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
这两个 人 从来 都不 曾真 正 在 意 过 对方 , 他们 十 几年 夫 妻却 同床异 梦 。这 场婚 姻 悲 剧 , 具 有 超越 时 代 的 普遍 意义 , 是 俗世 很 多人 的婚姻模 式 。 曼璐 与豫 瑾两 小无 猜 , 但曼璐 因父亲 去世 , 为一 家老 小 的生计 被 迫 沦落 风 尘 , 以 至于 年 纪 一 天 天大 了, 只好嫁 给 了鄙 俗 低 劣 的暴 发 户祝 鸿 才 。曼 璐 又
丝 凄凉 的慰 藉 。
张爱玲在《 自己的文章》 中写道 : “ 一般所说 时 代 的纪 念碑 那样 的作 品 , 我是写不 出, 也不打算写 ,
我 甚至 只是 写男 女 之 间 的小 事 情 , 我 的 作 品 中 没 有
世钧与翠芝最终结婚 , 二人育有一双儿女 , 这个 家庭 看似 温馨 、 惹 人羡慕 。但是 事实 并非 如此 , 可 以
曾谋 面 的叔 惠 , 翠 芝几 乎无 法 自持 , 像 变 了一个 人一 样亢 奋起 来 , 亲 自收 拾 家 务 , 料 理酒 菜 , 但世 钧却 浑
然不 觉她 的变化 。翠芝 发现 世 钧在读 曼 桢当年 写 的 情 书后 , 也不 过 随意打 趣几 句 , 随 即置 之脑 后 。其实
[ 收稿 日期]2 0 1 3—1 0— 2 9
封 建 宗 法社 会 , 作 为女 性 对 自身 命 运 无 可 把 握 的 悲剧 ; 揭 露 了造 成 悲剧 结 局 的人 性 的 弱 点 、 阴 暗与 丑 恶 。 [ 关 键 词 ]《半 生 缘 》; 爱 情婚 姻 悲剧 ; 女性命运 ; 人 性 弱 点 [ 中 图 分 类 号 ]1 2 0 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1 0 0 8—6 2 8 5( 2 0 1 4) 0 2—0 0 7 1—0 3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及其赏析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及其赏析《半生缘》简介: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x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赏析:张爱玲是中国文坛的一个奇迹,她的文字更是她亲手创造的一个神化。
读完这本半生缘,心里只剩空落落的遗憾和伤感。
——题记这本书一开始就紧扣词眼“缘”。
爱情的产生,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如此纯粹,曼桢与世均,翠芝与叔惠,仅一面之缘,便永远将爱留在了对方那里。
这也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自己身边也有真实的例子。
到了一定的年龄,结婚是势在必行的。
既使明知自己要娶或要嫁的人不是对方,也会乖乖地顺应家人的安排,结婚生子。
之后,脾气好点的,可以相敬如宾,心不在焉地走完人生,如世均夫妇;脾气不好的,干脆吵闹离婚,带着对往事爱情遥眷恋孤独终老,如叔惠夫妇但。
更多的,是如世均夫妇那般,在外人眼里过着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只有在知已朋友面前才会提及婚姻的无奈与责任。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隐喻分析
张爱玲《半生缘》中的隐喻分析摘要张爱玲作为语言特色鲜明的女作家,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现代文坛领域占据了专属于她的一席之地。
她的小说中充满了隐喻性语言,因此也被称为隐喻性小说。
作为她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半生缘》,相对于其他作品,这部作品的相关研究文章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对这部作品中的隐喻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内心隐喻、婚恋隐喻、人生隐喻和色彩隐喻,并从隐喻角度分析张爱玲的婚恋观,以及隐喻的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隐喻隐喻意义一、引言对于文坛来说,张爱玲无疑是一个占据了一个重要席位的奇女子,她的作品集生命感和艺术感于一体,语言形式多变,她的文字繁复,深刻而且冷漠。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的生活化,而且也体现在她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上。
在传统的西方文学理论中,隐喻是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
张爱玲将隐喻性在她的思维创作和创作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文学语言作为文化的外显和表达形式,所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性语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思维及文化素养,也能够更加深刻地剖析作者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的思想情感等。
在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半生缘》中。
讲述了旧时的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离别。
他们曾经因为缘分相聚在一起,可是最后由于命运的捉弄而分崩离析。
在原来的小说结尾,张爱玲为了避免当时时势和政治方面的压力,写道主人公为了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共同来到中国东北,以大团圆的形式收尾。
而后来张爱玲到了美国之后,重新审视了这部作品,因为放弃了原有的写作风格而懊悔不已,所以进行了改写,删掉了原来带有政治色彩的结尾,坚持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二、隐喻的基本内容文学是人们面对世界,社会生活时的思想结晶,从文学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学思维中形象与情感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隐喻是架在文学世界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
隐喻这个文学概念是由世界著名文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隐喻既是语言表达形式,又是一种思维方式。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最新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因为《半生缘》最初是在上海的小报《亦报》上连载的,可能是从市场方面考虑,当然也可能是张爱玲还是想突破《普汉先生》原有的情节格局张爱玲连载时用了梁京这个笔名,一方面可能是从政治方面考虑,另一方面她可能也对自己是借鉴别人的作品有所顾及,她在原来的故事上加了一段味道浓重的祝鸿才强奸曼桢的通俗桥段,翻手为云复手雨般地模糊了原本那个故事里西方味道,成功地拿为己用,缔造出一部清淡而有富有浓重中国味的小说,同时也成功地娱乐大众这么多年。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复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张爱玲在给朋友宋淇的一封信中,提到《半生缘》其实是根据美国作家马宽德J.P.Marquand的小说《普汉先生》改写的。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
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张爱玲作品《半生缘》简介内容简介:张爱玲的改写工作历时近一年半终于完成。
新长篇先以《惘然记》为题连载于一九六七年二月至七月台北《皇冠》月刊。
一九六九年三月,新长篇作为张爱玲作品系列第六种,由治湾皇冠出版社出版,书名确定为《半生缘》。
《半生缘》对《十八春》的改写,凸现了张爱玲新的艺术构思,是张爱玲式“倾城之恋美学”的灿烂重现,虽与《十八春》同源共根,结出的却是不同的更为艳异的果实。
内容梗概: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
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
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
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作者简介: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
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叽。
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
《半生缘》解读
情缘难续安稳难求――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解读周茜(同济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092)〔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描写了三对平凡男女的悲欢离合、半生情缘。
无论是曼桢与世钧的真情,翠芝与叔惠的隐情,还是曼璐与豫瑾的绝情,最后都以情缘难续,安稳难求的悲剧作结。
在绵绵长恨与幽幽哀情的追忆中张爱玲又一次以苍凉而凄美的方式铸就了普通人的“传奇”。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长恨哀情《半生缘》1968年于台北初版,它是张爱玲完成于1950年代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的改写本。
小说共十七回,描写了三对平凡男女的悲欢离合、半生情缘。
在此张爱玲虽然摒弃了艳异、冷酷又尖锐的招牌风格,却以一贯之地以饮食男女之爱恨情仇来铸就苍凉而凄美的悲剧,以普通人仅仅追求一份“安稳”生活而不可得的人生来叙写她永恒的“传奇”。
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至六回写情。
主要叙写顾曼桢与沈世钧由初识交往而生情定情的过程,线索相对单纯平缓,如和风细雨般自然。
此外,顾曼璐的前姻(与张豫瑾)后婚(与祝鸿才)贯串其间,另一条情线,许叔惠与石翠芝的微妙感情也在潜滋暗长。
第七至第十二回写恨。
此前的风平浪静渐起波澜、危机四伏。
先是豫瑾的出现顿生波折,引发幽恨,后因曼璐、鸿才的合谋致使曼桢与世钧隔绝分离,留下绵绵遗恨。
而叔惠与翠芝亦阴差阳错、难续情缘。
第十三回至结束写哀。
十二回以后情节陡转,情事、家事、世事动荡变迁,一连串的变故纷至沓来,哀伤的悲剧一再发生,最终长逝久别后的重逢却是一条“回不去了”的不归路。
一、此情可待成追忆“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
小说在回忆中拉开序幕,那回忆中咨嗟感叹的语调以及渐渐弥漫开来的淡漠的悲哀,总是使读者在进入文本的第一时间便心生凄迷、期盼,于是“他和曼桢”有待追忆的情感故事诱惑着我们:一进门的一张桌子,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她是圆圆的脸,圆中见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轮廓就是了。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半生缘》读书心得笔记2000字在世上有许多相爱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个说不上爱的人度过了一生,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
在《半生缘》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恋,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这话未免有点无奈的味道,但问世上有多少男女结了婚,却过着没有激情、没有热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对方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死寂般的生活着,索然无味,但也就这样凑合着度过了一生。
当沈世均向他的家人屈从,辞掉了上海的工程师工作,其实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就已经注定了,就算顾曼桢没被姐姐无耻的出卖,没被祝鸿才,沈世均和顾曼桢也不可能走在一起。
沈世均的家人是瞧不起顾曼桢这种家境的人的,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做着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们这种自视清高的家庭又怎会沾上这种亲戚,因为顾曼璐的工作他们就断定顾曼桢也会像她姐姐一样,她们一家人都是"不干净"的人,所以顾曼桢和沈世均的婚事就如同镜花水月,看不到一点希望的。
我并不喜欢沈世均这样的人,有点懦弱,有点小气。
如果沈世均可以为顾曼桢不顾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们两个还会有一点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沈世均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就算勉强在一起,这么多人的阻挠,也不会生活的幸福,还是会悲剧收场。
顾曼璐是个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说如果不是她姐姐灭绝人性的出卖,顾曼桢就不会这样不幸了,但我认为事实并不是在这样的,刚才我已经说了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人生的不幸,实质也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没有父亲,如果没有顾曼璐牺牲自己去赚钱,养活这一大家人,顾曼桢可能今后的命运会更加的悲惨,顾曼桢能接受教育,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卖肉"换来的。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
论张爱玲《半生缘》的多重悲剧意蕴胡伟栋【摘要】张爱玲的《半生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俗世普通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深刻揭示了在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作为女性对自身命运无可把握的悲剧;揭露了造成悲剧结局的人性的弱点、阴暗与丑恶.【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26)002【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半生缘》;爱情婚姻悲剧;女性命运;人性弱点【作者】胡伟栋【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半生缘》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以其长篇小说《十八春》为基础改写的。
作品在向人们讲述爱情婚姻悲剧的同时,还深刻地揭示了旧时代女性的悲剧以及人性的悲剧。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
而毁灭的价值越大,带给读者的痛感则越强,越能达到悲剧效果。
《半生缘》就是以其深刻的多重悲剧意蕴,打动了世人的心,让无数人柔肠百转,哀戚不已。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也不打算写,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中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
”[2]93-94《半生缘》就是如此,整篇故事没有太多曲折起伏的情节,只写了几对平凡小儿女的爱情婚姻悲剧。
与她的其他作品诸如《心经》里的父女之恋,《封锁》里虚拟的爱情,《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范柳原相互利用的爱情相比,《半生缘》少见地描写了一种至真至纯的爱情,把俗世普通人的爱恨悲喜阐释得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20 世纪30 年代的旧上海。
平民家庭出身的顾曼桢,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自食其力的职业新女性。
她与来上海求学、工作的南京富家子弟沈世钧在同一个工厂上班。
二人因志趣相投、性情相近;又因家庭都有着难言之隐,使得二人惺惺相惜,两情相悦。
本应是长相厮守的有情人,却因为各自家庭成员的自私和阻挠,再加上双方的误会,终究是缘尽半生。
张爱玲《半生缘》经典语录
1、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2、也许所有的故事都是一样的,真正感人的爱情故事都有着悲剧的结尾,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尾巴经常让人记不起,我们的惆怅常常是这样的事实。
3、也许真的过十年二十年,在街上或者在一切可能或不可能的地方遇到以前的恋人,是不是可能想电影或者小说里写得那样,四面相对,傻傻的问:‘‘你还好吗?”4、不是不可能但前提必须是:爱过的人心底里只有对对方的爱和对上苍的感激,不能再一起是造化弄人,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5、命运选择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恨意,而我们选择的命运,许多时候是含有恨意的。
6、多年以后,无敌的岁月磨平了一切,再看到那个人,很难再有什么感觉,如果有,也许只是问自己:我喜欢他吗?感情通常是,因为某一个时间和地点;某种氛围之下,因某一件细小琐碎的事打动我们。
7、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
8、有许多婚姻都是相爱的人不能结合,能结合的又不一定是自己的意中人。
9、人的一生只限于半生缘,为何只有半生的缘分,却不是一生一世的缘分,难道天空中的星夜之上一轮圆月必须切割成另一半才能团圆完整只能在剩下的后半生里苦苦等待一个毫无痴心的知己吗?10、本来还有一丝机会再重新相聚一起,但是面对毫无慈悲的命运却要一次次的擦肩而过的感情,不管将来是什么样的人生,事到如今也许只能有十八春的缘分。
只要错过一次,就是等于自己错过自己一辈子吗?但愿,那好似一刹那的遗憾。
11、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梦,你像风来了又走,我心满又空,人生匆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就在每一个不是巧合的巧合中错过着时间,会改变一切,半生的等待又换来了什么-甜蜜而又绝望的等待和无止境的忧伤,最爱的人,近在眼前,却又是那么遥远。
最后的见面,似上苍早已注定的安排,一切都过去了,那些忘不了,变不了的......我们回不去了,时间是一条河,我们顺水而漂,那是再也回不去的了,那个我爱的人,那个我们相爱的时光,那时微风轻轻吹,待如今只有冷雨凄凄呐。
张爱玲-半生缘
出自《半生缘》的那些经典语句
•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 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 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明白, 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 我们都回不去了
制作人: 英语二班 周杨
世均与曼桢的爱情也受到了世均母亲的极力反对。沈 母一直希望世均能与青梅竹马的南京名门石家小姐石翠 芝结合,不料与世均同来南京的叔惠却与石翠芝相 爱, 但由于石母的门第之见,叔惠伤心之余出国留学!
婚后的祝鸿才原形毕露,花天酒地,曼璐为保住名分,决定 生一个孩子来留住祝鸿才,然而以往的多次堕胎让她有心无力, 觉察到丈夫看上了妹妹曼桢后,曼璐策划出一条姐妹共伺一夫的 毒计。懦弱的顾母默许了曼璐的做法,趁世均回南京之际,祝鸿 才强暴了曼桢。 从南京回来的世均从顾母处听说曼桢嫁给了祝鸿才,郁闷中 接受了与石翠芝的婚姻,而备受凌辱的曼桢在剩下一个男孩后终 于逃离祝公馆。去了一个小地方教书。曼璐积郁成病,不久于人 世,曼桢为照顾亲生骨肉又回到祝鸿才身边,和平生最痛恨的男 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十八年一晃而过,世均与曼桢又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沧桑, 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人生就是如此。
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人同在一个纺织厂工作, 曼桢个性温柔坚强,叔惠开朗活泼,在相处中,曼桢与 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曼桢的姐姐曼璐为照料全家老 小 7人,十七岁时离开初恋情人豫谨开始了舞女生涯, 但家 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认为她丢尽了家人颜面。 如今曼璐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决定嫁一个 靠得住的人,这个人就是祝鸿才。从此,维护“祝太太” 这个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支柱 。
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 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 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 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 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 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 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 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 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 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 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 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 化心血管病。
《半生缘》——张爱玲最独特的一部作品
第2l卷第1期2011年1月长春大学学报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V01.21No.1Jan.2011《半生缘》——张爱玲最独特的一部作品杨鹏飞(沈阳化工大学社科系,沈阳110142)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无论是其以“梁京”的笔名发表,还是前后两次修改历经18年的超长创作过程,以及不同于以往男女双方各取所需式的虚情假意的真挚爱情题材,乃至张爱玲笔下从未有过的正面男性主人公设置等方面,都堪称张爱玲众多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
关键词:张爱玲;《半生缘》;题材;人物设置中图分类号;1207.4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907(2011)Ol-0058-03张爱玲的很多作品都被评论家和读者奉为经典:《倾城之恋》、《白玫瑰与红玫瑰》……在多如过江之鲫的精品中,《半生缘》的成就往往被人们忽略。
究其原因莫衷一是。
难道是因为张爱玲成名于20世纪20年代,一出手就被视为旷世才女,而这部作品创作于1950年,作家已经过了她才情喷涌的创作最旺盛期?抑或是因为这部作品的题材乏善可陈,不过是在重复她所熟悉的关于年轻女性的人生悲剧?笔者认为,《半生缘》显然没有获得研究者们应有的重视,得到的只有曲解和误读。
无论在创作过程、题材乃至人物设置等方面,《半生缘》都堪称张爱玲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
1创作过程的独特首先,张爱玲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第一次没有用自己的真名,而是用笔名“梁京”。
这在张爱玲以往的创作中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而当初最早发表的时候,这部小说也不叫《半生缘》,而被命名为《十八春》。
《十八春》里,男女主人公们离离合合、聚聚散散,最后在第十八章里因为爱国,为了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来到中国的东北,以庸俗喜剧般的大团圆结局收场。
其次,创作过程超长。
从历史上看,虽然《十八春》在《亦报》上从1950年3月到1951年2月连载期间读者反响强烈,但是张爱玲本人对自己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是不满意的。
半生缘内容概括
半生缘内容概括【篇一:半生缘内容概括】《半生缘》故事简介《半生缘》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十年左右,地点是在上海.著者以第三人称开头介绍:“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已经有十四年了.”然后写道:“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书中的男主角“他”---沈世钧,南京人,与许叔惠同学,得许介绍来工厂任实习工程师.女主角顾曼桢,原籍安徽六安,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随着母亲、姐弟住在上海,也在许任职的工厂做打字员.故事发生在春节的第四天,许与沈到一家小饭店吃饭,遇到顾曼桢也在小店,此后三个人就常一起到饭店吃饭,外出游玩.顾在照相的地方失落一只红手套,沈不声不响,独自冒着雨,踏着泥路去找回来.第二天中午悄悄的递给了顾.顾因受伤风感冒没有来上班,许、沈正想要去看望她,顾遣弟弟到办公室送抽屉的钥匙,请许帮忙取出昨日打好的公文.两个男人吃饭时,就谈到了顾叫弟弟送钥匙的事情,好像怕人家上她家,对她的家庭有一种神秘感.顾病愈上班,三人又外出吃饭,许因另有应酬.席间,顾坦白的告诉他:家里有祖母、母亲、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姐姐因负担家庭生活,先当舞女,后做交际花.她家住的房子就是姐姐的“朋友”送的.现在将要嫁给一个吃交易饭的祝鸿才,搬出去住.沈也说出自己家庭的情形,母亲和年轻的寡嫂带着三岁的侄子,开一家皮货店.父亲和一位从良的姨太太,带着娘家母亲及三个小孩住在南京.沈的父亲病重,将事业交给沈接管,要他辞职回家,沈回南京后想念顾,请许陪顾同到南京来玩.沈的父亲,见到顾很像他在上海认识的一个舞女,他认为她们俩是姐妹.沈到上海看顾,就将父亲的话告诉顾,引起顾的愤怒和误会,她认为姐姐逼于生计,没有什么见不得人,既然沈家有所顾虑,趁早算了,两人闹得不欢而散.祝鸿才婚后发了不义之财,在外花天酒地.曼璐由于自己堕胎二次,想要拢络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小姨,不惜装病设计,让丈夫强奸得逞,将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个男孩.为恐沈来找曼桢,立刻将母亲全家迁往苏州,沈找到曼璐,她假说妹妹不愿见他,退还他私订之戒指.曼桢住院生产,将不幸告诉同产房的产妇蔡金芳,金芳的丈夫帮助她逃出医院,找到教书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亲找到,劝她和鸿才结婚.曼璐也抱来她的儿子来相求,仍不为所动.有一天路上遇见曼璐的女佣阿宝,说是曼璐病死,鸿才经商失败,就住在这附近.于是她常常留意年龄相近的小孩.一天看见鸿才老家带出来的女儿招弟,也看见自己的儿子.另一天,她看到从鸿才家出来一口小棺材,原来是招弟得了猩红死了.她进屋去看她的儿子也得了猩红热.鸿才不在家,女佣告知鸿才虐待小孩,常常不回家.她为了救小孩,在鸿才家中照顾小孩十多天,最后,决定嫁给她最恨的鸿才.婚后鸿才发了国难财,又花天酒地,不理曼桢母子.有一天曼桢在诊所发现鸿才带了情妇和孩子也在看病,决心离婚,独力工作扶养孩子.这时沈父死分家,婚后也搬到上海,心中常常想起曼桢.出国十年的许叔惠从美国回来,沈去许家找叔惠,不意遇见曼桢也在.二人一起离开许家,在一家饭店谈谈别后,沈才说出曾去找她,她家搬了,她姐姐告诉他曼桢嫁给母亲的侄子张豫瑾医生.他没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俩见面,对望半,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她的头已枕在他肩膀上.他抱着她.又半,她方道:“世钧,你幸福吗?”世钧想道:“怎么叫幸福?”他和嫂嫂的表妹石翠芝结婚,没有爱,相爱的人不能结婚.故事应该在这里结束,张爱玲借沈的口吻在想:“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篇二:半生缘内容概括】《半生缘》剧情介绍/简介《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
《半生缘》的内容以及创作背景
《半生缘》的内容以及创作背景1.《半生缘》的内容《半生缘》最初名为《十八春》,以上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入手着墨,以沉郁而任性、感伤而婉讽的风格,精确视破与把握人性深处,描绘出了上世纪30、40年代上海的种种人和事。
可以说,《半生缘》是写女性的巅峰之作。
《半生缘》中,张爱玲以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塑造了顾曼桢、顾曼璐这两个女性代表人物,顾曼璐爱慕虚荣,追求奢靡生活,却因家贫只能卖身为舞女以赡养一家老小。
[1]她的妹妹顾曼桢是新女性的代表,纯洁独立敢于追求自我,具有抗争精神。
特别是顾曼桢敢于突破旧时婚姻观念,追求自由的爱情,其与同事沈世钧相恋,二人是新式爱情的代表,虽然不够现代社会的罗曼蒂克,但是互相钦慕,互相理解。
但是二人的爱情最终是失败的,其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顾曼璐的嫉妒陷害,顾曼桢为姐夫祝鸿才奸污失身。
二是由于沈世钧家庭的百般阻挠,由于沈世钧的软弱,最终二人爱情的火焰熄灭了。
2.顾曼桢的婚恋悲剧透视其实,这部《半生缘》是有着一定的自传性质的。
结合张爱玲的有关人物传记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在《半生缘》的文字间寄寓着一个新女性渴望唯美婚恋失败后的絮絮倾诉,亦包含着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我们都知道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有一段失败的婚恋纠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半生缘》不仅仅是一部女性婚恋悲剧的小说,更是宣扬新思想的檄文。
[3]在那个婚姻就是一个可以合法出卖自己的许可证的年代,张爱玲追求爱情甘愿和汉奸胡兰成在一起的做法可以说是违背天理。
但是,张爱玲的进步思想无疑是闪着智慧光芒的思想之举,她对时代女性不仅意味着照耀,更意味着进步。
我们在读《半生缘》这部小说的时候,内心是无比沉重的,似乎看到了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张爱玲,更看到了张爱玲的思想火烛,那么明亮鲜艳。
其实,中国女性的社会悲剧,就像《围城》中的女性渴望冲进城,但是她们也有冲出城外的顾虑,由着自己内心的担忧和害怕。
我们最害怕的就是像《半生缘》中顾曼璐那样是一个任由男人玩弄主宰的悲剧角色。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一)假期读完了张爱玲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周日又在书店选了一本张的长篇小说“半生缘”。
读起来发现这个曾被拍成过电视剧的作品,自己上学时也曾读过。
记得在学生时代,在图书室借来看到一半时,感到作品写得悲惨,便没有读下去。
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气。
“半生缘”中展现了旧上海的一类人的生活。
故事以世钧与曼桢的情缘为线索,记录了他们相识、相许、分离和相遇的过程。
故事快结束时,他们相遇话别。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幸福的,在错误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只有放手。
“他们回不去了。
”读完很为他们的情缘感到悲哀。
作品中没有我喜欢的女性,一个人也不喜欢。
作品中我认为最可气的人是曼桢的母亲。
不论一个母亲有没有文化,她都但当着家庭统帅的责任。
特别是曼桢的父亲不在了,母亲便是家中唯一的统帅。
而这个“统帅”允许她的长女曼璐去当歌女,来供养全家及弟弟妹妹们读书。
读书重要吗?比起做人,读书是可以放弃的。
如果曼璐是一个丑女,也许只能像曼璐的佣人阿宝那样当一个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许会好一些。
起码这样的工作可以在阳光下说起。
英国的王妃戴安娜17岁时也给他人做过保姆。
夺得全国模特大赛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经是一个捡垃圾的女孩。
若生活还是无法继续,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抚养,送一个无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总比让一个子女去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要强。
我想多数成家的男子都不会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儿女去过那样的生活。
这样的母亲我不赞同。
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桢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
她可以忍受曼桢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见。
她听大女儿的,也怕大女儿。
我认为她在花曼璐那样获得的钱开始,她便在儿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开始怕儿女了。
我心里在想,这样的母亲,不如把孩子送人吧!母亲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儿女天天在做什么,这是必须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亲,将不被儿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桢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
厄运来了,躲不掉了,那么就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运赌一场,可以笑着让姐姐看自己绝食而死,或许曼璐会妥协放了曼桢。
张爱玲《半生缘》经典语录与好句摘抄
张爱玲《半生缘》经典语录与好句摘抄(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爱玲《半生缘》经典语录与好句摘抄【导语】:半生缘是张爱玲写的一部很经典的小说,已经被翻拍成了电视剧。
张爱玲半生缘原文
张爱玲半生缘原文张爱玲半生缘原文“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Lynn整理相关内容资料。
(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作品简介】《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该小说通过年轻人的婚姻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原文节选】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她的。
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
"说那个话的时候是在那样的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
其实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楚了。
是叔惠先认识她的。
叔惠是他最要好的同学,他们俩同是学工程的,叔惠先毕了业出来就事,等他毕了业,叔惠又把他介绍到同一个厂里来实习。
曼桢也在这丬厂里做事,她的写字台就在叔惠隔壁,世钧好两次跑去找叔惠,总该看见她的,可是并没有印象。
大概也是因为他那时候刚离开学校不久,见到女人总有点拘束,觉得不便多看。
他在厂里做实习工程师,整天在机器间里跟工人一同工作,才做熟了,就又被调到另一个部门去了。
那生活是很苦,但是那经验却是花钱买不到的。
薪水是少到极点,好在他家里也不靠他养家。
他的家不在上海,他就住在叔惠家里。
他这还是第一次在外面过阴历年。
过去他对于过年这件事并没有多少好感,因为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例必有一些不痛快的事情。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
——引子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
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
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
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两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石翠芝与许叔惠的缘=无声的报复缘,妙不可言。
用在他们身上在适合不过了。
她,一个千金小姐、大家闺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贫却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的阻挠,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
她与世均草草结婚了,他赌气留学美国。
这段爱在尘封了14年之后被打开,那时的他已离婚,而她膝下有一双儿女,但却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声中,她才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却永远无法回到从前……顾曼璐与张豫谨的缘=黯然的离开顾曼璐是个令人痛恨却又让人同情的人物。
沉重的哀伤--论张爱玲《半生缘》的意境特点
沉重的哀伤--论张爱玲《半生缘》的意境特点刘珊珊【摘要】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主要格调,在小说《半生缘》中,张爱玲将作品的苍凉美沉淀成一种沉重的哀伤。
张爱玲童年的创伤、与家庭的矛盾以及艰辛的爱情造就了她孤冷的性格和苍凉的文风,历经半世沧桑,她已从早年锋芒毕露的天才渐趋平稳,跳出红尘,以冷峭的目光注视着世人。
《半生缘》里,她选择惨淡的阳光、苍白的月光、刺目的灯火、幽咽的琴声等意象,营造出苍凉凄冷的意境,对于刻画主人公和渲染悲剧色彩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沉重的哀伤感,压抑而隐晦,重重地、黏滞地,直抵人心。
张爱玲作品中的意境描写既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也融入自己的性格特质,别具一格。
【期刊名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98-100)【关键词】沉重;哀伤;意象;意境【作者】刘珊珊【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阳光、月光、灯火、琴声,这些温和、柔美的意象,在张爱玲笔下被冠以“惨淡”、“阴郁”、“刺目”、“幽咽”等形容词,营造出《半生缘》苍凉凄冷而又压抑沉重的意境,对于刻画悲剧的主人公有着重要的渲染作用,传递着一种难以承载的哀伤感。
(一)惨淡的阳光世钧和曼桢初识,郊外拍照,“那一天的阳光始终很稀薄,”[1]“稀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日光惨淡、春寒料峭的天气。
为何偏偏选择这么一天出游呢?还有霏霏春雪连着冷雨。
曼桢的大衣被风吹卷起来,“她一只手掩住了嘴,那红绒线手套衬在脸上,显得脸色很苍白。
”“红”与“白”的鲜明对比,在“稀薄”的阳光下格外刺目,没有正常恋人的美丽邂逅、浪漫约会,只给人以凄凄惨惨戚戚之感,二人的爱情也似乎一直同那太阳一般“稀薄”。
曼桢被顾家囚禁,已有身孕。
春天来了,她呆呆地“坐在那里,太阳晒在脚背上,很是温暖,像有一只黄猫咕噜咕噜伏在她脚上。
她因为和这世界完全隔离了,所以连这阳光照在身上都觉得有一种异样亲切的意味。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精选
〔一〕假期读完了张爱玲的一本短篇小说集,周日又在书店选了一本张的长篇小说“半生缘〞。
读起来发现这个曾被拍成过电视剧的作品,自己上学时也曾读过。
记得在学生时代,在图书室借来看到一半时,感到作品写得悲惨,便没有读下去。
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可悲可气。
“半生缘〞中展现了旧上海的一类人的生活。
故事以世钧与曼桢的情缘为线索,记录了他们相识、相许、别离和相遇的过程。
故事快结束时,他们相遇话别。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幸福的,在错误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只有放手。
“他们回不去了。
〞读完很为他们的情缘感到悲哀。
作品中没有我喜欢的女性,一个人也不喜欢。
作品中我认为最可气的人是曼桢的母亲。
不管一个母亲有没有文化,她都但当着家庭统帅的责任。
特别是曼桢的父亲不在了,母亲便是家中唯一的统帅。
而这个“统帅〞允许她的长女曼璐去当歌女,来供养全家及弟弟妹妹们读书。
读书重要吗?比起做人,读书是可以放弃的。
如果曼璐是一个丑女,也许只能像曼璐的佣人阿宝那样当一个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许会好一些。
起码这样的工作可以在阳光下说起。
英国的王妃戴安娜17岁时也给他人做过保姆。
夺得全国模特大赛桂冠的阿根廷女孩妲妮拉曾经是一个捡垃圾的女孩。
假设生活还是无法继续,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抚养,送一个无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总比让一个子女去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要强。
我想多数成家的男子都不会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儿女去过那样的生活。
这样的母亲我不赞同。
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桢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
她可以忍受曼桢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见。
她听大女儿的,也怕大女儿。
我认为她在花曼璐那样获得的钱开始,她便在儿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开始怕儿女了。
我心里在想,这样的母亲,不如把孩子送人吧!母亲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儿女天天在做什么,这是必须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亲,将不被儿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桢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
厄运来了,躲不掉了,那么就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运赌一场,可以笑着让姐姐看自己绝食而死,或许曼璐会妥协放了曼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生缘》维普通达检测系统电影与小说之比较姓名:刘虹莲学号:201001010224 指导老师:陆涛摘要: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应市场需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影视导演开始改编一些有名小说家的作品,小说改编成电影是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创造,它既要尊重原著的创造,还要有导演对作品现代意识的再认识,但不论怎样的改编都要符合原著原有的精神。
《半生缘》是张爱玲小说改编次数和版本最多的一部,之所以成为之最,就是因为它太不“张爱玲”了,虽然突出了主题,但却删除了很多“张爱玲特色”,变成了一部爱情悲剧。
虽然香港导演许鞍华改编的《半生缘》相对比较成功,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本文就是从许鞍华导演改编的张爱玲小说《半生缘》出发,对两者进行比较。
主要从一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叙事视角和顺序的改变、人物形象的刻画、意象的功用、女性意识的淡化、主题的单一化关键词:张爱玲小说、电影、《半生缘》、改编、比较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career, should the market demand, in the nine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film and television director started adapted works of some of the famous novelist, a novel into a movie is converted into another kind of art form creation, it is to respect the original creation, and director of works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reinterprets, but no matter what kind of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adapted to conform to the original. "Half life fate" is the greatest number of zhang ailing novel and version, and became the most, because it is too not "zhang", while highlighting the theme, but deleted many "zhang ailing characteristic", has become a love tragedy. Although Hong Kong director Ms. Hui adaptation of "half life fate" is relatively successful, but also has a lot of insufficient place. This article is adapted from Ms. Hui director zhang ailing novel "half life fate", both in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mainly from the five aspects, respectively is the order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changing, depiction of the characters, the function of the image, the desalination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 theme of simplificationKeywords: zhang ailing novels, films, "half life fate", adaptation, comparison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叙事视角和顺序的改变 (4)二、人物形象的刻画 (4)(一)曼桢 (9)(二)曼璐 (8)(三)世钧 (8)(四)祝鸿才 (8)三、意象的功用 (5)四、女性意识的淡化 (5)五、主题的单一化 (8)结论语 (10)参考文献 (11)电影《半生缘》①的改编,是许鞍华导演第二次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改编,电影的改编虽然要尊重原著,但改编本身就是一种再解读、再创造,电影《半生缘》已经不是张爱玲的了,而是导演许鞍华的。
在电影中导演只有知道自己要讲什么,他才会讲的好,要使一部电影真正好看,导演就要敢于对原著做些改动,适当的修改下,这样才能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电影也才会有更大的卖点。
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分析电影改编后的得与失。
一、叙事视角和顺序的改变选择哪种叙述视角进行叙述是小说家在创造中最为重要的抉择了,它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小说内容的反应。
小说和电影都是叙述性的作品,都要展现故事情节、环境、背景等。
小说为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剧本,现在很多有名的电影都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但即使是这样,同一个故事,电影和小说却能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叙述。
《半生缘》②这部作品,小说中张爱玲采用的是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在小说中叙述人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社会背景无不都在叙述者口中,小说不是以时间为开端进行叙述的,而是采用了追溯过去的叙述方式。
小说开始时是用世钧的口吻说出了十四年间的沧桑变化,回忆起十四年前他和曼桢、叔惠在一起时的场景。
用倒述的形式让读者体会到时间的变化,营造一种沧桑、苍凉之感。
在小说的开头世钧回忆道“他与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着觉得自己老了许多。
日子过的真快,尤其是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好像是指顾间的事……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这里应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也是全知视角,在这一过程中叙述者将读者带进了男主人公的世界里,让读者去了解他的故事和他的心路历程,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这里也采用的是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但是在这里,作家开始慢慢地从作品中退了出来,相对于全知的一一讲述,而选择了有节制的叙述,通过有目的的“显示”将作品中的故事、人物都呈现出来,但在作品中你已听不到作者的声音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在作品中完全隐身,毫无引导作用了。
在这里作者虽然没有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做出是非道德的评价,①②但他所描绘出来的故事本身就会在无意识中引导读者的是非、价值判断。
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相识——相知——相恋——误会——消除——圆满的模式。
采用了自己的特色模式——反高潮。
十四年后,当世钧和曼桢再重逢时,出乎人意外的用了句“回不去了”结束他们之间此生的情缘,而叔惠和翠芝的见面也是净剩无奈与伤悲,他们都重逢了,他们的内心也都还深爱着对方,而现实的种种却让他们无法再续前缘。
重逢却不能圆满,这是多么的无奈,又该是怎样的一种遗憾啊!在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中,对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顺序进行了调整。
影片中采用的是男女主角视角交叉的叙事视角,先写曼桢对世钧的印象,从而引出世钧的出场:“他来城里已经好几个月了,我一共见过他四次,每一次他都像看不见我,可能是他太专心做事吧,根本就没留意旁边的事情。
”从这里不难看出女主人公已经开始注意男主人公了,心中的某些情愫已经出来了,但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内心的不确定,因为他不知道男主人公对她是怎样的态度,这里是旁白起叙述功能让观众了解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视角转换,当男主角坐上电车路过多年前的那个街道时,记忆开始浮现:“年轻的时候,我做过许多无聊的事,也见过许多过后就忘记的面孔。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在我面前出现。
”然后就是一个镜头进入一个小餐馆,紧接着曼桢就出现了,这里可以看出男主角是很关注女主角的,也就说明了先前女主角的那种不确定是自己多虑了。
电影从男女主角两个视角进行叙述,不仅让观众了解了男女主角的内心世界,也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其实这样的交叉视角也相当于一个全知视角。
像影片中有这样一处旁白,世钧:“我发现当你没爱过一个人的时期,其实你已经爱上了她……我想去看她却一直找不到借口”曼桢:“我一直担心叔惠会来我家拿钥匙,我想每个人总会有些事情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
”很显然,世钧已经爱上了曼桢,而曼桢担心自己的家庭背景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
这里的交叉视角让观众更能理解主人公们的内心感受。
同时电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述方式。
通过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一呈现出来了,让观众感同身受,引领他们观看时的情绪,为剧中人哭、为剧中人笑。
小说中选择的是倒述的叙述方式,以世钧的回忆展述一段往事,客观的叙述与人物主观的感受结合起来。
而电影采用的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大体上从曼桢与世钧相识、相知、相恋、分离、重逢这些方面写的,故事的情节发展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的,这样的方式更符合电影艺术的叙述方式和观众的心理。
但许鞍华导演在整体运用时间顺序的叙述方式时,内部也有应用倒述的手法,如影片开头世钧的回忆就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插入曼璐与豫瑾的故事,为后面曼璐的变化做了铺垫。
这样顺序与倒述相交,让观众在观看两人感情发展的过程中也能时时被拉回现实,使他们在观看时能更冷静、更客观的对待这份感情,也让他们能更容易地接受故事的结局,同时也更能彰显张爱玲原著中的苍凉之味。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于《半生缘》中曼桢、曼璐、世钧及祝鸿才这几位关人键物,影片中的定位与小说中的定位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下。
(一)曼桢影片中的曼桢要比小说中的活泼开朗的多,并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是个心里有阴影的人,影片中的曼桢一开始就很注意世钧,在照相的时候还为世钧擦脸,还主动的要与世钧和叔惠合影,以及去叔惠家为世钧收拾行李,这些都不难看出曼桢活泼开朗的性格。
还有对祝鸿才“笑”上,影片也不像小说那样,说“曼桢差点笑出声来”,更没有反身跑上楼的动作,而是就直接地笑了起来,还有在丢手套上,小说中的曼桢就直接的说:“哎呀,我的手套丢了一只。
”而影片中她打电话去问叔惠,并开玩笑的说是叔惠把她的手套藏了起来,这里的曼桢多了份小女生的调皮可爱的味道。
另外,影片中的曼桢对豫瑾的关心甚至有些过分,热情到让人误会的地步,从看到豫瑾时就叫他瑾哥哥,又因为怕豫瑾无聊把自己的书送给豫瑾,还亲自去给豫瑾换灯泡。
跟豫瑾一起去书店,一起去买手套,我想如果不是豫瑾说了告白的话,那副手套应该就是送给豫瑾的,但因豫瑾说了那些话,再送手套给他似乎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接受,为了避免豫瑾误会,她才说是给世钧买的,并以此委婉地拒绝了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