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管理

合集下载

从历史看管理1

从历史看管理1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创建部落文化需要的管理技能

如果你想创建这种以凝聚力为特征的部落文化, 也许应该准备好下面的管理技能:
团队管理
团队管理的16个要点
人际关系管理
人际关系管理的15个要点
个人发展管理
个人发展管理的16个要点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商场鏖战有如春秋五霸 企业并购恰似战国七雄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危机时代的组织变革

过去20年里,三种最常见 的组织变革方法分别是:

全面质量管理法; 减小规模法; 流程再造法。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法的失败——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只有强有力的组织文化,才能支持企业正确地制定和有 效地完成它的战略目标。 已经有许多学者发现,组织文化对于员工的士气、责任 感、生产力、健康的体魄和情绪、以及长期的工作效率 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企业往往会因为员工忠诚度的降低,不得不增加培训、 福利、奖金和人事变化等方面的支出。

如果你想创建这种以创造力为特征的歌手 文化,也许应该准备好下面的管理技能: 建立创新机制
建立创新机制的18个要点
制订组织愿景
制订组织愿景的15个要点
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之道
可持续发展的16个要点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中国管理学界的文化学派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一说到管理,很容易联想到企业管理。

其实,有人类就有由人结成的组织,有组织就有管理。

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管理。

作为不同的组织,它们的管理自然有自己的特色。

但作为管理,不同组织的管理必然有共性。

这些共性就是管理中最基本的共同规律。

前不久去世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把管理学定义为一门和医学、工程学一样的实用学科,它的中心不是知识和逻辑推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判断它的最高权威标准是成果。

这说明,学习管理不是去背记那几个并不复杂的条条,而是学会在不同具体条件下的应用。

管理学博士如果连自己的家也管理不好,管理学恐怕是白学了。

管理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沙盘上打战。

但是,这并不否认学习书本的重要性。

人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纸上谈谈兵,沙盘上打打战也是必要的。

管理是复杂的,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跨学科去学习,去读书。

在这各种学科中,历史当然是缺不了的。

这正是许倬云先生《从历史看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的意义所在。

许倬云先生是极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但他并不拘泥于史学家的考据和介绍,而是从历史中去思考管理和其他问题。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有哪些成功的管理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是一份极为丰富的遗产。

可惜到现在为止,从管理的角度来总结这一份遗产的并不多。

这正是许先生《从历史看管理》的珍贵之处。

许先生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演变总结出,任何组织,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是一个系统。

一个系统内包括了不同单位,要使这个系统协调一致并有效率,就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在战略层次上如何处理各个单位之间,尤其是总部和下属分部之间的关系,这是组织架构问题。

二是用什么方式来实现上层对下层的控制、执行和监督。

三是如何用人,选用什么人去执行各种不同管理职能。

中国历史上的组织架构分多种,各有不同的现在对应模式。

其中包括:一是封建制度,它相当于现代麦当劳之类的连锁网络模式,这是一种系统内各单位的松弛型联系。

二是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度,相当于今天的树型网络,即总部下面有不独立的分公司。

从历史看管理

从历史看管理

从历史看管理:组织的系统设计及演进“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最重要启示是,必须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时至今日,企业组织首先是一个系统应该不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了,然而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企业管理者常在各种决策及执行的过程中忘记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导致企业遭受挫折和失败是屡见不鲜的事实。

系统有大有小,小至一个部门、团队,大至一个社会、国家,都是系统。

从历史的角度说,许倬云教授在其《从历史看管理》一书中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国人对系统管理的经验最为丰富,因为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相对完整地记录了两千多年的系统演进历史,中国人两千年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一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如果我们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系统,就必须首先搞清楚与系统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特征。

首先,任何系统都是由人设计的,也是由人来管理的,系统的设计思想来自于设计者的价值观;其次,系统不是静态的、静止不动的,而是永远处于变动之中,直至系统崩溃;其三,因为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系统永远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也正是系统演进的动力所在;其四,系统都会逐渐膨胀和老化,作为系统管理者,唯一能做的就是预测系统演进的方向,不断对系统做出修正和调整,如许教授所云,“推迟系统的崩溃,为新的创造赢得时间。

”其五,大系统之中包含着小系统,而无论大小,所有的组织系统都由人构成,于是产生了领导、决策、授权、执行、协同等机制,系统的健康运行依赖于这些机制,系统的最终崩溃与否同样取决于这些机制是否能够随着系统的运行不断进行自我修正。

我们试着按照许倬云先生的视角,从中国皇朝系统的历史演进来分析一下组织系统的架构设计、管理体制和自我调节。

组织系统的架构设计:文化决定系统基因组织系统在设计之初的架构往往就决定了它后来的结局。

中国皇朝历史上,唐朝和明朝是两个典型案例。

唐朝系统设计师李世民在设计其系统架构时,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对其起家所依靠的关陇集团、山东集团和江南文士三支力量继续给予充分信任,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调控,保持三方的平衡;第二,在政府组织形式上采取分权制衡的原则。

历史上的管理智慧

历史上的管理智慧

历史上的管理智慧管理智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领域和方面。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重要的管理智慧被积累和总结,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上的管理智慧,展示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孔子的管理智慧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管理智慧体现在他对领导和治理的思考中。

首先,孔子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即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和引导民众。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正直、宽厚、谦虚的榜样,以赢得民众的尊敬和信任。

其次,孔子提出“各尽其才”的观点,主张根据个人的才能和特长来安排工作,使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达到最大的效益。

这一思想对于组织的人才管理和激发潜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策略亚历山大大帝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君主,他的征战策略被誉为古代军事管理的经典之一。

亚历山大注重组织和指挥能力的培养,他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使士兵能够快速接受命令并执行。

此外,亚历山大注重与士兵的沟通和互动,他经常亲临前线,与士兵共进退,赢得了士兵的忠诚和战斗力。

他还注重对敌情的分析和军事情报的收集,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亚历山大的征战策略强调组织、指挥和决策的重要性,对后世的军事管理和领导者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泰勒的科学管理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美国著名的工业工程师和管理学家,他被誉为现代科学管理的奠基人之一。

泰勒提出了许多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分为二”的原则。

他认为管理过程可以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个部分,需要分别进行科学管理。

泰勒主张通过研究工作过程,确定最佳的工作方法和标准化操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他还提出了时间和运动研究,通过分析工作步骤和时间分配,优化工作流程。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于组织的工作设计和流程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福特的流水线生产亨利·福特是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先驱者,他的流水线生产方法对于现代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看管理

从历史看管理

从历史看管理课程描述管理问题可以说自古就有。

有人群的地方,就需要协调、组织、领导、控制,就存在管理问题。

由此看来,管理没有新问题,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所以,管理既需要一般原理的指导,也需要具体经验的积累;既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管理方式创新,又需要超越时空、历史经验的相互借鉴和启发。

缘此,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投向时空。

历史,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又饱含深意的图景。

当我们站在时间轴上今天的位置回头看过去时,会发现,很多今天的管理问题,或相似的问题,我们的先辈也曾困惑过,思考过,有些迎刃而解,有些留给后人成谜。

全球化的今天,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管理中面对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

历史上的经验或许不能为我们所照搬照抄,最终的选择和判断仍然依靠我们自己,但历史的价值就在于用先贤圣哲的智慧,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灵感和启发。

它不能提供固定明确的答案,却是我们分析面对新问题、创造管理新方式的肥沃土壤。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社会,失去历史经验和知识的支撑,你就失去了一件卓越无比的武器。

让我们走进历史,通过磅礴的历史画面和鲜活的历史人物,去挖掘那无尽的历史宝藏。

课程收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更是一部浩浩荡荡、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史诗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瑰宝。

本次“从历史看管理”讲座,绝非简单重温历史和国学,而是通过聆听专家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解读及与专家的探讨,从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长期发展需要出发,深度剖析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经典案例,共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渊源,汲取其精华,触动深层次思维,探索中国企业发展的独有蹊径,提升中国企业家人生领悟之道。

课程内容模块一开篇:为什么要学历史模块二铸造信仰篇:西方文明的管理之源模块三古今之变篇:中国社会的管理之本模块四谁主沉浮篇:帝王将相的管理之术模块五运筹帷幄篇:“商场如战场”的管理之策模块六千年传承篇:国学经典中的管理之道模块七结篇:以史为鉴,和合之道。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很荣幸能够读到《从历史看管理》这本书,通过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发展的历史演变。

首先,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案例向读者展示了管理的重要性。

从古代中国的军队管理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再到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这些案例让我意识到管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力,让组织更加有序和稳定。

只有良好的管理才能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持续的发展。

其次,本书通过对管理发展历史的梳理,向读者展示了管理理论的不断演变和进步。

从古代的管理哲学到现代管理理论的诞生,每一次管理理论的革新都对管理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管理学家们通过对实践的不断观察和总结,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管理模型和概念。

这些理论和模型为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帮助组织找到合适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最后,本书还对未来的管理趋势进行了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兴的互联网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给组织带来了新的管理需求,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

未来的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追求高效的组织运作和企业绩效。

通过读《从历史看管理》,我对管理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管理学的著作,更是一本
通俗易懂的历史读物,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提高了我对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管理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为组织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后感】《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读后感】《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读后感】《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从历史看管理》是一本由斯托尔茨(H. J. Stolz)编写的图书,它通过对管理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管理理论。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管理的本质和历史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首先将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管理的重要性。

它提醒了我,管理并不仅仅是指组织和分配资源,更是一门艺术和科学,需要管理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组织的目标,并使组织整体性能得到提高。

然后,书中对管理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它从古代管理到现代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分析了各个时期的管理思想和理论。

古代管理思想通常集中在治理和指导方面,强调领导者的权力和德行。

而现代管理则强调科学化管理,注重组织和流程的优化。

书中还对管理领域的主要理论进行了介绍。

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它提出了劳动分工和时间研究的重要性,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中还介绍了魏伯的理性化管理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管理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一些管理的实践技巧。

为了有效地管理组织,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书中提到了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和决策能力等。

书中还强调了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

我认为《从历史看管理》是一本十分有价值的图书。

它通过对管理的本质和历史的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管理理论。

无论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还是对管理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素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从历史看管理》是一本以历史为背景,探讨管理的书籍。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管理
从来不是一门新的学科,它拥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智慧。

这本书从古代的管理思想开始,以经典的管理学家和历史事件为例,逐步揭示了管理
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从埃及法老时代的集权管理到现代企业的民主管理,
管理思想不断进化,不断适应时代的变革和需求。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领导力的讨论。

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各种领导人,作者总结
了成功领导力的关键要素: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沟通和激发团队的能力。

在历史中,很多领导者因为具备这些品质而获得了成功,并将其应用于管理实践中。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不同管理学派和方法论的发展,例如科学管理、行政管理、人际
关系学派等。

每一种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都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了解这些管理学派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和方法,更是一门学科和艺术。

管理需要深
入了解人性、社会和组织的运作规律,同时还需要不断反思和创新。

历史告诉我们,
管理的形式永远在变化,而成功的管理者则是那些不停学习、适应和创新的人。

综上所述,读完《从历史看管理》让我对管理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管理是一个博
大精深的领域,通过学习历史和了解各种管理思想,我们可以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
管理能力。

这本书是我在管理学习道路上的重要启蒙,我相信它对于管理学习者和从
业者都是一本难得的珍贵之作。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抱歉,由于我是一个AI助手,无法直接读取和理解文件。

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关于《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的一般性想法。

《从历史看管理》这本书通过回顾历史上的管理实践和理论,探究了管理的发展过程和变革趋势。

通过研究过去的管理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的管理实践,并从中获得启迪和经验。

这本书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和角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管理者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问题。

然而,无论是古代的军事指挥官还是现代的企业领导者,管理的核心原则始终相似,包括领导能力、组织结构、沟通和决策等方面。

读完这本书,我对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管理不仅仅是管理人员和资源,而是一种协调和激励人们共同努力实现目标的艺术。

管理者需要掌握各种技能和知识,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适应和创新。

此外,这本书还提到了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力的增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管理者需要适应变化,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总的来说,读完《从历史看管理》,我对管理的意义和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通过历史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管理
的演变和发展,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并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管理的人们来说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

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

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

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管理,这一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活动,贯穿了历史的长河。

通过研读从历史中汲取的管理智慧,我们能获得许多宝贵的启示。

在古代,无论是庞大的帝国还是小小的城邦,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

以古罗马为例,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广阔的领土版图,背后有着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

罗马人善于制定法律和规则,以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们的法律涵盖了各个方面,从民事纠纷到刑事犯罪,从商业交易到家庭关系。

这种对规则的重视和精细制定,为社会的运行提供了明确的框架。

法律的严格执行,也使得人们对规则产生敬畏之心,从而减少了混乱和不确定性。

这启示我们在管理中,需要建立清晰明确且公平公正的规则,让被管理者知晓行为的边界和后果。

再看中国古代的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在管理上,这体现了标准化的重要性。

当一个组织内部有着统一的标准时,沟通和协作将变得更加顺畅,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无论是产品的规格、工作的流程还是绩效的评估,都应该追求标准化,以减少内耗和误解。

历史上的许多领导者也展现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

唐太宗李世民广纳贤才,虚心听取大臣的意见,开创了“贞观之治”。

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臣子们敢于直言进谏。

这告诉我们,作为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打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团队文化。

同时,李世民还注重民生,轻徭薄赋,关注百姓的需求。

这让我们明白,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同时也要关注被管理者的利益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而在商业领域,古代的丝绸之路见证了贸易的繁荣。

商人们在长途跋涉中,需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如恶劣的天气、盗贼的袭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他们通过建立商会、制定行规等方式来自我管理和相互支持。

这给现代企业的启示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之间不仅是竞争关系,也可以通过合作和联盟来实现共赢。

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

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

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管理,这一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概念,其智慧的源泉其实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长河之中。

通过研读相关书籍,从历史的视角审视管理,我获得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人类社会在组织、领导和决策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在古代,无论是庞大的帝国还是小小的城邦,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来维持秩序和实现发展。

以古代中国为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他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这些举措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秦始皇的决策展现了他对于统一规划和标准化的重视。

他深知只有通过建立统一的制度和标准,才能实现对广袤领土的有效治理。

这种全局观和标准化的思维在当今的管理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例如,企业在拓展市场时,需要制定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产品标准,以确保在不同地区都能提供一致的优质服务和产品。

再看古代罗马,其在军事管理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罗马军队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训练体系。

各级将领各司其职,士兵们服从指挥,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得罗马军队在战场上屡屡获胜。

这启示我们在团队管理中,明确的职责分工和严格的纪律是实现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

一个团队只有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并且遵守共同的规则,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达成共同的目标。

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善于纳谏,广开言路,充分发挥了臣子们的智慧和才能。

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通过倾听不同的意见,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种开明的领导风格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应该鼓励员工发表意见和建议,营造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这样才能集思广益,避免决策的盲目性。

而在商业领域,古代的丝绸之路贸易也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智慧。

商人们在长途跋涉中需要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他们必须精心组织货物、规划路线、管理资金和人员。

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

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

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管理,这个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研读历史,我们能够发现管理的智慧并非是现代社会的专属产物,而是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逐渐积累和传承下来的。

在古代的中国,秦朝的商鞅变法堪称一次成功的管理变革。

商鞅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他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激励民众为国家奋勇作战,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商鞅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他明确了目标——使秦国富强,并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制度,同时具备坚定的执行力。

这告诉我们,在管理中,目标的明确、策略的制定以及执行的坚决是至关重要的。

再看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他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如重用魏征等名臣。

在管理团队方面,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广纳贤才,并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同时,他注重制度建设,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这启示我们,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还要建立合理的制度,以保障组织的有效运转。

而在西方历史上,罗马帝国的管理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罗马帝国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行政管理体系,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社会秩序和管理国家事务。

他们的道路和桥梁建设,展现了其出色的工程管理能力。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这表明,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国家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的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管理不仅仅是对人的管理,还包括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古代的农业社会,如何分配土地资源、如何组织农业生产,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

例如,古代中国的均田制,就是为了实现土地的合理分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另外,历史也告诉我们,管理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环境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从历史看管理3

从历史看管理3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从历史看管理
从领导力到文化力
讲师 成君忆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回顾与总结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继续思考——
假设你是一位富有领导力的
管理者,又该如何去创建那 种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呢?
转化,便成了整个团队的文化力。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创新机制:以团队的力量对抗穷凶极恶的海盗

右图:戚继光 设计的鸳鸯阵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狼筅手:鸳鸯阵的主力队员

狼筅:采用连枝带叶的 大毛竹制作而成,横扫 海盗,屡试不爽。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比校:士兵职业化的培训之道

考核的成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 上、下中、下下,共计三等九则。此外,又设超等。成绩优秀 便能得到赏银和升职的机会,反之就会遭到惩罚和降级处理。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纪律:令行禁止的控制系统
残酷的纪律使人不寒而
栗,但它却是取得胜利 的必要保证。
从历史学的路径、恩威并济的家长 作风,使得戚继光成了士兵 们的心灵导师和马首是瞻的 领袖。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戚继光个人的领导力,经过他的管理技能
转化,便成了整个团队的文化力。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戚继光的管理秘诀

纪效管理与绩效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能够 准确地反应出团队文化与绩效之间的关联作用。
从历史学的路径看管理 从管理学的路径说历史

关于《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精选5篇范文

关于《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精选5篇范文

关于《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精选5篇范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关于《从历史看管理》读书笔记精选5篇范文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从历史看管理

从历史看管理

从历史看管理——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对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口兴替”,古今中外的领袖人物大多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企业成长的经验并不多,但是五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依然给我们留下7丰富的管理经验。

无论是组织设计、资源调度、变革管理,还是授权、选拔、考核人才.企业经营都和治国、用兵有很多相通之处。

因而,在政界、商界、军界.熟读《史记》、《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的管理者并不在少数。

那么.企业家究竟能从历史中学到什幺?本刊编辑柯恩为此特地采访了国际著名历史学家许俾云教授。

出生于1930年的许侔云教授,幼年时由于身体严重残障,直到十五岁才上学。

然而,身体上的不便并没有阻止他在学术的海洋里畅游,最终成为手誉国际的史学大师。

他于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回台湾大学历史系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及系主任,并于1970年起赴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任历史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东方研究评议会主席,现为该校荣誉退休教授。

许倬云著作等身,重要的代表性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文化》、《求古篇》等,在国际史学界德高望重。

近年来,他在海峡两岸为企业界人士开设讲座,臧否历史人物,讲解历史典故,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史中总结出对企业管理有益的启示,深受企业领导者的欢迎。

以下是他与本刊编辑的对话。

从历史中学习智慧企业界从何时开始重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我不知道企业界是否真的开始重视学习历史了,如果说已经开始了的话,那么这个风气可能源于日本人,有些日本企业从《孙子兵法》、《易经》、《三国演义》中研究出一些经营策略,并将它们逐渐推广开来。

但我个人并不赞成这种做法,我认为他们注重的只是计谋和策略而已,没有挖掘到中国历史中更深邃、更值得学习的东西。

那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什么呢?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人生的智慧。

从历史看管理20210506

从历史看管理20210506
学以致用,修己安人 --感悟历史中的管理智慧
2021年5月6日 北京
孔子
一、务本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启示一
•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 为本。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 基础。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二、为政
•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则寡尤。多闻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 寡悔,禄在其中矣。”
十一、信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
•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 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 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启示十一
• “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立国 之本。
十二、学习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富贵
•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
启示四
• 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要洞 察人心,理解员工的需求, 善于用合适的方式来激励员 工。
五、君臣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 君,如之和?”
•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启示五
• 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 • 作为下级要获得上级的信任。 • 作为上级要得到下级的信服。
六、言行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 之不逮也。”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于行。”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 言而后从之”
启示六
• 要尽量少说多做,乃至 只做不说。

读《从历史看管理》有感

读《从历史看管理》有感

许倬云先生是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许先生不断开拓新的方向和领域,著作颇丰,《从历史看管理》就是他关于“历史解释”的一个研究成果。

在《从历史看管理》一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路径来阐释现代管理学,推陈出新地揭示了有关制度、系统的演变原理,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古为今用的可贵参考。

该书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博古通今的大手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蕴含的深邃广博的管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统筹、资源分配、企业运营等多个层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管理功能配套分析”的精辟论述。

众所周知,任何管理都牵涉四个阶段,即筹备计划阶段(政策从哪里开始、由谁提出政策的建议)、决策阶段(由谁怎样做出最后的决定)、执行阶段(政策具体由谁执行)、监督考核阶段(看看成绩怎么样),关于这四个阶段,管理学有着自己的体系。

而从历史看待这四个阶段,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给人一种全新的思路。

现结合相关知识,把几点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一、筹备计划阶段。

纵观中国历史,由谁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作为决策的参考和依据,各朝各代都有相关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因为这些成功制度都反映了一个核心的思想,那就是“广开言路”。

例如汉代的“廷议”,在朝廷上开一次讨论会,鼓励大家发言,言者不禁,就是一种广开言路的好方法。

唐朝也是如此,凡是有大小事情的时候,统治者都会向一般的读书人或者在朝官员来征求意见,这可以说也是科举制度的前身。

后来的“八股取士”虽然有其自身的弊端,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即使到了明朝、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会考“策”和“论”,其中,“策”就是对现实政治的意见,“论”就是对历史上的事件加以议论,可见,“广开言路”的做法古代统治者就已经很重视了。

历史发展到今天,有不少的大公司用设“意见箱”的方法来收集多方意见,公司职员对公司的意见可以直接寄给总经理,使下情能够上达,甚至被决策者采用而成为政策,保障了公司的良好运作;还有一些公司邀请管理学院、商学院或者特定的顾问公司(咨询公司)从专业的角度为公司的决策提出建议,都是不错的做法。

读《从历史看管理》有感: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读《从历史看管理》有感: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读《从历史看管理》有感: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读《从历史看管理》有感: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提要:监督考核阶段:说到中国古代的考核,不能不说张居正,虽然他是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更多内容绿化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读《从历史看管理》有感许倬云先生是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许先生不断开拓新的方向和领域,著作颇丰,《从历史看管理》就是他关于“历史解释”的一个研究成果。

在《从历史看管理》一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路径来阐释现代管理学,推陈出新地揭示了有关制度、系统的演变原理,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古为今用的可贵参考。

该书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博古通今的大手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蕴含的深邃广博的管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统筹、资源分配、企业运营等多个层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管理功能配套分析”的精辟论述。

众所周知,任何管理都牵涉四个阶段,即筹备计划阶段(政策从哪里开始、由谁提出政策的建议)、决策阶段(由谁怎样做出最后的决定)、执行阶段(政策具体由谁执行)、监督考核阶段(看看成绩怎么样),关于这四个阶段,管理学有着自己的体系。

而从历史看待这四个阶段,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给人一种全新的思路。

现结合相关知识,把几点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一、筹备计划阶段:纵观中国历史,由谁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作为决策的参考和依据,各朝各代都有相关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因为这些成功制度都反映了一个核心的思想,那就是“广开言路”。

例如汉代的“廷议”,在朝廷上开一次讨论会,鼓励大家发言,言者不禁,就是一种广开言路的好方法。

唐朝也是如此,凡是有大小事情的时候,统治者都会向一般的读书人或者在朝官员来征求意见,这可以说也是科举制度的前身。

后来的“八股取士”虽然有其自身的弊端,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即使到了明朝、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会考“策”和“论”,其中,“策”就是对现实政治的意见,“论”就是对历史上的事件加以议论,可见,“广开言路”的做法古代统治者就已经很重视了。

【读后感】《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读后感】《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读后感】《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从历史看管理》是一本关于管理学历史的著作,作者卡兰·德沃夫斯基(Karl H. Dvorak)通过对管理学发展历程的深入探究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揭示出管理学的演变过程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管理学的发展与历史事件的紧密联系,更加坚定了我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坚持创新、发展的信念。

在本书中,作者分别从管理学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入手,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详细阐述了不同阶段的主要管理思想和实践方式。

在农业社会中,管理以家庭为基础,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是主要的管理手段。

在工业社会中,管理的思想开始体系化,以科学管理为主导。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管理逐渐走向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

阅读这些历史上的案例和实践,我深感管理思想的不断创新对当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不断进步的社会的产物,也是锤炼管理实践的珍贵经验。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管理学已经变得与过去完全不同。

世界的进步不但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生产力的变化,同时也给企业和组织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本书正是对这些挑战的积极回应。

通过深入分析过去的管理学发展历程,查找经验和思想,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的不同挑战。

我们需要坚定创新和发展的信念以应对未来的成功之路。

除了管理学对于社会的涵盖形式,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宝贵思想启示。

在了解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后,我发现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话,领导者和组织在不同时期侧重点大不相同。

当在农业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多的是家庭为基础,所以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个人魅力是主要的管理手段。

而当进入工业社会,企业已经成为了一种生产制造的形式,按照科学方法来规范化和管理是必须的。

随着信息社会的兴起,管理思想会更加注重网络化和个人化,重点是对于组织管理的虚拟化。

总体来说,我觉得《从历史看管理》这本书是一部优秀的管理学前沿,它着重回顾了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从各个方面阐明了管理学的核心理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历史看管理——与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教授对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口兴替”,古今中外的领袖人物大多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企业成长的经验并不多,但是五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依然给我们留下7丰富的管理经验。

无论是组织设计、资源调度、变革管理,还是授权、选拔、考核人才.企业经营都和治国、用兵有很多相通之处。

因而,在政界、商界、军界.熟读《史记》、《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的管理者并不在少数。

那么.企业家究竟能从历史中学到什幺?本刊编辑柯恩为此特地采访了国际著名历史学家许俾云教授。

出生于1930年的许侔云教授,幼年时由于身体严重残障,直到十五岁才上学。

然而,身体上的不便并没有阻止他在学术的海洋里畅游,最终成为手誉国际的史学大师。

他于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回台湾大学历史系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及系主任,并于1970年起赴美国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任历史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东方研究评议会主席,现为该校荣誉退休教授。

许倬云著作等身,重要的代表性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文化》、《求古篇》等,在国际史学界德高望重。

近年来,他在海峡两岸为企业界人士开设讲座,臧否历史人物,讲解历史典故,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史中总结出对企业管理有益的启示,深受企业领导者的欢迎。

以下是他与本刊编辑的对话。

从历史中学习智慧企业界从何时开始重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我不知道企业界是否真的开始重视学习历史了,如果说已经开始了的话,那么这个风气可能源于日本人,有些日本企业从《孙子兵法》、《易经》、《三国演义》中研究出一些经营策略,并将它们逐渐推广开来。

但我个人并不赞成这种做法,我认为他们注重的只是计谋和策略而已,没有挖掘到中国历史中更深邃、更值得学习的东西。

那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什么呢?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人生的智慧。

我给台湾和大陆的企业家做讲演,从文官制度的演变、领袖的来源、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讲起,谈到历史上各种领袖作为和作风,希望企业界的朋友能从这里学到做人和做事的经验。

能否向企业管理者推荐一些历史书籍?有一部书不是历史书,但确实很有用处,就是《韩非子》。

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今天政治学、管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论证方法。

《韩非子》非常深邃,在我看来,它的地位比尼科洛马基雅弗利(NiccoloMachiavelli)的“君主沦》重要得多。

对于现代人来说,古文不太好懂。

但韩非子的古文是最好懂的古文,因为他的文章逻辑很清楚,而且文句通顺。

如果古文程度比较好,栽还推荐大家看司马光为《资治通鉴>写的按语“臣光曰”。

《资治通鉴》中难免有一些偏颇之处,但是“臣光日”这部分颇有见解,有些地方非常尖锐,值得一读。

此外,我写的《从历史看领导》、《从历史看组织》也值得一看。

在企业家打开历史书之前,你有什么忠告?任何历史书,都是某一个史学家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一些事件做出分析判断。

每一个研究史学的人,包括我在内,都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难免有一些偏差;每篇文章也是这样。

所以看任何人的著作,都要秉持着再检验、再考核的态度。

其次,不要被书本框住。

心力要宽舒,气度要宏阔,从书里读出人生的智慧来,否则就变成书呆子了。

韩非子思想的精华:势、法、术的统一你刚才为什么推荐《韩非子》呢?韩非子虽然师从荀子,却提出了许多超越儒家理论的新观点,他的理论实际上是中国两千年来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而文官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的文官制度并不仅仅源于儒家,而是“儒表法里”——外面是儒家,里头是法家。

纯粹是儒表的话,文官组织不起来,正因为有了韩非子的务实治理,我们的文官制度才能从秦朝的专业文官开始,到汉朝的察举制度和纠察考核,一步步发展起来。

我做学生的时候,美国的学术界正好从结构性的政治学转到功能性的政治学,同时也降到了个人印象里的问题,而韩非子很早就以批判的眼观将三者结合在一起了。

你认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可以从韩非子的理论借鉴什么呢?韩非子综合了慎到的最大贡献在于指明了“势”的重要性。

打个比方,有一根一寸高的木头在一百丈的悬崖上,悬崖下面的谷底长了棵十丈高的大树。

单个比较,那一寸高的木头当然比树矮,但是,从相对位置看,这一寸高的木头现在高于树,所以形势决定了能力。

势位高,能力就强,势位低,能力就弱,强弱是相对的。

韩非子进一步指出,单讲“势”是不够的,“势”和“能”需要相互配合。

另外,“势”是可以干变万化的,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有不同的结论。

头等的人才不仅善于借势,更善于造势。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其实商鞅并不是“变法”,他是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了制度。

当时的秦国是七国中文化水平最低的,商鞅在这种环境下,创造了一个制度化的结构,制定了一套法令和管理体系。

商鞅制定的法令非常严格,最后他电死在自己亲手制定的严祛之下。

韩非子批评商鞅的法律过于刻板,比如商鞅规定有功劳的人就必须提拔他的官位,韩非子认为这样很可能是把人调离了他原本最擅长、最能做出成绩的岗位。

申不害是韩国的一个贤臣,此人是奴隶出身,因为他学问渊博、能力出色,慢慢得到国君的信任,成为一个政治改革者。

韩国授予官职;“综核名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给职位一个明确的岗位描述。

肖时的韩国,法令层出不穷,旧法还没废止,新的法律又出来了,前后法令不能统一,解释法令的权力全在个人手上,以致韩国始终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这是韩国终究积弱的原因。

申不害没有办法把韩国变成第一等的国家,就因为他只强调术,而没有建立一套大家都遵守的、权威的制度。

韩非子认为,法和术不能偏废。

单单有法,没有执行,法是具文,是空洞的;单单有术,没有法来规定和管制,那就变成权术了。

韩非子的结论是,“法”好比房子的结构,“术”则是将房子里各部门联系在一起的流程图,而“势”则是领导者掌握的形势。

势、术、法,三者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就一个灵活的组织。

三国争霸:资源运筹的较量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家喻户晓,而且在中国历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她,你能和我们谈谈这三段历史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吗?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魏蜀吴三方基本上是势均力敌。

大家手上都有资源,谁胜谁败,就看三方运用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本领。

先来看曹操,他拥有中原数量最大的一批精英,这些精英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发展成为靠财产和血缘凝聚起来的大家族。

对于曹操来说,不利的地方在于这些大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取向,好比总公司下有很多加盟的各有利益的分公司。

曹操的做法是,一方面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特殊地位,给予这些“加盟的集团”合法地位,用汉朝正统的名义授权他们管理地方;另一方面,把中央作为一个总的转运站,接济各地的不足。

自始至终,曹操既要不断地赋予大族以特权,允许他们扩张自己的力量,同时又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免他们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更不能让他们联合起来违抗自己。

至于刘备一方,他手下有两支知识分子的队伍,一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知识分子,这批追随刘备进入四川的外地知识分子是当时全国人才的精华,水平很高;另一支是一批有着本土优势的四川本地的学术精英。

诸葛亮需要联合这两支队伍的力量,他做得非常巧妙。

在中央级的丞相府中,荆襄人士最多,他们是诸葛亮的辅佐,丽在州郡一级,则由地方知识分子掌握实权,并同时赋予他们纠察之权。

诸葛亮自己充当了荆襄人士和地方人士之间的协调者。

除了这两股力量以外,对外用兵,诸葛亮倚重了马超麾下的兵强马壮的凉州兵。

在协调各方势力的过程中,曹操靠的是权术,而诸葛亮则倚赖一套非常公平的考核制度。

东吴的人力资源则来自地方豪强。

那些大户既是军事集团,同时也是经济集团,打仗、种田都靠他们。

孙权没有曹操“挟天子”的政治资源,只能用同盟的方法拉拢这些武装部队。

孙吴跟这些大族的关系完全靠私人感情联络,孙策、孙权和周瑜的关系完全是私人的恩义,与张昭、张布几个大知识分子也是这样。

孙氏也利用婚姻结成一个很复杂的婚姻网,使大家都是亲戚。

孙权这一家,因为以恩义相结交,所以不讲法律讲人情,留下了很严重的后遗症。

一直到后来的南朝,南方大族始终在这上面吃大亏。

东吴被西晋灭掉后,北方大乱,当时南方虽然建立了南朝,但长期讲人情的传统,使得南方始终没有办法真正建立一个法治组织,力量一直都很有限。

既然蜀汉方面的人力资源实力很强,却为什么会最早失败呢?那是因为它的本钱太小,很难做成大生意。

本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策划的大战略,是以荆州和益州两支力量,展歼钳形攻势,分兵合击,应能与曹操抗衡。

可惜关羽大意失了荆州之后,刘备不肯听劝,动用全国的力量,连营七百里讨伐东吴,这场豪赌一下子把本钱输掉了一半,《隆中对》的大战略已不易实现。

四川的实力太弱,资源太少,于是诸葛亮只好先向南边发展,翻山越岭,五月渡泸,深入滇缅地区,只为了取得南中的马匹、铜铁等资源。

他开发凉州,取得羌人的支持,也搜罗姜维这样的人才。

尽管他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再统一中原了。

诸葛亮非常值得敬佩,是因为他有很强的使命感,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明知不可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在商场上,职业经理人绝不能被使命感和感情支配,不能做形势不允许的买卖、形势不允许的扩张。

从文官制度的演变看公司治理和用人机制你能从历史中给我们总结一些公司治理方面的经验得失吗?如果把整个中国比做一个大公司,皇帝就好比是所有者(董事氏),宰相好比是职业经理人(CEO)。

中国曾经一度实行双首长制,君权和相权分开。

比如汉朝的时候,宫中、府中始终是分开的,权在宫中,能在府中,权能区分。

皇帝并不会轻易地用自己的君权去涉足行政事务,他的权力主婆表现在如果政府不行时,他可以决定换一个班子。

因此,汉代虽然不断地有外戚、宦官干政,但朝廷始终有相当的稳定性,就是因为它能较好地区分君权和相权。

作为上级,不应该干预下级的事务,下级做得好可以奖励,做得不好可以处罚。

从唐代以后,相权大大削弱,董事长(皇帝)自己兼任CEO,宰相或者大学士只是承担了皇帝秘书的角色。

这样做的结果是,如果皇帝昏庸,老百姓的日子就很不好过。

把一个组织的前途完全寄托在一个杰出且强势的领导人身上是不衍的。

以唐玄宗为例,他年轻的时候有一些好的辅佐,比如张九龄、姚崇、宋璩等等都是好的宰相,所以开元时期老百姓生活得很好。

到了晚年,他老了,也懒了,任用了一些能力差、私心重的宰相,情况就很糟糕。

这和汉朝不一样,汉朝即使皇帝不行,只要朝廷不出乱子,国家依然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一个能力强的宰相通常可以对能力差的皇帝起到平衡作用。

而到了唐朝以后的单一首长制下,皇帝掌握了绝对权力,一旦皇帝用错人、做错事,朝廷就一筹莫展了。

看来,选好得力的辅佐人才很重要,历代在选用人才方面有哪些做法?历史上的选拔、培训和考核人才机制体现在政府建立的文官制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