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2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记叙文)阅读解题模板与技巧2

中考语文现代文之小说(记叙文)阅读解题模板与技巧2

中考现代文之小说(记叙文)答题模板与技巧【中考考题板块分析】1、基础模块(字音、字形、词语运用(选词)、病句、选句、语言表达与名著选读)2、古诗词与文言文模块(古诗默写、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诗文赏析、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3、现代文阅读模块(A.小说、记叙文、散文;B、说明文;C议论文)4、作文模块【中考小说(记叙文)阅读的题型】1、记叙线索题2、记叙顺序及作用题3、字词句段赏析题4、字词句段含义与作用题【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关键语句、段落的作用(一般句段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5、文章中事例概括题6、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题7、记叙文的人称题8、补写文中的心理描写和“其他内容”题9、人物形象概括分析题10、小说情节与情感概括填空题11、人物心理推测题12、句子含义题13、句子理解题【考点讲授与解题思路】一、记叙线索题(有时考)1、题型(1)直接考: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或文章以_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填空)(2)间接考:标题作用题。

文章以XX为题,有何妙处?(解答此类题型需注意:标题往往即线索)(3)隐晦考:①行文思路题隐含信息(必现词):文章围绕XX展开故事情节,请梳理全文内容并填写下表。

2赏析文章的结构或题目:作者如此安排情节的原因是什么?题型一:如何找文章线索1、常见题型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或文章以_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填空)2、解题思路(如何寻找线索):1.看文题。

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尤其是以物为标题的文章。

2.看反复。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3.看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中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晴的重要语句,它往往隐含着线索。

4.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文章的线索。

注:一篇文章行文的线索不一定只有一个,可以有多个线索,要看哪一个线索最突了的,一般来说,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一一对应,一明一暗展开叙述。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句子)换成另一个词(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加以肯定,发人深思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方法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方法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方法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中对现代文阅读的重视度日益增加。

现代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现代文阅读,本文将对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方法进行深入解析,希望能够给学生们带来帮助。

一、现代文阅读题型1. 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是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常要求学生从文章的内容中归纳总结出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

2. 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细节信息,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细节进行解答。

这种题型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细致阅读能力。

3. 归纳概括题归纳概括题要求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最终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特点。

这需要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4. 文章结构题文章结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头、过渡、承接等,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评述鉴赏题评述鉴赏题要求学生对文章的作者态度、观点和观念进行分析评价,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答题技巧方法1. 注重整体把握在阅读现代文时,学生应该注重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只有对文章整体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细节和进行答题。

2. 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

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完成答题。

3. 注重细节信息在解答细节理解题时,学生应该注重细节信息的把握和理解,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和句子,要能准确地理解并加以运用。

4. 多维思维分析在解答评述鉴赏题时,学生应该运用多维思维,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观点、语言表达等进行深入分析,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标注重点信息在解答题目时,学生可以适度进行标注、划线等操作,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细节信息,避免在答题过程中遗漏重要信息。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一、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表达效果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一、把握行文线索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请找出本文的线索思路解析: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联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模式补充小说的线索特点: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需主要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二、梳理故事情节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事件原因:⑤事件经过:⑥事件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析小说常见结构特点:①明暗双线②巧设悬念③一波三折④铺垫伏笔⑤出人意料⑥前后呼应a.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 总分总掐头去尾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b.概括段意、层意: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常考题型: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思路解析: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即“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三、概括内容、归纳主题常见题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中心思想;思路解析:①从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一些文章的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中心;如背影;②从分析文中的点题句、关键句入手;一片文章的点题句、关键句,往往揭示了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是开篇点题,有的篇末点题;而关键句指的是议论句、抒情句;记叙文中议论句、抒情句常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有的是交代写作意图或时代背景等,对于准确归纳中心思想有重要的作用;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故事,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的深刻道理、反映……等;答题格式:四、品味文章标题常考题型:标题的含义或作用是什么/更换标题为XX好不/ 文章为什么要以XX 为标题思路解析: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其作用主要有表达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全文内容、点明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情感主旨、点明写作对象等;在形式上可能会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具有的效果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答题模式五、把握叙述顺序一般分为五种,但常见的只有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特点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地点和发展的时间;答题模式六、人称叙述方式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在记叙、抒情一类文章中,叙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现,以“我”自称的即第一人称;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小说作品中的虚构人物,我对文中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但笔触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经历或耳闻目见的范围之内;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七、分析句段作用常考题型:请分析某段某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思路解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需结合具体内容谈;2:在文章开头:①开篇点题点明中心②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③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④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具有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⑤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在文章中间:①承接上文,②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过渡;④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在文章结尾:①有照应题目②照应开头③总结全文④点明文章主旨⑤升华主题、画龙点睛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从效果上看或戛然而止,或意味绵长,或发人深思,或者兼而有之结合文段/文句内容概括即可;答题模式八、赏析人物描写可参考补充考点十六常考题型:X句话或X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思路解析:种类:一是人物描写又分两种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含外貌描写等五种描写方法;又包含两大描写角度,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心理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③心理描写:九、鉴赏人物形象常见题型:请概括某人的性格特点特征/简要说说文中的XX是个什么样的人/故事表现出XX怎样的人物形象思路解析: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十、概括事物景物特征参考考点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一、赏析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十二、表达思想感情常考题型: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路解析:自己概括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方法:①阅读题目,寻找主旨;②知人论世,参看注释;③分析意象,通过意象领会主旨;④抓住表示作者感情的词语十三、品味修辞手法修辞要领及作用: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 拟人:赋予某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3 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对比: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答题模式: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XX与XX进行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强调了______________XX怎样的特点/作者对XX怎样的态度、情感等5 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6 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诘: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9 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10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11反语: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十四、品味巧妙用词常考题型:品味XX词语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理解XX词语/XX词语可以删掉/调换吗注: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思路解析:包括5种词性,分别是①动词能生动准确地刻画事物的动态. ②形容词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 ③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 ④拟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⑤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a.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鲜明;B.增添语言的音韵美⑥数量词;⑦使用成语或四字短语等修饰语,为文章增色;⑧关键词能点明中心;⑨有些词语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⑩感情色彩的变化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答题模式①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②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③问某词能否去掉答题模式:常考题型:1、结合文段试解释某词“表层”与“深层”的含义回答均不超过10个字/2、试根据文意,推测准确概述“XX”一词的含义;/3.第二段中X句“XX”词语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不超过30字思路解析:三步进行;第一步,解释出该词的本义,即词典中解释的常用义,并把握该词在一般情况下的感情色彩;第二步,结合当时语境分析词语在此语境中的含义,并注意把握词语在此语境中的感情色彩;第三步,分析词语在此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答题模式十五、分析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及作用常考题型:某段该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思路解析:见写作手法及作用如下:1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以下写作手法都可以结合实际内容和该手法的作用灵活作答;2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4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对象美好的方面,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8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9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开头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A、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又称卒章显志B、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十六、赏析精彩语句常考题型: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从修辞的角度对XX句子进行赏析/说说XX句的表达效果思路解析:弄清怎样写的、写得怎样和写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在赏析语句时需要弄清语言美有如下几种形式及作用见考点十三;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和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①灵活多变、②富有表现力、③语言优美,清新隽永,读来让人回味无穷等方面去品味;,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作用:可以给人以人生启示、表达丰富哲理,揭示社会现象,具有教育意义等解答思路:结合语境,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结合自己感悟灵活作答,后五种常用于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与间接见考点八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呈现在读者面前;侧面描写是指不直接呈现所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分为以人衬人和以景物衬人;注:侧面描写之前往往有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完美的人物刻画作用:正面描写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侧面描写是衬托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两者结合能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人或事物,使人之性格鲜明或使文章内容充实2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互衬将动态事物和静态事物都写出来/把静止的写成动态的/把动态的写成静态的/以静来凸显动的活力与灵动/以动来衬托静的柔婉与淡雅/动静互相衬托,作用: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3多感官结合:将视、听、味、嗅、触等两种或以上感觉进行综合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让读者更深切地感觉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使写作对象更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形色声香结合:对景物进行生动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营造了美好的意境渲染了XX氛围注:第4点可以和第三点联合运用;5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场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作用:在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上,既给人以整体感,又可以让人很真切地了解事物景物的具体特点;在场面描写上,点面结合更能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明示、暗点主题;6虚实结合:将当前真实的画面、情境或生活等的描写与回忆、想象或者梦境结合起来;作用:,使内容丰富,充满趣味;,有时也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文章中心如美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的对比;答题模式十七、赏析语言特色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十八、判断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具体在写作时时,时常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作用是: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作用是:①增强文章表达效果和说服力,提高战斗性;②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③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 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人、物,借景抒情,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答题模式:一般只需对以上五种表达方式进行判断;十九、理解深刻内涵/分析重点难句这类试题一般会选择那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来设题;“文中重要的句子”,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能够概括段意的句子,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句子,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等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表达形象生动独出心裁的句子;这个考点是中考代文阅读中的基础,首先要从本句入手,理解句子本身的意义;其次选择深层理解的角度:①抓主干的同时,注意修饰、限制成分;②抓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以及特殊的副词;③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④结合段意理解句子;⑤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⑦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则往往起例证的作用;⑧从感情色彩入手⑨考虑文章艺术表现手法等第三,句不离篇,结合语境;以上方法都应结合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灵活运用,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此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抓住相邻句,挖掘隐含信息,这样去体味、推敲句子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阐释;答题模式: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语境和自己的感悟灵活作答;。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这种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答题模式】
主要着眼于句子本身的分析, 将思维指向句 子的内部, 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 再联系前后 文, 看看段意, 就可以得出答案。
【课堂训练】 阅读萧萧的《灯火》
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答案:
1、普通的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 是很宝贵的 ;
2.灯下的温馨又是更值得珍惜 的人生精神财富。
答案规范用语:1、什么是什么; 2.什么又是什么。
象征和象征意义
• 1.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 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 深刻的寓意,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 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 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 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 真挚的感情。
答: 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③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 用+结合句 1. 比喻、拟人: 生动子形语象境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2. 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 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 性
• 拟人: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 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 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 色彩 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 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 乡;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 神家园。
• 答题规范用语: • 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最全答题模板故事情节(一)情节作用:①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 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 照应前文。

⑤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 刻画人物性格。

⑦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⑧ 调动读者的审美感受(激发兴趣、激发思考……)。

(二)安排方式:倒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常见考查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

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注意四个角度)(2)写景法。

如《故乡》的开头写“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渲染出阴沉、萧索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凸显小说主题。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项链》。

(注意读者感受)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内容型:关于文章内容的考查,常见的有两个考查方向:【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答题示例】《阳光的香味》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参考答案](1)通过..夜来香和..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06、2《绵绵土》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1)通过...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2)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3)通过...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分层概括)。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或行文思路或:请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各种题型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各种题型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 (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 2 ,怕丢分不妨 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 ) ;尽量用原句,不能用原句的,答题线索一定在附近;审题要细,别看错,别遗漏。

(一)、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 ,找出后代入原文 ,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人物和事件( A、谁干什么 B 什么怎么样)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 1 ) 核心人物 ( 2 ) 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 4 ) 时间 ( 5 ) 地点 ( 6 ) 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2 )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 3 )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 ;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 (引出下文) 、承上启下 (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 ,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现代文阅读52个答题模板

现代文阅读52个答题模板

现代文阅读52个答题模板阅读题型是现代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而正确的答题模板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把握考试的节奏和题意,提高答题效率和得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板,供大家参考:1.对于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主要讲述了......(简述文章中心思想)2.对于文章的观点或论证方式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作者认为......(简述作者的观点)并以......(简述作者的论证方式)3.对于文章的文体或语言特点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属于......(简述文章的文体)并以......(简述文章使用的语言特点)4.对于文章的结构或段落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的结构可以分为......(简述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第......(简述文章的段落)段主要阐述了......5.对于文章的比喻或象征意义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使用了......(简述文章中的比喻或象征手法)作为......(简述比喻或象征所代表的意义)6.对于文章的细节或描写的提问答题模板:文章中详细描写了......(简述文章中的细节或描写)这一描写可以......(简述描写的作用)7.对于文章的批评或赞扬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对于......(简述文章中所批评或赞扬的对象)为之......(简述文章中的批评或赞扬的效果)8.对于文章的价值或意义的提问答题模板:本文对于......(简述文章所表达的价值或意义)具有......(简述文章的重要性和意义)以上是常见的现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板,考生在答题前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命题要求选择合适的答题模板,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还应多阅读各类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理解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语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占分值仅次于作文),而初中生在这方面失分却很多。

今天小Wo就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一加以分析。

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现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其解答方法

现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其解答方法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现代文,是,提到现代文阅读题,类阅读题的难度系数实在太大了,高分。

对此,其解答方法,一、词语理解题释文章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和作用。

3.解答这类题目,同学们就要回到原文中去,词语,看看它出现在什么位置,例如,王安忆的《比邻而居》写了“我”在装修时选择使用了公共烟道,的油烟就通过“我”事。

文中的“我”通过闻邻居家的油烟,认真劲儿,在吃的方面很有规律,家就不大有规律,有时一日吃一顿,顿。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弱”的含意。

假如没有仔细阅读文章内容,已有的经验来解释这一词语。

但是,理解其中的深意。

题目已经告诉我们,“文章中的第五自然段,且我们需要说明意”,而不是“含义”词在文中有别的意思。

在答题之前,阅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的含意。

作者在文中提到:“有一种……不大有定规,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似的。

”联系上下文,我们会发现作者先写了新邻居家“有虚无浮华的气息”,然后写了“这家生活不大有定规”以及“咖啡的味道较弱”,最后写了“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

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孱弱”一词是在形容生活气息。

相比第一家的油烟味,咖啡的味道较弱。

新邻居的生活不大有规律,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二、句子赏析题句子赏析题也是现代文阅读题中较常见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命题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1.请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2.请你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3.你认为某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要解答这类题目,同学们就要明确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例如,张亦斌在《油菜花是乡村的一枚标签》中描写了乡村的油菜花,表达了对油菜花田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春天是花开的季节,春风一吹,各种各样的花儿次第开放。

作者认为,油菜花是乡村的代言人,“不仅有花,而且有实,既能饱人眼福,更能饱人口福,比樱花实在得多”。

初中阅读理解复习专题二:多角度赏析语言(方法技巧与思路

初中阅读理解复习专题二:多角度赏析语言(方法技巧与思路

(二)碎 暖 包利民
• 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 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 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 书的行列中。
• …… • ⑨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
✮真题演练
• (一)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书 梁晓声 • 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①。一元多钱。 • 那时,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当时的一元
多钱,对于一个穷困的普通劳动者家庭来说,是多么非同小可的金额呵! •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 …… • 后来我有了弟一本、第二本、第四本、第五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勇敢》《幸福》
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 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 美好。
• 1. 请阅读选文②~⑧段,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 __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融入——_________——_________——温暖地召
✭例题解析:
• 桑葚熟了 • 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
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由桑葚酿造而成。
•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 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 中去。
• …… • 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
多角度赏析语言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常见题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模板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

下面就中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一一加以解析。

如何回答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考纲解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和人文精神。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⒈分析综合C•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⒉鉴赏评价D•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⑶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⒊探究F•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词语含义;2.句子含义;3.布局谋篇;4.归纳内容要点;5.作者观点态度;•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一)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万能答题模板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一部分,分为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题型包括单选、双选和主观题。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文章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以下是阅读和答题的模板。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小题,选择题型)1.读懂文章首先,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以及该观点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哪几个分论点)。

然后,理清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

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具体来说,“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是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模板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模板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四、表达方式类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7、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抒情、议论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板一、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二中王燕鸣
中考现代文主观题阅读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得分的瓶颈。

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目,基本决定了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

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

纵观近几年各地市中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等。

经过笔者深入研究,发现是有规律可寻的,现就中考现代文阅读各类题型的解法进行实证的分析。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
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

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
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

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
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