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本质”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当时的情况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总结才提出实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1年左倾错误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之后,开始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合乎实际的完整的路线、理论、方针和政策。

抗日战争初期有努力排除右倾的干扰。

在延安整风之后马克思中国化得到了党的共识。

七大通过对党章的修改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定了以马克思列宁注意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工作指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的起源(1)本义: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产生: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处理的关系:)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③(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认识世界)(3)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提醒】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③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021年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2021年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 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本质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简述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的目的不同。

2023年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A类练习含解析(59)

2023年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A类练习含解析(59)

2023年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A类练习含解析一、单选题(共计40题,每题1分)1.美学经济时代,伴随着消费需求与消费体验的不断升级,以美学价值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在产品的价值生产.企业的品牌建设以及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电影产业作为当前经济中吸附资本能力最强.生产时效最快.引爆审美迭代和文化价值翻新变异的内容产业,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电影是当代新文化.新时尚.新美感.新神话.新观念的重要策源地,牢牢占据着内容产业的头部位置,既对社会整体风尚与价值发挥引领作用,也会优化赋能全经济产业链。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电影产业长期处于内容产业的龙头位置B.电影对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C.电影产业的发展引领着美学经济时代的整体风尚D.美学经济时代以价值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愈发重要2.近几年电价一直没有上涨,管控较紧,因为电价跟粮食一样,影响面很大,从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高质量追求角度考虑,只能稳电价,不敢轻易涨。

对于电力系统来说,成本上升,电价稳定不动的话,电力系统将无法消化转型成本,如果靠政府补贴,将不可持续;即使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效率.抵消成本,空间也有限。

因此,---------------。

当然,市场化的手段不是简单地转嫁成本,而是通过市场化的价格信号,改变产业的格局,推进相关的改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就必须借助降低转型成本来拓展其市场空间B.有必要通过运用市场化手段来协助政策调控C.可尝试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来启动市场化手段D.还需要依靠相对市场化的手段解决转型成本3.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首先要善于发现深层次问题。

要深入调研.综合分析.精准掌握,弄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做到----------。

同时,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不是简单的打打补丁,也不会----------。

有一些短板和弱项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凸显的系统性问题,只有通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7.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哲学范畴。

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2.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的爆发的社会经济混乱和衰退,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3.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4.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5.新经济政策是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策。

辨析题: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正确。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四.在信息社会里,......错误。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起了英国古典这个乃至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4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4

知识补充: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传统安全威胁:通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进行的军事威胁作为传统安全威胁。
非传统安全威胁:经济动荡、金融风险、生 态环境恶化、网络攻击、资源危机、恐怖主 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 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最突出和 最严重的威胁来自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的 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2)中国方案:我们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 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坚持以和 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主张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实 现世界长久和平。
(1)发展赤字: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 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除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贫富悬殊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
恐怖袭击事件

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3、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1)表现: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 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 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非传统 (2)现状:世界和平面临诸多挑战难题, 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 依然十分艰巨。
二、国际关系民主化
3.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措施(怎样做)
(1)中国角度: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 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2)国际社会角度:
①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 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P40相关链接)
民主化
2、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因
3、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

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

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

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的学习已经结束,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②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解析: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党执政第一要务范文

党执政第一要务范文

党执政第一要务范文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执政第一要务范文3篇,欢迎大家阅读。

党执政第一要务范文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再一次提出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实际上也谈到了关于发展的问题。

今天,我主要就“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一、深化对“第一要务”的认识,增强发展的紧迫感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目前我们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家都十分熟悉,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我们谈的发展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等,首要的应该是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是我们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因素,发展最终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就决定了我们的上层建筑。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下去,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我们的生产力发展起来。

从发给大家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可以看到,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讲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三年、五年的事,也不是十年、八年的事,它甚至是上百年的历史时期。

这个初级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我们的生产力落后,生产力不发达。

这个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我们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紧紧的咬住生产力的发展、咬住经济的发展。

如果离开或偏离了它,我们就偏离了大的方向。

所以,这次先进性教育提出了要做到“两促进,两不误”,既要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又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先进性教育活动搞得好与坏,就要看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没有较大的提高。

精品课程课后习题整理

精品课程课后习题整理

第一章二、辨析题1.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3.“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质上是一致的。

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简答题1.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4.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及指导意义?五、论述题1.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3. 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六、分析题(1)如何理解“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和“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解决三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指明了方向?(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第二章二、辨析题(辨别对错,简要分析):1.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2.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 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法宝。

三、简答题: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3.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4.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四、论述题:1.论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内在联系。

2.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题目 1 共产主义不是离开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 ( ) 2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 ) 3 费尔巴哈哲学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 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也不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揭示资本主义制度。( 4 ) 5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 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 7 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 8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 9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的总汇。( ) 10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创造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 11 共产主义是一种根据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乌托邦。( ) 1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 ) 13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14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 15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 16 古典政治经济学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就失去了“公正性”。( ) 17 空想社会主义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 ) 18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 )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 19 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 20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21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 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 22 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 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 23 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 24 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 规律的学说。( ) 25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 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 27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 28 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9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30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 3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32 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 33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 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 34 和运用。( ) 35 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 36 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 37 有用就是真理。( ) 3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 39 认识开始于经验。( ) 4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 41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 4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43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 44 实践出真知,所以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亲身实践。( ) 45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

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几个基本问题

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几个基本问题

余金成 ("%&’() , 男, 天津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作者简介:
邮编: )’’’*"
")
也就是说, 人类找到了语言和文字这种文化载体, 才 可能把精神活动成果从个人身上脱离出来,也才能 进入一个使精神成果不断累加的历史过程,并最终 使自身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创造了自然进化百万年无 法企及的成就。 精神成果归根结底是由个人创造的;而作为具 体的生命个体,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生存时间和活动 范围的客观限制。这意味着, 精神世界或者说属人的 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世界。这至少因为: 与物 !" 人是以精神活动为主导的生命活动现象, 质运动的自在性质相比,人的精神活动具有自为的 特点; 自在性质的运动没有出现主客体关系, 它就是 它, 无论其内部结构 如 何 , 也无论其如何变化, 由于 不存在着一种外在的尺度, 所以它无须与价值、 与时 间、 与空间相联系, 体现出原生性、 单一性; 而自为性 质的活动生成了明确的主客体关系, 主体的存在, 使 客体成为被认识、 被判断、 被评价的对象, 后者因此 而具有了时间、 空间和价值意义的区别, 体现出派生 性、 复杂性。 但却寓于物质 #" 人虽然是以精神活动为主导的, 载体之上;人自身的肉体存在既决定着其精神活动 的性质和方式, 又成为其精神活动第一个反映对象。 这导致两个结论:一是人的肉体存在从根本上受物 质运动的规律支配,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的 精神活动只能被动地反映其从出生、 成长到衰老、 死 亡的过程, 并形成不同的价值标准, 从而表现出精神 活动基础的发展变化; 一是人类虽然同属一个物种, 但其个体的肉体存在却具有各种各样的差别,这不 仅导致他们精神活动在反映自身对象时的种种不 同,也存在着他们在精神活动能力或特点上的种种 不同。这意味着, 人们虽同为主体, 却又互为客体。 但更多 $" 人的精神活动虽然受制于其肉体存在, 地表现为受既存精神形态的影响。因为, 人类精神生 命并不是 随 着 肉 体 生 命 的 诞 生 过 程 而 自 然 形 成 的 , 后者只为前者的出现提供了基础条件。人的精神生 命始于学习, 始于他人的言传身教; 与人们肉体存在 的先天条件差异相比,人们精神存在的先天条件差 异更大, 两种条件对主体而言都具有偶然性。 这样一来,精神和意识就是特定物质所表现出 来的精神和特定存在所表现出来的意识, 换句话说,

2020毛概知识点章节整理(完整版)

2020毛概知识点章节整理(完整版)

2020毛概知识点章节整理(完整版)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1)同XXX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章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心得体会:在激活历史文化记忆中增进文化认同(最新)

心得体会:在激活历史文化记忆中增进文化认同(最新)

心得体会:在激活历史文化记忆中增进文化认同(最新)文化传统极富生命力,蕴含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总体精神文化传统分散在人的行为、文献文本、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之中。

它从历史深处走来,藏于现实的幕后随时准备出场。

几乎人类社会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有传统的印记,或正在生成新的传统。

将传统视为现代之镜,或是把传统社会作为现代社会与原始社会的过渡阶段,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习惯性假设。

但是从文化生成和发展演进的视角来看,“传统”并不意味着“过时”,相反,它更接近于“原初”和“本质”,并且始终与现实同行。

因此,传统并不是我们要扔在身后的东西,而是我们要不断寻找和发现的东西。

我们可以试着将人与自然的互动理解为“人化”自然,以及被化育过的自然再反过来“化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人的原初文化行为及其文化观念受制于自然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之异往往会导致人文习惯之殊,正所谓“先知一地之地形气候,则于其地之风土人情,思过半矣”。

文化发展应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我们应立足文化的民族性,追求文化的时代性。

反思文化的民族性,其实就是追问文化的传统性。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化争论中遭到猛烈抨击。

十九世纪以来,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反思多是在西方文化冲击和挑战下的被动应对。

张岱年、程宜山在《中国文化论争》一书中详细分析了近几百年来的中西文化论争,并提出了“综合创造论”的文化建设主张。

他们指出,在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论争中,由于受到“欧洲中心主义”影响,一些文化学者认为,“欧洲文化是进化程度最高的高等文化,而第三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则是普遍进化道路上残存的落后遗留形态,因而,对这些民族来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对于这种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文化观,张、程两位学者皆认为不妥。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理念被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引入文化研究领域,用“文化基因”来指称人类文化所具有的遗传复制能力。

儿童文学教程重点(最新整理)

儿童文学教程重点(最新整理)

儿童文学教程重点(最新整理)第一章:走进儿童文学1.儿童文学: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称。

一、艺术的源起2.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资源:早期民间口头文学传统中的大量神话、歌谣和童话故事。

3.为什么早期民间文学会进入古代儿童的接受视野?1)早期民间文学的受众对象中天然地包含了儿童这一群体。

2)民间文学的某些艺术形态天然地契合了儿童的文学接受趣味。

4.早期民间文学的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5.早期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1)词汇方面,一般是通俗的日常口语。

2)与古代人思维和语言上的特征上相对应,早期社会的普通民众也未分化出过于纤细的文学情感,他们对于事物的感受是简单而直接的。

3)民间文学的口头传播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使用过于复杂的结构方式。

(比如循环的三段式)二、历史的流变从民间文学到儿童文学1.民间文学改编的儿童文物1697年法夏尔·贝洛《鹅妈妈的故事》(里面收集了《小红帽》《灰姑娘》《睡美人》等)19世纪德格林兄弟(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编订《儿童与家庭故事集》(又名格林童话)19世纪丹麦作家安徒生等。

2.为孩子改编的民间故事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增加以儿童为对象的生活教训内容)删(即删去作者看来不适合儿童阅读的部分)改(通过语言或情节上的改写,使作品更具文学性,也符合儿童的接受特点)三、儿童文学的当代概念1.分类与特征儿童文学可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幼儿文学(0到6岁的学前儿童为读者对象)儿童文学(7到13岁的少年儿童)青少年文学(青春期前后至成年前的青少年)2.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分为1)语言形态角度?韵文体(儿歌与儿童诗)与散文体(儿童小说散文戏剧等)2)具体的文本形态和艺术手法:儿歌、儿童诗、图画书、儿童故事、童话、儿童小说3.文体的类型特征①文体的固定性②文体的相对性③文体的发展性四、儿童文学发展的当代语境1.商业文化语境下的儿童文学⑴商业文化对于市场反应的本能关注促使儿童文学的出版方越来越重视儿童文学的阅读者,也就是儿童本人的阅读兴趣,这有直接影响了儿童文学的创作。

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

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

赵亚夫主编历史教育价值论第一章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什么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历史学科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价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最基本、最质朴的问题,同时又是被人们一直争议不休和最具有根本性的重要问题。

探讨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必须首先回答历史教育的本质和价值问题。

因为这是切中历史学科要害——有用或无用——的大问题。

追寻历史教育的本质旨在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以其所承载的教育任务,切实把握此次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将历史教育增进人类幸福与利益这一根深蒂固的秉性实际应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

(一)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什么是历史教育?什么是历史教学?对此我们心知肚明,并没有对其深思熟虑的习惯。

但是,就是对一这无须认真对待的概念,让在我们在检视历史教育现状时,显得异常尴尬。

时至今日,仍有为数不少的历史教师们(含教研人员)还在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历史教育或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这是历史教学的“硬指标”,除此之外的其它方面都是“软指标”。

不管,如此的观念出于何种理由,在理智上无疑是历史教育事业的一种悲哀。

事实上,我们一向不认为是问题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念,恰恰就是学科教育重要而且是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从师范院校学出来的学科教育学或学科教学论,砸实的“教授学”的概念,即有教条之授学(传播学科知识)之业也。

所谓“教学”之名,可以“教授”同名,只针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活动而言。

韩愈讲“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教学信条,而在教学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技术功能主义却彰显的是“授业”,“传道”与“解惑”两个最贴近“教育”的信条,反而只是个口头语,而不能落实在教育行动中。

所以,实践中的历史教育再没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雄心与气质,致使历史学科教育这一足以影响人类身心之活动,于教育目的方面于“社会创自立之个人,为个人创相互之社会”;于方法“利用环境之刺激,使学生自动进取而创造新生活”的有勃勃生机的课程,竟成为学生以为最没有创意、没有生气、没有生活气息、没有兴趣的学科之一。

最新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最新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最新⾃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2012《⾃然辩证法概论》第⼀章马克思主义⾃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然观、机械唯物主义⾃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的辩证关系?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然观的⽅法论意义?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 如何把握系统⾃然观、⼈⼯⾃然观和⽣态⾃然观对认识⼈与⾃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的关系?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法的运⽤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独⽴的⽣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独⽴的⽣命?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法的关系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的异化和对⾃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作者进⾏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化与⼈⽂⽂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5.为什么说“科学是⼀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的、⾰命的⼒量”?6.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发展民⽣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5中国特⾊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怎样认识⽑泽东、邓⼩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章马克思主义⾃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然观、机械唯物主义⾃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物,为唯⼼主义的产⽣提供了借⼝,最终导致⼈类认识的分化。

文化自信作文1000字(精选10篇)

文化自信作文1000字(精选10篇)

文化自信作文文化自信作文1000字(精选10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化自信作文1000字(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

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国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脱离导致我们几个世纪的落后,那些曾经的耻辱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

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苏醒了时,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国文化也再次站在巅峰,引领世界。

历史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悄然滑过,回想几千年前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成就,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文化曾经的繁荣与昌盛。

而如今,经历过近代那场持续一百多年的耻辱的我们,却不再相信祖先代代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转而把西方文化奉为经典,一味的批判中华文化的腐朽与落后。

可是,请试想,假如中华文明真的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们这一支还依然在迸发活力,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它依旧屹立于世界东方,岿然不倒。

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创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发觉罢了。

就拿汉字来说,经历了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行书,到如今,简体汉字已被我们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还要写那些壁画繁琐的字体来表达自己,那么生活中会平添多少不便!其实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为它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因为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因为它曾带领中国冲向世界的巅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哪一项不是改变世界前进步伐的发明啊。

而且中国的茶道、功夫、儒学思想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赞美中国是"物产丰富的天朝大国",让无数的西方人神往。

(整理)“本质”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

(整理)“本质”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

张世英:“本质”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纪念《精神现象学》发表200周年笔谈我们一般讲哲学原理,总爱说,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亦即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共相)。

本质等于共相,似乎已成为哲学上的一个定论。

其实,这不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

柏拉图的“理念”论,正如罗素所说,是“强调共相这一问题的最早的理论”①。

在柏拉图看来,事物的本性、特征、真实性就在于共相,而殊相(个别的东西)不是最真实的。

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统治了几千年,西方哲学史的主导思想认为,本质就是共相。

柏拉图说:“哲学的兴趣和工作就是认识种属。

”黑格尔说:“种属就是共相,即理念”②。

然而,事物的本质仅仅在于共相吗?中文一般译作“本质”的这个词(英文:essence,德文:Wesen)最早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用的希腊语to ti en einai,有事物在本源上之所是的意思,亚氏常把它与ousia通用,吴寿彭译作“怎是”③。

亚氏在《形而上学》Z卷第4-6章中集中讨论了“本质”的问题。

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之“种的属”。

例如说“人是两脚的动物”,其中,“动物”是“种”,“两脚的”是它的“属”,“人是两脚的动物”就说出了人的本质。

仅仅从“种”和“属”都是共相而言(且不管“种”和“属”的普遍性范围之大小),所谓“本质”显然就是指的共相。

但“种的属”又可以一级一级地向下划分,越是划到下一级的“属”,也就越是接近个体的东西了,这样,所谓“本质”就不是指共相,而是指个体的东西了,亚氏称之为“这个”。

这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本质”(他又称之为“形式”)究竟是共相还是殊相?究竟是普遍的东西还是个别的东西,他似乎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答案。

但他对于“本质”的含义又另有明确的表述:“本质”乃是使一事物“是”该事物的东西,是“界定”一事物的东西,是使一事物“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东西④。

从亚氏的这一表述中可见,一事物的“本质”不是共相所能恰恰地界定的,换言之,共相不能指明一事物之“恰恰地是这个事物”(“本质”),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实际上否定了本质等于共相的观点。

2022年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C.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5、实践是指()A.个人的生活活动B. 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8、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9、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A.国有垄断资本B.资产阶级国家C.私人垄断资本D.资本输出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12、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1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世英:“本质”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纪念《精神现象学》发表200周年笔谈我们一般讲哲学原理,总爱说,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亦即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共相)。

本质等于共相,似乎已成为哲学上的一个定论。

其实,这不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

柏拉图的“理念”论,正如罗素所说,是“强调共相这一问题的最早的理论”①。

在柏拉图看来,事物的本性、特征、真实性就在于共相,而殊相(个别的东西)不是最真实的。

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统治了几千年,西方哲学史的主导思想认为,本质就是共相。

柏拉图说:“哲学的兴趣和工作就是认识种属。

”黑格尔说:“种属就是共相,即理念”②。

然而,事物的本质仅仅在于共相吗?中文一般译作“本质”的这个词(英文:essence,德文:Wesen)最早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用的希腊语to ti en einai,有事物在本源上之所是的意思,亚氏常把它与ousia通用,吴寿彭译作“怎是”③。

亚氏在《形而上学》Z卷第4-6章中集中讨论了“本质”的问题。

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之“种的属”。

例如说“人是两脚的动物”,其中,“动物”是“种”,“两脚的”是它的“属”,“人是两脚的动物”就说出了人的本质。

仅仅从“种”和“属”都是共相而言(且不管“种”和“属”的普遍性范围之大小),所谓“本质”显然就是指的共相。

但“种的属”又可以一级一级地向下划分,越是划到下一级的“属”,也就越是接近个体的东西了,这样,所谓“本质”就不是指共相,而是指个体的东西了,亚氏称之为“这个”。

这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本质”(他又称之为“形式”)究竟是共相还是殊相?究竟是普遍的东西还是个别的东西,他似乎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答案。

但他对于“本质”的含义又另有明确的表述:“本质”乃是使一事物“是”该事物的东西,是“界定”一事物的东西,是使一事物“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东西④。

从亚氏的这一表述中可见,一事物的“本质”不是共相所能恰恰地界定的,换言之,共相不能指明一事物之“恰恰地是这个事物”(“本质”),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实际上否定了本质等于共相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质”的表述和阐释是很深刻的。

例如曲阜的孔庙,如果仅仅用共相—“庙”来指明它的“本质”,从而断言“孔庙是庙”,那显然没有说到事情的点子上来,没有说明使孔庙之“恰恰地是这个事物”而非一般的事物的“本质”。

但共相是事物之“本质”的一个方面,这一点也是不容否认的。

例如当我们认识到此花、彼花或此树、彼树都是植物时,“植物”这一共相就表明了各种花木的本质。

这种以共相为事物之本质的观点对于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无疑起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柏拉图关于哲学的兴趣与工作在于认识共相—理念的观点,为西方科学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

然则,本质之为共相与本质之为殊相(使事物“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东西)两者间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本质”是如何由共相发展成为“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殊相的呢?亚里士多德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却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发。

《精神现象学》“序言”中一句纲领性的名言:“实体本质上即是主体”(Die Substanz ist wesentlich Subjekt)⑤。

所谓“实体”,也就是作为认识者的“自我”的“对象”⑥。

在黑格尔看来,这对象或事物在主体的意识中被认识、被显现的过程,同时即是该对象、该事物之“本质”(Wesen)自我认识、自我显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由缺乏本质到愈来愈进入本质深处的过程,黑格尔把最终的、最深处的本质叫做“绝对本质”(das absolute Wesen)⑦。

《精神现象学》就是一部描述本质由浅入深的漫长显现过程的长篇巨著,当其达到“绝对本质”的阶段时,《精神现象学》也就此结束。

黑格尔认为事物的本质不能与主体丝毫分离,外在于主体的事物是无意义、无本质的,事物本质的深层显现与主体认识之深入紧密相联,同步而行,事物(“实体”)越缺乏主体性,就越缺乏本质,反之,事物(“实体”)越增强主体性,就越深入本质,及至事物(“实体”)完全表明自己即是主体,对象完全属于自我,那就达到了精神现象学的终点“绝对本质”。

所以,说“实体本质上即是主体”,这句话实际上是讲的本质之自我实现和自我显现的过程,此过程同时也是事物(“实体”)之愈益成为(以至最后完全成为)主体的过程。

黑格尔特别强调这一过程的漫长性和曲折性。

他把这一过程分为很多阶段,《精神现象学》一书的目录大体上代表这些阶段。

在最初的阶段里,事物(“实体”)最少主体性,纯粹地只是“这一个”而已,至于“这一个是什么”,认识者毫无所知,也就是说,事物的本质尚未显现。

如果一定要问它这时本质上是什么,那也就只能说它是“什么也不是”。

这就是黑格尔所谓“感性确定性”的阶段。

随着事物在意识中活动的前进性发展。

它由“感性确定性”而“知觉”,由“知觉”而“知性”,事物的本质便由什么也不是,显现为某些具体的性质,例如说它是盐,是白的、咸的、立方形的等等,更进而显现为普遍的东西,显现为普遍规律,例如说这花是植物,这盐是矿物,花或盐服从某种普遍的自然规律等等。

这就是一般称之为“本质”或“超感性的本质”的东西。

我国哲学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般都认为,事物的本质到此就至矣尽矣,认识的任务也到此终结,下一步就是按照自然的本质、规律改造世界了。

但是黑格尔认为,仅仅认识到这样的普遍性,还远未能达到事物的深层本质。

他的精神现象学由“意识”所属的“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诸阶段,更进而发展到“自我意识”、以至“理性”、“精神”、“宗教”、“绝对知识”诸阶段,只是到了“绝对知识”这个最后阶段,“实体”才完全表明自己是“主体”,事物才达到和显现自己的最深层的本质——“绝对本质”。

黑格尔在“知性”阶段所达到的“共相”(“普遍性”)、“普遍规律”意义下的“本质”之后,花了《精神现象学》一书十分之九的篇幅,都是讲的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活动(包括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等)。

在黑格尔看来,单纯的“意识”活动(“知性”是其最高阶段)以为对象外在于自我,按照这种态度所认识到的“本质”,远非事物、对象之深层本质。

他认为“本质”的深层显现,必须通过一种以对象属于自我的态度(这也就现象学的态度)所进行的活动才能达到,而这就是他在“自我意识”以至“理性”、“精神”、“宗教”、“绝对知识”诸阶段所讲的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活动。

显然,黑格尔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活动纳入了事物之“本质”的显现过程之中。

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把通过“自我意识”以至“理性”、“精神”、“宗教”之后所达到的“绝对知识”阶段的“本质”称之为“绝对本质”的缘故:“绝对本质”者,最高、最深的本质之谓也。

显然,“绝对知识”阶段的“绝对本质”与“知性”阶段的超感性的共相意义下的“本质”相比,后者太抽象、太表面,而前者才具体而又深切。

这里的关键在于后者以对象、事物外在于自我——主体,前者则进而以对象、事物属于自我——主体。

就因为如此,后者所达到的本质——抽象普遍的东西、共相,便显得太一般而不切中独特的个体,或者用上引亚里士多德的语言来说,不能指明事物之“恰恰地是这个事物”。

也正因为如此,黑格尔认为“意识”阶段所属诸小阶段(“感性确定性”或“意谓”、“知觉”、“知性”)的“本质”就算不上真正的本质:“意谓中的存在,知觉中的个别性和与之对立的普遍性,以及知性中空洞的内在的东西(das leere Innere,按指共相、抽象本质、规律——引者)都不再是本质,而只是作为自我意识的一些环节。

……它们相对于意识本身而言,同时乃是……纯粹消失着的本质(rein verschwindende Wesen)⑧。

这就是说,“意谓”、“知觉”、“知性”诸阶段中的“本质”不是真正的本质(“不再是本质”),而不过是“本质”自身显示过程中“消失着的环节”。

如果用我前面举的例子来说明黑格尔这段话的意想,那就是:说“孔庙是一座建筑群”,或者说“孔庙是庙”,这都算不得是指明了孔庙的“本质”,“建筑群”、“庙”都不过是孔庙之“绝对本质”自我显现过程中“消失着的环节”,亦即过渡性的本质。

只有当我们说“孔庙是中华儒家传统文化的结晶(姑且这么说)时,也许就算达到或接近孔庙的”绝对本质“了。

这句断语表达着孔庙在体现和沉积了中华几千年传统历史文化之后所达到的本质,它具体而深切地指明了孔庙的“恰恰地是这个事物”,而远非“建筑群”或“庙”所表述的那种抽象的、表面的、浮泛的本质。

说“孔庙是中华儒家传统文化的结晶”,这种对孔庙“绝对本质”的揭示,也许需要写一部中国式的《精神现象学》才能达到。

黑格尔的“绝对本质”,诚然有超时间的抽象的一面,我们(包括我个人在内)过去都爱着重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这一方面。

但细察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又特别强调“绝对本质”、“纯粹概念”必须在时间中、在具体的历史(包括人类的认识史)中体现自身,并且,他的《精神现象学》一书的绝大部分篇幅都花在这方面的描述。

如果我们割掉其“尾巴”(这是他的这一个巨著的一个“败笔”),我们仍然可以说,他的“绝对本质”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是包括共相而又超越共相所达到的最高、最具体的个体性,而不是抽象的普遍。

黑格尔的“绝对本质”之所以能切中个体性,能指明事物之“恰恰地是这个事物”,关键在于他的现象学思想:“实体本质上即是主体”。

事物、对象不能离开主体——自我而有所谓独立的、外在的、客观的意义,故事物、现象的本质、意义有赖于主体、自我。

换言之,事物的“绝对本质”,或者说,使一事物“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本质,离不开自我意识着的主体及其所创造的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而不能停留于“知性”阶段的抽象普遍性。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关于“本质”问题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否定了柏拉图主义把本质简单等同于共相的传统观点,深刻地回答了亚里士多德遗留下的关于本质如何使一事物成为“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问题;它启发了我们,“本质”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超越普遍性以达到丰富的、具体的个体性的过程,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

从自然之物到人文之物,其中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首先,所谓离开人而独立自在的“物自身”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在现实的历史中,完全没有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之物已越来越少,人的生活世界中的任何一物都有人的因素。

每一个人,甚至生活世界中的每一物,都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价值的承载者和开发者。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绝对”或“绝对主体”,就是一个承载着漫长的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主体。

只要我们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的形而上学性及其人为的体系,就可窥见《精神现象学》中所潜藏的内蕴:每个个人甚至每个物也都是漫长的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主体承载者,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从其不同承载的角度和方式反映这同一漫长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这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就是各个个人、各个物的个体性和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