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下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下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

摘要: 通常情况下,通货通胀由经济过热引起,治理措施重点放在紧缩信贷、减缓经济增速方面。而我国货币发行量已经有所节制,经济增长幅度也在缩小,通胀却在攀升,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出现畸形发展,我们必须采取调整收入政策,货币政策,对外经济政策,提高利率,降低工资水平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蔓延,使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对我国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采取的一些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分析,同时指出了我国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 面对通货膨胀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分析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 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 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 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 (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 货币本身没有价值, 可以无限发行, 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 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 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 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 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 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 在短期的上涨, 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 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 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 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 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 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中国通货膨胀下的宏观调控手段分析

由于通货膨胀的迹象明显,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多管齐下,抑制投资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主要是针对投资过热采取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暂停土地审批制度等多项紧缩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此次宏观调控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在于政府过多的采用了行政手段和数量型手段,而非市场经济惯用的利率、汇率等杠杆型的市场化手段。而且,根据如上分析,这次通胀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固定投资,更应当采用对其影响最直接的利率手段,提高利率,使经济摆脱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以此遏制投资。

第一,采取紧缩型的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同时,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如果热钱的流入只是套利,损失的只是汇率。那么对于货币需求没有影响。但是如果热钱涌向房地产等行业,就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拉动货币需求。我国政府要么继续加强资本管制,防止热钱涌入;要么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货币政策会失效。

第二,继续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带来较大隐患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20日,央行以每次0.27%的速度连续7次提高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2007年至今,又15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从9%一直提高到现在的17.5%。这种频繁地使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来抑制物价上涨会带来一系列隐患。

首先,对于利率来说,由于利率政策的变动涉及产品和金融两个领域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因此会对市场造成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影响。此外,在上轮宏观调控效果尚未完全显现的情况下进行加息是弊多利少的选择。首先,美国近期由于流动性不足而不断降息,我国加息会扩大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利差,导致更多的外资流入,增加货币的外汇占款发行量,使人民币承受更大的升值压力。其次,对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加息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由此造成的财富缩水比外资流入规模更大,损失更巨。

其次,对于存款准备金率来说,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的,即使小幅度的调整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调整存贷款利率后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很大,由于银行贷款的门槛较高,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大部分来自地下金融机构,其利率以官方利率为基准上下浮动,加息对筹资成本已经很高的民营企业而言是雪上加霜,最终受损的正是这些市场竞争的主体。

再次,由于我国目前CPI过高是由于农产品价格上升导致的,是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具有自发调节性,而且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又非常强,一般是三四个月时间,加之货币政策本身的内外部时滞因素,调控政策即便积极有效,也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在微观领域显效。这就使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货币政策不仅在短期内没有收效,而且从长期看,当农产品供给提高后反而可能正好遭遇紧缩货币政策效应。届时,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将导致农产品价格再次出现非理性下跌,形成恶性循环的开端。

第三,通过税收补贴的财政政策减轻物价上涨压力

从目前情况看,在诸多财政手段中,税收调控对于通货需求会起到自动稳定器和人为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