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城建筑与风水学
建筑与风水学
建筑与风水学近年来,建筑与风水学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兼顾美观和艺术性。
而风水学则是一种传统的东方文化,主张通过布局与环境的和谐来获得正能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建筑与风水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建筑与风水学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建筑环境对人的影响。
风水学起源于中国古代,通过地理地势、方向、水源、山脉等环境因素,来调整建筑的位置与布局,以获得更好的气场和福气。
这种观念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智慧,不仅在东方文化中广为流传,也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
风水学对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风水学强调建筑布局的合理性。
根据风水学的理念,一个建筑的位置应当选在能够接受旺盛进气的地方,同时避免阻碍正道气的障碍物。
此外,建筑的形状和大小也需要符合相应的规律。
比如说,长方形是比较符合人体结构的形状,朝向应当是脊骨方向;而偏方形和弯曲形状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设计建筑的时候,建筑师需要借鉴风水学的原则来确保布局的合理性。
其次,风水学也会要求建筑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例如,建筑的朝向和周围自然风向相吻合,以便利用风的力量为室内通风散热提供便利。
此外,建筑的选址也要尽量避开恶劣的环境,如高压电线、污染源、水坑等。
风水学认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气场,对住户的福祉和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建筑也对风水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建筑的设计可以依据风水学来增加人们的生活品质。
比如,在室内造型设计中,可以采用一些风水学的元素,如流线型的家具、圆形和曲线形的墙壁,以及铺装花纹的选择等。
这些设计都有助于提高室内的能量流动,营造愉快的生活氛围。
其次,建筑的布局和色彩也可以通过风水学来增强建筑的气场。
风水学主张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色彩搭配,来增加建筑所蕴含的正能量。
比如,西方的建筑风水强调阳光的照射和采光,认为这有助于提高住户的精神状态。
中国城市风水之福州
中国城市风水之福州想写福州地理风水的念头由来已久,但真正勾起这个话题是一位的士司机。
记得前一段“黑格比”台风来袭,本以为会在连江登陆,然后横扫福州,不想却掉头东北,一掠而过。
虽然风没来,却带来了云和雨,让久苦于秋燥的市民,偷得几日闲。
打的士时,与司机闲聊,他说自从05年“龙王”台风之后,福州修起了镇海楼,说也奇怪,打那以后,台风就不正面袭击福州了。
想想也是,05年镇海楼修起以后,确实是风调雨顺,地理风水之说,不可全信,不可不信。
用现代语言来解释“上风上水”的意义,通俗点说就是因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成为一个适宜人居的“风水宝地”。
但我还是谨记“子不言乱怪力神”的古训,个人理解为风水之说是先祖们根据几千年来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目前无法用科学来准确解释的实践经验。
所谓风水,最低级要求的应该是“风和水谐”,按我们现代的说法是越环保宜居则风水越好吧。
自古以来,人们在选择建城地址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建筑风水理论,其意在于营造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美好居住环境,所谓”天人合一”。
一、福州城址选择与风水福州建城有两千多年了,在有人类活动的大约五千年里,福州先民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地理风水遗产,本着“温故而知新”的心态,从福州的城市建设历史中,可以管窥福州往昔的地理风水,对我们今日选择居住之地,也许有点帮助。
福州地处太平洋西岸,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的变化,对福州的影响较大,所以在谈地理风水前,要专门聊一下福州的海平面。
在距今35000年前,古海平面在-50米处;距今29000~28000年间,古海面在-110~-100米深处;距今28000~25000年间,海面回升到-90米;距今25000~23500年间,海面又下降至-100米处;距今23000~20500年间,古海面位于-130~-140米处;自18000年前开始,海平面又急剧下降,至15000年前达到最低点,为-150~-160米。
中国东海大陆架大部分脱水露出海面,大陆向东延伸数百公里,台湾和本省岛屿均与大陆连成一片;从15000年以来,海面开始回升,在回升过程中曾有几次停顿,形成数级水下阶地;距今14440年,海面回升到-115米;14000年前回升到-100米;12000年前回升到-50~-60米;11300年左右,上升到-18米以上。
风水文化与古代建筑学的关系
风水文化与古代建筑学的关系中国的风水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一种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结合的思想。
在古代的建筑学中,风水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建筑大师们常常按照风水理论,设计和布置建筑,以获取最大的好运和顺利。
一、风水文化介绍风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思想,在古代以及现代依然广泛存在。
它的理论主要是根据风、水、地形、地势以及人类环境等因素来判断、协调和改变一个事物或地方的环境。
风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农业、流行文化等多个领域。
二、古代建筑学与风水文化的关系在古代中国的建筑学中,风水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要。
人们在修建城市、建造宫殿和寺庙等大型建筑时,常常依据风水学来设计和布局建筑。
例如,“龙脉”是指山脉和河流的大气排布,古代皇帝庙宇等建筑常常布置在龙脉所在的位置,以达到利益统治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另一种常见的风水布局是按照八卦、五行等理念设计。
在古代中国,八卦和五行是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学中。
八卦是指八种基本的符号,分别代表不同的方向和元素。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根据八卦和五行的概念,建筑师可以通过布局和设计来达到增加吉祥和平衡元素的效果。
三、古代建筑中的风水具体实践许多古代建筑物都采用了风水的理念和设计。
例如北京故宫的设计,把二十个幸福和吉祥的场景表现在其中,包括神兽、盆景、石雕等。
故宫的构造也符合风水学中“太极”的概念,即由圆形和方形共同组成的建筑风格。
这种构造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完美和平衡的体现。
另一个例子是南京的明孝陵, 是明朝皇帝朱由检、他的王妃张氏合葬的陵墓。
明孝陵以风水布置而闻名,它的布局采用了八卦和太极的概念。
墓门安放在东南方向,是因为东南方向在八卦中是吉方。
明孝陵的布局符合了八卦理论的设计,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布局。
总的来说,古代的建筑学和风水学密不可分。
通过风水的理论和实践,建筑师们创造出许多优雅、美观和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建筑。
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
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在古代风水学中,经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考虑各种因素,对此风水中有一句话叫作“相地如相人”。
如《玄女青囊海角经》曰“支龙形势,如人之状,然其身一动,则手足自应;将主一出,则群兵必随。
”“本身之龙要长远,身体必要端正为上,手足必以相合为佳,长幼必以逊顺为贵,主宾必以迎接为奇。
”在这种人、地类同思想的基础上,风水中常据人体的结构将龙脉之真穴分为三种穴,一在头部,二在脐眼,三在阴部,其具体位置是:“上聚之穴,如孩儿头,孩子初生囱门未满,微有窝者,即山顶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脐,两手即龙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两足即龙虎也。
”(清孟浩《雪心赋正解》)在清《六圃沈新先生地学》中即收有一幅以人体之“窍”为原型的风水穴位图,最能形象逼真地体现这种人、地同类的理念。
由于古代风水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与元气说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作为融贯整个风水学的灵魂。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太阳、月亮及28星宿及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同地球昼夜节令变化和灾情间的关系。
在古人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
《履园丛话》说:“人身似一小天地,阴阳五行,四时八节,一身之中皆能运用,”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人体与宇宙同构。
天地分为阴阳,人体亦分阴阳。
天地有五星五岳,人体亦有五官、五脏。
天分成十天干,表示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人亦对应有十指。
地分为十二地支,表示一年月亮绕地球十二圈,人亦对应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人的整个经络系统随着时间的先后,年、月、日、时辰,周期性地气血流汪,盛衰开合,人应时辰月令,这一切都暗示着我们,人类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凝聚着整个宇宙的生命,人体完全是与宇宙相合的,人体之气与宇宙之气以交流的。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天地与初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元气在宇宙天地间回荡,气在人体中聚合,人实际上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与大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
建筑与风水学的关系
建筑与风水学的关系建筑与风水学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保护人类免于外界影响,使人类胜利地生存下来。
而风水学更多地关注的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提高人类在住宅里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水平。
一、建筑与风水学的共同点建筑和风水学都是与人类居住环境相关的学科,关注的问题都是如何创造一个符合人的居住环境的问题。
在建筑学中,人类需要根据自身的生活需求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包括住宅、办公场所、休闲场所等。
将建筑物分成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人们可以在室内空间内安居乐业,享受生活的快乐。
而在室外空间内,人们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风水学则更多地关注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形成的互动效应,建筑物的建设位置和风水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风水学的原理来设计建筑物和内部布局。
二、建筑与风水学的差异建筑学更重视功能性的实现,而风水学更多体现在它的意义上,主张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建筑物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功能性第一。
而风水学的原理要求建筑物的建设位置和整体环境相互协调,符合自然规律。
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上,建筑学更多地体现在形式和造型上,强调美学效果,将建筑物作为艺术品,让人们欣赏和赏析。
而风水学则更多地关注建筑物和环境的关系,强调建筑物对住宅居住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居住家庭的影响。
三、建筑中重视风水学的影响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风水学中的元素也常被引入到了建筑设计中。
比如在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根据风水学的原则为建筑物选址、定位、朝向、高度、形态、顶部建筑、门的位置、建筑的布局等进行设计。
建筑师会留出一块地来安放吉祥物,通过使用特定的颜色和花案来布置住宅,增进屋内氛围。
例如,在居住区的北边设置树冠丰满的树林,能保护居民免受靠近居住区的强劲猛风的侵害。
所以建筑与风水学紧密联系,建筑学注重建筑质量和风水学注重自然环境与人类居住和健康息息相关。
建筑在设计中考虑到风水学的原则,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实用性,更能提高人类在住宅里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水平,使我们的居住环境更加优异。
风水趣味安贞堡
闽西北之行最后一站,主人带我们去看一座小有名气的大型民居建筑---安贞堡.别名“池贯城”,在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堡建于建于1885年.正处光绪末年,匪,历时十四年完工。是福建现存最完好的古代夯石建筑之一,堡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属清代建筑风格。据说池家父子建堡前曾多次进京观摩皇城的建筑风格,回来后有所借鉴,亲自设计了这座客家围楼。无论是远眺还是近观,堡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拥挤.北京皇城哪有这么拥挤的感觉呀?北方的桔,到南方也成枳了?
安贞堡在建之初,本意是抵御敌寇,但历史传至今天,往日的风云鼓荡早已偃息,留给我们的,是无数充满传统文化趣味的小细节.堡因地形而建,座西朝东,背靠象形山,左右皆有小丘护持、前面一道平川,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靠山宏大明堂广阔”的“风水”理论,坐西朝东,又有“紫气东来”的意思。堡内石阶梯层级皆为单数,被视为阳数;楼梯和窗棂条数目必为“九”的倍数;堡内前天井大、后天井小,两者相合似“昌”字,象征“昌盛”;在主楼天井中部的出水处,有螃蟹形状的滤水饰件,寓意守住宅院财气,下水道内放生了许多乌龟,取其祥瑞之意的同时保持了下水道的通畅.堡内有两幅壁画,是当初建堡时画的。一幅是“千蛛扫去”,一个仙童正拿扫帚拂去飘落的蜘蛛;一幅是“万蝠招来”,仙童手挥芭蕉叶将蝙蝠收入一个巨大的葫芦中。建堡一百多年,堡内的任何一个角角落落里,从来不结蛛网。每到夏秋的傍晚,也的确有大群蝙蝠飞来堡中栖身。这些小谜局,有的已然有解,如无蛛是因有蝠.不少仍是未解之谜.值得人玩味再三.堡正门两旁书有楹联:“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沐风谧静多。”说得好!中国人,就是这样多思审慎,万事总要多想一步;中国文化,就是这么有趣广博,涵盖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但是,啊,但是!做为民居来说,我对这类堡啊土楼啊存有小小的腹诽,何必建得那么拥挤?非常不适合人居嘛,一群人挤在一个窄小的空间,就像是蚂蚁王国,个人空间何在?地理环境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的.所以中国人的多看一步,只是看到眼前的一步,再不能看到更远了.池家父子如果想到当初花费超巨资在沼泽地上精心打造的堡垒百年后成了仅供人们凭吊的空城,估计也就不会这样费心拔力了.
闽南建筑与风水
先 后天八卦
三. 风水的理法:运用 阴阳五行、周易八 卦的理论
闽南民居
在晋唐期间,中原大迁 徙,汉人南迁,带来了 河洛文明,结合海洋文 化,造就了今天闽南文 化的辉煌
闽南大厝民间俗称“皇 宫起 ”,按格局分,有 一条龙,三开间,五开 间、二落、三落甚至数 落
闽南大厝的特点
大厝、宫庙、祠堂的特点:宅院围合;屋顶
谢谢大家!
风水的科学原理
一.气场学说:中国 是一个深受“气”论 文化影响的国家家, 无论是中医、气功、 还是风水都是如此。 阴阳之炁,生炁, 形法 :中国 风水讲究“天地人 三才合一”
天运:三元九运 地运:龙脉砂水 风水宝地:“山环水 抱”、“依山面水”
大厝的环境选择的理想 模式是:地基宽平、背 山面水,交通便利,景 色优美。
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 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 前有清池谓之朱雀,后 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 贵之地。
罗盘 厦 门 老 城 选 址
定向
闽南大厝在建筑过程中的风水运用 选择吉日
黄道吉日
风水的改造
改变环境,调整炁场,顺应天运地道。
中国风水
风水:堪舆 《淮南子》的解读:天地运行之道,致月令有阴阳 变化,有冲克之时,也有和合之时,藏有凶吉,所 以定义为天地之道。 许慎:堪,天道;舆,地道 古代先贤:风水是研究天地自然法则规律的一门学 科 中国风水学,是中国传统的地质学、地理学、建筑 学、古代哲学、生态学、景观学、伦理学、美学, 集中反映在地理的选址、布局方面的艺术。
河图洛书
阴阳五行
这些属性之间能够互相 生克制化,只要善于运 用这些原理,就能创造 出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环 境,进入“天人合一” 的最高境界。这就是风 水学的基本原理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福州建城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而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
这让人联想到宋代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并且记起古城区的内河是通海感潮的。
大海的广博、渊深与外向,时时引人上下求索、奋发有为。
这个巷于是不断有人出人头地,得享锦衣玉食,并赢取外界无数艳羡的目光。
而觥筹交错、掸冠相庆时,最易激发的是雁过留声的雅兴。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才华横溢,名重一时,兄官至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府,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二人相会故乡,命名居地为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王益祥任江东提刑,仕归居此,才正式命名为衣锦坊。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
古建筑与阴阳五行及堪舆学说兰溪市博物馆陈星中国的古建筑,源远流长。
从河姆渡木榫结构房屋开始,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血脉相承。
中国的古建筑,历来以木骨架结构为主,又兼地处东亚大陆,气候复杂,不得不与飓风、沙暴、洪水、寒流作斗争,其中火患又是建筑毁灭的重大因素,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认为这些都是由冥冥之中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的,与建筑的定位、朝向等等密切相关,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讲究阴阳风水的堪舆学,几乎与中国的古建筑相终始。
堪舆一语,据东汉许慎注:“堪,天道也;舆,地道也。
”张晏说:“堪舆,天地总名也。
”引申为阴阳风水。
堪舆学的起源很早。
中国位于北温带,为了取暖,居室最理想的朝向应是朝南。
《周礼》说:“唯王建国,辨方正位。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
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辩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
原隰之名物。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周礼·考工记》“置槷(标准)以悬,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诗经·豳风七月》:“塞向瑾户”,向是朝北的颤窗,户是朝南的。
《诗经·大雅·绵》说古公父,率周人迁岐,“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是说卜龟得兆,然后筑室。
至公刘迁豳,公刘乃“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源泉,度其隰原,度其夕阳,于豳斯馆,止基乃理。
”意思是说公刘测日影以定方向,观察山冈的南北和水源,才筑室于豳。
这可以视为堪舆学的滥觞。
至战国时代,出现了七雄并争,竞相高以奢丽,楚筑章华于前,赵筑丛台于后的大兴土木的局面,同时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应用到建筑上,就发展成为堪舆学。
《史记·历书》:“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
”《封禅书》:“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五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
”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之瑞,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
风水和建筑设计的关系研究
风水和建筑设计的关系研究现代建筑设计不仅注重建筑本身,同时也需要考虑周围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其中,风水便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风水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将风水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一、风水的概念和作用风水,又称“堪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学问,主要研究人居环境的配置与流动,以及周围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至今仍有广泛的应用,常被用于建筑物、墓地的选址、设计、布局等方面。
风水的追求在于达到一种“阴阳调和、五行平衡”的状态,通过合理配置环境元素,达到调整人们生活状态、提升人们精神面貌的目的。
历史上,风水不仅在建筑设计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还扩展到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等。
人们希望通过风水的手段,改善生活环境,旨在获得财富、健康、长寿等益处。
二、建筑设计中的风水因素风水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不同的环境对于建筑的选择和设计有不同的要求,而风水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样需要被考虑进去。
在建筑设计前,应该首先了解选址的风水条件,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人们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布局。
1. 选址选择一个良好的地理位置是风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选址时,应该考虑各种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如地形、地势、水文、气候、土壤、空气等。
传统上,建筑学的“地”是建筑环境的基础要素,其选址地理环境的好坏对人居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 建筑设计风水在建筑设计中还涉及到建筑的形状和布局,比如建筑物的朝向、斜坡、高度、位置、面积、形状等。
周围的环境更加需要被细心的处理,栽种运用五行理论得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的植物,也是风水设计的重要之一。
限制这些植物并不是简单的挑选最好的,而是要根据栽种植物的数量,以及布置的比例等因素进行谨慎的考虑,以确保建筑环境的平衡和谐。
比如奇门遁甲理论摸排空间时,一个房间也有八位,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房间的用途、面积、位置、色彩等因素进行精细的考虑。
镇海楼简介
镇海楼简介福州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马都尉王恭跨山筑城,在山巅建楼意为其他诸城门楼的样楼,为城正北的标志,所以屏山也称样山。
楼前右侧有七星罡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筑此楼以寓北斗之水厌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楼以镇海名,工在楼意在海。
镇海楼六百年间十三次建十三次毁。
镇海楼是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为江南三大镇海楼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名楼。
明清以来,镇海楼除了作为历史名楼,还被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屡毁屡建不绝于世。
镇海楼重建工程项目于2006年11月18日开工,2008年4月28日竣工,结束了福州镇海楼有记无楼的历史。
镇海楼雄居于福州古城中轴线端点的屏山之巅,是市民、游客俯瞰福州城的重要制高点和登高眺望点。
从建成后效果看,无论其高度、体量、形式与色彩都是合适的;从楼阁上能看到福州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它充分契合了福州古城的特色及城市总体格局,其建筑重檐飞角,冲霄凌汉,再现了福州镇海楼的雄姿;并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得到了各方的认同与好评。
明代,从战乱之中立国的朱元璋深知城墙防御工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为了重建被元代统治者推倒的旧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出他的女婿驸马爷王恭到福州,督建明代福州府城。
王恭将福州城墙的北段从屏山下改到了屏山上,致使屏山半座在城里半座在城外。
他是个军事家,他在福州城无险可守的城北,设置了人造天险,而且居高临下俯视城北平洋;他是个建筑师,他在屏山之巅建造了北门的城楼作为福州未建的七座城楼的样品,所以开初屏山上的城楼称样楼,屏山也有了当年时尚的名称样楼山;他是个诗人,他建造的样楼一时成为福州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登斯楼发幽古之思情,“无诸城北样楼开,万井烟花拂槛回”。
站在越王山的新楼上,俯视无诸城的万家灯火,怀想闽越王引领闽越人步入汉文化的殿堂成了当年文化人诗文创作的主题。
发出“回首旧时歌舞地,年年春草鹧鸪飞”的感叹。
明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城市建筑除了两塔之外,大多是紧贴着地面扩展,城北居中的山巅上建起高楼,极目远眺江的入海口,远处的高山也似泥丸低矮,对海路交通有一种掌控感,渐渐的就有了镇海楼的美名。
古建筑与风水
八卦与六爻
爻(yao)《易经》 八卦的两个符号, 一个是“—”,另 一个是“--”。在 《易经》中并没有 “阴阳”二字,数 百年后的《易传》 才把“—”叫阳爻, 把“--”叫阴爻。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 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 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 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 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 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 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 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 些数字被赋予的意思就越来 越多了。
一、风水学与古建筑
(四)点穴:就是人住的阳宅和葬地阴宅的位置 。从上 面所说的觅龙、察砂、观水中实际上已经决定了穴的最 佳所在环境。当然在具体确定一座阳宅、阴宅时还有许 多风水讲究。例如穴与水的关系上,“有形与穴克的, 穴小水大的,穿破堂局的,穴前割脚的,过穴反背的, 尖射穴的,皆从凶论。”(《博山论》论水)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十二讲 古建筑与风水
第十二讲 古建筑与风水
《辞海》中“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 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 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 相宅、相墓之法。”这段话代表了当时学者对 风水的认识,但是也有相当一些学者对此持有 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 种文化现象,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不能简单地 与迷信划等号。
二、风水学与实际应用
山西西文兴村四周山势
二、风水学与实际应用
(三)浙江武义县郭洞村 郭洞村是一座何氏宗族聚居的血缘村落,
位于县城之南20里,处于东西两山夹峙的一块 狭长谷地上,两山之下有两股山泉汇合而成的 溪河自南而北自村中穿过。村之南北也均有远 山相拱。是一块有山有水的风水宝地。
二、风水学与实际应用
晋代郭璞所著 《葬书》最著名,被当作风水著作 之经典。《葬书》中提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 风次之。”即将藏风得水方能获得生气作为选择阴宅的 标准,这当然也是选择阳宅的标准。古人为什么如此重 视阴宅,这自然与传统的祖先崇拜有关系,厚葬祖先, 以表示子孙的尽孝之心。郭璞在《葬书》中提出:“人 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进一步道出了重 阴宅的根本原因,祖宗遗骸得到生气,子孙就能受到荫 佑,厚葬死人是为了活人。
福建清代九头马古民居建筑艺术初探
艺术研究丨寻古鉴今丨2020-5福建清代九头马古民居建筑艺术初探长乐区博物馆/林婧摘要:福建清代九头马古民居是福州市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建筑之一,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结合1993年福州市考古队九头马雕刻艺术调查成果,及走访实地采样调查,本文拟从时代精神、建筑布局与装饰类型三方面探析古民居建筑艺术。
关键词:九头马建筑木雕藻井门楣九头马古民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7年前后,至1872年建成,由清代富商陈利涣父子两代,历时80年完工。
建筑群坐落于马山之前,因山下平地中有九处岩石似九匹马儿吃草,故取名九头马。
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6684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9651.66平方米,现存共22座单体建筑,内部井院相连,形成完整、独立、封闭的建筑群。
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面积最大的古民居建筑之―,及福州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
①结合1993年福州市考古队九头马雕刻摄影成果,②及走访实地采样调查,本文拟从时代精神、建筑布局与雕刻艺术三方面初探建筑艺术。
一、民居规划时代精神1•风水信仰。
九头马建筑选址精妙,民居坐北朝南,利用外墙将建筑群包围,背靠当地最为雄伟灵光玉翠的马山,旁边是长乐12景之一的"龙潭晓瀑”,前方朝南良田万亩,七溪穿流而过。
民居选址布局藏风纳气、环山抱水,四周宽敞明亮,在有阳光、流水及其空气流通之处,体现民间风水信仰"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与"山水聚会,芷风得水”。
整体民居设计规划之初以马的奔腾奋进神态为启发,不仅取名为“九头马”,且建筑外观独特,墙头形式多变,内外封火山墙层层叠叠、高耸前冲,气势宏伟,是福州地区马头墙类型的最佳代表,并与周边自然环境在空间且意境上完全融合,规划符合风水信仰,建筑恢弘大气。
2•儒家思想。
明代朱熹在长乐及福建各地讲学,培养了大量的弟子,并由此创立“闽学”,即福建理学,"闽学”由地域性上升为全国性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古建筑风水理论与实践研究
古建筑风水理论与实践研究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古建筑的设计与布局影响甚大。
古建筑风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并对古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古建筑风水的理论来源、主要要素以及实践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古建筑风水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易经文化。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关于宇宙、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论。
在易经中,风水被认为是一种与自然形成互动关系的力量,通过合理布局空间与利用地形环境等方式,来增加人类的吉祥与福禄。
因此,古人将这种影响力应用于古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中,形成了古建筑风水的理论体系。
古建筑风水的主要要素包括山和水两方面。
在古建筑风水中,山被视为静态的阴,而水则代表着动态的阳。
古人认为,在古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中,应该选择具有明确的山水特征的地点,以便形成完整的阴阳平衡。
山水作为风水学中的两大核心元素,需要相互匹配与协调,以达到吉祥与和谐的效果。
在古建筑风水的实践应用中,最为重要的是选址和布局。
在选址方面,古人认为山水的方位与形状都对古建筑的运气有着重要影响。
古建筑的门前应设置宽阔平整的道路,以利于吸收阳气。
建筑的入口处应该与水域相对,以便增加吉祥的力量。
布局方面,建筑内部房间的摆设、窗户的设置等细节也需要符合风水学的规律。
古人认为,房间的朝向、摆设和家具的摆放都会影响居住者的运势和福祉。
然而,古建筑风水的实践应用并非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住房需求的不同,古建筑风水的理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今,人们更加注重保护古建筑的原貌和文化价值,而对于风水的实践运用相对较少。
然而,对于一些修缮和重建的古建筑,人们仍然会考虑到风水学的影响因素,以保持建筑的原风貌和祥和之气。
总的来说,古建筑风水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古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理论来源于易经,通过对山和水等要素的合理运用来达到吉祥与和谐的效果。
略说福州古城建筑与风水
略说福州古城建筑与风水略说福州古城建筑与风水耕田的山里人整理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因此对它的地理环境要求很高。
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在选择建城地址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建筑风水理论,其意在营造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美好环境,以供人们居住。
以福州古城建筑为例,探讨传统风水对福州古城建设的影响。
一、福州城址选择与风水中国古代人们对城址的选择十分慎重,认为它是未来事业兴旺与否的关键,关系到族人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必须作为头等大事,集中全族人的智慧,由最高领导者作出决定。
福州古城始建于汉朝初年。
当时闽越王无诸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在福州建冶城。
冶城旧址在今鼓屏路一带。
这里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风一样挡住北面寒气,又称屏山。
其东麓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无诸即选此筑城。
该地山环水绕,百泉汇集于池,传说欧冶子在此铸剑,故称欧冶池。
池面十几里,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涝,又可灌溉周围田地。
冶城具体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北至屏山,以欧冶池为中心,四面环山,东面今七星井一带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种。
冶城建立后,闽越国即禁止在屏山樵采,保持树木水源,使屏山成为冶城风水宝地。
元代萨天锡有《越王山》诗为证:“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
”诗中虽然充满怀古悲凉之情,却客观上记述了前人重视城市风水,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无诸在此风水宝地建城后,闽越国发展很快,到汉武帝时,闽越王郢仗着国力强盛举兵围东瓯、攻南海,向东北、西南扩张,严重威胁汉朝的集权统治。
20年后,东越王余善举兵反汉。
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平叛,灭闽越国,拆除冶城,把居民迁往中原,福州古城一度荒废。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在吴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设晋安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福建的东南沿海地区。
太康三年,任命严高为晋安郡守。
严高到任后见旧城狭小,不足以聚众,即着手选择新址。
福州风水宝地天下第一(三龙对五虎,八桥定乾坤)
福州风水宝地天下第一(三龙对五虎,八桥定乾坤)初看福州时便觉得风水特别,以老城来看(闽江以北),东、西、北三面环山,闽江水自天门(西北)来,绕城地户(东南)而去,正是典型的“背山面水”交椅式风水格局。
五虎山福州在闽江下游,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斗顶山(莲花峰)。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城内城外七山雄踞。
今日的福州现辖五区、六县、两个县级市和一个经济区,即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5个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6个县,福清、长乐2个市和琅岐经济区。
三江口福州地理为“三龙对五虎”,三龙就是我们东部新城经常提到的三江口(闽江、乌龙江和马江)。
以大局来看,福州外围的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伸。
福州城区则是坐北朝南,为群山所绕---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方山(五虎山),北有莲花山,这四座大山的余脉环绕福州城,形成山环形势。
闽江自西北向东南,从福州城南穿流而过,其支流环绕福州城,形成水绕之形势,风水气场极佳。
从历史上看,福州没有发生大战事,确是吉祥福地。
单论水系,闽江水来天门,地户而去,也是经典的水法。
在福州这一段的闽江上共有8座大桥,自西北向东南分别是洪山大桥、金山大桥、尤溪洲大桥、三县洲大桥、解放大桥、闽江大桥、鳌峰洲大桥及青洲大桥,层层关锁水气,非常吉利。
阴阳协调的布局福州古城建设的平面布局采用风水思想中的四分世界观,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方守护神。
福州古城建有东、西、南、北城门,与中心鼓楼结合起来,形成阴阳协调的布局,反映天圆地方的形势。
古城由南北中轴线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为闽县,西为侯官县,东西两面相对平衡协调,形成均衡的城市布局。
镇海楼从业内人士最爱说的“上风上水”角度讲,闽江是从西北向东南流,鉴于福州污水尚未处理到位的现状,在城市东南部的土产享受的江水的污染程度应该较高;至于风的影响,就不得不说到长乐的华能电厂,它正处于福州的东南方,夏天劲吹东南风,就会增加处于电厂下风的福州东南部的空气粉尘含量。
福州两千年风水大局:决战三江口!
福州两千年风水大局:决战三江口!小编QQ:735222507田哥灌闽江市井水绪姐吐三山百姓槽看下面一张图。
大家发现了吗,如果以整个福州城区主要道路,去划个圆圈,形状就是一个完整的“太极图”?更不可思议的是,“西湖”一阴与“高盖山”一阳,正好处于这个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的“鱼眼”位置。
你说这是巧合吗?其实,只要你懂得古人在建城时,对风水一向都是十分重视,特别是知道福州曾一时还是闽越国的都城,你就不觉得这只是偶然了。
所以说,今天田哥(公众号:fzwsh8)在这里给大家爆个大料,一个福州建城2000多年来,从未批露于世的信息——福州城的风水大局。
老福州城的风水玄机在21世纪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福州城也就窝在“三山”之内,或其周边区域。
不过,最早的福州城不在此,而在现在新店“古城”这一带。
大家看到了没有,上图古福州城背靠“寿山”,左青龙,右白虎,整个城廓就座落在这个“背山面水”、“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宝地上,确实是个不错的龙脉之地。
不过,对这里的“面水”,或者说“前有‘照’”,田哥(公众号:fzwsh8)要给一些朋友做点解释——当福州城还在现在“古城”的当儿,现在福州城中的“三山”,可能就是海中的“蓬莱三岛”,至少,现在的南台岛是这样,不然,现在福州屏山上怎会有“望海楼”呢?“前有照、后有靠”,这个中国式的传统风水格局,对过去城区还囿于闽江北岸的福州来说,现在的高盖山,确实是个不错的“案山”。
所谓案山,仅以字面意义上讲,就是书案之山,也可以说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办公桌”样的山。
现在大家都知道,福州是著名的院士之乡,福州的三坊七巷中,出不少的文人、名人,是一个举世公认的,文脉很好的城市,甚至有人说,国内其它城市,难出其右。
而这玄机,就在这里了。
现代福州的风水大局好了,现在田哥回来讲讲整个福州城现在的风水大局。
大家知道福州是一个盆地,不过,你可能并不知道,古时福州与四川成都等国内其它七个地方一道,被称为“天城之国”,可见,福州自然条件之优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古城建筑与风水学
城市是人类的聚居地,因此对它的地理环境要求很高。
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在选择建城地址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建筑风水理论,其意在营造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美好环境,以供人们居住。
来看看福州古城建筑中的风水格局。
福州地处福建东南部,古时是闽江入海口,四面环山,气候宜人,地理条件十分优越。
自闽越王无诸建都城于福州,二千多年来福州一直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朝初年重修福州府城后,形成理想的风水格局。
相对封闭式格局明代福州古城修建后,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式的地理环境。
从城中看,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方山(五虎山),北有莲花山,这四座大山的余脉环绕福州城,形成山环形势。
闽江自北向南,从福州城南穿流而过,其支流环绕福州城,形成水绕形势。
古代风水家把这种山环水绕的相对封闭式环境称为太极,认为“既有天地,天一太极,地亦一太极,所生万物又名一太极。
故地理太祖,一龙之终始,所占之疆域,所收之山水,合成一圈,此一太极也。
”福州的地理环境附合太极的地理要求,宜建府城。
按照风水家的看法,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山水翕集,四势团近有情,而真穴必居包裹拥从之中,所谓藏风聚气者也。
”山环水绕的地理位置十分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也就附合风水家的理论。
风水家还认为,太极是分层次的,“物物有太极,于风水言太极尤肖焉。
太极有三层,风水有外罗城,为外太极。
龙虎砂为中太极,护穴砂有内太极。
其穴
坪处,为太极中间一点。
”从这个理论上看,闽越国的冶城、严高的子城、王审知的罗城、宋代的外城,一直到明代的府城建筑,是一步步向太极风水理论接近的过程,明代的府城才完善了太极的布局。
中国建筑福州城是由接近圆形的城墙所环绕,其道路水流,均体现藏风聚水的原则,城中心点是鼓楼,登楼则全城在望,为太极穴地所在。
按照风水理论进行规划布局,是福州城建筑的重要特点。
南北中轴的形势福州古城建筑自北向南形成南北中轴线的形势。
城北为屏山,在屏山正北城墙上建楼,称作样楼,后改名镇海楼,为全城制高点。
从镇海楼向南,即是全城最重要的寺庙华林寺。
镇海楼与华林寺上下呼应,成为城北最主要的风水宝地。
镇海楼历经多次重修,于1970年被拆毁,至今未重修,甚为可惜。
华林寺因故东移,虽保存完好,但风水格局也已改变。
从华林寺向南,即是城隍庙。
福州府的城隍庙是都城隍,为全省最高级别的城隍。
前些年因房地产开发被毁。
后有人呼吁重建,几年前易地再建,但规模、体制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从城隍庙往西南不远,即是布政使署,为全省行政长官公署,全省行政事务,在此决断。
从布政使署向南,即为鼓楼。
这里是全城的中心,风水穴位所在,可惜该楼于1952年扩建道路被拆,现空余地名,虽然有识之士大声疾呼重建鼓楼,但仍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鼓楼西南面是总督衙门,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驻地,全省大事要事,均在此作出决断。
这里是历代省政府驻地,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至今空余省府路的地
名。
从鼓楼至南门有南大街相通,其中要过东西走向两条内河,由勾栏桥和安泰桥接通大路,形成城内自北向南的中轴线布局。
这是一条风水线,集中了全省最重要的公署、寺庙、城楼,体现风水学中天圆地方中心点的理论。
出南门有四座山作为福州城的案山,形成南面屏障,拱卫府城。
第一案为横山,即今吉祥山;第二案为天宁山,即今烟台山;第三案为高盖山;第四案为方山,即五虎山。
来势凶猛的东南风经过这四座案山的阻挡,到城中已是微风,附合藏风聚气的原则。
阴阳协调的布局福州古城建设的平面布局采用风水思想中的四分世界观,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方守护神。
福州古城建有东、西、南、北城门,与中心鼓楼结合起来,形成阴阳协调的布局,反映天圆地方的形势。
古城由南北中轴线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为闽县,西为侯官县,东西两面相对平衡协调,形成均衡的城市布局。
从南向北看,南门东边有于山,西边有乌山,形成双阙守门之势。
以下依次是:东为府学、闽县学、闽县衙、鳌峰书院;西为侯官县学、侯官县治、道山书院。
东西各有两处水关,西水从西湖入西门水关,过定远桥,到双抛桥,与西南水关水汇合;向东与东西来水汇合;向南到乌山桥下向东,在安泰桥与东面来水汇合。
西水由东湖澳门水关入城,向西经庆城寺在勾栏桥与西水汇合;向南到德政桥,水分两支,一支向西在安泰桥与西水汇合,一支向南沿水部大街,出东南水关。
这样,城内河大致形成二纵二横的井字布局,使全城百姓均衡受益。
道路除中轴线外,西面有自北向南的大街,自北门沿南后街到道山路;东面也有自北向南的大街,自井楼门大街向南到达于山下。
东西也有两条大路,一条自西门经过鼓西路、鼓东路,通往井楼门;一条自东门向西,到达双抛桥,形成三纵二横的大道布局,交通便利。
趋吉避凶的措施按照风水理论,任何一处地理,无论风水如何好,总有不足之处,必须采取措施补救,福州古城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福州古城在建设和完善中贯穿着传统风水学说。
这些风水观念大部分有其合理性,是科学的,它是从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因为人们还未完全了解自然,对自然存在敬畏心理,而产生的迷信思想。
在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重温古代风水观念中所包含的城市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当前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当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