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三文言文虚词分类总结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大整理之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大整理之者必修一(一)劝学(荀子)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三)赤壁赋(苏轼)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阿房宫赋(杜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谁为哀者.?”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文言文虚词分类归纳
一、代词(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译为:我例:余于仆碑……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译为: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译为:它(他)例:宫人奇之复数(们):属、辈、侪、类、徒译为:……类人例:若属皆且为所虏(二)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然、之译为:这,这个,这里,这样2、远指代词:彼、夫、其译为:那、那个、那里3、无定指代词:或、莫译为: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4、辅助性代词:所、者译为:……地方、……的事、……的人(三)疑问代词1、代人:谁、孰译为:谁、哪一个例:吾孰与城北徐公美2、代事物:何、胡、奚、曷、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例:彼且奚适也?盍不行为3、代处所:安、恶、焉、所译为:在哪里、哪里例:沛公安在?二、副词1、时间表过去:既、业、已、曾、尝、初、曩、昔、向译为:已经、过去、刚才表现在:方、适、会译为:正,正好表将来:且、将、欲、方、行、垂译为:将,将要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短暂:斯须、俄而、旋、暂、寻、未己、须臾、无何、乍、猝译为:不久、一会儿、突然表持久:常、雅、素译为:经常、时常、平素、一向2、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莫、毋、无、未、匪、非、靡、勿、微译为:不、没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表禁止:毋、勿、莫、无译为:不要、别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3、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悉、尽、都、具、共、率译为:全、都、凡是、总共、共、大都、大致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仅、独、徒、持、第、直译为:只、仅、只是、仅仅、只有例:但见悲鸟号古木、技止此耳4、程度副词表深度:少、殊、很、极、甚、绝、至、良、酷、孔、稍微、略、颇译为:很、太、极、特别、非常、分外、略微例:吾至爱汝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译为:更加、尤其、更、越5、情态副词表方式:俱、并、闲、微、窃、固译为:一起、暗中、坚决例:窥父不在,窃发盆表速度:暂、遽、卒、猝、立、即、旋、稍、渐、益译为:暂时、匆忙、立刻、急迫、急促、慢慢地表频率:数、亟、累、屡、仍、辄、每、复译为:多次、重复、任何一次文言虚词分类归纳6、语气副词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译为: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例:臣诚知不如城北徐公美表委婉测度、商榷或议论:其、盖、殆译为:大概是、恐怕是例:殆有神护者。
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虚词汇总
秽清单一苏教版必修一《劝学(节选)》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鞣以为轮(“鞣”同“燥”,以火烘木)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再一次;“暴晒干)3坝Ⅱ知明而行元过矣(“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二、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丽日参省乎已(名词作状语,每日)2.非利足也(形容词作动词,跑得快)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作动词,游、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三、古今异义1.故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
今义:绳子。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3.金石可镂古义:金属的通称。
今义:黄金。
4.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
5.蟹六跪而二螫古义:脚。
今义:下跪。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
今义: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某人或者某事物上。
四、一词多义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壮健,强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13三四里(勉强)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4.望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识(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6.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汉室可兴也(兴盛)7.学学不可以已(名词,学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问)8.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功劳)9.故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职知故犯(故意)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五、虚词积累1.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向)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君子博学丽日参省乎已(表递进)锲而舍之(表承接)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吾尝终日丽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3.者有蒋氏者(表停顿,无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人)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_以有先生也(……的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表判断)六、特殊旬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句)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旬)4.鞣以(之)为轮(省略句)《师说》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二、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2.圣人之所以为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3.则耻师焉(意动,认为……是可耻的)4.孑L子师郯子(意动,把……当做老师)5.而耻学于师(意动,认为……是可耻的)6.不耻相师(意动,以……为耻)三、古今异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9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虚词大整理之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虚词大整理之之..必修一(一)劝学(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三)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教版文言文虚词
之至之市:到…去放之山下:代驴莲之出淤泥:主谓之间吾剑之所从坠:无实义心之所向:无实义花之隐逸:的久之:无实义入水求之:代剑水陆草木之花:的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禽兽之变诈:的吴形胜之最也:的项为之强:代“昂首观之”诲女知之乎:孔子的训言菊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齐之.习辞者也:的乃记之.而去:代小石潭的景物食之.不能尽其才:代千里马久之.:音节助词无义固以怪之.矣:这件事鸣之.而:音节助词,无实意执策而临之.:它,代千里马无丝竹之.乱耳:主谓间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纸灰之.类冒之.:这石青糁之.:代字迹弗之.怠:代“笔录”这件事走送之.,:代书桑竹之.属:这当余之.从师也:主谓间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义辍耕之.垄上:去、往鸿鹄之.志哉:的之.次所旁:去往永州之野:的具答之.:代桃花源中问话人蒋氏观之:代这句话闻之.欣然规往:去桃花源哀而生之乎:蒋氏自己悍吏之来吾乡:不译故为之说:这余悲之:他,代蒋氏若毒之乎:代捕蛇这件事虽我之.死:主谓间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标志天下之忧而忧:主谓间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的俸禄望之蔚然者:助词,不译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肉食者谋之.:迎战齐军忠之.属也:这公将鼓之.:指军队公与之.乘:指曹刿公将驰之.:指齐军登轼而望之.:齐军败退的情故克之.:他们(齐军)孰视之.:他,徐公暮寝而思之.:这件事吾妻之.美我者:主谓间王之.蔽甚矣:主谓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主谓间人皆有之.:这种思想呼尔而与之.:他危急存亡之.秋:的悉以咨之.:他们魁父之.丘:那样的惩山北之.塞也:主谓间汝之.不惠:主谓间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欲报之.于陛下也:指先帝之殊遇其遽契其.舟:那其.间千二百里:这患其.塔动:那飞漱其.间:代怪柏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的恐前后受其.敌:它们的普又以其.人奏这观其.耸构巍峨:黄鹤楼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其.法:活版印刷的其.印自落:那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其.船背稍夷:那其.业有不精:他们激怒其.众:吴广的欲穷其.林那得其.船他的其.始:无义专其.利:这种当其.租入:他们的视其.缶:那个其.必曰:那醉能同其.乐:大家,众人其.西南诸峰:指滁州城乐其乐也:太守的颓然乎其间:众人的非相度不得其.情:它的其.实味不同:它们的为其.来也他,指晏子其.岸势犬牙差牙:那以其.境过清: 这或那不可知其.源:指溪水的以徐喷以烟:用试之以足:用以丛草为林:把盖以诱敌:用来岁以大穰:因为可以为师矣:凭借何以谓之“文”也:凭是以谓之“文”也:因为常劝以读书:拿以天下事为己任:把跪而拾之以归:相当于“而”遂以名楼:用船载以入:相当于“而”以实奇:因为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俱以假山显:凭借我以日始:以为,认为吾欲辱之,何以.也:用是以.必得: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则以.纸帖之:用不以.千里称也:拿策之不以.其道:按照无从致书以.观:来俯身倾耳以.请:“而”表修饰吗不以.木为之者:用不敢出一言以.复:来则以.一平板:用计日以.还:“而”表修饰以.中有足乐者:因为撰长书以.为贽:把太医以王命聚之:用可以已大风:用来以啮人:如果祭以尉首:用何以.战:凭以俟夫观人风:来今以蒋氏观之:从而吾以捕蛇独存:凭借,依靠不以物喜:因为属予作文以记之:来祭以尉首:用今诚以吾众:把扶苏以数谏故:因为固以怪之矣:同“已”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全录)虚词查词资料
常见文言虚词(18个)和出现的次数。
1.而(367)红色;2.何(69)橙色;3.乎(59)绿色;4.乃(28)青色;5.其(178)蓝色;6.且(33)紫色;7.若(25)褐色;8.所(88)黄色;9.为(156)梅红;10.焉(30)鲜绿;11.也(218)深红;12.以(217)天蓝;13.因(16)粉红;14于(184)橄榄色;15.与(84)金色;16.则(79)深蓝;17.者(146)靛蓝;18.之(552)蓝色200以上之(552)而(367)也(218)以(217)100—200次于(184)其(118)者(146)为(116)50—100次所(88)与(84)则(79)何(69)乎(59)50以下且(33)焉(30)乃(28)若(25)因(16)苏教版高中古诗词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苏教版高考15个文言虚词
(3)【乃】(一)副词。 ) 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 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 这才” 于是” “这才”、“就”、“于是”等。
卖油翁》 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 反而” “却”、“竟(然)”、“反而”等。
(二)代词。 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 不能作宾语。 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桃花源记》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 不知有汉。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只”、“仅”等。 至东城, 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副词用如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副词用如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可译为“ 就是” 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 天也。 赤壁之战》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一)连词。 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5 )【且】 【
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让步关系,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并列关系, 一面…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 一面 又 ,一面…一面 又有若老人咳且 石钟山记》 例: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虚词梳理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佯狂不知所之者.(……的人) 于
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被) 而:
缇骑按剑而.前(连词,表修饰) 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烛之武退师》 以: 越国以.鄙远(连词,而)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阙以.利晋(连词,表目的) 若舍以为.东道主(以之为,把 它 作为) 其:
行之.往来(主谓之间,取独) 臣之.壮也(主谓之间,取独)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词多义
之
(连词,表转折,
却)
为
为巡船所.物色(为
:介词,被。 )
而
归而.求国之策
(连词,表承接
)
而不在使者之目
(连词,表转折
)
而幸生也何所为
(连词,表转折)
《五人墓碑记》
于: 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且立石于.其室之门(介词,在)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介词,被//于之,在这件事)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介词,对于)之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主谓间,取独)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助词,的//代词,指头颅)四海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主谓间,取独)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பைடு நூலகம்私人毛一鹭(介词,凭借…身份 以旌其所为(用来,表目的)敛资财以.送其行(来)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因为)谁为.哀者?(介词,为,替)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介词,在//副词,才) 谈笑以.死(连词,表修饰) 亦以明死生之大(用来,表目的)乎
必修三文言文梳理
《指南录后序》
于:
士萃于.左丞相府(介词,在) 以: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全录)虚词查词
常见文言虚词(18个)和出现的次数。
1.而(367)红色;2.何(69)橙色;3.乎(59)绿色;4.乃(28)青色;5.其(178)蓝色;6.且(33)紫色;7.若(25)褐色;8.所(88)黄色;9.为(156)梅红;10.焉(30)鲜绿;11.也(218)深红;12.以(217)天蓝;13.因(16)粉红;14于(184)橄榄色;15.与(84)金色;16.则(79)深蓝;17.者(146)靛蓝;18.之(552)蓝色200以上之(552)而(367)也(218)以(217)100—200次于(184)其(118)者(146)为(116)50—100次所(88)与(84)则(79)何(69)乎(59)50以下且(33)焉(30)乃(28)若(25)因(16)苏教版高中古诗词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录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劝学(节选)(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所必修一(一)劝学(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二)师说(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三)赤壁赋(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必修二(五)六国论(苏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阿房宫赋(杜牧)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必修三(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贾家庄几为巡檄所.陵迫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谬;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作,(八)五人墓碑记(张溥)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九)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语法作用的词语。
虚词在句子中没有具体的实体含义,但是却在语法结构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对高中文言文常用的虚词进行总结:一、连词类虚词:1. 且:表示并列或渐进的关系,“又”、“并且”的意义。
2. 而:表示转折关系,“却”、“然而”的意义。
3. 乃:表示结果或原因,“故”、“所以”的意义。
4. 又:表示转折或并列关系,强调叠加的意义。
5. 亦:表示也或甚至,“也”、“甚至”、“同样”的意义。
6. 然:表示结果或原因,相当于“故”。
7. 若:表示假设或比较,“如果”、“好像”的意义。
8. 或:表示选择或比较,“或者”、“抑或”的意义。
9. 既:表示因果或并列关系,“既然”、“也就是说”的意义。
二、助词类虚词:1. 之:表示的是名词或代词与前面的动宾关系,“的”、“地”的意义。
2. 以:表示手段、方法或理由,“用”、“以便”、“以为”、“以免”的意义。
3. 不:表示否定,“无”、“非”、“未”、“未曾”的意义。
4. 乎: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吗”、“呢”的意义。
5. 之:表示的是动词与前面的宾语关系,“的”、“地”的意义。
6. 也: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也是”、“也可以”、“也好”、“也就是说”的意义。
7. 得:表示结果,“使得”、“做得好”的意义。
8. 了:表示变化,“变了”、“好了”的意义。
9.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向”、“往”、“进”、“出”的意义。
10. 乎:表示疑问,“吗”、“呢”的意义。
三、副词类虚词:1. 以:表示手法或条件,“用”、“以便”的意义。
2. 所:表示关系,相当于“的”。
3. 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好好地”、“非常”的意义。
4. 甚:表示程度,“非常”、“很”的意义。
5. 若:表示假设,“如果”的意义。
6.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的”、“它的”的意义。
7. 因:表示原因,“由于”的意义。
8. 岂: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江苏高三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
2010届xx文言虚词而1、连词①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不译)②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并且,而且)③表承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就)④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但是,却)⑤表修饰吾恂恂而起。
(地)⑥表假设诸群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如果,假设)⑦表因果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因而)2、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通“尔”,你,你的)3、复音虚词①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罢了)②既而既而将诉于舅姑。
(不久)③而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才,方才)④而况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何况)何1、疑问代词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②大王来xx?(什么)2、副词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多么)3、复音虚词①何如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怎么样)②奈何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怎么办)③何以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凭什么)乃1、副词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于是,就)②刽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才)③xxxx抱关者也。
(是)④xx乃反不能及。
(竟然)⑤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只,仅仅)2、代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3、复音虚词无乃无乃而是过与?(恐怕……吧)其1、副词①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②其孰能讥之乎?(难道,怎么)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还是)④xx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2、连词①其如是,孰xx?(如果)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是……还是……)②xx覆其盾于地。
(他的)③故且从俗沉浮,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自己)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那些)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4、助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且1、副词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将近)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姑且,暂且)2、连词①xx清且涟漪。
(又)②穷且xx,不坠xx之志。
江苏高考十五个文言虚词
江苏高考十五个文言虚词虚词翻译要领注意平时把课文中典型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比较结合整个句子把握虚词含义一、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二、何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
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
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给,替)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焉【速记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
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
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
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
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
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
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
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句中不译)②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词尾不译)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它,指蛇。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
例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在其中)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从这里)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
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哪里)何【速记口诀】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谐音: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同桌告诉你,有一位同学,是否病危,待定。
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在哪里住院?什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
你好奇地问:“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回事?他为什么是福星呢?”【释义举例】“何”字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什么”“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如: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定语,什么)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句首,为什么)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怎么)其【速记口诀】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
谐音:一三人称指示袋,假设选择是连吃;局中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夺。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围棋,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输给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袋鼠:假设选择的是连吃,就一定会满盘皆输,不如在局中举手示意暂停,先把余下的棋表上记号。
晚上棋王袋鼠来了个中盘大逆转,反过来打劫(围棋术语),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释义举例】“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
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如: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第三人称,他)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
例如: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选择,是……还是……)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
例如: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婉商,还是)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期望)若【速记口诀】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谐音:呆痴你们喝这样,莲池如果鱼活着。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一池脏东西。
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地说:“呆痴啊,你们?喝这样干嘛?这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鱼醉死了,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释义举例】“若”有代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
例如: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
例如: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假设,如果)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因【速记口诀】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谐音:曾精通音频,于是便顺成。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学校需要用电脑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频制作,于是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释义举例】“因”字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
例如: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凭借)2、用作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
例如: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为【速记口诀】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谐音:董伟算是做成人,借鹰背董给对象;玉琪主持放菊味,疑问反诘和感叹。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老董的儿子董伟小时候很听话,现在算是作为成年人了,背着老董,把家里喂养了多年的猫头鹰借给对象玉琪玩。
玉琪这姑娘太顽皮,竟然主张往猫头鹰放菊华牌味精。
猫头鹰疑惑地看着他们,问:“不会害我吧?”董伟和玉琪异口同声:“不会的。
”猫头鹰反诘道:“不会?董伟你小子害我还少吗?”董伟说:“就相信我这一次,我对我爸发誓,我决不会害你。
”猫头鹰半信半疑地吃了菊花味精,感叹道:“世风日下啊!臭小子,看老董回来怎么收拾你!”【释义举例】“为”字有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三种词性。
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