5)具有一定的自我心理调整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6)具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专业知识和技能(1)掌握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掌握程序设计相关知识和技能;(3)掌握传感器技术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4)掌握电路硬件设计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5)掌握电路仿真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6)掌握单片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7)掌握电子测量仪器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8)掌握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

专业(技能)方向1(1)具备电子产品的装配焊接技能;(2)具备电子产品的维修及维护技能;(3)具备电子产品的整机调试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2(1)具备电子产品数据采集的技能;(2)具备电子产品的硬件设计技能;(3)具备电子产品的基本软件的调试技能。

专业(技能)方向3(1)具备智能家居的安装技能;(2)具备智能家居的维修及维护技能;(3)具备电子电路的搭建技能;(4)具备技术资料整理归档能力。

3、方法能力(1)能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2)具有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以及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3)具有全局思维与系统思维、整体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4)具有决策、迁移能力;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

六、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公共基础课(二)专业(技能)课1、专业基础课2、专业(职业)能力课3、专业(职业)拓展课4、综合实训本专业将开展电工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绘图、智能家居按照与维护、单片机编程、数据采集与模块搭建、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训。

5、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学生专业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实习。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一)基本要求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学时,顶岗实习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合l学时)安排,3年总学时数为3400学时。

课程开设顺序和周学时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8%,允许根据行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62%,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问,行业企业认知实习应安排在第一学年。

课程设置中应设选修课,其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l0%。

(三)教学安排建议八、实施保障(一)师资队伍坚持以人为本,把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素质为主要特征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团队所有老师均需参加国家级师资培训,教师利用假期进企业实践,具备工厂工作经验,打造一支专业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专兼职结合、双师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在师资的培训发展上着眼于两大方面,一是实践经验导向:即要给教师创造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实施教师企业实习计划,更新信息、理念,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国际化导向:即要给教师创造拓宽视野、跟上国际企业发展步伐的机会,要给教师创造与国际同行交流、教学科研水平与国际对接的机会。

1、安排专业教师到本地电子企业等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实践。

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能力,学校每学期安排教学轮空,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锻炼,并经常性地带着专业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到企业中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研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校本专业有关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研讨,着重研究探讨如何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学校要求专业理论教师必须深入学生见实习等实践第一线进行指导,基础文化课教师利用学生见实习之际深入行业进行调研等方法,促进各科教师了解行业、增强职业素养训练意识,促使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

3、积极开展产学研开发。

学校根据专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设法创造机会,促成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专业教育和实训企业的建设,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学校教师团队与企业人员一起研究和开发系统的教学实训基地,自主研发电子实训产品,在节约实训资金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

与此同时,在与有关企业、教研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兼职外聘教师人才库,形成稳定、高效、高水平的外聘兼职教师队伍。

4、扎实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学校系统规划校本教学研究活动,采取聘请专家来校进行课改理论指导、行业专家(技能大师)进行实践经验交流、本校教师定期举行专题沙龙研讨等形式,推动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5、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应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本行业实践,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主动投入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实践要求。

6、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技能与理论的学习。

选派专业骨干参加电子专业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邀请技能大师来校对本专业教学团队进行培训,强化专业意识;聘请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并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专业名师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加强专业融合;优化学历结构,积极支持专业教师获得技师、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等证书,积极推进教师“读硕计划”的实施。

(二)教学实施1、教学要求(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教学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强调理论—实践-多媒体一体化教学,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实训课学时占总课时的50%。

专业技能课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创新课堂教学。

(3)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计划总学时共 3400学时,课程共分为7个课程模块。

2、教学管理教学管理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

教学管理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合理调配教师、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

(四)教学资源1、打破学科型课程结构,建立职业化课程结构。

用必修课( 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构建课程体系,即建立符合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课程体系。

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目的在于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其中公共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必修课(应划分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重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通用的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劳动和匠心精神。

选修课应该在行业工作岗位细分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以模块化的形式来精心设课,重在深化和拓展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

2、在广泛的行业调研基础上,依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设置课程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在积极深入企业开展广泛的行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与电子行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的广泛交流,分析和调研本行业职业岗位,及职业岗位群,明确各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确定行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依此来开发和设计专业课程。

3、重视实习和实训课程设置,构建实践教学的完整体系。

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应该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设置实践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同时明确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写实践课程的实训指导书、实习实训教案、规定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

4、自主研发产品,打造专业品牌效应。

鼓励本专业教师团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打造本校专业特色,提升区域乃至全省专业品牌效应,进一步完善自主研发的电子实训产品,制作自己特色PCB 板和实训电路,将新型产品积极应用与专业实训教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