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民间文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

1.原生态民间文学

存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民间文学。

2.再生态民间文学

经过整理、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试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

3.新生态民间文学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融合了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的民间文学。

4.民众性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民众直接参与创作,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直接表达民众的心声,具有直接的民众性。民众性是民间文学在内容上的本质特征。

表现:

○1民间文学的题材主要是直接表现民众的生活,记述民众的活动。民众的创作是他们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直接反映他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生活情况的。他们最熟悉自己的生活,许多反映民众生活的作品是一般文人写不出来的。如明末浙江民歌《富春谣》。

○2民间文学直接表现民众的思想感情。民间文学是民众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之情的流露,因而对民众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比作家更直接更丰富也更强烈。

5.集体性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方式上的本质特征。

表现: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这一情况在原始社会时期最为常见。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人们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地即兴创作。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型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歌手、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湖北祟阳的民间叙事长诗《双合莲》。

6.口头性及其表现

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儿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表现:

○1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主要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它包含着极大的情感因素,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2民间文学作品一旦用文字乃至更先进的辅助手段记录下来,便会失去很多元素。

○3在长期的口头讲唱实践中,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艺术传统。如,民间故事的三段式情节结构,民间传说的草垛式人物形象。

7.变异性及其表现、成因

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只是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

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流传、变异的特征叫变异性。

表现:

○1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例如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常用“走千走万,不如黄河两岸”这句俗语,来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和赞美,在淮河流域,就变成了“走干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2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民间文学在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的变化也是常见的。著名的传说《孟姜女》是文学的诸要素均发生巨大变异的较为典型的例子。

成因:

○1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决定的。因为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变异在所难免。

○2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异的内部原因。

○3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促使民间文学变异的外部原因。

8.传承性及其表现

传承性又称“传统性”。民间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

表现:

○1从内容上看,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创业功勋、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主题。如好心人因祸得福。

○2从形式上看,不少固定的形式、套路在民间文学中世代相袭。从散文体作品看,故事有头有尾,顺序展开,很少有违反常规的现象。如“大团圆”结局。

9.立体性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在立体的社会场合、环境中产生的,具有表演性和即兴创作特点的立体文学,是不断变化的活的文学,是带有综合性的立体艺术。民间文学这种带有综合性的立体艺术特征就叫立体性。这与作家凝固的书面文学很不相同。

表现:

○1创作与传承一体化,具有共时性。

○2创作和传承与表演相联系。

○3创作和唱述与其特定的场合环境密切相联。

④作品是由所有不同的“异文”所代表的各个侧面组成的一个立体。

10.道德塑造功能

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必须遵守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继承传统,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运用民间文学来塑造民众的道德素养,寓教于乐,轻松愉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

第一,民间文学文本所具有的道德内涵。民间文学文本本身大多包含着道德内涵,具有道德说教价值

和意义。

第二,讲述者有选择地讲述故事。民间故事的讲述者在讲述故事时往往带有一定的道德观念,什么可讲,什么不可讲;什么场合该讲什么,什么场合不该讲什么;对什么人可以讲什么,对什么人不可以讲什么,常常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

11.礼俗伴生功能

礼是俗的制度化,俗是礼的原生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习俗大量地被礼制化,而同时,礼制也大量地习俗化。民间文学往往融入礼俗之中,成为礼俗的内容之一,这就是民间文学的礼俗半生功能。如哭嫁歌、哭丧歌等。

1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共同之处: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主要差别:

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

二是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的;

三是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13.民间文学有哪几种形态?

原生、再生、新生(见1-3)

22.民间文学有什么实用价值?

○1协调劳动,振奋情绪。劳动,尤其是需要群体配合的集体劳动和移动重物,必须协调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加以完成。如拉纤歌、船工号子。

○2总结经验,传播知识。如《二十四节气歌》。

○3讽刺不良,匡扶政治。社会不良行为和不良政治常常是民间文学的讽刺对象,这在故事尤其是笑话和幽默以及讽刺歌谣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23.试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见4-9)

24.试论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①知识传授功能

民间文学出现于无文字的原始社会,而且一直伴生于民众的现实生活。这一事实决定了以口头语言形式创作和传播的民间文学将知识传授作为自己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

②道德塑造功能

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必须遵守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继承传统,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运用民间文学来塑造民众的道德素养,寓教于乐,轻松愉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礼俗伴生功能

礼是俗的制度化,俗是礼的原生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习俗大量地被礼制化,而同时,礼制也大量地习俗化。民间文学往往融入礼俗之中,成为礼俗的内容之一,这就是民间文学的礼俗半生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