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质地理公开课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气象现象,分析其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3.设计一道与大气运动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在课堂上分享解题过程。
4.阅读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气环流影响的科普文章,总结文章要点,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5.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a.大气运动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b.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有何启示?
c.如何从大气运动的角度解释某些地区的气候特点?
6.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并对错题进行订正和总结。
7.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气象新闻,了解大气运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时事评论。
2.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解答疑问,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易错点,总结解题技巧。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的关系。
2.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设计实验活动,如制作热力环流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的过程,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1.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大气运动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涉及物理、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2.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及各层特征,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大气运动与气候的关系,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观察气候现象、分析气候成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和应用能力。
4.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树立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圈垂直结构示意图,标注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类型,探讨大气运动对其气候特征的影响,并撰写分析报告。
3.设计一个关于大气运动的实验,如模拟风的形成、气压变化等,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2.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
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低层大气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氮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①影响人的呼吸系统②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③作为凝结核,有利于促进云雨的形成(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续表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作用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B地面的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1)平流层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3)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到达地面。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增温,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起保温作用。
一、判断题1.对流层的厚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 )2.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3.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4.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表辐射也就越强。
( ) 5.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①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③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④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B7.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B.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答案:C8.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为( )A.日出前后B.子夜C.午后2时左右D.正午答案:C9.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因为( )A.大气吸收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少B.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C.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少D.地面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解析:选B。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提高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大气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调控能力。
3.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大气层是如何保护地球生命的?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和国际视野。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气压、风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冬暖夏凉,有的地方冬冷夏热?”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圈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及其特点,解释大气运动的原因。
2.运用动画、图表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等,以及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2.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合作调查大气污染对当地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自然地理 2.2.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2.逆温的类型
类型 发生的条件
辐射 逆温
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地面辐 射冷却快,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 而高层降温较慢。冬季陆地上日出 前后逆温层最厚
平流 暖空气平流移动到较冷的地面或气 逆温 层之上
地形 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地 原来的暖空气被抬升
锋面 锋面过境时,由于冷气团在下,暖 逆温 气团在上,而形成逆温
___与_与_等_等_压_压_线_线_平_平_行行
第1课时
与等压线斜交
➢ 大气的运动
第1课时
【误区警示】 1.“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高而降低。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答案】 (1)A 太阳辐射 (2)B 地面辐射 (3)C 大气逆辐射 (4)阴天多云,则白天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反射)作用强,温度比晴天低;晚上大气逆 辐射强,温度高于晴天,故昼夜温差小。
【典题升华】 (2017·天津六校联考)图中甲为南昌附近❶一个蔬菜大棚的照
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❷ 。 读图回答(1)、(2)题。
航空
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 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飞 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P36(2017·邢台模拟)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
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据此回答4、5
D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2.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课件-鲁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上方谷”中,用火攻
之,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 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 起雨来呢?
一、热力环流
1.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质量。 (1)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
热力环流
4.热力环流的规律
同一水平面上温度与气压的关系 温度越低,气压越高
4.热力环流的规律
近地面气压区与高空气压区的关系 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类型相反
4.热力环流的规律
等压面与气压区的关系 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4.热力环流的规律
近地面等压线与高空等压线的关系 正好相反
【典型例题1】
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风向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Fra bibliotek风的形成
情况3: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hPa) 1000
1005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1015
(北半球近地面)
摩擦力 风向
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 降低。
(2)水平方向上(同一水平面):
一般情况下,密度大的气压较 高;
同一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2.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地面
1000(百帕) 低
1005 1010
高
3.热力环流过程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热
冷
地面冷 热不均
气流垂直 方向运动
同一平面产 生气压差异
气流水平 方向运动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过程,探究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天气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策略:通过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如大气层结构填空题、大气运动原因的选择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策略: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2.研究性学习作业:请同学们分组选择一种典型的天气现象(如台风、暴雨、干旱等),研究其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及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图表绘制:根据所学大气层结构及各层特点,绘制一幅大气层结构示意图,标注各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关注环保、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作业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作业质量。作业提交时,请各组将作业进行整理、分类,以便教师批改和反馈。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意!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梳理,建构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气圈的概念、组成及作用,教师进行讲解、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件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地面吸收太阳短 波辐射后增温
太阳辐射
大地暖大气
大气吸收地面长 波辐射后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还大地
大
大气增温后形成
气 的
向地面辐射热量 保
温
大气逆辐射
作 用
核心要点
1.大气削弱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吸收、反射、散射。 2.大气受热过程:①太阳暖大地,地面增温;②大地暖大气,大气 增温;③大气还大地。 3.大气的两大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作用。
[微思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请问“高处不胜寒” 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越往高处接受到的地面辐射就越 少,气温较低。
· 情境探究
[情境] 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对雾霾形成的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 学性、精准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探究]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分析浓雾天气能见度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交通信 号灯却较醒目的原因。 提示 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和散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降低能见度。红、绿色光的穿透力较强,不容易被散射,即使在能见度较低的 情况下(如大雾天)也较容易被看见。
天空的颜色
仰望天空,你所看到的颜色就是太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散射后形成 的颜色。
当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通过空气时,波长较长的红色光透射力最大(其次 是橙、黄色光),它能透过大气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紫、 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散射开,使天空呈现蓝色。
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要穿过一层比正午时更厚的大 气层,大部分蓝色光线已经被散射掉了,剩下主要包括红色和橙色的可见 光。所以天空看起来是橙红色,绚丽多彩。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件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2.受热过程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 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温。
地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2.受热过程
注: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中的一些 成分及现象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 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 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2.受热过程
(3)大气还大地: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向 外放出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 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大气散射
大气反射
地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原因:
低层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 地面长波辐射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大气散射
大气反射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晴天时, 太阳光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
地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2.受热过程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以地面长波 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使大气增温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大气散射
大气反射
地面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 二 单 元
从 地 球
第 一 节
圈
大
层
气
看 地
圈 与
表
大
环
气
境
运
动
一、大气圈的组成
我们乘飞机出行,有时在机场还是细雨 蒙蒙,起飞后不久却是晴空万里、阳光 普照。你知道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三、学情分析(一)授课年级:高一年级(二)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高一年级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2.能够联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阐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2.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图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关系图,增强学生空间感知与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通过对天气现象的科学剖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五、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机理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策略1、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强化对大气层划分、大气运动原理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
3.加强对学生地理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大气现象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4.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幅大气层划分和大气运动原理的思维导图,要求清晰、准确、具有逻辑性,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讲解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4.地理图表分析: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地理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变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讨论:
1.分析大气层划分的意义和作用,讨论各层大气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科学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认识不够深入,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存在困难,以及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相对较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程度不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大圈圈与大气运动——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空间上时间上厚度不均: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纬度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季节
夏季较厚 冬季较薄
2、平流层
平流层特点 ①对流层顶部到50-55千米高空 ②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③平流运动为主 ④适合航空飞行。
大3、气高的层垂大直气分层
①气温随海拔升高先降后升
②电离层 高层大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
高原反应
课堂小结
组成
大气圈
高层大气
垂直分层 平流层
对流层
依据:温度、空气运动 状态等
堂训训练
1.目前,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原因有( B)
①植树造林 ②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 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据此完成2~3题。
2.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的是( A)
A.①
B.②
C.③
D.④
3.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C)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①呈现上升趋势,增加速度加快
②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的变 化(毁林,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 碳的量)
③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海 平面上升;极端气候多发等
大 气 垂 直 分 层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读图思考:
2.1《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伊始,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季节更替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好奇心。
-提问:“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与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式,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现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在其中的作用。
4.思维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案例和实验,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5.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分工、沟通等方面仍需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热力环流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尚需加强。学生具备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但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精品课件
【自主探究】
1.结合上图,试说出大气的两大作用?白天以什么作用为主?夜 晚呢?
1.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白天以削弱作用为主,夜晚以保温作用 为主。
2.地面增温:地面吸收 辐射增温;
大气增温: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 辐射而增温;
大气保温:通过
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小结:________辐射是对流层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________辐 射是根本来源。
垂直对流运动 有利于地表污染物的扩散,可以带来降水
【知识拓展】逆温
逆温: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逆温”的实质:下冷上热
由甲到丁:逆温现象从地面向空中发展,又从地面开始向空中消失 。
1.请简述甲到丁时段的气温变化过程?
逆温层能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大量烟尘、水汽等聚集在逆温层下 面。
【合作探究】
7.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流 ? 增强大气逆辐射。 8.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天已亮,日落后天还没黑?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9.造成我国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现象 的原因是?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气温低。
天气 最为 复杂 密切 多变
学案【合作探究】 3.分别总结右图中A、B、C三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并说明原因? 对流层能量来自地面辐射
平流层能量来自臭氧吸收 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高层大气底部能量来自平流层
高层大气上部能量来自电离层 中的氧原子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紫外线 4.对流层的大气运动以什么为主? 有利影响?
看图说话
大气上界
当堂巩固:
(1)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2.1.2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
冷却
D
C
受热
1.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
高空
800hpa
900hpa
1000hpa
地面
F
A
受热
E
B
冷却
D
C
受热
1.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
高高低低原则,高压凸向高处,低压凸向低处
高空
800hpa
F
E
900hpa
1000hpa
地面
A
受热
B
冷却
D
C
受热
1.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一种最简 单的形成
城市风 低压
高压
高压 郊区
低压 市区
低压
①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 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 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 ②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密 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 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 的废热较多
高压
郊区
2.热力环流的应用
城市风
应用:一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 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A
C
1.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基础知识
②高压、低压:在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大的为高压,气压值小为低压; ③水平方向: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高空
高压 C
低压 B
1000m
地面
D
A
1.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基础知识
④等压面与等压线:压力值相等的面称为等压面,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
点连成的线为等压线。
考点一 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
知识点2 常见热力环流(重点)
2.1.2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课件
知识 司马懿父子从葫芦谷死里逃生的原因
拓展
谷底放的熊熊烈火,导致周围空气受热膨 胀上升,到了高处遇冷,水汽凝结形成大雨, 浇灭了谷底的熊熊烈火。
三、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面 等高面
等高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的风 (北半球)
气压/百帕 996
1004
1012
1020
2、低形压成过程
高压
地面冷 热不均
空气上升 或下降
同一水平面 出现气压差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高压
低压
低压
大气水 平运动
高压
三、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
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
晴朗天气
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Hale Waihona Puke 海陆风白天吹海风海陆风
夜晚吹陆风
山谷风
白天吹谷风
山谷风
夜晚吹山风
城市风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往城市
鲁教2019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绘制简单示意图,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 象。 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 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3.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他料定司马懿必经葫芦谷, 就诱敌深入。待魏军进入,蜀军举火投入谷中,魏军死伤不计 其数。司马懿抱着司马师、司马昭大哭道:“我们父子都要死 在这里了。”
大 气 水 平 运 动
形成风的三种力 近地面风 高空风
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风向
摩擦力
气压/百帕 99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 运动 状况
天气
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下 层气温变化很小,30KM 以上迅速增温.
该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22-27KM臭氧达到最 大值.
以平流运动为主
大气层温度上热下冷
天气晴朗
水气杂质很少,大气 层平稳
保护伞 利于航空飞行
平流层
5高层大气层特点及原因.
特点
原因
厚度
平流层以上的大气 到3000KM
大气
干洁空气
水汽 杂质
干洁空气
o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 活动所必需的的物质
N 地球上生物体内蛋白质的 重要组成部分
co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 2 基本原料;具有保温作用
o 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
3 物的保护伞
其他气体 氧气
21%
氮气
78%
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
水汽和固体杂质
• 水的相变形成云、雨、 雾、雪等天气现象; 同时吸收和释放热量, 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气温
底层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
的变 随着高度升高气温先 气温下降,85KM以上有吸收
化 下降再升高
更短波长的紫外线能力,温度
又持续增长
大气 运动 状况
外层(散逸层)
与人类
高
暖层(电离层)
层
大
流星 极光 气
80-中5间00层KM有电
离层能反射无
线电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特点:有选择性
①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②臭氧吸收紫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反射作用
影响因素: 云层 越厚 尘埃 越多 反射越强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散射作用
削弱作用 参与的 之一 大气成分
特点
散射 空气分子、 有 细小尘埃 选择性
削弱的辐射
可见光中波长 较短的蓝紫光
形成的 自然现象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较大颗粒 无 各种波长的 阴天的天空 的尘埃等 选择性 太阳辐射 呈灰白色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大气的保温作用 动画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太阳 辐射 大气削弱19%
大 气 辐 射
大大 气气 增吸 温收
大气上界
大气逆辐射
地面增温
地面保温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看图说话
水汽和杂质
然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正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含量……
Where i am
由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加上大量砍伐森林,二氧化碳浓度
12 在过去30年增加了 %。
温室效应
臭氧空洞
冰箱、冰柜的使用,释放大量的 氟氯烃化合物,破坏大气中的臭 氧层
02 大气的垂直分层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 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自主探究】
1.结合上图,试说出大气的两大作用?白天以什么作用为主?夜晚呢?
1.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白天以削弱作用为主,夜晚以保温作用为主。
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每 上升100米下降0.6)
对流运动显著.
地面是对流大气直接热源
热量由下 至上层层
传该导 层大气层气温 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 和杂质集中在这一层
与人类关系 最为密切
对流层
平流层特点及原因.
特点
原因
与人类
厚度 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
气温 的变
目 录 2.1.1 大气圈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2.1.2 大气的受热过程
2.1.3 热力环流
2.1.4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习目标
1.根据图表材料,背诵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含 量和作用 2.结合案例分析并总结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产生的影响
01 大气的组成
如今的大气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阴天
天气晴朗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昼夜温差大
相反
问题:1.霜冻的成因? 2.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1.霜冻的成因?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地面热量损失多,近地面空气 降温快,水汽易冷却凝固。
雾
露
2.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梦 境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 产、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 释相关现象。
学梦境 习目标
1.阅读示意图,了解大气的组成,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并以此 解释全球气候变暖、玻璃温室等现象。 3.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 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4.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判读和绘制风向。 5.运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
大气上界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多云的白天,为什么气温比晴天低?
白天多云则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低。 白天晴朗则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
2、多云的夜间,为什么气温比晴天高? 夜晚多云则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夜晚晴朗则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地势
地势高 → 大气稀薄
• 体积( %)
作用
思考:
氮气
氧气
干 洁 二氧 空 化碳 气
臭氧
78 21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1、与气温有关的大气成 分有哪些?
0.038
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 的基本原料, 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地面辐射 影响气温 臭氧--太阳辐射的紫
The Ozone Hole
温度 运动状况 和密度 大气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1)大气层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大气层的厚度、气温的变化、大气运动状 况、天气情况)
2)与人类关系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对流层特点及原因. 特点
原因
厚度
气温 的变
化
大气 运动 状况
平均12KM(低维17-18KM, 地面越热对流越旺盛 中纬10-12KM 高纬8-9KM)
微量
吸收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升温,减少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
水的相变,产生 云、雨、雾、雪 等一
外线影响气温 水汽--直接影响地面 和大气的温度
水汽
微量
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 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 温度 。
2、成云致雨必要的条件?
杂质
微量
作为 件。
凝结核
,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