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读通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是两棵樟树的特点,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4、在阅读指导下,明确读懂课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体会樟树的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字词·初读·质疑1、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题目中有2个生字,谁来读题?(指名读题)2、读得好,“龄”和“樟”都是后鼻音。
来,一起读题——(学生读题)3、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读通课文的?学生交流读通课文的方法,课件出示。
逐步检查预习情况:(1)围绕课题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2)出示生字词:搬家、稠密、繁衍、瞻仰①这是课文中的生字词,我们先来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②知道“繁衍”的意思吗?③知道“瞻仰”的意思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3)检查课文朗读捧起书,我们来请六位同学朗读课文。
其中第5节最长,关联词语也很多,谁来“挑战”这一节?(指名朗读,读后评价)4、读了课文,谁知道文中写了几棵樟树?(1)你从文中哪里知道的?(大屏幕出示:这是两棵樟树。
)(2)课文的第3节只有6个字,一齐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3)爱动脑的同学在这句话中,也读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来。
你的问号是——(学生质疑)这与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相同。
5、让我们都带着“这是两棵?的樟树”这个问题走进课文中。
(大屏幕出示:这是两棵?的樟树。
)【从上学期起,我们四年级组的研究课题是关于指导学生预习,在一学期的实践中,学生能从按照老师给出的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到今天能有自己的一套预习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小学语文说课模板
陈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我是语文组28号,我说课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外形及生长特点,具有拒虫香气并且能持久保持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借物抒情、以树喻人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学段教学的要求及本课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全文。
2、学会本课五个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中的1、2两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3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打算创设情境、结合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乐地学习。
本文我将安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脉、概括大意。
留足时间指导学生写字,并精读课文的1- 2节下面我将详细讲述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巩固所学、导入新课听写“龄”、“稠”“蓬蓬勃勃”等10个字词,然后让学生通过字词的提示,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设计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还锻炼了学生的文章概括能力。
二、话题引领、合作探究我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入手,设计以下两个话题话题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话题2:人们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为了让学生更好把握答题思路,我设置了两个友情提示:1、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樟树的?2、联系你所熟悉的宋庆龄形象,说说她与樟树的可贵品质有什么相似之处?在学生明确话题的基础上,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在旁边做批注、写感受,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
因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6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1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简介宋庆龄生平。
解题。
故居樟树课文应该写什么?什么地方的樟树?范读课文,感知课文教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对课文的那个部分的印象最深。
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通读每个自然段。
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导分段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给课文分段。
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作业:分段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
第二课时复习检查抽读生词。
口头扩词。
劝()()() 拒()()()繁()()() 稠()()()细读课文自由读§1~3。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是写谁的事?什么事?指导朗读。
学习§4。
默读,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语。
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指名说说稠密的意思。
指导造句。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默读5。
用“ ”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 ”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指导朗读。
引导背诵。
指名朗读§6。
理解有关词语。
说说为什么人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前合影留念?作业: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枝干粗壮蓬蓬勃勃四季常青崇敬怀念拒虫香气高贵之处永久保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第一章:樟树的特点1.1 讲解樟树的基本特征,如树形、叶形、花果等。
1.2 分析樟树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
1.3 引导学生了解樟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价值。
第二章:宋庆龄与樟树2.1 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她对樟树的喜爱。
2.2 分析宋庆龄对樟树的情感寓意,如坚韧、忠诚、母爱等。
2.3 引导学生学习宋庆龄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
第三章:樟树的文化意义3.1 讲解樟树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吉祥、长寿、权威等。
3.2 分析樟树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3.3 引导学生了解樟树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参观宋庆龄故居樟树4.1 组织学生参观宋庆龄故居,观察樟树的外观特征。
4.2 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故居樟树的生长状况和保护措施。
4.3 讨论参观心得,引导学生体会樟树与宋庆龄精神的联系。
第五章:实践活动5.1 开展以“樟树”为主题的绘画、摄影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2 组织学生进行樟树种植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3 举办“我与樟树”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抒发对樟树的感悟。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樟树的特点、宋庆龄与樟树的情感联系、樟树的文化意义,以及参观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樟树的价值和宋庆龄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环保意识和创造力。
第六章:文学中的樟树形象6.1 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中樟树的象征意义和文学形象。
6.2 引导学生阅读与樟树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6.3 讨论文学作品中的樟树形象,体会文学创作中樟树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第七章:宋庆龄故居樟树的传说与故事7.1 讲述宋庆龄故居樟树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7.2 分析传说和故事中樟树的象征意义和角色。
7.3 引导学生通过传说和故事了解樟树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樟树的科学研究8.1 介绍樟树的科学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8.2 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药用价值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8.3 讨论樟树的科学研究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领会樟树体现的可贵品质及象征意义。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宋庆龄本人及其所在的年代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久远,要学生单纯从课文樟树的描写去体会宋庆龄身上的樟树精神着实有点困难。
为了让他们真正读懂课文,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其人其事,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逐步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拓展说话等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理解。
同时,我也将引导学生有机地融合课内课外知识,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注重人文性。
下面,我要主要介绍我的教学过程:插图及网络图片,让学生与国母宋庆龄跨越时空见面,重点介绍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美满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
20世纪最伟大的妇女之一。
为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可介绍宋庆龄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文化教育福利事业。
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
板书课题,重点理解“故居”的含义、为“龄”字正字音、明字形。
通过指名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时正音。
接下来,我将从两大方面展开教学:1.伟大不弃平凡——引起好奇出示第1-3自然段及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并质疑,为什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游客在瞻仰宋庆龄故居时又总爱与樟树合影,借机随文识生词,领会“瞻仰”与“崇敬的心情”的关系。
作者制造“对立”,即平凡的樟树和伟大的国母之间能有什么联系呢?无疑,这样的写法能激发读者往下读、深入读的兴趣。
这是作者茹志娟在行文时的巧妙之处,可以此文为例,建议学生在日后叙事类文章的写作中也借鉴这种写法,制造“对立”“矛盾”,引起读者好奇心,引发阅读兴趣。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国家领导人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领导人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习樟树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国家领导人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并将其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历史背景。
(2)准备PPT、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宋庆龄故居的基本情况。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PPT,展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图片。
(2)引导学生关注樟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将樟树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学习樟树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课后作业2. 思考如何将樟树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于樟树精神的认识,汇总并分析。
4. 下一节课分享作业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热情。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确定详教案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教学重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
齐读课题。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点击幻灯1)2.请同学们再读课题。
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生答“樟树”)。
3.那樟树和故居的主人——宋庆龄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故居,走近樟树看一看吧。
二、重点学文第4—5自然段(探究樟树的外形、特点)1.(点击幻灯2:樟树图)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呢?你能用什么词来描述这棵樟树吗?(指名交流)2.作者是怎样具体写樟树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第四自然段去看看作者对樟树的描写。
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文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它们的特点,请将它圈出来。
(学生自读、思考、圈画)3、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文中的哪个词写了?(板书蓬蓬勃勃)这个词是什么意思?4、从哪些语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请再次进入课文,默读思考,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5、引导理解学生找出的句子。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课件出示)(1)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枝干粗壮)(2)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3)还有哪句话也能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充满生机。
)你看作者多会形容啊,那么逼真又那么简练的语句写了樟树的(板书:枝繁叶茂)。
谁能读一读,通过朗读表现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指名读句子)(2)还有哪句话也能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文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樟树的外形特点。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长环境。
(3)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宋庆龄,学习她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樟树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樟树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老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理解课文:(1)让学生讲述樟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老师总结并讲解樟树在课文中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樟树的小作文,描述樟树的外形特点和象征意义。
五、课后反思: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等。
3. 改进措施: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樟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樟树的美好。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研究课)|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研究课)这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作为第一课时的设计,我主要让学生领会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以及它有香气,驱虫的特征,为下节课对樟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时我本着在趣味盎然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真情;在想,述,诵,议中内化语言的理念下进行了以下的精心的设计:环节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在第一环节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了宋庆龄这个人物离学生较远,且借班上课,对学生掌握信息材料的情况不太了解,因而,我通过图片及介绍尽量帮助学生走近文本。
从宋庆龄走进宋庆龄的故居,再走进樟树,一步步走进文本内涵,为下面学习体会埋下了伏笔。
故居这个词语的理解及体会课题中所表达出的文章中心的训练可以看出语文课的扎扎实实地训练过程,设计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关注文本“中心”,为全文的学习辅下基调。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训练要有针对性。
不仅仅要读好生字新词,更重要的是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脉络,能清楚地把握课文的要点,这是作为中年级教师应该着力的训练点。
所以在初读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梳理出描写樟树的段落,并找出关键词语。
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要读通课文,锻炼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环节三:揣摩文字,体验感情。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
只有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
只有对文本进行咀嚼、感悟、推敲、品味,才能产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情感交融。
A、学习品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通过仔细诵读,进一步品读樟树的枝干、树叶的外形和四季常青的生长特点,课堂上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粗壮”、“稠密”、“发亮”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描绘出一幅樟树生机勃勃的画面。
在品味语言文字中诵读,学生此时看到的文字再也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而是一幅完美的画面。
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教案: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特点及其在故居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特点。
(2)通过图片观察、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故居樟树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宋庆龄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故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特点及其在故居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宋庆龄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她心中的重要性。
2. 如何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故居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图片、宋庆龄的生平照片等。
2. 实地考察:安排一次宋庆龄故居实地考察活动。
3. 资料查阅:让学生提前查阅有关宋庆龄故居的资料,了解樟树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樟树特点(1)让学生分享查阅到的资料,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特点。
(2)讨论樟树在故居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
3. 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深情(1)展示宋庆龄关于樟树的言论,让学生体会她对樟树的深情。
(2)引导学生从樟树的角度,感受宋庆龄的高尚品质。
4. 实地考察(1)安排学生前往宋庆龄故居,实地了解樟树的生长状况。
(2)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樟树的特点,增强对故居樟树的认识。
5. 保护故居意识(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提出建议。
(2)培养学生的爱护文物、保护故居意识。
6.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特点及其重要性。
(2)鼓励学生继续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弘扬民族精神。
六、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如何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保护措施应用到其他文物古迹的保护中。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说课稿单位:让区宏伟小学姓名:李萍时间:2012.5.6说教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第22课。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
文章语言简洁,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说教学目标:这篇课文融知识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为一体,依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体系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列在首位的是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2、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4、5两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
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樟树的可贵之处,这不仅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理解这一段的内容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领会到樟树那永久保持的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才能使他们懂得樟树的特点和宋庆龄高尚人格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学生和文中的主人公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界观等等,学生都难以触摸,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说教学过程: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
”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安排如下:一、直接导入课题二、走近樟树1. 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走进文字,走近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宋庆龄的认知。
2.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副本,复印足够数量供学生阅读使用。
2.教师准备关于宋庆龄的图片和简单资料,用于介绍给学生。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为学生展示一张宋庆龄的图片,简单介绍宋庆龄的背景和她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贡献。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宋庆龄有了解吗?你们认为她对中国有何影响?2.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学生可以在诗歌上进行标注、圈点,并思考以下问题:•诗歌的标题表达了什么意思?•诗歌的内容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和情感?•诗歌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并交流自己的答案。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让他们共同讨论以下问题:•你们认为为什么选择“樟树”来表达宋庆龄的故居?•你们有什么想法来进一步描绘这个故居的情景和特点?–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创作分享(15分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段短文或诗句,描绘他们心目中的宋庆龄故居。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如诗歌、散文、绘画等。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班,展示他们对宋庆龄故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总结(5分钟)–教师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学生通过诗歌了解了宋庆龄这位伟大的人物和她的故居。
–鼓励学生思考:这篇诗歌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们对宋庆龄有了怎样的认识和了解?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在课后做一次考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历史悠久的地方,寻找并拍摄樟树的照片,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下一堂课上互相分享。
2.学生可以查找更多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阅读,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报告。
宋庆龄故居的香樟树
2、让学生说说对课有利于下一步引导。
三、自读课文
1、学生总结读书经验,运用经验自学课文。为了突出学
生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我因势利导,促使学生自主学
习。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
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2021/3/10
授课:XXX
1
2021/3/10
授课:XXX
2
2021/3/10
授课:XXX
3
2021/3/10
宋庆龄生平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是举世闻
名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是杰 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
“?”。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幻灯片、阅读生字新词。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
2021/3/1自0 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授读课课:文XX时X 解决。
9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课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的学生需要具有能初步把
授课:XXX
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 樟树》的第一课时。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
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 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 洁,文质兼美,作者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表达了对宋 庆龄的怀念之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
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
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说课设计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程序、说教学效果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2、教学目标结合中年级学段语文课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以及本文的文体特征,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体会樟树香气永存的可贵品质;初步理解“对比手法”“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教学重点文章用了大量的笔墨对樟树的外形及品质进行了描写,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体会樟树香气永存的可贵品质。
4、教学难点孩子们对宋庆龄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理解樟树和宋庆龄共同精神上会显得困难一些,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二、说学情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樟树和宋庆龄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为本课时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但受年龄限制,学生在揣摩语言和体会情感方面的能力仍然存在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在本课中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指导我的教学:1、朗读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
因此,在本节课上,我采用了示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2、谈话法:在本节课中,我的谈话主要以问题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在一问一答中就产生了对话,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龄、衍,正确识记稠、瞻等生字字形;通过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比较等方法理解稠密、繁衍、瞻仰等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感受樟树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
通过搜集的资料领会樟树和宋庆龄高尚人格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3、用无论总是、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练习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出示樟树图片,谈话引入:阳春三月,百花争艳,树木葱茸,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两棵树上。
(幻灯)知道这是两棵什么树吗?学生答,(板书:樟树)学生齐读两遍。
出示:这两棵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幻灯)2、师边板书边解说:注意龄字,左半边是个牙齿的齿字,因为从牙齿能看出一个人的年龄。
注意龄的读音(板书:宋庆龄)齐读2、板书:故居,故居什么意思?3、看图:这白色的屋子就是宋庆龄的故居4、看图:这就是宋庆龄。
(1)你了解宋庆龄么?师生交流。
(2)揭示资料(幻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秀教案设计(3)师小结:宋庆龄是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她的一生是革命的医生、爱国的一生。
她坚贞不屈、一身正气,她勇敢顽强、英勇奋斗,她百折不挠、无私无畏。
她以她的人格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热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宋庆龄有关。
(完成课题板书:的)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6、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和宋庆龄有何关系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分行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随机纠正读音)2、初读课文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3、理清脉络(1)读了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哪几小节具体写了樟树?(2)第6小节主要写了什么?随机理解瞻仰(3)第1-3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三、精读感悟:1、学习1-3小节(1)指名读第2小节:说说有什么想法?A、周总理为什么要她离开上海的故居呢?(提示:这偌大的一间房子,为什么周总理说它小呢?)因为这个房子是用来出示资料(幻灯)B、原来这所房子既是宋庆龄生活的地方,又是她夜以继日工作的地方,这所房子的一切都已在宋庆龄内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下面是由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内容尽在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本文来自实用资料栏目。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一)】教材分析: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本文语言简洁,曾系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图片、搜集宋庆龄相关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3、解题。
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txt如果中了一千万,我就去买30套房子租给别人,每天都去收一次房租。
哇咔咔~~充实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带翅膀的也不一定是天使,有时候是鸟人。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
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
”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块。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
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
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
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
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
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
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
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
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
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
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
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
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
”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
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
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
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
有的可能说: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而宋家三姐妹的外表也是非常出众的,因此从外形看,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
有的可能说:樟树四季长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孙中山去世后,她仍然积极参加抗战,说明她是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有的可能说: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
有的可能说: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就像宋庆龄一样她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还有的可能说:宋庆龄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她虽然去逝了,但一看到樟树就会想到宋庆龄,她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
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
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
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
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芭蕉》,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