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堂教学的核心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一、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学习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设计一道问题:“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求其周长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还需要灵活运用数学运算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形式,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鼓励他们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数学建模和问题求解。
让学生通过测量班级同学的身高,设计一个统计图表,分析身高的分布规律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数学问题或者课堂练习,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思维导向的讨论课,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见解,拓展思维,提高思维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教学生”、“学生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引领其他同学进行思考和发言,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数学交流,丰富学习氛围。
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组织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从中了解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和变革方向。
第一次教育改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迅速展开。
在这个时期,教育政策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改革的目标是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课堂教学的核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96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
在这个时期,教育改革集中在推广“大课间”(即大容量教室)和实行“生产教育”的教育实践中。
这些改革试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扩大教育的规模,并加强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了院系调整与专业设置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
同时,初等和中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教育改革的核心逐渐由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向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以及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
近年来,我国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改革力度。
特别是2013年实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此外,我国还推行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等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总结一下,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经多个阶段,每一次改革都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质,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是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创新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技巧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活动、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必
须具备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的广阔性、批判性与灵活性,帮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运算素养.例4(2019年高考新课标I卷•理7)已知非零向量a,b满足|a|=2|b|,且(a-b)丄b,则a,b的夹角为()•A.nB.nC.岂D.迴6336图3分析这道题的一个常规解法是利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进行求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考虑向量a,b的夹角的范围,从而确定a,b的夹角•这里想说的是另一种解法,利用平面向量的几何意义进行解答.向量集数与形于一身,沟通了代数与几何,可以将几何问题代数化,也可以将代数问题几何化.根据向量a,b的数量关系可以画出大致图形(图3),再由几何基本知识,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可以轻松求出a,b的夹角是3.这种解法可以避免对a,b的夹角范围的讨论,出现不必要的错误.由此可见选择最优运算方法对解题的重要性,对运算对象的理解越深刻,选择解题方法越简单,出错率越低,所用的时间也越短,在高考中为解决其他题目争取了时间.学生运算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应该落实到每一堂课.在每一个阶段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有梯度的练习.在培养学生运算素养的练习中,避免让学生进行无意义的机械练习,将学生置身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要“精题精做”,教会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运算中的错误,找到运算出错的原因,“对症下药”,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运算素养.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与研究张神驹福建省周宁县第一中学(355400)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即通过数学学习而逐步形成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2016年9月13日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志着中小学教育从课标时代步入到核心素养时代,2017年初还颁布了各学科的具体核心素养.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学亟待落实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为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下面笔者就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实践与研究,谈几点看法.1强调理性思维,彰显直观想象理性思维、直观想象是数学素养的灵魂.发展理性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使学生学会有逻辑地、创造性地思考,并能从直观想象中把握事物问题之间的联系,不断丰富、积累数学思维,提升关键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是我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素养.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两点:一是要发展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数与形的联系;二是能通过分析与想象,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在具体事物中感悟事物本质.例1(2018年高考全国I卷•理1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每条棱所在直线与平面a所成的角相等,则a截此正方体所得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A.巫B.迹C.班D.逅4342分析1本题以正方体为立体模型,在运动变化中考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多面体的截面、多边形的面积等知识,考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由于平行平面与直线所成角相等,因此,满足条件的截面应该有无数个,并且这些截面始终平行.那么,如何寻找这样的平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我们知道正方体有12条棱,由于平行直线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因此,可将12条棱分成两两平行的三组,问题转化为寻找截面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所成的角相等,分两步进行:首先,找出符合条件的一个截面.如图1,在正方体ABCD-A1B]C]D]中,以A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容易找到截面&BD,由于正方体的对称性可知,截面CB X D x也满足条件且它的面积与截面A.BD 的面积相等,同时可以发现,其余截面在线段AC,间平行移动•其次,当平行截面由截面&BD位置往A点靠近时,面积逐渐变小,并趋于0;同样,当平行截面由截面CB,D,位置向G平行移动时,也是如此;而当平行截面在截面ABD与截面CB,D,之间平行移动时,由面面平行性质定理,可知截面(除截面A.BD与截面CB X D x外)是三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六边形,其面积由£(A ADB的面积)先增大后13减小至+(A CDB的面积),故可知当截面经过各[—边的中点时,截面变成一个边长为予2的正六边形,此时面积最大.所以最大值为芈,选A.4C1AAD图2C1分析2由于平面的方向可以由其法向量决定,所以问题转化为:首先,寻找与每条棱所成的角都相等的直线,显然正方体的对角线AC1符合条件,其次,寻找与对角线AC1的垂直的一个截面.如图2所示,在正方体ABCD-A]B]C]卩中,容易找到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截面ABD与截面CB X D「由直观想象可知,满足题意的截面在线段AC1之间平行移动,且与截面ABD和截面CB,D,都平行,由正方体的对称性,当截面过A G中点时,面积最大•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得,截面与正方体的六个面的交线与相应的面对角线A,B,BD,DA,CB,,B.D^D^C平行,且等于¥,所以最大截面为正六边形,面积芈,选A.4点评以上两种分析正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问题,在寻找与每条棱所在直线所成角相等的平面a中,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不断发挥直观想象与数学抽象,最后聚焦于由六条棱A,B,,B,B,BC,CD,DD,D,A,各边中点组成的正六边形,即所求的截面,再经简单的数学运算,不仅很好地解决问题,也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2突出数学本质,开拓解题视野注重学科本质,思维启迪,掌握技能方法,感悟数学思想,揭示不同方法的本质与相互联系,开拓解题视野,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例2(2013年高考新课标I卷•理16)若函数f(x)_(1-x2)(x2+ax+b)的图象关于直线x_-2对称,则f(x)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思路1由于对称的不变性,函数的零点关于直线x_-2对称,而f(x)的有两个零点是土1,所以-5和-3也是f(x)的零点,从而f(x)_(,-x2)(x+3)(x+ 5)_(x2+4x+3)(5-x2-4x)_-(x2+4x-1)2+16,所以f(x)最大值是16•思路2f(x)_(1-x2)(x+3)(x+5)_(x2+4x+3)(5-x2-4x)<r(x2+4x+3)+(5-x2-4x)]2心<[----------2-----------------]_16•以上两种思路,避免了求a,b的值,简化运算过程,实现算法优化.思路3由于平移不改变函数的最大值,可将f(x)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偶函数.f(x-2)_[1-(x-2)2]g(x)_-(x2-4x+3)g(x)_-(x2-4x+3)(x2+4x+3)_-[(x2+3)2-16x2]_-(x2-5)2+16,所以f(x)最大值是16•点评思路3着重从数学本质一平移的不变性出发,进一步简化运算,实现算法最优化.试题重视数学本质的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多思考多分析,就能减少计算量,深入考查了考生数学概念、图形变换、化归转化等基本技能,充分考查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等素养.教学中只要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学会理性思考,从不知开始,一步一步地达到问题的核心,直至最终的构建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3尊重学生思维,发挥教师引导解析几何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的有效素材•解题教学与试卷讲评中,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实际有机结合,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发挥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踏实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例3(2018年11月福安一中(周宁一中)第三次月考•理2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2,0),B(2, 0),直线PAP,PB的斜率之积为-*.(I)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E;(H)若直线l:y=kx+m与E交于点M,N,且|MN|=j,四边形AMBN的面积为生,求直线l的方程.如图3、图4,这是考试中一位优秀学生的解法,也是标准答案的解法,仔细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生经历一番选择之后,重新选择运算对象,改变运算方法,最终完美地完成解答•现在请读者注意学生删去的部分(如图4),笔者查看其他学生的解答,也都如此,能按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到如下等式:晋=S=||MN|(£+d2)6|-2k+m|+12k+m5k2+1|-2k+m|+12k-mV k2+1芈①.即如何应对双绝对值的化简,要么讨论化去绝对值,要么重新选择运算方法,考查学生的智慧.遗憾的是除了这位优秀学生,其他学生都因无法继续完成后续的计算而放弃.显然,这种算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几何直观,抽象概括,化归转化,实现问题解决."j"y!»护亠xij呼时练轴捌丙g件=1?礼切T刍丘士血黑2伞①”苹E.第序»J lx*吗羽L!1=;初锦Q内IxM顷尢十山Frg*i%AJ&•***/-納屮WAf___—---------二耳Si二牛©图3TMIT”勒I/r硝巾血禺丄少g A_________________芳芒帶工L乎*与H九"®-t mh*、,_____________殆F'曲厂*•入=坊佝畑汗p____«>-?®T5-^--4图4如图5,引导学生观察四边形ANBM,可以发现A,B两点在直线l的两侧,联想线性规则可知-2k+m与2k-m异号.因而①式进一步化为兰+m(-2k+m)|=46,k2+13即卡生=芈,解得k=土恵.代入¥=\M^\=5/1+kk2屈4kk-m?+2,得[k=2,或F=",[m=2,[m=-2,所以直线l:y=V2x+2或y=-Jlx-2.以上分析,启发我们,当学生迷茫时,教师要帮助他们擦亮眼睛,有效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学、好学,充满好奇心、求知欲,点燃数学思维的火焰.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也是探索问题、提炼思想,展示数学的魅力,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的数学教学不仅是当下的教学,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参考文献[1]章建跃.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学数学月刊,2015(10):1-4,18[2]李尚志.核心素养怎样考[J].数学通报,2018,57(03):1-4(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JZ1901245)的阶段性成果)从一道高考压轴题谈概率统计教学骆翔燕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363000)2019年高考一结束,全国高考I卷理科数学史无前例地以统计概率题压轴,顷刻间引起全国各地教师的热议,对试题背景、解答等方面纷纷各抒己见.本文拟以该高考题为例,对试题及易错点、解题思路进行分析,进而为统计概率教学提出三点教学建议.1试题剖析1.1原题呈现(2019年高考全国I卷•理21)为治疗某种疾病,研制了甲、乙两种新药,希望知道那种新药更有效,为此进行动物试验,试验方案如下:每一轮选取两只白鼠对药效进行对比试验•对于两只白鼠,随机选取一只施以甲药,另一只施以乙药.一轮的治疗效果得出后,再安排下一轮试验.当其中一种药治愈的白鼠比另一种药治愈的白鼠多4只时,就停止试验,并认为治愈只数多的药更有效•为了方便描述问题,约定:对于每轮试验,若施以甲药的白鼠治愈且施以乙药的白鼠未治愈则甲药得,分,乙药得-,分;若施以乙药的白鼠治愈且施以甲药的白鼠未治愈则乙药得1分,甲药得-1分;若都治愈或都未治愈则两种药均得0分,甲、乙两种药的治愈率分别记为a和0.—轮试验中甲药的得分记为X.(1)求X的分布列;(2)若甲药、乙药在试验开始时都赋予4分,P i(i_0,1,…,8)表示“甲药的累计得分为i时,最终认为甲药比乙药更有效”的概率,则P0_ 0,p_1, P i_ap i-,+bp i+cp i+,(i_1,2,…,7),其中a_P(X_-1),b_P(X_ 0),c _P(X_1),假设a_0.5, 0_ 0.8.(i)证明:{p,+,-PH_0,1,2,…,7)为等比数列;(ii)求p*,并根据p4的值解释方案的合理性.1.2试题及易错点分析本题是一道阅读量大、应用力强,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文字信息几乎占据了试题的所有篇幅,学生咋一看,会感觉思绪混乱,思维阻滞,更别谈解决问题拿高分了!本题以动物试验甲、乙新药为背景设置试题,旨在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结合题目中模型抽象出数学问题,比如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数列递推关系等内容;继而计算p4的值,并要求其作出合理的解释,体现其实际意义及价值,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立意颇高.本题将概率与等比数列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是一大特色.这类问题实质上特别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应用,重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学生往往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的概念、性质不熟悉,对于文字语言表征转换不准确,致使学生不会收放自如地运用相互独立试验概率公式进行求解,解题受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无法很好地解决此题,归咎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处于高考针分夺秒的情境之下,无法正确提取有效。
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教学,意味着将这些素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面对未来的挑战。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素养1. 批判性思维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辨别信息、提出观点和理由,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
2.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项目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交流和协作能力核心素养中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对于现代社会的要求至关重要。
课堂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表达观点。
4. 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如设计方案、发明创造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1. 设计启发性问题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精心安排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交流和协作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精心安排小组讨论的时间和话题,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提升他们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3. 引导实践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如设计方案、实验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4. 提倡跨学科融合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跨学科的融合教学。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突出核心主线追求有效教学
突出核心主线追求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师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在当前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中, 要突出核心主线,追求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明确核心目标,建立完善评价体系追求有效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的核心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其中的核心是学生成才。
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二、注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的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互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创新。
三、关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
为了追求有效教学,教师们要关注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积极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学校提供的基本教学设施和器材外,还要注重开发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还要注重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引入外部专家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强化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对课程建设的优化和调整,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为了追求有效教学,教师们要强化课程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完善,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科内涵和外延,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为了追求有效教学,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具体来说,要注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的课程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责任感。
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一、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指导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确保目标明确、具体、可衡量和实现。
同时,教学目标还应具有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确保内容的质量和适应性。
教学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参与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教师应通过观察、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五、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同行和自己的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六、课堂互动与氛围课堂互动与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交流和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七、教学技术使用教学技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
教师应注意教学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如多媒体、网络等工具的使用。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学生反馈与评价学生反馈与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和拓展的能力。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实践来实现。
下面将介绍一些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第一,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问题解决活动、分析文本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第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能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观点、推理和辩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逻辑错误、推理欠缺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批评与建议。
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语文课堂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创新阅读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选题研究、文学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赛、演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是指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协商和解决问题。
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来实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传统的知识学科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许多学校开始推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将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融合在一起,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术、社交、实践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首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教师们会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能够主动思考和创新的人才。
其次,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重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将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实践操作和实践应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再次,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以个体为中心,学生只关注自己的学习,缺乏合作和交流。
而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注重多元智能和全人发展的培养。
通过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教师们会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各种智能。
在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体育、实验等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能力,获得全面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学术、艺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结起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重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多元智能和全人发展的培养。
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本质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道德与
法治课程的教学更是承载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
素养,如思维品质、道德情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
怎样将核心素养融入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培养其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工
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修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布
置一些案例分析的作业,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
就某些有争议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学生在道德教育中所应具备的情感品质,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尊
重等。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
其中的道德情感。
可以讲解一些社会上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对他人的关爱和帮
助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培养其道德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其批
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三三三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国,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即“三环节、三目标、三评价”,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的体会。
一、三环节“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三环节”指的是:导入、讲授、巩固。
以下是我在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1. 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关系到学生能否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我认为,导入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贴近生活:导入内容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发思考:导入环节应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简洁明了:导入时间不宜过长,应简洁明了,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多种导入方式,如:情境导入、问题导入、图片导入等。
通过这些方式,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
2. 讲授讲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它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
(3)合理运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讲授环节的参与度较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3. 巩固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在巩固环节,我采取以下措施:(1)布置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堂小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通过巩固环节,我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了巩固,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二、三目标“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三目标”指的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以下是我在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1.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
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实践研究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应当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
本文旨在探讨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最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3. 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的现状当前,课堂教学在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足和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也制约了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4. 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其次,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最后,家长和社会对于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也影响了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5. 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的实践策略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实践策略:首先,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其次,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2024年教研活动个人总结讲话(六篇)
2024年教研活动个人总结讲话在本轮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中,我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一、教育教学理论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它是指导教学活动的精神核心。
在准备授课过程中,我积极参与低年级教研活动,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理念。
结合即将教授的课程内容,我深入研究教学大纲。
语文大纲中强调的四个设计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正确把握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以及数学课堂特有的学科特色,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变得更加聪明、高效。
这些理论的深入理解,为我的课堂设计注入了灵魂,使得教案的编写更具针对性和深度。
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实践的核心。
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展开。
学校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力求贯彻这一点。
从学生的坐姿、站姿、回答问题的方法,到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和学习效率,我都进行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
虽然起初过程艰辛,但看到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欣慰。
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表达清晰。
三、在持续的教学研讨中,我不断成长,学生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课堂教学结构日臻完整和高效。
深入观察每个环节,仍发现存在不足和遗憾。
有些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但在实际落实中仍显不足,学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要求我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实现教学工作的轻松与高效。
四、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对每一条理论都有深刻理解。
例如,数学教学应尊重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形成语言的认知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坚持做得好的方面,并着重加强以下两点:1. 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善于捕捉并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2. 关注后进生的能力提升,以促进班级整体能力的持续增强。
2024年教研活动个人总结讲话(二)一、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优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最重要的要素
教学设计最重要的要素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出一系列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要素包括以下几点:1. 教学目标和标准: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应该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教学目标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设定,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与目标相一致,以便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2.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需要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具等,确保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丰富性。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同时也要注意统筹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体系。
3. 教学方法:教学设计需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灵活运用讲解、讨论、实验、演示、自主学习等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
4.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需要安排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引入、讲解、练习、巩固和反馈等环节。
教学过程应合理组织,清晰有序,使学生在参与动手实践中获取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5. 教学评价:教学设计需要设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
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评价方式要科学合理,可以采用考试、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同时要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反馈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6. 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7. 教师的角色和指导: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师的角色和指导作用,教师应该充当学生的引路人和学习的指导者,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整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和实践者。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内容和目标。
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手段,是教学活动的实施方式和过程。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教学环境应该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人文氛围,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整体。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环境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学生应该注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管理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管理实践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管理方式也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在这个大背景下,“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21世纪教育的热门话题,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从“核心素养”出发,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有效的教学管理。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21世纪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是居于“上层楼”的高层次教育目标或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要求。
核心素养通过九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来塑造学生的识别能力、关键思维、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它包括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素养等。
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尽早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学科、探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逐渐形成这些能力和素养。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意义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课堂教学管理能够指导教师合理地组织课堂,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必备技能之一,它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掌控教学全局的功能,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如何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1.培养学生探究和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之一的关键思维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研究、辩论赛、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批判性思维。
课堂上,可以进行主题式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加深学生探究的良好体验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2.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一个课堂教学管理的必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学习动力和情感态度。
教师应该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课件制作、视频讲解、互动调查等方式加强课堂效果,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倾注全部心力对待这堂课的,这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在实践层面的落实,落脚点必然是课堂——转型的课堂。
转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一、课堂教学学习目标,要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且重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方向转型。
这两个方面涵盖的最核心部分是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
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向情境式、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型。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
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
例如我校的大河源课程之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这些活动体现了学科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培养目标。
三、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路径探析
学科教学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路径探析陶含怡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核心素养无疑是当前教育领域中最热的话题之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
但是,当前中小学教学实践对核心素养的理想诉求仍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本文从教学变革的角度,对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四个方面进行考量,以推动核心素养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践路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进入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其中课堂教学领域的改革备受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是现如今中小学校必须放在首位的目标,是每一个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
但在实践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实施途径是什么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大中小学教师。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核心素养的理想诉求与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出发,探求核心素养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途径,从而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而教。
一、核心素养下的理想诉求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核心素养下的理想诉求(一)1.跨学科内容的整合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不是仅靠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
基于现有学科内容基础之上自主开发,整合不同学科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的课程,进而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关联,实施"跨学科学习",这是当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时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办法。
在课程和教学内容选取、设计时,既要有某一学科的视角,又要积累跨学科的经验,同时结合真实生活情境、尝试选取并构建跨学科的内容主题进行课程设作者简介:陶含怡(1995-),女,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55中小学裁学祈究2019.2计,都成为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基本要求。
浅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摘要: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
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评价等要从根本上改变,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开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未来。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课程改革2015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
“核心素养”的发布将大力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育良好的个性。
基础教育从此有了明确的“质”的规定性,它必将引导中国基础教育由知识教育逐步走向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开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未来。
一、“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
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课堂教学的核心摘要:实践教学的内涵是指,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为目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教学手段重现实践的面貌。
文章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学手段何谓实践教学?从形式上看,除传统的讲授方法之外的教学方法都被称为实践教学。
其中,以课堂外的实践教学活动最具代表性。
目前,课堂外的实践性教学主要通过参观、调研、公益活动等途径完成。
然而,这些活动都遭遇到长效性的瓶颈:参与率、财务支出、时间安排等。
如果要将这些外出活动作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势必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这就需要大量财力、物力、时间,偶尔为之尚可能,要长期操作,除非现有教学体制、教学投入有较大改变,否则难以成行。
生活实践——认知领悟——行为改变,这是德育学习的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环节中,认知领悟是最适宜课堂教学发挥作用的。
但是,正确的认知领悟建立在对生活实践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观察的基础上,而行为改变也要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和检验。
作为课程,思政课的重心毕竟是在课堂。
那么,能否让课堂教学贯通这三个环节呢?能不能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性教学?怎样开展?这首先要回答实践教学的意义、内涵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开展实践教学思政课青睐实践教学,根本动力源于追求教学有效性。
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是理论课,但是,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并且为实践服务的,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必将失去生命力。
从课程设置的目的看,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形成、发展、表现都离不开实践。
作为公共选修课,思政课显然不是为培养哲学家服务的,而是要为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思想方法,因此,观察实践、思考实践、应用于实践,是思政课的题中之意。
从课程特点看,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其实践性内在地要求相应的教学手段。
在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中,与另外三门课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系开放,视角微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因其体系开放,所以可以在内容上有拓展,为实践性教学留下逻辑空间;因其视角微观,所以应当关注个人、关注实践体验,积累感性经验,并促进感性向理性的提升;因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所以,要关注实践层面的具体问题,要回答“怎样做”的问题。
从学生对课程的需求看,最直白的表述就是“有用”。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讲究实用,其正、反面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但是,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事实,一个我们在展开教学时必须清醒认识到的对象的特征。
我们谈论思政教育有效性就是针对这样的对象而谈的,不顾他们的需求,“有效性”何存?(二)实践教学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他们的生活背景,要把理论成果直接灌输给他们,就会欲速而不达。
这是采用实践教学的内在原因。
认识能力的发展要经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如果感性经验不足,理性认识就无法达成。
那么,当代大学生对现实的感性认知程度如何呢?一方面,大学生的信息量并不少。
网络时代让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大学生都更容易了解信息,现实中的声音,他们都听得到。
教育者不应也无法限制他们听哪一种声音,但是,却可以引导他们怎样辨别真伪优劣。
中小学德育教育有“5+2<5”之说,作为教育者,应当反思的是:在“5”天的教学内容里,曾经涉及过学生周末“2”天接触的信息吗?大学生的同辈交流、网际交流更频繁、更密切,在那里他们获得了大量或许不成熟,但是却活生生的感性信息,这是他们形成稳定的思想观念的重要基石。
如果思政课上的话语距离这些信息太远,也就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
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感性认识既不丰富也不稳定的阶段。
大学生成长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经历单一,就是书,也读得很单调。
对网络信息常常只是兴趣所致,信息单一,零星信息简单堆砌。
此时的认识更多是情绪性的反应,或对信息源观点的简单复制。
这种认识既没有深化,更没有内化,正是对其进行引导的良好时机。
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对事实的了解,对情境的感知,对行为操作的体验,为学生补充、丰富感性认识,加深情感体验,激发个人感悟,从而促进理性认识的形成、内化。
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什么对课堂实践教学内涵的认识来自于对以下问题的回答:实践对思政课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意义是否只有在课堂外的实践中才得以兑现?在课堂教学条件下重现思想、行为规律的可行性如何?(一)实践是手段大多教师是把实践课作为诸多教学手段之一,为了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
换言之,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认知。
然而,实践不会必然产生“真知”。
就像爱吃鸡蛋的人不一定知道鸡蛋的营养成分如何。
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往往是零散的、直观的,情绪色彩较浓厚。
这是因为:一方面,事物本身就是多面性的,实践中学生既可能看到先进、文明,从而精神振奋,也可能看到落后、愚昧,于是感到心情沮丧,例如:在一次贫困地区支教的活动中,学生不仅看到了学生们的贫困、好学、奋斗,也看到了当地官员的腐败,原本单纯的支教动机开始出现分化。
另一方面,人们的认识角度、水平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同一实践过程产生的体验不同,同样的体验也不会必然得出同样的理性认识。
比如:看到工人劳动,甲同学感到劳动者崇高,乙同学感到劳动者可怜,甚至卑微。
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还需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将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通过归纳、概括、释疑,形成理性认识。
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践是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学以致用,思政课也如此。
尤其是《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它旨在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它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
[1]怎样检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分解为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认知能力的检验,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完成;而对于操作能力,长远的、全面的验证当然要在漫长的生活中进行,当即的、有限的验证可以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在课堂里的模拟情境中进行。
课外的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仿真度较高的实验室,不能等同于生活本身;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如参观,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扮演一个旁观者,不能等同于实际生活中的个体。
因此,可以通过课堂内的模拟情境,替代课堂外实践的检验功能。
(三)课堂实践教学的内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实践的意义不在于离开教室,而在于通过离开教室了解现实中在发生什么。
接下来要回答为什么会发生,应该怎样应对,可以在教室里完成,把实践教学的要素引入课堂,那就是课堂实践教学了。
课堂实践教学的内涵是指,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为目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教学手段重现实践的面貌。
身处何地不是实践教学的必要特征,是否以实践为目的、为内容才是必要特征。
在此条件下,即便是传统的讲述方法,也可以是实践的教学手段。
三、课堂实践教学的操作要点(一)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的实践需求课堂实践教学并不是设计几个活动,也不仅仅是丰富课堂形式,而是构建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为中心的德育教学内容,学生在发展中的困惑如果被隔离于教学之外,再高超的教学技巧也好似向和尚推销木梳,任你怎样卖力,他当然无动于衷。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并不是说把现有的教材内容搁置一边,而是紧扣教材主题、观点展开教学,同时,注重在这些主题之下学生的现有认识是什么,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需求,根据这些问题来构建授课的具体内容。
随着社会角色快速增加,大学生社会适应的任务繁重而经验严重缺乏之间的冲突,自我意识强烈与社会规范复杂性之间的冲突,判断能力相对较弱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都日益显现。
他们亟需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来应对这些冲突。
这是思政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
理论的论述要与此核心相结合。
这样,教学始终是为学生的实践需求服务的,理论不仅不显得枯燥,反而是有鲜活生命力的。
(二)教学手段重现实践的面貌生活中的点滴发现会在不经意间流失,思想上的星星火花会在匆忙中熄灭。
而再现那些点滴发现和思想火花时,容易引起共鸣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理论与形象生动的现实相结合,也会更有说服力。
所以,在课堂上再现生活,将鲜活的形象摆在眼前时,学生的思想会被激活。
多媒体课件是课堂实践教学的有力工具。
形象传播的信息直接、生动、具有冲击力,实践的影响力部分来自于形象,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强大功能,形象地展示事实。
可以在课堂感受现场的形象信息。
连接课堂内外,让生活走进课堂。
通过“学生讲坛”组织学生们呈现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彼此交换所见、所做、所思,进行同伴教育。
通过“新闻解读”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纪实性视频资料,帮助大家了解更多事实。
(三)通过课堂实践操作促进行为改变知与行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
“知”可以指导“行”,“行”可以对“知”有强化、深化和丰富的作用。
课堂教学如果仅仅满足于“知”,这种知可能会在课后因为缺少行为强化而逐渐淡漠。
所以,在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上设计一些课堂行为实践,是有必要的。
基本方式可以是小组游戏,在游戏中再现生活中的某种困境或需求,从而引发思考。
还可以通过布置行为作业,将课后的实践操作与课堂连接起来。
较之课堂外的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更容易操作,能够保证长效实施。
较之传统的以教材引领的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更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容易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1]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作者简介】刘燚(1968- ),女,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人文社科系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