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学目标分析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学生能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理解它们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环境和公共卫生的意识,理解保持环境清洁和防止病菌传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难点•理解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示意图、实验视频等)。

•实验材料:培养基、无菌棉签、标签纸、培养皿、显微镜(可选)等。

•课外读物或网络资源,介绍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面包、牛奶、土壤、空气等),提问:“这些物品中可能含有哪些微生物?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话题。

•揭示课题: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及探究方法。

2. 新课教学•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示意图,包括水体、土壤、空气、动植物体内外等环境。

•讲解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条件和适应性特征。

•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四章篮球篮球移动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七年级全一册

《第四章篮球篮球移动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体育与健康人教版七年级全一册

《篮球移动技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篮球移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初步运用方法。

具体包括:1. 让学生了解篮球移动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比赛中的运用。

2. 教会学生正确的移动姿势和步法,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篮球战术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在于移动技术的正确性和步法的规范性,难点在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具体包括:1. 重点:掌握正确的移动姿势和步法,理解移动技术在比赛中的作用。

2. 难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在实战中的运用能力。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场地器材:准备足够的篮球场地和篮球。

2. 教学资料:准备篮球移动技术的教学视频和图解。

3. 安全措施:确保场地安全,准备急救药品和器材以应对意外情况。

4. 学生准备:要求学生穿着合适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与热身1. 导入新课: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通过简短而富有激情的导语,介绍篮球移动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热身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身性的热身运动,包括慢跑、拉伸等,为即将开始的篮球移动技术学习做好准备。

二、基本概念与原理阐释1. 移动技术概念:教师详细解释篮球移动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移动的种类、作用及重要性。

通过图示、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移动技术在篮球比赛中的应用。

2. 移动原理分析:教师结合篮球比赛的实际场景,分析移动的原理,包括速度、方向、节奏等要素,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合理的移动来提高篮球技术水平。

三、技能掌握与训练1. 基础移动技术教学: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学生基本的移动技术,包括跑动、变向、急停等。

在示范过程中,强调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2. 分组练习与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在练习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第4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4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
• 国家: • 学校: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
• 课程:
• 单元 • 课堂
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的功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54)
• (一)导向功能:把握课程与教学的总方面、 进程,指向教育目的最终结果。 • (二)激励功能:教学活动开始时,就向学生 明确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奥苏泊尔认为成就动机的三种成分) • 必须注意:为学生认同、与学生兴趣一致、难 度适中。
二 教学目标的功能
• (三)计划和操作功能:为课程编排、 实施和教学活动计划、具体安排提供 依据、指导和要求; • (四)标准(评价)功能:学生达成 的水平及程度标准。
三、课程目标的取向(王62)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 由于人们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社会 需求的重点及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看 法不同,因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 取向就不同,当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 知识本位: 强调学科的固有价值 • 学生本位:强调课程促进个体成长 • 社会本位:强调课程的社会价值
第二层次
应用 ( applica tion)
分析 (analysis ) 综合 (synthesis ) 评价 (evalu ation)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 。
第三层次
能够将知识进行分解,找出 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 相互关系及组成原理。 把各个元素或部分组成新的 整体。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 价值的判断。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 3.1教学目的的层级系统 • 3.2新课程标准解读 • 3.3如何理解“三维目标”及 其在教学中的体现 • 3.4教育目标分类学与教学目 标设计 • 3.5几种不同教学目标的陈述 方法(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与生成性目标) • 3.6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 标设计练习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教学重难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新课导入:大家阅读与讨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教案第四章-存货-----第六节--存货清查及期末计价精选全文

教案第四章-存货-----第六节--存货清查及期末计价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职业学院《财务会计实务》课教学方案案例导入回顾财产清查重点介绍账户结构学生互动讲授分析实例分析重点讲授第六节存货清查及期末计价一、存货清查的核算存货清查是指通过对存货的实地盘点, 确定存货的实有数量, 并与账面结存数核对, 从而确定存货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存货清查的方法采用实地盘点法。

存货清查按照清查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按清查时间分为定期清查与不定期清查。

(一)存货盘盈实存数>账存数调整账实相符借: 原材料贷: 待处理财产损溢批准处理后借: 待处理财产损溢贷: 管理费用例4-40 20××年12月31日, 齐鲁公司对 A 材料进行盘点, 发现盘盈A材料50千克, A材料实际单位成本42元。

经查, 属于材料收发计量方面的错误。

(1)批准处理前借: 原材料 2 100贷: 待处理财产损溢 2 100(2)批准处理后借: 待处理财产损溢 2 100贷: 管理费用 2 100(二)盘亏实存数<账存数, 调整账实相符借: 待处理财产损溢贷: 原材料存货盘亏及毁损在报经批准后计入有关账户1.入库的残料, 计入原材料2.保险公司和过失人赔款, 计入其他应收款3.净损失, 属于一般经营损失, 计入管理费用属于非常损失, 计入营业外支出举例重点讲授分析讲授重点讲授账户结构, 与坏账准备相比较实例讲解师生共同分析与材料成本差异比较如果期末结存存货的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 则不需作账务处理, 资产负债中的存货按期末账面价值列示。

.. 2.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 表明存货发生减值, 期末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 企业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市价持续下跌,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2)企业使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3)因产品更新换代, 原有库存材料或商品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 而相关材料或商品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4)因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者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 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5)其他足以证明有关存货实质上发生减值的情况。

《第四章第一节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第一节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一册

《水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水循环的科学原理,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基本过程。

2. 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性。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与保护意识,提高环保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及其自然过程,并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教学材料:1. 水循环相关的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2. 地图或地球仪,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

3. 有关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案例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4. 黑板或白板以及书写工具,用于书写教学要点和互动问答。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阶段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水循环相关的故事,或者展示一些水循环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水循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讲解阶段1. 概念阐释教师详细解释水循环的概念,包括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2. 环节分解将水循环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环节,如蒸发、凝结、降水等。

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详细讲解每个环节的特点和作用。

3. 实例分析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城市雨水的排放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水循环的实际情况。

三、互动探讨阶段1.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水循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课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课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然后,我会对本章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突出平移与旋转的重要性质和计算方法。我会强调平移与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最后,我会给出一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五、作业布置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题。这些题目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他们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会巡回各个小组,观察他们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对于遇到困难的小组,我会提供额外的帮助,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平移与旋转的知识。
针对学情分析,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本章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便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旋转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他们需要理解旋转的本质,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详细讲解平移与旋转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我会将平移比喻为在平面上的“滑行”,旋转比喻为“转动”。
在讲解平移时,我会强调平移的三个要素:方向、距离和角度。我会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性质,如何计算平移后的位置。在讲解旋转时,我会强调旋转的中心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同样,我会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如何计算旋转后的位置。

【核心素养目标】光的折射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光的折射教案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第四章光现象4.4光的折射(1)通过试验探究,知道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含义,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射入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了解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展解释。

2.科学思维: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信息、观点进展质疑和批判。

3.科学探究:经受“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习描绘光路、记录试验数据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初步领悟折射现象的惊奇,获得对自然现象、对生活的宠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激光笔、玻璃水槽、牛奶、玻璃砖。

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课为什么清亮见底的游泳池看起来很浅?为什么清亮见底的溪水看起来很浅?大漠与天空接壤的边界,升起一座幻城,那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是怎样形成的?清亮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能贸然下去,由于它的实际深度会超过你看到的深度,可能会使你慌张失措而发生危急。

为什么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呢?这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

二、课讲授,师生互动〔一〕光的折射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情形。

假设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例如,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时,状况又会怎样呢?让我们通过试验来探究。

试验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让光从空气以不同的角度射入水中,如以下图,观看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径迹。

光束进入水中以后传播方向是否发生了偏折?向那个方向偏折?如以下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在界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进入水时发生了折射。

如以下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发生了折射。

经过入射点O 并垂直于水面的直线ON 作为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由试验可以觉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观察研究的发展历程;2

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观察研究的发展历程;2

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观察研究的发展历程;2.理解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特点与类型;3.掌握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步骤与常用的记录方法;4.了解如何提高教育观察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教学重点: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特点与类型教学难点: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步骤,教育观察研究常用的记录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式:讲解、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节教育观察研究概述观察是教育的先导。

教师只有细心地观察学生,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及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教育观察的历史追溯最早的观察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社会和教育进行正确的剖析,主要是通过直观感觉。

教育中的观察研究,是教育家从别的学科中借鉴过来的。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观察研究就在其他学科广泛运用。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观察研究才开始大量运用到教育研究领域中。

二、教育观察的含义与特点(一)教育观察的含义教育观察是指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如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儿童全面发展的研究;陈鹤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都是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教育观察的特点1.观察目的明确2.观察客观真实3.观察自觉性高4.观察直接翔实三、教育观察的分类(一)根据观察的情境和条件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1.自然观察自然观察是指观察者对观察场所不作任何事先安排,对观察对象的行为和活动内容不作任何控制,观察对象完全处于一种自然的情境之中,观察者如实记录观察到的行为和活动。

2.实验室观察实验室观察是指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场所,事先安排教学环境,尽量控制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观察并记录被观察者在行为和活动上的变化,获得研究所需材料。

(二)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1.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指观察者凭借人的感官如眼、耳等,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

第四章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 2

第四章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 2

第四章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2.能描述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布卢姆、加涅、巴班斯基、奥苏贝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并分别做出简要评析;4.能用自己的话阐述我国教学目标的分类;5.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则和一般步骤;6.能准确陈述教学目标,并能把握陈述时应注意的问题;7.自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一份教学目标;8.掌握教学实践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误区及其改进策略。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人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

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教育是一种目的性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因此,教学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即每一次教学活动,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言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2.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R.E.Tyler)认为:形形色色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就是教学目标;3.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说这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

4.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我们的观点: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二是教学目标是在当下的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三是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活动为依托。

四是教学目标是一种更加具体的、微观的概念,有些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一)预期性从概念可以看互联网,教学目标是在当下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第四章教学目标设计

第四章教学目标设计

第四章教学⽬标设计第四章教学⽬标设计⼀、教学⽬标概述⼆、教学⽬标分类理论三、教学⽬标的设计与编写第⼀节教学⽬标概述(⼀)教学⽬标(学习⽬标、⾏为⽬标):对学习者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

对此定义做如下说明:教学⽬标描述的主体是学⽣⽽不是教师。

例如:“培养学⽣的分析能⼒……” 、“教会学⽣……”、“帮助学⽣理解课⽂的寓意……”。

教学⽬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为变化,对这种⾏为变化的描述必须具体、明确、可测。

教学⽬标有层次性。

教师在进⾏教学⽬标设计时,设计与编写的是具体的课时⽬标。

(⼆)功能1、导教:决定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

2、导学: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使学有⽅向。

3、导测、导评: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4、调节控制:所有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围绕教学⽬标⽽确定,为实现教学⽬标⽽服务。

5、激励:对教学双⽅都起到⽬标定向的激励作⽤。

第⼆节教学⽬标分类理论⼀、布鲁姆的教学⽬标分类理论(P117)布鲁姆的教学⽬标分类理论是教育发展史上第⼀个教学⽬标分类理论。

他把教学活动要实现的整体⽬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领域,每个领域的⽬标⼜进⾏了进⼀步的划分。

见下图:布鲁姆理论的意义:使教师在设计教学⽬标时,能全⾯、更快⽽准确地确定各⽬标⽔平与相应的⾏为;为科学测量和评价教学结果提供了依据。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语信息:指可⽤⾔语表达的信息,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智⼒技能:是学习者运⽤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的能⼒,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有四种类别:辨别、概念、规则与原理、问题解决(⾼级规则)。

辨别:是将刺激物的⼀个特征和另⼀个特征、或者将⼀个符号与另⼀个符号加以区别的⼀种习得能⼒。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规则:是提⽰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种⾔语表述。

它可以是⼀个定律、⼀条原理或⼀套已确定的程序。

如“长⽅形的⾯积等于长乘宽”⾼级规则:学习者在试图解决⼀个特定的问题时,可能把属于不同的内容范围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规则结合在⼀起,组成⼀条能解决该问题的⾼级规则。

《第四章 实验活动3 糖类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四章 实验活动3 糖类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糖类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糖类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2. 掌握单糖、双糖和多糖的性质和特点。

3. 学会通过化学实验对糖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糖类的性质,包括溶解性、颜色、气味等基本性质,以及单糖、双糖和多糖的特殊性质。

2. 教学难点:通过化学实验对糖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械和试剂,包括试管、滴定管、试纸、显微镜等。

3. 准备教学视频,展示糖类的应用和价值。

4. 提前进行实验演练,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设计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糖类在生命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糖类性质的学习;2. 讲授糖类的分类和结构:通过PPT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糖类的分类和结构特点;3. 单糖、双糖和多糖的性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单糖、双糖和多糖的性质,加深对糖类性质的理解;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糖类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5. 总结与延伸: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糖类性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同时,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科研效果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6.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有关糖类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教室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不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糖类的分类,掌握单糖、双糖和多糖的性质和结构,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糖类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目标: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价值取向总结

第四章教学目标: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价值取向总结

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2.能描述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布卢姆、加涅、巴班斯基、奥苏贝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并分别做出简要评析;4.能用自己的话阐述我国教学目标的分类;5.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则和一般步骤;6.能准确陈述教学目标,并能把握陈述时应注意的问题;7.自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一份教学目标;8.掌握教学实践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误区及其改进策略。

人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

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教育是一种目的性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因此,教学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即每一次教学活动,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言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2.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R.E.Tyler)认为:形形色色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就是教学目标;3.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说这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

4.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二是教学目标是在当下的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三是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活动为依托。

四是教学目标是一种更加具体的、微观的概念,有些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从概念可以看互联网,教学目标是在当下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因此,教学目标具有预期性的特点。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该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上和学生能达到最高水平之间进行教学努力。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多边形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本章内容是学生继学习三角形、四边形之后,进一步拓展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多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的初步形成。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多边形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多边形的概念、分类及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的初步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多边形的概念、分类及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是对于多边形性质的推理论证,以及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以“引导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出多边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多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过程,探索多边形的性质,总结出多边形的基本性质。

3.分类讨论:引导学生对多边形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类型多边形的特点,加深对多边形性质的理解。

4.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四章 教学目标设计

第四章   教学目标设计

•第四章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概述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三、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行为目标):对学习者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

对此定义做如下说明:•教学目标描述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例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会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寓意……”。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对这种行为变化的描述必须具体、明确、可测。

•教学目标有层次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设计与编写的是具体的课时目标。

(二)功能1、导教:决定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2、导学: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使学有方向。

3、导测、导评: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4、调节控制:所有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而确定,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5、激励:对教学双方都起到目标定向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一、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P117)•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他把教学活动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

见下图:布鲁姆理论的意义:•使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能全面、更快而准确地确定各目标水平与相应的行为;•为科学测量和评价教学结果提供了依据。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一)言语信息:指可用言语表达的信息,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二)智力技能:是学习者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有四种类别:辨别、概念、规则与原理、问题解决(高级规则)。

辨别:是将刺激物的一个特征和另一个特征、或者将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加以区别的一种习得能力。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规则:是提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言语表述。

它可以是一个定律、一条原理或一套已确定的程序。

如“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高级规则:学习者在试图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时,可能把属于不同的内容范围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规则结合在一起,组成一条能解决该问题的高级规则。

第四章 因式分解

第四章 因式分解

第四章因式分解4.1 因式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学习代数式的变形和转化与化归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即相反变形),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接受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难点: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回顾:下题简便运算怎样进行问题1:736×95+736×5问题2:-2.67× 132+25×2.67+7×2.67第二环节比较探究:问题3:(1)993-99能被99整除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该怎样做?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993-99 = 99×992-99 = 99(992-1)∴993-99能被99整除(2)993-99能被100整除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该怎样做?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小明是这样做的:993-99 = 99×992-99×1 = 99(992-1)= 99(99+1)(99-1)= 99×98×100所以993-99能被100整除想一想:(1)在回答993-99能否被100整除时,小明是怎么做的?(2)请你说明小明每一步的依据。

(3)993-99还能被哪些正整数整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该怎做?(老师点拨: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993-99化成了怎样的形式?)小结:以上三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把一个数式化成了几个数的积的形式。

基础化学4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基础化学4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由于热是途径函数,所以要根据系统状态变化的具体途经将热冠以 不同名称,如恒压热、恒容热、气化热、熔化热、升华热等;在进行热 量计算时,必须按实际过程(给定的条件)计算,而不能随意假设途径。
热力学中,只讨论三种热:化学反应热;相变热;显热(仅因T变 化吸收或放出的热)。
2.功
除热以外,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其他能量传递统称为功,其符号为W, 单位为J或kJ。热力学规定,环境对系统做功时,W>0;系统对环境做 功时,W<0。功也是过程变量(途径函数),无限小量用δW表示。
系统性质与状态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热力学中又将描述系统状态
的性质称为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基本特征是:状态一定,状态函数都有一定的值;状态
变化时,状态函数的变化值等于终态值减去始态值,而与所经历的途径
无关。即
△X=X2-X1
(5-1)
其无限小变化是全微分dX。若系统经历一个循环过程时,所有状态
函数的改变分物质和空间。系统是研究的 主体,环境则是辅助部分,按系统和环境之间有无物质及能量传递,可 将系统分为三类。
(1)封闭系统 与环境只有能量传递,而没有物质传递的系统。 (2)敞开系统 与环境既有能量传递,又有物质传递的系统。 (3)隔离系统 与环境既无能量传递,又无物质传递的系统,或 称孤立系统。 绝对的隔离系统是不存在的,通常将绝热、封闭的保温设备,以及 封闭系统中发生的极快变化(如爆炸)等过程
封闭系统的热力学能包括三部分 (1)分子的动能 是系统温度的函数; (2)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 是系统体积的函数; (3)分子内部的能量 是分子内各种粒子(原子核、电子等)的能 量之和,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下,为定值。 因此,封闭系统的热力学能是温度和体积的函数,即
U=f(T、V) 当系统的状态一定(如物种、nB、T、V一定)时,则系统的热力学 能一定,故U为状态函数,广延性质。 U的绝对值无法确定,但可以计算变化量。△U>0,表示系统的热 力学能增加,△U<0,表示系统热力学能减少。

赵红梅教材分析-必修二第四章_Microsoft_Office_PowerPoint_演示文稿

赵红梅教材分析-必修二第四章_Microsoft_Office_PowerPoint_演示文稿

三、本章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2.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 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 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4.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 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 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 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5.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 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6.能说明合成 新物质对人类生 活的影响,讨论 在化工生产中遵 循“绿色化学” 思想的重要性。 6.1以具体实例体会如何利用 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从而认 识到化学反应在制造新物质方 面的作用,以及新物质的合成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2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 “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承前启后, 复习必修1 非金属、为 化学与生活 留端口
①查阅资料:利用石油裂解产物 乙烯制取重要的化工产品。
②查阅资料:海水资源及其利用 ③调查:当地水污染及治理情况 。 ④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洗涤剂 。
⑤查阅资料: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与发展。
⑥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 6.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 思想的化工产品的生产。 响, 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 ”思想的重要性。
弹性 要求
不宜 拓展
初步学会梳理无机物之间的转化
金属冶炼及海水综合利用的化工工艺技术。
三、本章教学目标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
①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能源的主要来源。能书写简单代 表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了解煤的成分;知道通过煤的干馏可得到多种化工产品及其用 途;知道煤的气化和液化可减少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基本 ③了解石油的成分;知道通过石油的分馏及裂化可得到多种化工 产品及其用途。

第四章 教学目标设计

第四章   教学目标设计

•第四章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概述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三、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行为目标):对学习者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

对此定义做如下说明:•教学目标描述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例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会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寓意……”。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对这种行为变化的描述必须具体、明确、可测。

•教学目标有层次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设计与编写的是具体的课时目标。

(二)功能1、导教:决定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2、导学:引起注意,激发兴趣,调动积极主动性,使学有方向。

3、导测、导评: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4、调节控制:所有具体的教学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而确定,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5、激励:对教学双方都起到目标定向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一、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P117)•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他把教学活动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

见下图:布鲁姆理论的意义:•使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能全面、更快而准确地确定各目标水平与相应的行为;•为科学测量和评价教学结果提供了依据。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一)言语信息:指可用言语表达的信息,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

(二)智力技能:是学习者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有四种类别:辨别、概念、规则与原理、问题解决(高级规则)。

辨别:是将刺激物的一个特征和另一个特征、或者将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加以区别的一种习得能力。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规则:是提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言语表述。

它可以是一个定律、一条原理或一套已确定的程序。

如“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高级规则:学习者在试图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时,可能把属于不同的内容范围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规则结合在一起,组成一条能解决该问题的高级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我国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研究
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0世纪50年代,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 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三大 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 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布鲁姆
例如:大学生中很少有说脏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 话的现象
教学内容
叙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运用所学规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提高学习效果的途径
学习类型
言语信息 智力技能 认知策略
跳高单元训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动作技能
情 感
习得什么?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情感性知识
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智力技能
识记: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 领会(理解):转化;解释;推断。 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分析: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 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能力。 综合:把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 的知识整体。 评价:对材料做价值判断。
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辛普森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导向功能: 整个教学都受教学目标的指导和支配。 控制功能: 将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凝聚在一起; 总体目标对各个子目标的规范和约束上。 激励功能: 激励力=目标效价×目标达成度 中介功能: 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纽带; 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结点。 测度功能: 测量、检查、评价教学活动。
•编写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合适呢? •怎样最大效度的发挥教学目标的 功能呢?
二、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在教学目标分析时,很重要的一步是确定学生达成 某种教学目标时所必须具备的相应从属技能。从属技能 本身可能既不是既定教学目标,但它却是更高一级的技 能或上位技能所不可缺少的,是指学生为了有效达到教 学目标而必须掌握的那部分技能。 归类分析法
表达方式:组合或组成图示(分层, 或分簇), 或 者列提纲。
1、归类分析法
教学目标:指出细胞的化学成 分
元素组成
化合物组成
主要元素
微量元素
无机物
有机物

无机盐
糖类
脂类
蛋白质
核酸
2、层级分析法
适用范围: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分 析的过程。 分析方法:即从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考虑, 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他们必须具有 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依次类推。在层级分析中, 各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难度等级——愈是在底层 的知识点,难度等级愈低,愈是在上层的难度愈大。 表达方式:层级依赖关系图示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一、教学目标分析概述 问题: 教学之前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有悖于发现法学 习; 编写的主观性,要时刻对目标编写进行检验; 适宜用规范格式编写的学习目标,通常是较简 单、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目标编写比较呆板,容易忽略创新精神; 编写教学目标比较费时间、精力,比较困难。
例如:能够恰当运用已掌握的Word的操作方 法,如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分栏等操作
我国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
•过程与方法 :所谓“过程”,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 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探究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 过程;所谓“方法”,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 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包括两个层级: ①经历(体验) ②尝试.
使 用 规 则
使 用 规 则
形 成 概 念
形 成 概 念
形 成 概 念
形 成 概 念
辨别 技能
辨别 技能
辨别 技能
辨别 技能
辨别 技能
辨别 技能
辨别 技能
辨别 技能
智力技能的层次关系
高级规则 规 则 规 则
高级规则学习 规 则 学 习
定义概念 定义概念 定义概念 具体概念 具体概念 具体概念 具体概念 辨 别 连 锁 连 锁 辨 别 连 锁 辨 别 连 锁 辨 别 连 锁 辨 别 连 锁 辨 别 学 习 概 念 学 习
知识元素(教学子目标)
(1) 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概念) (9) (2) 真分数(了解真分数) (3) 分数线(了解分数线) (10) (11)
知识元素(教学子目标)
同分母真分数的加减 (掌握同分母真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约数(了解什么是约数)
(4) 带分数(了解带分数)
编码 注意
短时 记忆 (STM)
工作 记忆 (WM)
长时 复述 记忆 (LTM)
编码
R
反应
O
遗 忘 遗 忘
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动作技能: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 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学习的结果表现为 身体的
迅速、精确、流畅和协调的动作。
第四章 教学目标分析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 如何分析教学目标?
第四章 教学目标分析
4.1教学目标概述
4.2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4.3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
4.1 教学目标概述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 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它 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 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等特点。
感知:了解某动作技能的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 准备:固定动作的准备。 有指导的反应:模仿、尝试。 机械动作:反应已成为习惯。 复杂的外显反应: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操作。 适应: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设施或满足 具体情境的需要。 创新:创造新的动作模式适应具体情境。
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克拉斯伍



层级分析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 解释结构模型
1、归类分析法
适用范围:用于分析言语信息类学习。 分析方法:对言语信息类学习进行分析的最有效 手段是确定信息的主要类别。如国家的省市名称按地 理区域的划分归类。确定方法后,可用图示或列提纲 的方式,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 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认知策略
情感(态度)
辨别
概念
规则与原理
问题解决
三种知识与五种学习结果的对应关系(诸克)
对比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和布鲁姆的教 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布鲁姆
认知领域 动作技能 情感
加涅
言语信息、智力技 能、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
我国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
•我国新课改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用退位法减去一位 数
( 4)
辨认哪里需要 退位
逐位进行简单减法(不 减位)
( 3)
理解0的减法 (减位)
( 1)
简单减法 (一位直接减)
3、信息加工分析法
信息加工分析法是由加涅提出,是将教学目标要 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法。 适用范围:信息加工分析法是一种将教学目标要 求的心理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即分析 要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时,学习者要经历怎样的心理 活动程序或过程。这种心理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 力构成了教学内容。 分析方法:按照信息加工的步骤,写出每步要做 的事情,包括内隐的心理操作过程和外显的动作技能 的操作过程。 表达方式:过程图示或步骤罗列
设计一节课:
【教学内容】 使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 【教学对象】 初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环境】 有多媒体演示设备和已连 入因特网的计算机机房 【已有知识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 “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基本应 用”、“Word基本知识”
我国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
•知识与技能:描述学生学习课程后在知 识与技能方面应达到的水准。
4.2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一、教学目标分析概述 二、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分析概述
意义:

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


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课程有统一、清晰的认识(依据大纲) 使学习内容覆盖认知、动作技能、情感领域 激发动机 明确方向 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有效评价
4、解释结构模型法
适用范围: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 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 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当分析的各级教学目标不 具有简单的分类学特征,或者其中的概念从属关系不太明确 ,也不属于某个操作过程或某个问题求解过程时,使用ISM 分析法比较合适。 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操作步骤: (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 (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做出目标矩阵; (3)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这个步骤由 于步骤明确、可操作性强,很容易转换成计算机的算法,用 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去实现。换句话说,ISM分析法的第三个 操作步骤可以交给计算机去自动完成,从而使教学目标分析 的效率得以提高)。
(5) 假分数(了解假分数)
(12)
(13)
倍数(了解什么是倍数)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智力技能: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智力技能是指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知识方面, 智力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 而能力要求是培养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概念与规则 的能力,以及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通过计算将分数化为小数
高级规则的运用 (解决问题)
智力技能的层次与积累学习层次对应关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