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毁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游戏,不是懒惰,而是最亲的父母
养育男孩最怕3个字,1字毁终身
养育男孩最怕3个字,1字毁终身
毁终身的那三个字
记得曾经有一个故事旨在告诫父母要谨慎行事,一句无心的一语可以毁掉一个孩子的未来。
这到底是什么?那就是那三个简单而又强大的字:懒惰、无知、没有。
嗯,毕竟谁也不曾想到,这三个看似不起眼的字能够造成如此大的破坏。
如果
一个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真懒”,或者对孩子说“你太无知”等等,常用这些字句,但不是生气时批评一句,而是一种思想层面上的蔑视,在他们心里深深地刻印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能力。
事实上,为了防止毁终身的那三个字令孩子受挫,父母们有时应该更注意言行
的细节。
在管教宝宝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更多地发现宝宝的优点,鼓励他去努力,去坚持,并且引导孩子前行的道路,而不是无视他的努力,毫无爱心地噎他,即便是有一点失败也是父母应该及时激励孩子,带他重新爬起来。
此外,为了做到不让自己的孩子大受影响,父母们应该多与子女交流,把爱心
分享给孩子,不做灌输、无情的主子,而是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多听孩子的抱怨,多明白孩子的心情,多给孩子多点表扬,一定可以让孩子在最大程度上放松、安心快乐的成长。
毕竟,毁终身的那三个字,将会使孩子的心灵断裂,它让孩子没有了勇气和力量,成为一片虚空。
所以,作为父母,操守正是最要紧的,用最贴心的话语,来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气氛。
无论发生什么,只要你们能坚持自己健康的心态,怀揣殷切的爱,一起谱写一家的美好!。
家长毁掉孩子的七种行为
家长毁掉孩子的七种行为哎,说起来,当家长的咱们,有时候真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心里头种下些不那么阳光的小种子。
不是说咱们故意想害孩子,就是那份爱啊,有时候太满,太急,就成了“甜蜜的负担”。
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个可能不经意间就“毁掉”了孩子的七种行为,说得直接点,就是得注意避避雷区。
一·、就是“过度保护”。
这就像是给孩子罩了个玻璃罩子,风雨是挡了,但阳光和雨露也进不来啊。
孩子总得学会自己面对风雨,才能长成大树。
咱们得放手,让孩子去摔几跤,知道疼才能跑得更快。
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心,谁都有,但可别成了“高压锅”。
一天到晚“你要争气”、“你得考第一”,孩子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学习固然重要,可快乐和健康的心灵更是无价之宝。
咱们得让孩子知道,努力过了,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好样的。
三、“比较”这事儿,简直就是家庭版“没有硝烟的战争”。
你看看隔壁小明,又考了满分;你再看看你,怎么就这点分数?这话一出,孩子心里头得多不是滋味。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咱们得学会欣赏他们的不同,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四、说到“忽视”,这也是个大问题。
孩子跟你说话,你忙着看手机;孩子想跟你玩,你说没时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有的。
陪陪孩子,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比什么都重要。
五、“言而无信”,这事儿更伤人心。
你答应孩子周末去游乐园,结果因为加班又泡汤了。
次数多了,孩子就不信你了,心里头还会觉得你不重视他。
所以啊,答应孩子的事儿,一定要尽力做到,做不到也要好好解释,别让孩子失望。
“六、暴力沟通”,不管是动手还是动口,都是不对的。
打骂孩子,只能让孩子更加叛逆或者自卑。
咱们得学会用爱和理解去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支持。
七、“缺乏榜样”,这也是个大坑。
你自己天天玩手机、看电视,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怎么可能嘛!咱们得自己先做好榜样,孩子才会跟着学。
总之啊,当家长的咱们,得多用点心,多给孩子点关爱和理解。
父母毁掉孩子的七种做法
父母毁掉孩子的七种做法
1.过度保护-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去尝试新事物,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缺乏自信心,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 严厉批评 - 父母过于严厉地批评孩子的行为或表现,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法做到好的事情,从而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忽视孩子的感受 - 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会让孩子感到被冷落,从而产生焦虑和沮丧。
4. 过度赞扬 - 父母过度赞扬孩子的表现,不管孩子是否表现出色,会让孩子产生不真实的自我认知,失去对自己实际能力的正确认识。
5. 期望过高 - 父母过高地期望孩子的表现和成就,不顾及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兴趣,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6. 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会让孩子感到被束缚,失去自由和独立性。
7. 不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 父母不让孩子自由发展,限制孩子的行为和选择,会让孩子感到被限制和束缚,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 1 -。
读李玫瑾教授《心理抚养》有感
读李玫瑾教授《心理抚养》有感近日,读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一书,收获良多。
李教授关注人的早年,从“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这样的顺序倒推,看到了人的心理发展的逻辑,追溯到家庭养育的重要性,也帮助我破解了班级管理中的一些难题。
今年,新接手了六年级的一个班。
经过两个多月的磨合和教育,孩子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了较大转变,一切都慢慢走向正轨。
可是最近,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班里有个孩子动不动不文明的话就脱口而出。
当他出教室门和迎面进教室的同学正好撞了个满怀,随口就是一句“我c!”;打开作业本,当他发现自己的题错了一道,一拍脑袋,一句“我c!”;跑步时,鞋带开了,你提醒他下队系鞋带,他低头一看,又来一句“我c!”……每每听到这难听刺耳的话语,我总是眉头一皱,温馨提醒:这话真不好听!孩子就马上捂住嘴,不好意思地笑了。
可每次遇到事情,这样的话仍是不受控制地飞出口来。
有一次,我催促他抓紧去上课间操,竟也受到了“礼遇”。
面对孩子这个问题,我气恼、困惑,但很快做了梳理:一、将心比心,巧妙谈话我平复心情,等上完课间操把他叫到走廊上。
他这时已没有了抵触情绪,我轻声问:“刚,你刚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吗?”“嗯,老师,我不该那样说你。
”他一直低着头。
“你知道吗?对你刚才说的话,老师很生气。
如果是你听到别人这样说你,你是什么感受呢?”我继续问道。
“我也会很生气。
”他怯怯地说。
“对呀,老师是大人,我及时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再和你计较。
不计较不代表我不生气,别人对自己说了粗话、脏话,任何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吧?”“嗯。
”他点点头。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不会控制自己的人,你能想到是什么后果吗?”“很严重,可能会互骂或打架。
”“你现在还小,你将来走上社会,会遇上更多的人和事。
人家不可能都像老师这样去包容你,理解你。
你能明白吗?”“老师,我懂了。
”“那以后你说话之前,能不能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这样不好听的话也不要张口就说,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
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近日,李玫瑾分享了自己教育女儿的心理学,引发了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职业心理学家和母亲,李玫瑾深入研究了儿童心理学,并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女儿建立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让女儿拥有自信、独立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关爱和尊重李玫瑾在女儿出生后,第一时间就为女儿取了一个名字“宛”,寓意为:“春风十里,不如你”。
她注重善待女儿,尊重女儿的个性和情感需求,并告诉女儿:“妈妈永远爱你,支持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这种关爱和尊重的态度,让女儿感受到母爱和安全感,也有助于培养女儿的信任感和自尊心。
二、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李玫瑾鼓励女儿从小学习积极心理学,并借助游戏和趣味的方式,让女儿学会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强化女儿的自我肯定,让女儿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成就,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培养自主能力和责任心李玫瑾鼓励女儿探索和实践,让女儿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决策,并且注重培养女儿的责任心和自主能力。
比如,让女儿自己计划假期的旅游行程,安排逛街买衣服,让女儿有机会体验挑战和决策,并且让女儿在失败和挫折中成长和学习,培养女儿的心理韧性和生活能力。
四、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李玫瑾注重引导女儿承担社会责任,关心他人,注重公益事业,培养女儿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她也重视女儿的行为,教导女儿做一个真实、独立、诚实而有耐心的人,让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李玫瑾教育女儿的心理学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强调了爱与尊重、积极心理和自我肯定、自主能力和责任心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为我们更好的教育孩子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平衡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独立、自信、积极向上的人。
七种家长毁掉孩子一生
挑拨式“爷爷奶奶不疼你,以后少去他们家,只有妈妈最疼你!”“你爸老出差,都不陪你玩。
”有些父母喜欢把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的战火引到孩子身上,讲对方家庭成员的坏话。
这样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孩子对父母双方都有一种本能的爱和尊敬,这也是他们接受父母教诲的基础。
如果常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就会破坏对方在孩子心里的形象,甚至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攻击对方的家庭,更会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断层,缺乏温暖和安全感,渐渐变得顽劣反抗,甚至怀有敌意。
父母要用平和的态度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要尽力维护对方。
依靠式“儿子,你就是妈妈的依靠,妈妈的后半生全指望你了。
”在情感上过分依赖孩子,以母亲依恋儿子居多。
健康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但如果母亲过分依恋儿子,丈夫反倒成了外人,会使孩子“取代”父亲的角色,对未来的婚恋、交友产生影响。
找对自己的角色,家庭关系才能正常。
不要因为夫妻关系不好,就过分依恋子女,而是要与对方充分沟通,共同营造健康的家庭关系。
哀怜式“爸爸没本事,赚钱少,不能给你买进口玩具。
”一些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卑感,以减轻对孩子的愧疚。
这样容易把自卑感“传染”给孩子,让他们觉得,“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父母本该是替孩子遮风挡雨的大树,当孩子发现这颗大树“漏雨”时,还怎么能坚定自信呢?当孩子有了攀比心,便会向父母提出许多疑问。
这时,父母首先要挺起脊梁,相信自己能给孩子最合适的生活。
随后要用辨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长之路。
抱怨式“要不是早上叫你起床你不听,我上班怎么会迟到!”“要不是当初生你,我怎么会落下这个病!”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剂毒药,会慢慢侵蚀孩子的身心,直接影响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
李玫瑾教授经典语录
李玫瑾:大人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主持人语:生活中常听到做父母的抱怨,有的说孩子从来不跟我说太多的话,有的说孩子最近总偷我的钱,有的说孩子刚初中就谈恋爱,说他两句就闹自杀,还有的说孩子每天就玩电脑什么都不干,更严重的还要离家出走……李玫瑾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在孩子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根源其实来自对孩子早年教育的忽略和缺失。
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再次提醒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育,而是陪伴他成长。
嘉宾:李玫瑾,女,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
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二级警监。
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实录: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大的恩情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
我们的父母也都爱孩子,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很多社会的问题都可归结于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归结于哪儿呢?归结于人的早年。
A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首先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他的问题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更有钱,结果他奋斗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
我们讲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很好地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
我记得最早有一次在全国家庭教育会上,当时有个领导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说对不起,你让我说,我就要这样说,而且要说到所有的地方。
李玫瑾:大人好好学习 孩子天天向上
李玫瑾:大人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主持人语:生活中常听到做父母的抱怨,有的说孩子从来不跟我说太多的话,有的说孩子最近总偷我的钱,有的说孩子刚初中就谈恋爱,说他两句就闹自杀,还有的说孩子每天就玩电脑什么都不干,更严重的还要离家出走……李玫瑾教授今天告诉我们,在孩子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根源其实来自对孩子早年教育的忽略和缺失。
一个个惨痛的教训再次提醒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育,而是陪伴他成长。
嘉宾:李玫瑾,女,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
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组长,二级警监。
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画像;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及预防;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实录:陪伴孩子成长,是最大的恩情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
我们的父母也都爱孩子,所以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因为虎毒不食子,爸爸妈妈肯定都是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很多社会的问题都可归结于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归结于哪儿呢?归结于人的早年。
A 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首先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表现的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他的问题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更有钱,结果他奋斗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一无所有。
我们讲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很好地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很多人不太赞同这个观点。
我记得最早有一次在全国家庭教育会上,当时有个领导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说对不起,你让我说,我就要这样说,而且要说到所有的地方。
最毁孩子的六种行为
最毁孩子的六种行为
1. 虐待:包括身体上的伤害、性虐待、心理虐待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2. 忽视:父母或监护人无视孩子的需求、情感和情绪,缺乏关注和关怀,使孩子感到被遗弃和孤独。
3. 限制孩子的自由:过分严格的管教和限制孩子的行动自由,剥夺孩子的个人权利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4. 不合理的期望和压力: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压力,要求他们达到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目标,导致孩子心理负担过重。
5. 亲身示范不良行为:父母亲自从事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吵架等,会对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6. 忽视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或监护人缺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使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读后感(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生活积累的结果。
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能叫做家庭健全,并不是家庭教育。
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孩子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时期找到原因。
父母毁掉孩子一生的五个表现
父母毁掉孩子一生的五个表现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是一种常见的表现。
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常常过度保护孩子,不让他们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行为会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无法应对,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也是一种毁掉孩子一生的表现。
父母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进入名校、拥有高薪工作等等,这些期望可能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兴趣。
如果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失望,甚至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父母的溺爱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溺爱是指父母过分宠爱孩子,纵容他们的任性和不良行为。
这种行为会使孩子变得自私、无礼和缺乏责任感,无法适应社会中的规则和约束,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的发展。
第四,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控制不当也是一种影响孩子一生的表现。
父母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愤怒、焦虑或消沉的情绪,孩子可能会感到恐惧和不安,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和心理健康障碍。
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和指责也可能毁掉孩子一生。
父母的批评和指责如果过于苛刻和频繁,会使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的行为举止可以塑造孩子的人格和价值观。
然而,如果父母过度保护、对孩子期望过高、溺爱、情绪控制不当或批评指责过度,都可能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心和积极向上的人。
李玫瑾对孩子最好的十句话
李玫瑾对孩子最好的十句话李玫瑾是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和作家,在她的教育生涯中,发表了很多对家长和孩子都有帮助的文章和书籍。
她的思想深邃,语言简洁明了,常常鼓励家长去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并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
在她的演讲和讲座中,她曾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下面是李玫瑾对孩子们说的最好的十句话。
1. “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外表更重要。
” 许多家长依靠孩子的外表来评价他们的性格和能力,这是不恰当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维方式,要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支持他们的成长。
2. “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 家长通常会因为害怕让孩子受到伤害而过分保护他们。
然而,这种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孩子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失败,从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和成长。
3. “用技巧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 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时间,是培养他们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技巧如积累规律、锻炼习惯等来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4. “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他们成长的动力。
” 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应该被鼓励和激发,为孩子提供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获得更加深入的学习体验。
5. “孩子需要限制媒体使用。
” 媒体成瘾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现象,而孩子还在其青涩的年纪遭遇媒体的影响,有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需要创造一个有纪律的环境,规定孩子使用媒体的时间和方式,保持孩子独立地思考和学习。
6. “寻找你孩子的长处而不是缺陷。
” 家长往往关注孩子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够改进和纠正。
然而,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和成就感,则需要强调和鼓励他们的长处,同时协助他们解决弱点。
7. “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合作。
”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和职业中不可或缺的素质。
团队合作的机会要提供给孩子,并要学会倾听和正面回馈。
8. “每个孩子都值得自我实现的机会。
” 家长不应该把孩子限制在自己的特定期望之内,鼓励孩子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成功和失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不放弃自我实现的机会。
家庭教育日签(每日分享内容10条)2024.6.20-3
教育路上,父母要适时摆烂(一)父母摆烂的目的,是唤醒孩子的自驱力1、孩子的苦果让他自己尝父母退后一步,孩子才能向前一步。
忍住伸手、忍住脾气、忍住催促和唠叨,摆烂的背后蕴含着父母的教育哲学。
2、父母学会装柔弱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曾说:父母要学会示弱,这样孩子才会去思考,成熟得更快。
当孩子觉得被依赖和信任的时候,会让他们感觉到自信和强大。
放下架子,让孩子驾驭自己,懂得摆烂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自立自强的孩子。
教育路上,父母要适时摆烂(二)3、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不要用同一把尺去度量不同的孩子,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弱势跟别人孩子的长处比。
接受“我们可以不一样”,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大的宽慰。
不比较、不干涉,接纳孩子的不同是父母对孩子由衷的尊重。
4、释放孩子的天性古语有云: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
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
在学校很辛苦,家里多些“自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
少些苛责,释放天性,他们才能快乐成长。
当你学会使用“瓜子效应”,养娃的思路就顺了心理学上的“瓜子效应”指的是:无论你是否喜欢,只要你打开一袋瓜子,就会一颗接着一颗,嗑到停不下来。
放在养娃的思路中,当你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目标细化成小目标,让孩子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孩子就会不自觉地被推着向前走。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往往只有一次机会,当我们学会使用“瓜子效应”,养娃的思路就顺了。
给孩子正向的反馈,熟练运用“瓜子效应”,父母应该怎么做?“给孩子正向的反馈,就像给他们灌注爱和力量,让他们变得无坚不摧。
”正向反馈不仅鼓励孩子勇往直前,还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1、善用激励性评价在语言反馈方面,激励性的评价功不可没。
台湾省心理学博士洪兰,曾在演讲中提过大脑和行为的关系——大脑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了思维,思维指导行动,行动产生结果,结果回过头改变大脑,这种现象叫自我实现。
经常遭到批评的孩子,大脑处于痛苦状态,他会对遭受批评的事情和时间段,产生抵触心理。
李玫瑾育儿知识经典语录
李玫瑾育儿知识经典语录李玫瑾是一位备受推崇的育儿专家,她在育儿方面掌握了很多经验和技巧,在日常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和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李玫瑾育儿知识的经典语录。
1. “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沟通,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
”沟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在沟通时,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成长。
2. “孩子要是对某件事感兴趣,就应该多给他机会去尝试,让他去发现自己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很重要,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尝试,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应该多给他机会去尝试,这样有助于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3. “孩子的成长需要有积极的支持和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启迪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积极的支持和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启迪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成就和努力给予赞赏和认可,这样有助于孩子在未来更加努力地成长和发展。
4.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和情感层面。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和情感层面。
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积极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
5.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让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方向。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兴趣,让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方向。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6. “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
”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经历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在失败和挫折中不断成长。
7. “父母应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建立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七种父亲让孩子毁一生
七种父亲让孩子毁一生小时候看《西游记》心中愤愤不平,就问父亲:“悟空、八戒、沙僧,论能力不知道要比唐僧强上多少倍,凭什么让能力平平、肉体凡胎的唐僧做他们的师傅?”父亲笑着说:“如果没有唐僧的领导,孙悟空他们是完成不了西天取经这项艰巨任务的。
尽管他们个个能力超群,但都缺乏获取成功的最根本能力--持之以恒。
而唐僧对取经坚定、执着,具备了‘坚持’这种最根本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他可能无法打赢其中一场战斗,却能赢得整个战役。
”那时对父亲的解释似懂非懂,长大后我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内涵。
人的天赋有高低,能力有大小,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具备持之以恒这种精神,哪怕你的才能再微小,也会在它的鼎立辅助下,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最终所取得的成就,一定连你自己都会惊讶万分。
上中学时,有一次父亲邀我一同到林间散步。
在一个拐弯处,父亲停了下来。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我:“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我竖起耳朵。
几秒钟之后,我回答:“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我问:“我们又没看见,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
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看到某些口若悬河、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的耳边就会传来父亲的声音:“马车越空,噪音越大。
”高中毕业后,我跟着父亲做起了木匠。
由于没有考上大学,我的情绪十分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一天,我学刨木板,刨子在一个木结处被卡住,再使劲也刨不动它。
“这木结怎么这么硬?”我不由自言自语。
“因为它受过伤。
”在一旁的父亲插了一句。
“受过伤?”我不明白父亲话里的含义。
“这些木结,都曾是树受过伤的部位,结疤之后,它们往往变得最硬。
”父亲说,“人也一样,只有受过伤后,才会变得坚强起来。
”父亲的话让我心头一亮。
第二天,我放下了刨子,继续回到学校参加了补习,去迎接人生的又一次挑战。
因为我已经开始懂得,挫折能练就人生一副坚硬的翅膀。
李枚瑾教授的育儿知识
李枚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她的育儿知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她的育儿观点:
1. 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三岁之后立威于他。
2.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3. 真正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而人性教育最好的场所是家庭。
4. 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
5. 挫折忍耐力跟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而是靠体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做些体力上的活,有好处。
6. 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时,不要护小,而要护大。
7. 孩子 6 岁之前,家长要学会说“不”。
8. 孩子在 12 岁之前一定要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9. 千万别拿“孩子小不懂事”当借口,对孩子百依百顺,没有原则的父母,教育出没有原则的孩子,并且失去孩子对他的尊重。
10. 家长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因为朋友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这些只是李枚瑾教授的部分育儿观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需要因材施教,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最毁孩子的六种行为
最毁孩子的六种行为
1.拒绝被教育:不允许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甚至在任何事情上也
不愿听从指导,这是最容易毁掉孩子的行为之一。
长期如此,孩子不
仅对他人具有抗拒,他们还无法接受任何知识,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忽视学习:孩子有时喜欢玩耍、看电视或社交媒体,而忽视学习,这会使得他们在学习上没有任何进步,反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3.懒惰放纵:有时,父母会宽容孩子的过度放纵,没有要求他们完
成课业或家务,这会对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当孩子长
大后,也容易变得懒惰、怠惰,把时间浪费在无益的活动上。
4.贬低孩子的能力:母亲或父亲会因为孩子太调皮,而贬低他们的
能力,例如,当一个孩子参加比赛失败后,就会被批评,这样会影响
孩子内心的信心,使孩子在未来无法实现更大的目标。
5.过度溺爱:当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以至于孩子不能正确地理解
和处理情绪、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时,他们会变得懦弱、任性,甚至
放纵自己,使他们在将来无法承担责任。
6.不及时约束: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千万不要等到太晚,
而要及时采取行动,尤其是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如果放任自流,他
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顽皮,从而破坏家庭气氛,影响孩子的成长。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读后感范文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读后感范文最近读了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感触颇深呐!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和案例,都让我对人的心理成长和家庭教养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孩子早年情感抚养的重要性。
李玫瑾老师说,孩子在生命早期与父母建立的亲密关系,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心理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个真实例子。
我有个朋友叫小丽,她从小父母就外出打工,把她留给爷爷奶奶照顾。
虽然爷爷奶奶对她也很好,吃穿不愁,但那种父母陪伴的情感空缺,却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小丽小时候特别胆小,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也不敢吭声。
因为回到家,没有爸爸妈妈可以倾诉,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不懂。
她只能自己默默忍受。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准备着零食和水。
可小丽却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因为她知道,不会有爸爸妈妈帮她精心准备这些。
看着同学们和父母一起有说有笑地讨论着春游的事情,她的心里充满了羡慕和失落。
这种情感上的缺失,一直伴随着小丽长大。
她长大后,性格依然很内向,不太容易信任别人,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工作后,她也总是缺乏自信,遇到一点困难就容易退缩。
有一次,公司有个很好的晋升机会,她明明有能力胜任,却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而不敢去争取。
后来谈恋爱,她也总是患得患失,对另一半极度依赖,却又总是忍不住怀疑对方的真心。
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那种稳定、安全的爱,可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
小丽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抚养,没有与父母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那么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就像李玫瑾老师说的,人的心理问题,往往能从其早年的生活中找到根源。
而这种根源,很多时候就是在成长过程中,情感抚养的缺失。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拼命工作,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他们以为给孩子买最好的玩具、报最贵的补习班就是爱孩子,却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他们的陪伴和关爱。
《朝花夕拾》:好的人生,都是一边怀想,一边遗忘!
《朝花夕拾》:好的人生,都是一边怀想,一边遗忘!如果要在鲁迅的作品中选出一部最不“鲁迅”的作品,那一定非《朝花夕拾》莫属。
大师林语堂曾道:“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
”作家张承志亦言:“先生文章,犀利有余,政治论战、投枪匕首有余,而纯粹艺术意味的文学性不足。
”诚然,只要一提到鲁迅的名字,人们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一个“金刚怒目”的斗士形象;可当我们打开《朝花夕拾》这本书时,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我们恍然见到一位饱经沧桑的中年人,正倚着岁月的门槛,向来路张望。
他捻着一朵从旧书籍里取出的枯花,忽有所悟地微微一笑,脸上顿现一抹动人的温柔。
《朝花夕拾》以鲁迅少见的温情笔触,将记忆中一些难忘的片段,连缀成十篇文章。
而这些文章,引发了一代代读者一波又一波的回忆杀,触动了他们心中潜伏的怀旧情结。
无游戏,不童年鲁迅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园子,名曰“百草园”。
在他的记忆中,园子里除了一蓬蓬杂草,再无其它,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鲁迅儿时的乐园。
鲁迅常常站在园子里的石井栏上往下跳;看黄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有时跑到墙根底下听蟋蟀弹琴、油蛉歌唱。
孩子大概是这个世界最容易轻信的人,听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可以成仙,鲁迅竟信以为真。
于是常常去拔,以致于弄坏了泥墙,还纳闷为什么始终没找到一根像人形的......即便到了冬天,百草园一年中最索然无味的时候,鲁迅依然能找到新的玩法:在雪地上设罗网,捕鸟雀。
钱钟书在《论快乐》一书里对“快乐”二字有过精彩的论述,大意是说:快乐的快字,诠释了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
我们也有同样的感受:玩着弹珠、跳着皮筋,还没分出胜负,已经传来妈妈呼唤回家吃饭的声音;喝着汽水、吃着棒冰,惬意的暑假还没过够,开学的日子已经来临。
人生里走的最快的,总是最欢畅的时辰。
百草园的快乐时光转瞬即逝,鲁迅到了上学的年纪,被家人送去了三味书屋读书。
这是鲁迅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他跑到百草园伤感又稚气地同他的蟋蟀、覆盆子和木莲们道别。
毁掉孩子眼界和格局的不是穷养,是父母别样节俭,很多家庭都存在
毁掉孩子眼界和格局的不是穷养,是父母别样节俭,很多家庭都存在自古以来勤俭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有些家长打着“勤俭”的旗号,“蹭着”别人的便宜,毁掉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今年暑假的时候,我和糖爸想去宜家买点家里的用品,进了宜家之后我被眼前充斥的景象惊呆了。
宜家的人多的好像过年的超市一样,无论是沙发上还是样板间的床上都“座无虚席”。
很多人干脆脱了鞋躺在了宜家的床上,我和糖爸逛了一圈觉得脑袋疼的不行,想要看看床品,床上躺满了人,还有很多人自备充电线在样板床上开启了“休假模式”怡然自得的躺在床上吹着空调玩着手机,俨然一副主人的样子。
当我和糖爸走到一个小的样板间中,看见一个女孩的妈妈正坐在沙发上“摘菜”,孩子正在书桌上写着暑假作业。
宜家的售货员对我和糖爸说:“她们娘俩每天都来得很准时,早上我们开门了她俩就来了,晚上7点准时回家。
”我和糖爸不禁感到疑惑的问到:“她们这是在干嘛?”宜家的售货员:“还能干吗,这不是夏天了,带着孩子上宜家蹭空调啊,人家说这样省钱。
”我和糖爸真的觉得毁三观了。
突然很心疼这个小女孩,年纪这么小就要在她的心中埋下这样“节俭”的种子。
在糖妈看来,这样的“节俭”不是节俭,是在贪小便宜,这样的节俭正在拉低孩子的眼界,毁掉孩子的格局,限制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原创插画,转载请授权这样的“节俭”不是真的节俭,是在毁孩子很多人秉持着“节俭”的原则,为自己的贪小便宜找借口。
这样的“节俭”正在毁掉孩子的未来和格局。
1. 贪小便宜吃大亏糖妈曾听过这样一件事:小月的亲戚家里是从事养殖业的,每天秋天都会杀一只猪,叫上家里的亲戚一起吃饭。
因为杀了猪,所以当天做菜的油用的都是猪油,吃起来口感比较香。
小月的小姨在餐桌上一直“大口灌”自己家孩子吃饭。
据小月说,她的小外甥女已经吃不下了,可是小月的小姨还在“灌孩子吃。
”很多亲戚都劝她别给孩子吃坏了,可是她却不听,大口大口的为孩子吃着荤油菜汤。
结果当天晚上驱车回家的路上,孩子竟然吐了,原本蹦蹦跳跳的孩子变得“病恹恹的”,回到家中更是上吐下泻,小月的亲戚都说这是给孩子吃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育中,却存在一种"行为",它对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且在对孩子造成伤害后,很难加以纠正和弥补。
这种"行为"叫做父母对孩子的恶语相向。
在毁掉孩子这件事上,父母有绝对的语言天赋。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
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因为表面的伤痕是可以看得见的,而内心的伤害是无形的。
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不是游戏,不是贪玩,而是父母的“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痛苦
有专家研究指出,在中国68%的家长曾经在语言上伤害过孩子,而语言暴力,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伤痛。
在国外的一个超市里,儿子正在打游戏,父亲很生气儿子不务正业,随即对儿子说:“有种你就别活了”,并且拿了一把上膛的手枪放在柜台上。
父亲万万没想到,儿子会在他转身的那一瞬间,对准自己的脑袋扣下了扳机,选择了自杀。
没有人知道年轻人生前经历了什么,可能是无数次遭到父亲的鄙夷,可能是对自己的绝望,恰好就在那个节点上,父亲一句“有种你就别活了”突破了心里所有的防线,正好旁边有最致命的武器。
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结束了,冷漠的语言,就是一种暴力,一种杀人于无形的武器,没有鲜血、没有痕迹,但是足够可以摧毁一个人。
2019年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一名17岁的孩子,在途径卢浦大桥时,与父母发生争执,孩子立马下车从桥上跳下去,鲜活的生命在5秒之内就没了。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家的孩子可以随便打、随便骂,其实孩子的心灵还没有那么强大,他们消化不了父母不留情面的羞辱和对人格的践踏。
“人刚生下来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为天才,有人则变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
孩子是世界是张白纸,当你恶语相向时,他会全盘吸收,并且把这种恶给到其他人。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首先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家长要让孩子看到一个值得尊敬的父母。
让孩子在我们身边感受到一份依靠,一份澎湃的力量。
同时,在念念之间,家长都要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从小,我们就跟他讲圣贤故事,或许,孩子还听不懂,但这些圣贤思想一定会为他的生命打下厚重的底色。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与孩子建立信任。
孩子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的挑战和坎坷,唯有跟孩子建立起了信任,才能帮到他。
例如,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会有一些叛逆,他心灵的窗口未必能向我们打开。
那份早已建立起来的信任会链接着他,我们跟孩子能量的管道就会一直保持畅通。
而信任不是基于溺爱,而是我们能把人生最重要的道理跟孩子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