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 理解)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新大纲】【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
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
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
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我们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
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探究)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F级。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有三层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人文精神。
散文意蕴即散文的内容或含义。
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
一般把前两个因素合称为“内容”。
民族心理是散文常常表达的内容。
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
这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同时,民族心理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
直爽豁达、对人热诚等性格特点,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但在有些民族中却表现得异常普遍和突出。
如居住在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几乎人人具有大度、私有观念淡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顽强等性格特点。
如此普遍的强烈性格表现,并不是每个民族团体都能具有的。
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习惯等。
这些是考生解答此类高考题的依据。
人文精神是散文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理解)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从近几年高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情况来看,高考对文学作品的高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体裁多元化,小说、散文收到青睐。
现代诗歌和戏剧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2)国内外作品兼顾。
高考文学类阅读涉及到国内外作品,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进入高考试卷的趋势增强,考生在训练中不可轻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训练。
(3)体裁由大变小,具有人文性。
大主题文章逐渐淡出高考。
考生须注意反映人的意志情操、审美求真、生命价值以及人格精神的文章。
(4)题型更加开放。
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是近年各省高考的热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形散而神不散,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是和诗歌、戏剧、小说、辞赋并列的文学体裁。
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类别有:(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2021年整理)
第01课考纲解读(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所以这里分了四块儿,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结构是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
概括作品主题,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归纳作品的内容要点,二是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着眼于作品整体,又必须认真关注局部和细节,将宏观和微观、综览和细读、表层和内里、具体和抽象等妥善结合,统筹思考,去粗取精,斟酌组合。
兼顾内容结构,分析句段作用1.内容方面:文章语言的遣用,都是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确定,所以分析句段作用,关键要与文章的主旨或情感相联系。
2.结构方面:在文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句段,其作用也往往不尽相同。
位置:开头作用:开篇即点题,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未点题,则多为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景物描写,从结构看可能是铺垫,从内容看则多为衬托、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气氛。
连续发问,或述逸闻趣事,则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展现深沉思想或饱满情感,比如连续感叹,则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中间作用:过渡(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等)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结尾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升华感情,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特殊段落:特殊表现形式的段落一般是由特殊的句式单独成段,或是倒装句,或是运用了特殊语气,或是后面有省略,分析作用时要分析出运用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线索及主题线索:线索是小说中贯串作品始终的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作品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空间,线索常见的有单线及双线两种形式,也有多线并行或者复合结构的。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作出分析,以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
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意理解的程度。
文言文信息,是指史传文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局,语言、动作、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散文札记类的风物、意境、感悟、抒怀等;说理文的观点、论据、见解、看法、感慨等。
文言信息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文中限制,凸显出语境的相对完整,表现出上下文在筛选信息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筛选”关键词,“筛选”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动态思维过程,是一个“圈定”“辨析”“遴选”“提取”“整合”的完整进程。
文言信息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筛选关键信息,如文章主旨、结论、见解、感悟等;二是遴选核心信息,如人物生平、性格节操、征集才干、品德性情等;三是提取主体信息,如人物形象、表现技巧、布局谋篇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技巧:一是明结构关系,即要弄懂人物、事件、观点、结论之间的关系,为筛选信息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知对应关系,即筛选信息时应做到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对应;三是对位意识,即将信息选项代入语境去验证真伪,辨别正误;四是比对方法,即将选项与文意进行比较鉴别,以确定正误是非。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对信息点有个清楚透彻的理解。
如果没有弄清信息点的含义,下面的筛选就毫无头绪,也就根本谈不上选出正确答案了。
(2)要能够以信息点为准绳,以此去衡量各个文句,排除与信息点不相合的语句。
(3)要注意到陈述对象是否与题干吻合(是否说的是无关的其他人的言或行)。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虚词)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虚词)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虚词)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虚词)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常见文言虚词”指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主要是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句子中字形相同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和用法不同,我们在理解文言实词的时候,也应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与用法讲解1.而ﻫ(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ﻫ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ﻫ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ﻫ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高考考点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考情分析近两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题目信息考点考向年份/卷别选文传主类别传主分析筛选整合原因分析特征手法评价探究2017·新课标全国1卷新闻材料内容梳理、概括分析比较分析2017·新新闻材料概念理内容分内容评价课标全国2卷解、概括析2017·新课标全国3卷新闻材料内容理解、概括分析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吴文俊的数学世界》当代数学家传主事迹和形象的分析往往与其他考点结合在一起,不适合单独列举。
概括心得成果析因谈兴趣与研究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当代作家概括原因观点析因分析关系及表现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一代通儒顾炎武》古代思想家概括特点敬慕原因谈对观点的看法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朱东润自传》现代学者概括要点自传特点是否同意传主观点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将军赋采薇》抗日将领传主志向理由分析探究具体原因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趋向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直考查传记。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2021学年)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作出分析,以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意理解的程度.文言文信息,是指史传文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局,语言、动作、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散文札记类的风物、意境、感悟、抒怀等;说理文的观点、论据、见解、看法、感慨等。
文言信息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文中限制,凸显出语境的相对完整,表现出上下文在筛选信息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筛选”关键词,“筛选”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动态思维过程,是一个“圈定”“辨析"“遴选”“提取”“整合"的完整进程.文言信息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筛选关键信息,如文章主旨、结论、见解、感悟等;二是遴选核心信息,如人物生平、性格节操、征集才干、品德性情等;三是提取主体信息,如人物形象、表现技巧、布局谋篇等。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小说阅读探讨)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4.探讨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用意(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谓“探讨”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行,开放题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1.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评价;2.情节结构是不是合理;3.对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解答探讨题也必然要从文本起身,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
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仍然强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用意,对某些问题做个性化解读。
探讨题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点,考查率达100%。
其考查形式一般为简答题。
探究题的命题形式多样,很难有一成不变的解题套路,因此试题难度较大。
做小说探讨题的注意事项1.明确任务。
即审明探讨任务,把握探讨的指向。
探讨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
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讨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
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讨意味。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按照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讨意味的观点。
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
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
即切近文本,尊重文本。
强调个性阅读,并非是能够离开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观点。
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样是个性阅读。
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离开文本,观点来自文本,论据一样不能离开文本。
小说常见主题或小说意蕴探讨类的思考对象“不同角度”: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社会、政治、教育。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doc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答这类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①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即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主次颠倒,更不能主观臆断。
②独立思考。
参照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积累,形成有个性色彩的评价,但不能离开个人的情感与感知。
③尊重公德,尊重事实。
评价允许有个性色彩,但绝不是单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随意褒贬,必须充分认知文本内容,并以尊重公德和事实为前提。
④拓展思路,追求深刻。
可以联系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结合文本的观点倾向、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现实主义的动态评价,才能更有深度。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文/莫斯其格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
“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
”“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总结附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活的艺术夏丐尊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聚居了好几日。
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家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
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
我得知就去望他。
云水堂中住著四五十个游方僧。
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
他住在下层,见了我微笑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到宁波三日了。
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罢。
”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他又和我说了些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
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很破旧的席子包的。
到了白马湖后,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那很破的席子大师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
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那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
”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了的。
第二日未到中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菜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大师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菜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
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的,我说:“这太咸了!”“好的!咸的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等的话。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鉴赏评价考点的考查要求是:(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能力层次级为D级。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它包含两个小考点:理解散文关键句子;品味散文精彩的语言。
高考试题有时考查其中一点,有时两点都考。
体会散文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散文语句的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要分析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探究关键语句在表达主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
语句的丰富含意是根据上下文分析的,有时也要站到全文的高度,根据文章的主旨来具体领悟语句的含意。
品味散文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清新绚丽,是自然美的具体体现,多用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的手法。
散文语言具有音乐美。
作家在散文作品中总是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的真情图景,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它包含两个小考点:①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欣赏作品的形象。
散文的形象,主要是作品中的意象,也有人物形象。
比如,试题中的“雪”就是一种意象,它在文中有着重要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散文的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
有一点认识非常重要: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会完全相同,因而其正确性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由于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不同形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赏析作品的内涵。
散文的内涵,是作品的内在意蕴,是散文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 压缩语段)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应用压缩语段)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1课考纲解读《XX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压缩语段考点的考查要求是: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根据要求准确提取信息、概括语意的能力。
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一、压缩语段的根本知识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精练、意思明了、文字较少的新语段。
其具体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根底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求概括表达出来。
压缩语段是将长文改短的根底,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
具体表现为三点:〔1〕对材料的理解;〔2〕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3〕语言概括与表达。
此考点的考查方式较多,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拟写导语,给概念下定义等。
这类试题一般与社会生活结合比拟紧密,反映了学以致用的原那么;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大,对信息准确、全面的提取与概括更显重要。
在命题上,压缩语段综合考查了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项能力,也有较好的区分度,是近年高考考察的一项重点。
压缩语段的备考功夫在课外。
要加强阅读中的信息筛选、要点提取、概括的训练。
看一那么报道,想一想标题怎样统摄全篇的,想一想导语怎样领起主体的。
或者试着写一句话新闻,试着拟一个标题,试着写一个导语。
解此类题要抓核、分层、明度、懂法。
压缩语段首先要确认语段内聚的核,这是关键;分层,将语段分成假设干个层次,用层意的“交集〞合成;明度,明确字数的限制;懂法,依据法那么压缩。
保存或摘录能说明中心内容的词句,删除冗余信息,简化句子或句意,改换简洁说法。
压缩语段主要有六种方法:第一,把握不同文体文段的主要信息。
不管是何种表达方式的语段,其压缩方法根本是一样的,一是在把握主旨的根底上筛选主要的信息,二是将主要信息按要求概括表达。
所以在压缩文段的题目中,把握文段的主要信息就显得很重要了。
所谓主要信息,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信息特点也不相同。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小说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不分版本第01课考纲解读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第一点小说的语言鉴赏。
小说语言的鉴赏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即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即作者的表达语言(用语特点和语言风格)。
表达在高考中往往有两大题型: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但在实际考查中,“体会语句含意〞和“品味语言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语句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赏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表达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体会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既要说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
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1.抓句子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提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包括性的语句。
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新大纲】【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
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
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
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2017年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
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而主观题难度设置有梯度,往往先为信息筛选,然后归纳,最后是个性解读。
2017年增加了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点、论据和论证的题目。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是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必考考点,一般为单独命题,个别省市将这一考点与理解概念、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有主观题形式。
试题内容一般要求考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对复杂的内容加以整理。
2018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考情分析三年高考题型分布表在2017年的高考试卷中,分别考到了分析文章结构和归纳内容要点两个考点。
应该作为备考的重点来对待。
考点梳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答这类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①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即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主次颠倒,更不能主观臆断。
②独立思考。
参照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积累,形成有个性色彩的评价,但不能离开个人的情感与感知。
③尊重公德,尊重事实。
评价允许有个性色彩,但绝不是单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随意褒贬,必须充分认知文本内容,并以尊重公德和事实为前提。
④拓展思路,追求深刻。
可以联系自己的理论知识,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结合文本的观点倾向、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现实主义的动态评价,才能更有深度。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文/莫斯其格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
“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
”“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
”“‘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从近几年高考对文学作品的考查情况来看,高考对文学作品的高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体裁多元化,小说、散文收到青睐。
现代诗歌和戏剧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2)国内外作品兼顾。
高考文学类阅读涉及到国内外作品,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进入高考试卷的趋势增强,考生在训练中不可轻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训练。
(3)体裁由大变小,具有人文性。
大主题文章逐渐淡出高考。
考生须注意反映人的意志情操、审美求真、生命价值以及人格精神的文章。
(4)题型更加开放。
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是近年各省高考的热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
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形散而神不散,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是和诗歌、戏剧、小说、辞赋并列的文学体裁。
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散文的类别有:(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诸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诸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我们还要了解哲理散文的三大思维方式: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
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
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
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高考散文阅读的理解考点,包含两个方面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级。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
也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重要词语”(含概念和短语)一般指:(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命题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
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上下语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
(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文章中有的词语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
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
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一文中的“落叶”,就是重要词语,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
它在文中“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理解了它的这两层意思才能正确理解全文的内容。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文章中有的词语关涉全文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
对此,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如《蝴蝶》一文中“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这句话形容母亲的乳房为什么用贬义词“干瘪”“残缺”?细品便会发现,正是这样的词语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了她为孩子费尽心血,蕴含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再如《忆刘半农君》“半农却……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其中“亲近”就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比如《忆刘半农君》最后一段中说:“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
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
”什么是“朋友的憎恶”?不理解这一点,就可能对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准。
原来,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
那么这“憎恶”里包含的作者的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比如,李存葆《雪野里的精灵》中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精灵”一词就很好地表现了小花“美丽”而又“纤弱”,“稚嫩”而又“顽强”,“充满活力”等特点;也透露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另如,闻一多《兽·人·鬼》开头说:“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
”句中的“杰作”使用了反讽手法,感情色彩特别强烈。
(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
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比如《忆刘半农君》中“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句中“陷沙鬼”“烂泥的深渊”都用了比喻修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
再如上面提到的“落叶”“杰作”“精灵”等,由于使用了得体的修辞,大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
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
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各类汉语能力考试必考的内容。
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
“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
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
(2)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着某种新意的、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
(3)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的、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
(4)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5)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
(6)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既精彩又较难理解的句子。
(7)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8)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比如,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用典句这类句子一般只有知道象征义、典故义后才能透彻理解。
(9)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
(10)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