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慈禧太后晚清的幕后权力

慈禧太后晚清的幕后权力

慈禧太后晚清的幕后权力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皇帝是朝廷的象征,但慈禧太后却在背后运用巧妙的手段,实际上掌控着政权。

本文将探讨慈禧太后在晚清的幕后权力,揭示她对政治决策的深度影响。

一、发动政变夺取实权慈禧太后的权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最早,她作为西太后的女儿嫁入皇室,与光绪皇帝有过儿女情长。

然而,光绪帝年幼无能,慈禧太后因此看到了实现自己野心的机会。

她与西太后一起发动了1898年的戊戌政变,并谎称光绪帝罢黜了自己。

政变后,慈禧太后摆脱了外戚势力的桎梏,获得了真正的政治实权。

她借助统帅官(常务大臣)的职位,直接掌控朝政,实质上成为了清朝最高统治者。

二、纵容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幕后掌权的慈禧太后,并未将力量用于国家治理和人民福祉上。

相反,她更多地关注自身权力的维护,并通过利用义和团运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义和团是一群以“扶清灭洋”为目标的反对洋务运动的民间组织。

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纷争,加剧了外国人在中国的敌意和不安。

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甚至纵容义和团对外国人和中国教堂进行袭击。

然而,这样的做法最终引来了八国联军的入侵。

1900年,八国联军联手进攻中国,迫使慈禧太后逃离北京。

这一事件暴露了她对于国家利益的短视和对外交政策的误导。

三、倚重宦官封建专制慈禧太后晚清的权力体现在对宦官的倚重上。

她一直依靠宦官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宦官成为她手中的利器。

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改革派官员试图对宦官进行改革,并限制他们的权力。

然而,慈禧太后不仅保护了宦官,还将更多的权力集中在他们手中。

宦官成为了她对付政治敌人的利器,同时也成为了她身后的绊脚石。

慈禧太后的依赖于宦官使得清朝的政治体制变得僵化,各项改革几乎无法进行。

这种封建专制的体制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困境,无法应对外界的挑战和变化。

四、动乱末期与终结晚清时期,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内忧主要体现在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和军阀混战等问题上,而外患则表现在列强入侵、国际贸易不平等等方面。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1. 引言洋务运动,说白了,就是清朝为了应对西方的压力,试图自我救赎的一次努力。

哎,咱们的慈禧太后在其中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她就像一位厨师,把各种各样的调料放进锅里,煮出了不同的味道。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慈禧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别小看这位太后,她可是有两把刷子的。

2. 洋务运动的背景2.1 历史压力要知道,在慈禧时代,西方列强纷纷来中国“讨生活”,就像一群抢着分蛋糕的孩子。

中国的老百姓可谓是左右为难,内忧外患,情况不容乐观。

慈禧意识到,不改变,就会被时代抛弃。

2.2 提升自我于是,她就开始鼓励学习洋务,开设学校,学习洋人的科学技术。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老虎学会了爬树,突然变得灵活了不少。

慈禧的这个举动,真是为国家的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3. 洋务运动中的慈禧角色3.1 决策支持慈禧不仅支持洋务运动,还亲自参与决策。

她就像一位船长,掌握着舵,把船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虽然她当时并不是特别了解科技,但她的决心让很多人有了底气,大家齐心协力,想办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2 经济发展洋务运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慈禧在其中可是个重要的推手。

她批准了兴办工厂、开设铁路等计划,这就像是在为国家的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试想一下,铁路一开通,运输变得快捷,贸易兴旺,整个国家的面貌都焕然一新。

4. 文化交流4.1 学习西方文化慈禧也在鼓励文化交流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她支持一些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

就好比让孩子们去外面的世界见识一下,回来后能给家里带来新鲜的点子,大家都觉得开眼界了。

4.2 现代化思想的引入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把西方的思想带了回来,开启了人们的思维。

慈禧就像是为知识的大门打开了一个缝隙,慢慢地,让大家看到了新世界的光亮。

虽然有些传统的人可能不买账,但她却在无形中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5. 结论总的来说,慈禧在洋务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虽然在某些方面她也遭遇了不少争议,但她的决策和支持,确实为国家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慈禧太后的光绪新政改革的虚与实

慈禧太后的光绪新政改革的虚与实

慈禧太后的光绪新政改革的虚与实慈禧太后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她统治期间曾经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尝试,被称之为光绪新政。

然而,这些改革到底是真正的推动社会进步,还是一场虚幻的表演?本文将探讨慈禧太后的光绪新政改革的虚与实。

一、废除知县制度的虚实之争在光绪新政中,慈禧太后废除了知县制度,引入了县长制度,这被认为是一大突破。

然而,实际上,县长制度的实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改革效果。

县长们大多是官僚贵族出身,他们对人民的需要与利益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和关心,维持了原有的封建统治格局,并没有真正推动地方政治的变革。

因此,可以说慈禧太后在废除知县制度方面的改革是虚假的。

二、推行洋务运动的虚实之争洋务运动是慈禧太后推动的一项重要改革。

在这一运动中,慈禧太后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试图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跃进。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洋务运动遭遇了许多困难和阻力。

一方面,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的问题在洋务局内部广泛存在,许多资金投入到洋务运动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另一方面,西方技术的传播和融合速度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导致洋务运动的实际成果并不明显。

因此,尽管洋务运动被吹捧为一项伟大的改革,事实上,它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三、兴办煤铁企业的虚实之争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光绪新政兴办了一系列的煤铁企业。

然而,这些企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首先,由于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的不足,企业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许多企业陷入了贪污腐败的泥潭,效益不佳。

因此,慈禧太后在兴办煤铁企业方面的努力,实际上是徒劳无益的。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的光绪新政改革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虚与实之争。

废除知县制度、推行洋务运动以及兴办煤铁企业等措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大胆的改革尝试,但实际上却并未带来真正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这些改革缺乏实质性的意义,主要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因此,我们在评价光绪新政时应该看到其中的虚实之争,客观地认识其中的利弊,形成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为自强慈禧支持洋务派打击顽固派

为自强慈禧支持洋务派打击顽固派

为自强慈禧打击顽固派支持洋务派洋务运动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进步运动。

它顺应历史前进的潮流,揭开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序幕,它以兴办近代工业为中心,引进的先进生产力带耒了一系列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长期的、缓慢的、艰难的変化。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了。

当時中国正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大起义冲击着满淸王朝的颓垣残壁。

可以说''内忧外患"一同并至,淸朝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七倭仁、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

这些人妄自尊大,盲目排斥西方的一切新生事物,固步自封,拒绝进行任何改革: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恭亲王奕、军机大臣、大学士桂良和文祥等,在地方上则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为首的湘淮集团。

他们主张学习四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

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

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适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介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后,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批属于近代意义上的新生事物,对中国社会起了某些枳极的作用。

然而,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的'自强'、'求富',决定的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慈禧一生做的四大好事 影响深远

慈禧一生做的四大好事 影响深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慈禧一生做的四大好事影响深远
导语:一提到慈禧,大家都深恶痛绝,太多的小说,太多的影视剧,太多的传说,让慈禧的名声变得很臭,人们只是放大了她的缺点,却忽略了她的贡献,
一提到慈禧,大家都深恶痛绝,太多的小说,太多的影视剧,太多的传说,让慈禧的名声变得很臭,人们只是放大了她的缺点,却忽略了她的贡献,慈禧一生做的六大好事,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一:支持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之路
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是近代的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兴建工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增派留学生等等。

这些没有慈禧的支持,是无法开展起来的,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北洋舰队全部殉难,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了,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昰对中国近代得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二:禁止人们吸食鸦片
“自鸦片烟弛禁以来,流毒几遍中国,吸食之人废时、失业、病身、败家。

数十年来日形贫弱,实由于此,言之可为痛恨。

今朝廷锐意图强,亟应申儆国人咸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着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1律割除净尽。

其应如何分别严禁吸食并禁种罂粟之处,着政务处议妥章程具奏。

”——慈禧禁鸦片懿旨。

这道诏书一发,英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慈禧太后下命令以后没有多少年就去世了,但昰无论结果如何,慈禧太后的功劳不可抹杀。

三:兴办女学、禁止缠足
1906年慈禧太后下至:禁止妇女缠足,开放了妇女解放的先河。

虽然这与“男女平等”的思想差之甚远,但是毕竟是一个开始,妇女也开始。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清末新政者晚清末期最重要的政治活动,该政治活动以清末君主慈禧太后和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为主要代表人物,是晚清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现象。

清末新政在经济上实行“洋务”,思想上反对“科斗”,政治上采取“军政合一”和“新朝新政”的方针,社会上推行“新风”,此举旨在于把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变成现代化社会,追求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一、“洋务”洋务指的是紧急改革领域,包括发展军事、建设海军、开展外交、引进洋务资金、探索海外投资以及探索其他外国技术等,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军事军事是清末新政最重要的领域,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拒绝外来侵略。

清末新政先后在加强军队训练、发展武器装备、编制新的军规纲要、管理军队整合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2、采用洋务资金洋务资金指的是清末新政中首次采取的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是从外国融资,用于开展改革。

清末新政通过采取洋务资金来重建军事力量,从而维护中国独立和封建社会制度的安定性。

3、探索海外投资海外投资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主要是为了利用外国技术和资金来扩大中国的贸易和经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清末新政者在海外投资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4、探索外国技术外国技术可以说是清末新政中最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技术跨越。

清末新政者不仅仅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还派遣团队出国,研究外国科技,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科斗”“科斗”是清末新政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主张推行“治安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

“科斗”认为,晚清封建社会的关键在于维护祖辈传下的封建传统,不能采取任何形式的改革。

“科斗”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不变,他们反对清末新政中的各种改革,认为改革将带来社会动荡,会破坏晚清社会秩序。

他们也反对外国技术以及外国文化的引进,认为这将破坏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的传统尊严构成威胁。

三、“军政合一”“军政合一”指的是清末新政中强调军政的统一,即军队和政府应该形成有效的一体化。

慈禧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慈禧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慈禧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摘要】慈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女强人,在清朝末年处于实际的最高统治地位。

在她统治时期中国经历了有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中国也开始走出了闭关锁国。

因此,中国的近代早期现代化与这位女性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不能因为她的一些错误的决策就对她的统治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她在某些方面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当然也不排除慈禧太后对中国向现代化发展的阻碍性,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要客观的评价,不能完全对一个人持否定态度。

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慈禧早期现代化慈禧太后使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她在辛酉政变后掌握了中国的政权,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她统治期间中国已经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各种弊病都暴漏了出来,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开始从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思想等方面侵入中国。

正是在慈禧太后统治时期,中国开始被迫进入了早期现代化。

慈禧太后未必是英雄人物,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

作为一个女性,她不失聪明与能干,并在危急的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作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

我们不能一味地责备其误国误民,毕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即便是换了统治者,也不见得就会比慈禧太后做的更好。

当然,慈禧太后也充分展示了顽固派的特点,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客观的看待一个历史人物。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研究多集中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得延误,慈禧实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这些早期现代化措施纯粹是为了内外交困的形式。

本文从慈禧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慈禧这个人的性格来分析她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系。

一、慈禧太后统治时期中国的历史背景1、1840年以前的中国中国是一个具有很高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和牢固性的国家。

传统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的牢固性加上统治阶级的顽固性,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一直以来在世界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由于统治阶级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生:(讨论发言)
师:刚才大家讨论的内容都是洋务运动破产的具体原因,大家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看一看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
生:(讨论回答)
师:大家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了分析。的确,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不成功的根本原因。
四、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内外交困,面对着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在洋务派的推动下,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1.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形成
顽固派和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形成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这也是这个时期清朝政局变动的一个明显的表现。
洋务运动搞了30年,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
三. 洋务运动的破产
师: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请大家思考:洋务运动的破产,“破产”指的是什么呢?
生:(讨论回答)
师:对,我与大家的观点一致: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未能做到将侵略者赶出国门、收回被侵占的权利,这正是洋务运动的破产之处。那么洋务运动为什么以破产告终呢?大家能不能根据课本上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呢?
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正如大家所说,洋务派试图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技术,嫁接到清王朝腐朽的封建制度上来。大家再思考一下,洋务派的这种想法,错在何处呢?
生:(相互讨论,发表意见)
师:大家的观点集中起来就是——建立在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基础上的近代技术与腐朽的封建社会体制是不相容的,这正是洋务派的不足之处。那么洋务派在70年代以后,为什么将重点转向民用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企业。(指导学生看课文中“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工矿企业表”进行讲解)1861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仿制样枪洋炮,用于镇压太平军。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指导学生看课文“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插图并阅读插图的小字部分。)江南制造总局即是今天我国造船业的基地——上海江南造船厂的前身。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马尾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设备最齐全的一个船舶制造厂。它能够建造排水量为2200吨的巡海快船。

洋务运动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知识点总结

洋务运动知识点总结《洋务运动知识点》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

洋务运动知识点必考知识点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1)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目的:武装军队a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近第一个兵工厂,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

b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c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个交通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a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中近第一个轮船公司。

b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中近第一个钢铁厂)见书第29页。

(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

)见书第29页插图。

(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 和顽固派。
2.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慈禧太后暂时支持洋务派。
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富国强兵,维 护清朝统治。(师夷长技以制夷)
(四)发展近代教育
1.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2.目的:适应洋务运动对军事、翻译、技术人才的需要
3.活动:创办30多所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培养军 事、翻译、技术人才。
简要说说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到了70年代,又创办 了一批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交通上的问题。又开 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为洋务运动服务。
(二)创办民用企业
企业名称 创办人
间创办时间
地点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1865 1877
1890 1888
上海 唐山
湖北汉阳 武汉
李鸿章
张之洞
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三)创办新式海军
1.时间: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2.目的: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封建统治
3.活动: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 福建三只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四、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 设备,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慈禧太后的干政和外交政策

慈禧太后的干政和外交政策

慈禧太后的干政和外交政策慈禧太后是清朝历史中极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她在清朝末期的干政和外交政策,特别是她的深厚影响力,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慈禧太后的干政和外交政策的细节,以及对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看看慈禧太后的干政。

在清朝末期,慈禧太后主要通过她的影响力来进行干政,尤其是在她的儿子——光绪皇帝年轻时。

慈禧太后对清王朝的政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主要是因为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精明的女人,她早早地就掌握了大量的权力。

她成为了皇帝的后备,以确保她能够在他太年轻不能统治的时候保持权力。

慈禧太后通过许多政策来保持她的政治权力,其中包括不断翻新朝廷,通过诸如铁路、电报等技术手段来提高中国向西方国家看齐的能力。

慈禧太后的干政不仅影响了国内政策,还在国际上展示了超凡的领导力和远见卓识。

尤其是在外交政策上。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内不稳定,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压力。

慈禧太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稳定国内经济和政治局势,并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

首先,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外交家,慈禧太后与俄国进行了多次外交谈判。

她与俄国特别关注中国在朝鲜和满洲的利益。

通过谈判,她成功达成协议,使得中国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她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例如与德国进行谈判时,成功保护了中国在青岛的主权。

慈禧太后还主持了洋务运动,这次运动使得中国能够建成更多高水平的军事工厂、铁路和舰队。

这些投资证明成功了,因为中国在20世纪初期成为了挑战世界上其它大国的重要经济力量之一。

这个变化,对国内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慈禧太后的干政和外交政策也存在许多争议。

一些人认为,她的干政使得中国失去了一些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机会。

还有人认为,她的外交政策过分倚重外国势力,这导致了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依赖。

总而言之,慈禧太后的干政和外交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她的政策有着广泛的争议,但毫无疑问她领导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军事工业特点
1,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局厂是独立经营的企业, 是政府的一个组成机构。洋务派创建的军事工业 完全采取官办的方式,经费主要来自海关关税.厘 金和军饷等,管理权掌握在政府官吏手中。工厂 实行封建管理,工人多由士兵充当。产品不投入 市场,而是直接拨给军队,因而不是资本主义的 商品生产,不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
江南制造局于1893年开始 制造射程为7200米的 120mm速射炮
江南制造局火炮车间
中正在组装的舰用速
名称
创办时间, 人物,地点 地位(特点)
过程概述福州船产政品 局
洋务派所办规
福州船 1866, 模最大船舶修
左宗
政局(马 棠,
造厂2.其机器 设备均由法国
尾船政局) 上海 进口,并雇佣
洋匠多人。
中国面对国内外资本的策略
思考
经济(二)
国内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生 创造自由劳动力市场和商品推销市场等条 件。
凋敝的农村经济,激化了社会矛盾。
A。清与帝国主义勾结镇压人民起义,破换 城乡市镇,生产力国民经济遭受摧残。
B。宣布减地租,地主阶级获利,自耕农负 担不减
C。永佃制
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
中央
地方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人物简介
北洋天津银号李鸿章像壹佰元
(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 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道光进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 《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 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 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 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曾国藩评价其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 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慈禧太后的生平

慈禧太后的生平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其本名为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

她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手段和策略,稳稳掌握清朝权力长达47年。

这段时间从1861年同治皇帝即位她开始垂帘听政,到1908年她去世为止。

在这47年中,她如何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保持统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出身背景与早年经历慈禧太后出生于1835年,属于满洲正白旗贵族。

她的父亲惠征曾担任过员外郎,属于中下层官员。

慈禧幼年时便展现出了出众的才智和勇气,这为她日后在清廷中取得权力奠定了基础。

1852年,17岁的慈禧被选入宫中成为咸丰帝的妃嫔,并迅速获得了咸丰帝的宠爱。

她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也是未来的同治皇帝,这一身份为她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二、善于利用权力斗争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稳稳掌权,与她善于利用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密不可分。

她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通过巧妙地利用和分化敌对势力,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1. 辅政大臣的铲除咸丰帝在1861年驾崩后,留下了八位辅政大臣以协助年幼的同治皇帝。

慈禧迅速联手东太后慈安和恭亲王奕䜣,通过“辛酉政变”成功将这八位辅政大臣铲除。

通过这次政变,她不仅迅速掌握了实权,还确立了自己在朝廷中的核心地位。

2. 垂帘听政在辛酉政变之后,慈禧与东太后慈安共同开始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是一种由太后通过帘幕后面指挥政务的形式。

虽然表面上是两宫太后共同执政,但实际上,慈禧凭借更强的政治手腕和聪明才智逐步掌握了实权。

她通过控制重要官员和关键决策,维持了对朝政的掌控。

三、有效管理后宫与朝廷慈禧太后不仅在朝廷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在后宫的管理也同样出色。

她通过一系列措施维持了后宫的稳定,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后宫对朝廷的影响。

1. 后宫的权力平衡慈禧太后深知后宫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对她的权力造成威胁。

因此,她注重在后宫内部的权力平衡,通过赏罚分明、恩威并施的手段,确保了后宫的和谐与稳定。

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慈禧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旅游内容摘要慈禧太后长期作为晚清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与中国近代化历程关细密切,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其实在近代化历程中慈禧太后所面临的近代化的阻力既有顽固派的阻挠,也有西方列强的干扰。

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是有利有弊的。

关键词慈禧太后;近代化;作用一、慈禧面临的近代化历程中的阻力(一)顽固派极力阻挠。

以洋务运动为例。

兴办洋务是慈禧太后取得政权后支持的第一项重大政治举措,许多顽固派人士对洋务派所倡导的学习西方的主张极力反对。

奕讠斥于上三道奏折,要求在同文馆内专一馆,学习天文,算学,并推荐徐继畲任同文馆事务大臣。

慈禧不仅批准了他的请求,而且还对洋务派官员大加赞赏。

推而言之,洋务运动得以开展,根本之处在于有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

总之,慈禧太后顺应历史潮流,一方面,积极支持洋务派推行改革;另一方面,她又施展平衡权力的手腕,扶植顽固势力,以牵制洋务派。

尽管洋务运动并不是由她主动积极地发起,但她为洋务运动得以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西方列强的干扰。

慈禧太后上台之时,正值列强在华势力迅速扩大之际。

对于西方列强的干扰,慈禧太后基本体现了应有的对待西方的理性态度。

虽然总体而言,其对外方针为妥协退让,但针对当时西强中弱的历史事实,处理对外关系应是统治者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由于长期受西方列强的压制,慈禧太后在洋务运动失败后对洋人的反感日益加剧,并最终不顾一切地对八国宣战,又反映了她非理性的一面。

及至战败,又忍辱改良,颁行新政。

总之,在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她所面临的影响近代化的阻力艰难深重,除上述两方面外,慈禧太后本人对世界形势的不甚了解、封建专制体制的弊端、小农经济强大的社会基础和生命力等因素都阻碍了晚清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一)重用汉人,开明专制。

慈禧太后上台后,为镇压太平天国,对曾国藩集团放手利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朝自开国初“重用满人,防范汉臣”的用人制度。

试论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的外部原因

试论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的外部原因

试论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的外部原因[摘要]通过对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的外部原因进行了论述:列强的入侵威胁着清政府的生存;列强的支持为洋务运动的兴办提供了契机;列强的支持促使慈禧太后采取了借师助剿的政策。

[关键词]慈禧太后洋务运动外部原因列强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

它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在众多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较大的一步。

这30年正是慈禧太后掌握中央权力之时,洋务运动的重大问题都要报经她批准方能付诸实施。

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外国侵略者对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施加了重要影响。

本文试对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的外部原因进行论述。

一、列强的入侵威胁着清政府的生存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不仅领土完整受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特权,并借此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实际上成为皇权之外统治中国的第二种政治力量,清政府还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惊醒,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爆发了。

这次战争使晚清统治集团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可谓“疮巨痛深”。

晚清统治集团在战败局面下对西方列强还不那么恭顺,颇想御侮自强,复仇雪耻。

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刚好符合慈禧太后的愿望。

所以,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及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所谓的“自强”,慈禧太后选择支持“洋务运动”。

她曾多次在接见臣下时表示:“不忘此仇,主张将练兵,制械,加强海防徐图自强作为立国的一件大事。

”[1]主持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訢则多次上书呼吁亟筹自强之策。

同治三年(1864年)4月,他接受李鸿章等人的建议提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论断。

他强调说:“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潜慑其狡焉思逞之计,否则,我无可恃恐难保无轻我之心,设或一朝反覆,诚非仓猝所能筹画万全。

今即知其取胜之资,即当穷其取胜之术。

”[2](P1)1864年李鸿章在至总理衙门函中,更明白地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影响09地信2 何昱0912020005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它的成败与否,很大部分是由当时统治者的意志决定的。

在那个时候,慈禧虽名为太后,确实当时中国实际上的掌权者。

慈禧起初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支持洋务运动的,后来又为了自己的利益变成了反对洋务运动。

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所以,慈禧在对是否支持于洋务运动这件事上,态度是十分摇摆的。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洋务”这个词,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至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谈不上什么洋务运动了。

当时的朝廷分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当政者当时并不支持洋务派,所以洋务派在两派之争中处于劣势。

这是洋务运动刚刚开始时,所遭到的当时统治者的反对。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随着太平天国、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名词解释

洋务运动名词解释

洋务运动名词解释洋务运动是指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政府积极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运动。

该运动的发起者主要有李鸿章、曾国藩等重臣,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改革传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洋务运动重点关注军事、工业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军事方面,洋务运动主要致力于改革中国的军事制度和装备。

中国自康熙年间开始实行的八旗军队只适合野战,对于西方现代战争形势下的战争无法应对。

因此,中国政府开始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建立近代化的军队。

同时,洋务运动还推动了船坞、炮台和军火工厂等军事设施的建设,为中国的防御加强提供了条件。

工业方面,洋务运动采取了借鉴和引进西方技术的策略,努力实现自力更生。

在这期间,中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工业机构和设施,如机器制造局、机器织布厂等。

此外,高级制造业,如造船厂、锅炉厂、火药厂等也得到了发展。

洋务运动在改善中国的交通和通信设施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修建铁路、修缮运河等工程大大促进了国内贸易和经济发展。

教育方面,洋务运动也非常重视。

中国政府派遣了大量的学生到国外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并将他们派回中国担任重要职务。

此外,洋务运动还建立了一些学校和研究机构,如京师高等学堂和商务印书馆等,旨在推动中国教育体制的现代化。

尽管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一方面,在推动工业化方面,洋务运动主要依赖外国的技术和资金,而没有真正实现自力更生。

另一方面,洋务运动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改革方面存在局限性,未能根本解决中国的体制问题。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旨在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运动。

它在军事、工业和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打下了基础。

洋务运动的发生经过介绍

洋务运动的发生经过介绍

洋务运动的发生经过介绍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那么你了解洋务运动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发生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洋务运动的经过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

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

如果历史上没有慈禧,清朝的将来会怎样?中兴还是彻底覆灭?

如果历史上没有慈禧,清朝的将来会怎样?中兴还是彻底覆灭?

看过蝴蝶效应的都知道,初始条件下一个微小的变化都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同样,历史上一个微小的变化,同样也会产生无可估量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假如历史上没有慈禧这个人物,清朝的将来会怎样?第一:即使没有慈禧,百日维新一样会失败,因为封建守旧势力只要存在一天,百日维新资本主义变革就不可能彻底成功!慈禧只不过是封建守旧势力的代言人而已,从她身上可以看到所有封建守旧势力的丑陋--对外懦弱,对内残暴,对一切有利于人民的都反对,对一切不利于人民的都欢迎!清朝混乱的历史并不完全是慈禧导致的,最主要的是中国当时落后的社会形态尤其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第二:如果没有慈禧,就没有三海工程就没有甲午惨败就没有戊戌政变,或许中国就会打败我们的宿敌--日本,从而成为远东最强大的帝国吧!不过也说不准还会有别的太后执掌政权,毕竟那时的封建社会腐朽而没落。

第三:慈禧的问题要辩证地去看,一方面由于其政治地位确实对当时诸多的历史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当时的历史大环境的总体趋势其实也不是有一个女人独立造成的,而是她所代表的政治势力造成的。

实际上,慈禧对于洋务运动,其损害和支持都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对于维新的作用基本上是固定的,这是因为两者政治矛盾是几近不可调和的。

第四:如果没有慈禧,谁知道还会不会有八大臣?甚至奕能不能活还是个问题。

如果没有慈禧,都不知道会不会有光绪。

如果没有慈禧,那么咸丰可能无后,连同治都没有,那么很可能是从老六、老七、老八、老九那里过继一个。

而光绪正是慈禧指定过继来的。

如果没有慈禧,但是慈禧妹妹照样有,也生下来载湉,但是载湉是不是有幸运被过继,那就有点难说了。

说到底不管是谁吧,以慈安的性格和手腕,是很难保得住"孤儿寡母"的统治集团,咸丰如果还算明智,可能会指定过继儿子的亲生父亲为摄政王,这样可以保证政权稳定过渡。

如果那样的话,顾命八大臣是肯定不会有的。

要是咸丰太糊涂,那只有天知道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禧与洋务运动2009年03月14日18:55凤凰网历史综合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的30多年间,洋务运动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它标志着中国被西洋大炮轰出中世纪以后,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威胁与逼拶之下,缓慢地走上畸型的近代化之路,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也部分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

但是,在这个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而最后又遭失败的运动过程中,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和最后决策人的慈禧太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洋务运动的兴衰和威败,她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起了什么作用?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晚期的执政太后。

她在历史上的作用无疑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史学界许多学者在评价其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时把她视为顽固派的总后台,认为她对洋务运动竭尽抵制阻碍之能事。

通过史料分析,我们认为慈禧在洋务运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她在西方炮口之下失去了昔日天下独尊的地位,唯洋人是从,从其对大清帝国的前途着想,也曾寄希望于兴洋务而“自强”,对其加以大力扶持;但又正由于为保障她在中国的权力和维持其奢侈的帝王生活,她又玩洋务派于股掌之上,对其处处加以限制以防坐大。

这种两面性正反映了世纪之交处于近代化进程中没落君王的矛盾心理,也促成了大清帝国加速灭亡的历史归宿。

一慈禧上台伊始就不惜任何代价,设法援引各种力量,采取种措施,来极力挽救大清帝国的危局。

在太平天国和捻军被镇压下去后,渐渐把“御侮”的问题摆到了重要位置。

在慈禧所重用和依靠的对象当中,无论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还是满洲贵族当中的支持者奕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西方列强打过交道。

他们认为,要使清朝的封建统治延续下去,得到巩固,必须使清政府具有一定的实力,设法“自强”,而自强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与生产技术。

慈禧对曾、左、李等人的思想和主张,不仅赞许,而且呼应。

她在1862年11月17日的上谕中,命沿海各口岸挑选弁兵,接受西法训练,说“官兵不能得力,暂假洋人训练,以为自强之计”。

并且表示:“除学习洋人兵法外,仍应认真学习洋人制造各项火器之法。

各项得其密传,能利攻剿”。

几天之后,她在发布的另一道谕旨中又这样写道:“购买外国船炮,近以剿办发逆,远以巡哨重洋,实为长驾远驭第一要务。

”这对曾、左、李等人无疑是一种极大鼓励,无形中也吹响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号角。

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问题上,慈禧之所以能同曾、左、李等人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致,是因为她同样发现,祖宗走过的老路不能再走,传统的统治方法已经失灵。

“内忧外患”的风雷激荡,使“志气极强”而又“好大喜功”的慈禧产生了一定的忧患意识和自强思想,她在上谕中经常提到“时事多艰”,不只一次地告诫各级官吏,务必要“同心求治”,发愤自强,振衰起弊,并多次“训诫军机大臣,痛除旧弊,勉励自新”。

在她看来,要消除清朝统治的危机,适当地学习一点西方的长处,实行一些自强新政,也很必要,“国外之生事与否,总视中国之能否自强为定准”,究竟应当如何设法自强,使中国日后有备无患,并如何设法进行预防,使外国不致生疑,她下令让曾国藩等人“勿泥成见”,“亟早筹维”。

这都表明了她对时局的关切和求强的心迹。

慈禧的求强之意,不仅表现在经她发布的谕旨上,在其平时的言行中,也时时处处表现出来。

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后,曾于1875年1月28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从保定到达北京,第二天就被慈禧召见。

他在致李宗羲的信中说:“廿二、三、六日,太后召见三次,悲伤迫切之中,大有励精图治之意。

”不久,他在致山东巡抚丁宝桢的信中,也谈到同样的观感。

1887年3月24日,慈禧在召见即将去欧洲赴任的驻英法钦差大臣曾纪泽时,谈到各地的教案和洋人的无理,表示“我们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但是要慢慢自强起来”。

而李鸿章在1885年10月17日致曾国荃函中,则透露了清廷内部的政见分歧:“在京勾留两旬,召对五次,慈圣与醇邸有意改革,诸臣墨守旧规,不足振兴。

”李鸿章是个洋务大员,当然是以洋务派的眼光审视清廷,对清廷内部各派动向,自然十分敏感。

他把慈禧与守旧诸臣分别出来,说她“有意改革”,决非偶然。

慈禧同道光皇帝不一样,她不仅有采纳西方技术加强清政府统治力量的大胆想法,而且把这种想法付诸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在慈禧的支持下开展起来的,也是在她的支持下才得到一些发展的。

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在汉族官僚集团和他们满洲贵族的支持者中,就兴起了一股“洋务热”。

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集中一批中国有名的科学家“试造洋器”,李鸿章在上海设立制炮局,学制新式的大炮和炮弹,这些虽然都不是或不完全是近代化的军事工业,却都是“师夷长技”的初次尝试。

从1865年起,近代化的军事工业陆续开办,到了70年代,民用工业又相继创设,与此同时,海防的近代化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与这些事业相伴而行的,还有洋务教育。

这些洋务计划基本上都由慈禧批准实施,所需要的经费、人员和土地等等,也都在“奏准”之后进行调拨的。

特别是在遇到阻力或困难时,慈禧的态度和裁决所起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

1866年12月11日弈等人奏请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20岁以上的满汉举人和恩、拔、岁、副、优贡生员,以及由这些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年轻的满汉京外各官入馆肄业,以培养行船和军事方面的技术人才,当经降旨“依议”。

可是,顽固派闻此立刻大哗,纷纷出来表示反对。

先是山东道监察御史李盛藻上奏,随后是大学士倭仁亲自出马,声称:“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天下之大,不患无才”,“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一些沽名钓誉的低级官吏和头脑冬烘的封建卫道士也在倭仁的影响下大肆活动,对奕等人进行攻击,有的撰写对联云:“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还有的则贴纸于门前,以俚语嘲笑谩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使北京城里口语藉藉,给奕等人造成很大压力。

慈禧的态度从一开始就非常明朗。

在接到李盛藻奏折的当天,她就发布谕旨,明确指出:“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当知,不得目为机巧。

正途人员用心较精,则学习自易,亦于读书学道无所偏废。

”对其要求不予理睬。

对一般的攻击者则不仅从事理上痛加批驳,而且进行严厉斥责,说他们“呶呶数千言,甚属谎谬”,“肆口低诬,情尤可恶!”对倭仁采取的却是另外一种态度。

她一方面将倭仁的奏折抄发给总理衙门,由奕等人同曾、左、李等往返亟商,一方面命令总理衙门照原计划进行,“不可再涉游移”。

除此之外,她还将计就计,让倭仁酌保数员,另行择地设馆,督饬讲求,“与同文馆招考各员互相砥砺”。

当倭仁表示“意中并无其人,不敢妄保”,请求不必另行设馆时,仍然让他“随时留心,一俟谘访有人,即行保奏”.并命他“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以防他在洋务问题上继续饶舌。

这场激烈的争论前后延续了六个多月,以顽固派的失败而告结束。

在慈禧的大力支持下,洋务派基本上获得了胜利。

奕等人终究把天文算学馆办了起来,使同文馆由一个外语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的新式学堂。

设电报局,架设电线,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比起洋务派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它的出现是比较晚的。

1865年3月李鸿章第一次提出中国应当自设电线的建议时,朝廷内外还无人支持,慈禧也未曾予以理会。

1874年6月13日率兵赴台抗击日本侵略的钦差大臣沈葆桢奏称:“台湾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

”再次强调架设电线的重要性,这才引起慈禧的重视,于是她在第二天就发布上谕:“所请设电线通消息,亦著沈葆桢等迅速办理。

”在当时来说,反应还是相当快的。

只是由于沈葆桢调任两江总督,事被搁置,直到1880年李鸿章奏准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时,中国近代化的电讯事业才宣告诞生。

电线的架设,往往要涉及到几个省。

由于各省的具体情况很不相同,相互之间需要密切配合,自不待言;架设一条电线,始于何处,终于何地,何处先架,何处后设,以及款从何出等等,都必须统一规划和调度。

慈禧除了行使其批准权,并分别于1883和1884年允将电线延伸到通州与北京,以为全国倡之外,还做了不少协调工作。

1880年9月李鸿章奏请架设从天津到上海的电线,慈禧很快批准,让李鸿章“迅速筹办”,并命电线所要经过的山东、江苏两省巡抚“饬令地方官一体照料保护,勿任损坏”。

1885年10月李鸿章又奏清架设云南电线,决定由鄂入川,再由川入滇,三省协力,共同承办。

慈禧同意后,命湖广总督裕禄筹款五万,尽力协助,又令四川总督丁宝桢“筹借银十万两,交电局委员领用”。

有的省份地瘠民贫,帑项支绌,无款可筹,也经慈禧下令,从别处拨给。

慈禧既为洋务事业的开办创造条件,也为洋务事业的维持和发展排除了一些困难,提供了一些方便。

电报局自1882年春天改为官督商办时起,就从慈禧手中取得了政府垫款、巡路津贴和进口器材免税等权益,这在电报局初办商报不多时相当重要。

后因要免费发送官报太多,赔累不堪,若不将官报核给现资,电局断难立足,又经李鸿章奏准,自1887年7月起,所有军机处、海军衙门、总理衙门、户部衙门,以及南北洋大臣和出使各国大臣头等官报,均“按月结算报资,一半由众商报效,一半援照递寄外洋电报章程,从出使经费项下按月核给”。

各省将军督抚头等官报,同样由众商报效一半,其余一半各就情形筹发现资。

此外,提镇、司道、防营、局所、炮台、兵船印委寄报,则都照三四等章程,令其自行出费。

这样,电报局盈利虽不甚丰,但正常活动却有了保证,所以一直维持到20世纪初年被清政府收归“国有”为止。

洋务企业,特别是其中的民用企业,在创办和发展的过程中,大都同外资企业发生激烈竞争。

由于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原因,洋务企业往往处于劣势,甚至存在着被外资企业挤垮或吞并的严重危险。

遇到这种情况,慈禧大都下令予以支持,使这些洋务企业度过难关,得到发展。

这在轮船招商局的曲折经历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是经李鸿章奏明,由借用官款而开其端的。

由于受到英国的太古和美国的旗昌等外国轮船运输公司的极力排挤和打击,运价屡跌,大受亏折,处境十分困难。

慈禧得到奏报以后,总是予以大力支持,其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允许招商局轮船承运糟粮,命各省“海运粮米多拨轮船承运,以维大局”,以防止招商局轮船无货可运,坐吃亏空;(二)给予轮船招商局承运沿海沿江各省官物的优待,并允准招商局轮船“到不通商各处起卸官物”,而不许洋商前往,以进一步增加轮船招商局的货运量;(三)拨借官款,充扩轮船招商局的固定资产。

据李鸿章等人奏称,经过慈禧同意,先后由各处拨借给轮船招商局的官款,共有190余万两,并且允许自光绪三年(即1877年)起,“均予缓息三年。

俟光绪六年起,缓利拨本,匀分五期,每年缴还一期,以纾商力”;(四)允许轮船招商局享有一定的免税特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