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综述

合集下载

高血压综述论文范文

高血压综述论文范文

高血压综述论文范文高血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医学的进步高血压问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血压综述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血压综述论文范文篇一多数高血压患者通常只注意药物治疗,而忽视饮食治疗或饮食治疗不合理,常常导致治疗失效[1]。

饮食护理指导可以有效地控制体质量,防止和纠正脂类、蛋白、血糖代谢紊乱,预防或延缓动脉硬化,减少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5]。

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进行护理调控,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心内科收治的存在吸烟饮酒史的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36例,女4例,年龄41~79岁,平均(55.0±5.0)岁,病程1~25年,平均(6.5±1.0)年;对照组:男35例,女5例,年龄40~80岁,平均(57.3±5.4)岁,病程1~25年,平均(6.3±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如:一般护理、药物指导、饮食控制等。

观察组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2.1饮食总量的调控对于体重超标甚至肥胖的患者,要高度重视,因为两者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通过饮食控制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护理上首先可以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调整膳食,严格控制能量的摄入,把体重控制在标准体重范围内,肥胖者应节制饮食,减轻体重[3]。

1.2.2低盐饮食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低盐饮食要求患者每日食盐的摄入总量控制在5~10g,有研究表明,正常人群每日摄入量超过10g,则会大大超过机体的需要量,所以笔者建议,遵照WHO推荐的高血压患者每天的钠盐摄入量控制在1.5~3.0g较为适宜,护理上需要指导患者如何正确估计每日摄入的食盐量[4-5]。

1.2.3低脂饮食动物内脏中胆固醇含量高,能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食物中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容易促进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因此应减少对动物内脏和油脂的摄入[6]。

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意义以及文献

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意义以及文献

建议:加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 推广和应用,提高公众健康意 识,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文献评价与展望
评价:文献综述对高 血压健康管理的研究 现状进行了全面、客 观的评价,指出了存 在的问题和不足。
展望:文献综述对未 来高血压健康管理的 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 的建议和措施。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采用了系统评价的方 法,对高血压健康管 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 全面、客观的评价。
高血压健康管理可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和健康水平
改善生活质量
降低高血压风险:通过健康管理,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高血压带来的不适和痛苦
延长寿命:通过健康管理,延长高血压患者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通过健康管理,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家庭负担。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 风险
加强高血压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 认识和重视程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穿戴设备:通过监测血压、心率等数据,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远程医疗: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问诊和咨询,提高就诊效率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研究趋势:未来,高血压健康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多中心合作,研究方法将更加多 样化,研究内容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数据分 析、案例研究等
研究结果:高血压健康管理的 重要性、效果、挑战等
研究结论:高血压健康管理对 降低血压、预防并发症、提高 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的普及,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这种疾病给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对高血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概述近年来关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根据一项综合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血压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饮食、肥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此外,高血压还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和肾衰竭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高血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病理生理学、遗传学、干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关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体内钠钾平衡紊乱是高血压的关键机制之一。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还发现高血压与皮质醇水平的异常升高有关。

遗传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可能具有家族聚集性,这一结论得到了大量的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支持。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家族的样本收集和基因编码的分析,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多个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如ACE、ADRA1A、AGT和NPPA等。

在干预治疗方面,降压药物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当前,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限制盐摄入、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和手术疗法等。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降压药物如ARB和ACEI等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显示出良好的降压效果。

除了干预治疗,高血压的预防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

例如,减少钠盐的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适当控制体重和规律锻炼等都是降低高血压风险的重要手段。

未来的高血压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探索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次,基因组关联研究对高血压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或将继续深入研究高血压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此外,高血压的预防和干预治疗策略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研究对于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高血压综述论文

【论文】高血压综述论文

【关键字】论文高血压的的特征及其预防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和人们生活压力的逐年增大,以往在我们的一贯印象中只属于老年人群体的一些疾病也出现了病患年轻化的趋势。

高血压便是其中的一种。

因此,如何预防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也逐渐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了解高血压的病理特征和临床症状对于研究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的作用自然显得愈发重要。

关键词:高血压特征预防理论部分——高血压的定义及其特征一、高血压的医学定义和致病原因所谓高血压,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体内血压异常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

当一般人的舒张血压高于90mmHg,收缩血压高于140mmHg时即可判定出现高血压症状。

通常情况下,如果长期神经紧张或者情绪激动的人,其大脑内的高级神经皮层活动就会产生障碍,继而诱发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血管运动神经系统的调节障碍,从而全身小动脉痉挛,产生动脉压增高而产生头晕、心悸、耳鸣、昏厥等临床患病特征。

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通过医学界对高血压多年的研究发现,诱发高血压症状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点:一、遗传因素:多组研究数据表明,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

若父母均出生于有高血压病史的家庭,则他们的子女未来患上高血压的几率可达75%以上。

2、环境因素:现代人因环境因素患高血压的案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通过对多个因环境因素产生的病例的调查,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几种可致病因素:1、饮食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带油腻的食物(如大鱼大肉,油脂调料等)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有很多时候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另外,过多的烟酒应酬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导火线之一。

2、精神因素:现代人长期为工作和家庭奔波。

长时间精神紧张,生活压力大。

心脑血管的日常负荷早已超过健康水平,极易诱发。

c运动因素:生活压力大的人们越来越缺乏运动,光吃不练,体重超标。

d药物因素:现代人过分依赖药物,特别是部分年轻人为解决一些难言之隐,过分依赖计生类药物。

患高血压的几率既然也就越来越高。

高血压论文

高血压论文

高血压论文以下是一篇关于高血压的论文的简要提纲: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通过对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进行综述,论文总结了高血压的主要风险因素、血压的调控机制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

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

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关注高血压的病因和治疗,但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病因和发病机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多因素共同作用。

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年龄、身体活动水平等。

研究发现,一些特定基因突变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但具体机制还不清楚。

此外,氧化应激、免疫系统异常、内分泌紊乱等也可能参与高血压的发展过程。

诊断方法: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压的测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血压测量和常规测量等。

根据美国高血压协会的最新指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已有所调整,更加注重早期筛查和治疗。

治疗策略: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

非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包括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减少饮酒和戒烟等。

结论: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从本论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的病因和治疗还有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

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可能是更好的方法。

最终,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改进治疗方法,将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展。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高血压的研究概况-文献综述

国外高血压病的研究概况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原因有多种,总体可以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此国外医学专家对高血压病的分类、病因、治疗以及预防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1、高血压病的概况学者项氏[1]定义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压≥89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

收缩压≥140mmHg和舒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

亦即收缩压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的概况,学者邓氏[2]说道,高血压病即原发性高血压或简称高血压,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这个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如增龄就是一个明显的相关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也逐渐增加。

这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高血压,我们习惯性地称之为老年高血压。

由于老年人的特点,促发的因素更加复杂。

一部分老年高血压是由老年前期(45~59岁)或更早发生的高血压延续至老年期。

一部分是由于老年人器官的老化,调节功能下降,血管硬化和粥样硬化,更易促使血管的弹性减退,心脏搏血时的外周阻力增加,产生压力负荷型的血压增高。

高血压护理综述范文(实用)2024

高血压护理综述范文(实用)2024

高血压护理综述引言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人群的健康。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进行有效的高血压护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血压护理进行综述,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护理建议。

正文内容:一、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指持续性的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的状态。

2.高血压的诊断:高血压的诊断需要多次测量血压,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和家族病史进行综合评估。

二、高血压的分级和分类1.高血压的分级: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被分为三个等级:正常、正常高值和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危害和并发症1.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2.高血压对其他器官的危害:高血压还会影响肾脏、眼部和周围血管等器官的功能,引起相应的并发症。

四、高血压的护理原则1.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主要手段,包括降压药的选择、用药剂量的调整和药物的合理搭配等。

2.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对于高血压的管理同样重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的控制和体育锻炼等。

3.定期随访和监测:对于高血压患者,定期随访和监测血压是必不可少的,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五、高血压的护理措施1.定期测量血压: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测量血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2.饮食调节:高血压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限制高胆固醇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3.控制体重:体重过重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适当控制体重有助于稳定血压。

4.减少烟酒摄入:过量饮酒和吸烟会损害血管和心脏功能,高血压患者应尽量减少烟酒的摄入。

5.应对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引起血压飙升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患者需要学会应对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总结: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高血压资料全:国内外研究进展

高血压资料全:国内外研究进展

高血压资料全:国内外研究进展一、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高血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血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高血压是指在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水平,高血压可分为1级、2级和3级,其中1级高血压为140-159/90-99mmHg,2级高血压为160-179/100-109mmHg,3级高血压为≥180/≥110mmHg。

此外,根据病因,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而在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印度等,高血压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且男性高于女性。

高血压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此外,高血压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父母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其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

四、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有60%-70%的病例具有家族遗传背景。

环境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诱因。

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等均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疾病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肾脏调节血压功能异常;2)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4)血管内皮功能异常;5)胰岛素抵抗等。

高血压综述

高血压综述

引言概述:
高血压,也被称为动脉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高发率。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且伴有心脏、脑血管及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

本文旨在对高血压进行综述,包括其定义、病因、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内容:
1.高血压的定义
1.1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高血压的定义
1.2血压分类及标准(包括正常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分期等)
2.高血压的病因
2.1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2.2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3.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
3.1高血压的全球流行情况
3.2高血压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3.3高血压与遗传因素的关系
3.4高血压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4.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
4.1血压调节的生理原理
4.2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
4.3高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关系
5.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1高血压的早期无症状表现
5.2高血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5.3高血压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血压测量、血液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心电图等)
5.4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流程
5.5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结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由于其患病率高、病程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影响巨大。

了解高血压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高血压的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保障人们的健康。

同时,应该加强对高血压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以降低全球高血压的发病率,减少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综述doc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综述doc

抗高血压药物研究综述doc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增加了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是为了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降压药的分类二、降压药的研究进展1.利尿药:利尿药是一类通过增加尿液排泄以减少体液量的抗高血压药物。

目前常用的利尿药物有利尿酮、噻嗪类、襻利类等。

研究发现,利尿药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来减慢心率、降低心输出量以及降低外周阻力的药物。

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脏疾病,同时也可用于控制高血压。

然而,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如引起冠脉痉挛等。

3.钙通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是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钙通道来减少细胞内钙离子的流入,降低血管平滑肌紧张和心肌收缩力度。

常用的钙通道阻断剂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维拉帕米等。

研究发现,钙通道阻断剂能够有效降压,改善心肌缺血。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本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阻断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血管紧张素II的过程,从而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效应,降低外周阻力和液体聚集。

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

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具有很好的降压效果,并且对心肌缺血、肾脏保护等具有积极作用。

5.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与其受体的结合来减少外周阻力和液体聚集。

目前常用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有缬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等。

研究发现,该类药物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并且对心脏、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结论: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是为了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同类别的抗高血压药物具有不同的降压机制和药效特点,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的降压机制、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副作用,并将个体化治疗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文献综述4600字》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文献综述4600字》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文献综述目录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文献综述 (1)一、国内外用药进展 (2)二、临床应用的抗高血压药物 (2)1. 利尿药 (2)3. 钙通道阻滞药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 (4)5. AT1受体阻断药 (4)6. 中枢性降压药 (5)7. 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5)8. 神经节阻断药 (5)10.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6)11. 钾通道开放药 (6)12. 肾素抑制药 (7)三、总结 (7)高血压通常泛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增高降低程度变化为主要特征(其中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以及机体的功能或其他各种器质性损伤而同时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不仅仅是常见的慢性血管疾病,疾病,也是直接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最主要的一个具有危险性和影响力的因素。

与心肌梗死、中风、心力衰竭和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加相关[1]。

而抗高血压药物则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药物,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促进病情好转。

大多数高血压的具体原因不明,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少数原因可被查出,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的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有脑卒中、肾衰竭、心力衰竭、冠心病等。

且其中的各种并发症大多可能会导致严重死亡或严重致残。

总体来说,高血压疾病患者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合理预防治疗,其平均寿命会较正常人群至少缩短15~20年。

一、国内外用药进展目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国内外临床主要是通过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有研究表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中有将近7成是联合用药。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所联合发表的《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噻嗪类利尿药和钙通道阻滞剂是大多数临床医生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的首选[2]。

而欧洲近年来将单片复方制剂(SPC)推荐为联合治疗药物的首选,这种SPC主要是有两种药物组成,但仅限于RAS抑制剂和CCB或利尿剂----最近被推荐为首选的联合治疗药物,并且正在开发更多样化、低成本的SPC。

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治疗策略

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治疗策略

掌握 建立高 两者要互 补 ; 加强健 康教 育 、 促进 工作 , 及 高血压 知识 , 的专业知识 , 最新 进展 和动态 。③ 固定责任 医生 , 普 以 实行 档案制 , 防 、 预 随访 跟踪 服务 , 早期检 出的高血 社 区为基础 , 进行全体 人群 的预 防干 预 ; 对于 高危人 群 和高血 血压门诊 ,
危险 因素相关 。通过预防和干预危 险因素 , 可降低社 会群体危 社区 中相对 固定 的责任 医生和以病人为 中心的 良好 医患关系 , 可提 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④发 挥政 险度 。病 因预 防重 在干 预 不 良行 为和 健康 教 育 , 立健 康意 可提高病人治疗 的依从 性 , 树 实施 分级管理 , 府重 视与 否直接影 响社 区高血压 防 政 识, 提高人群健康水 平。据 2 世 纪 8 O O年代 美 国 S me报 道 : 府职能 , t l a r
维普资讯


20 07年 6月 第 2卷
第 3期
, + - 。 + 。 +
421
。 + 。 +
。 、
【 文章编号 ]6 3 7 8 2 0 ) 322 - 17 - 6 ( 0 7 0 4 1 3 7 4 0
} 综述与讲座 {
k 一+ 一+ ”+ ”+ -+ .
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高血 压病 发病率 下降 5 %。而病 因预防费 治 的 成 效 。 5 . 用仅为治疗费用的 1 1 。 目前病 因预 防最有效 的措施 就是开 13 三级预 防 /0
即减少 病残 或死 亡 , 促使 病人恢 复劳动能 力
尽量 干预疾病的 发展 和加重。医务 展 以社 区为主 的健康 教育等 综合 防治。具 体措施 有 :1 每个 或生 活能力 。以治疗 为主 , () 规 与病人建 立 良 人都要有预防保健常识 , 能够 自我保健 。( ) 儿童时期抓起 , 人员应提 高医疗 水平和 更新 知识 , 范化治 疗 , 2从 提高病人 的服药 依从 性 。为病人 制定 个性化的 培养健康 的生活方式 : 合理膳食 、 适量运 动 、 戒烟 、 限酒 、 心理平 好 的医患关

高血压医学论文综述

高血压医学论文综述

高血压医学论文综述在医学领域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血压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血压医学论文篇1浅谈高血压健康指导摘要: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的慢性疾病,其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是造成心血管意外及脑卒中的最主要危害因素,与此同时,也会引发慢性的闭塞性周围血管疾病及充血性的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动脉瘤等。

据全国进行的3次较大规模的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在65岁以上人群中患高血压者约35%,其中67.5%的患者血压未得到控制,其原因包括随意增减药量、未规律服药、随意换药,为按时测量血压或规律服药一段时间血压正常后停药,表现症状时服药等原因,出现服药-停药-服药循环.因此,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时不仅需要考虑其病因及临床症状等,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且适宜高血压个体患者的健康指导计划,有效地进行健康宣教,从而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治疗的依从性。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指导1高血压的概念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

2高血压诊断标准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诊断标准,即在非药物情况下,连续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重复测量的血压值达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3高血压分级3.1高血压如何分级高血压从病因上分为:①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95%的高血压都属于这种情况,一般中老年人的高血压都是这种高血压,降压治疗保护重要器官就行了;②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占到5% 最常见的是肾脏不好的患者。

3.2依据血压升高程度的不同,将高血压分为3级。

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95mmHg;高血压1 级(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高血压2 级(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高血压3 级(重度):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高血压病的综述

高血压病的综述

高血压病的综述高血压,也被称为高血压病,是人体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疾病,通常指收缩压(即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大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即心脏舒张时血液对动脉壁的压力)大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mmHg)。

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对全球人口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1. 高血压的分类高血压可根据病因、血压水平和并发症分为多个类型。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无明显病因的高血压,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

继发性高血压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高血压。

根据血压水平可将高血压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前期、高血压1级和高血压2级。

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2. 高血压的病因高血压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多种因素被认为与其相关。

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家族史是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肥胖、饮酒、吸烟等。

内分泌系统异常、肾脏疾病、药物诱发等也均可导致高血压。

3. 高血压的症状和诊断高血压大多数情况下缺乏明显症状,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头痛、头晕、乏力、心悸、耳鸣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很容易被忽略。

因此,定期测量血压对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高血压的诊断通常需要至少两次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测量,除外其他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如焦虑、运动等。

4. 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风险。

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减少盐摄入、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制酒精等。

药物治疗可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并发症风险进行选择,常用的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ACE抑制剂、ARB等。

5. 高血压的预防高血压的预防非常重要,因为一旦患上高血压,需要终身管理。

预防高血压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重、戒烟戒酒等。

高血压的综述

高血压的综述

高血压的综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也被称为高血压病。

它是指人体血液在动脉血管内的压力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高血压是一种无痛性疾病,常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它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危害却非常严重。

本文将对高血压的定义、病因、症状、检测、治疗以及预防进行综述。

一、定义高血压是指在多次测量中,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

根据血压水平的不同,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95%。

二、病因高血压病的病因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

遗传、生活方式、饮食、环境以及其他慢性病等都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高盐摄入、肥胖、缺乏体育锻炼、饮食不均衡、过度饮酒以及吸烟等不良习惯都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症状高血压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或因为其他疾病而被检测出高血压。

在一些情况下,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头痛、头晕、眩晕、心悸、耳鸣以及视力模糊等症状。

但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容易被忽略或归因于其他原因。

四、检测高血压的检测通常通过测量血压来进行。

血压应该在安静环境下测量,患者应该保持坐位或半躺位,放松身体,并将胳膊放在心脏水平位置。

常用的血压计有汞柱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两者在测量血压时均可准确、可靠。

在临床上一般会进行多次的血压测量,以确定是否存在高血压。

五、治疗高血压的治疗既包括药物治疗,也包括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血压来控制疾病的进展,包括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ACE抑制剂、ARB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

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减轻压力等,这些措施都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

六、预防预防高血压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建议减盐、少油、限制糖分和饮酒,合理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

此外,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高血压健康管理论文的文献参考

高血压健康管理论文的文献参考

参考文献:论文的参考 文献应完整、准确,包 括作者、文章标题、期 刊名称、出版年份、卷
号、期号、页码等。
论文注意事项
论文结构:明 确论文的结构, 包括引言、文 献综述、研究 方法、结果与 讨论、结论等
部分。
文献引用:正 确引用文献, 避免抄袭和剽
窃。
数据分析:使 用正确的数据 分析方法,确 保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的推广:通过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实现高血压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 长期管理,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高血压健康管理论文的写作技 巧与注意事项
论文写作技巧
明确主题:确定论文的 主题和研究方向,确保 论文具有针对性和实用
性。
结构清晰:论文结构应 清晰明了,包括引言、 文献综述、研究方法、 结果与讨论、结论等部
分。
逻辑严密:论文的论述 应具有逻辑性,论据充 分,论证严密,避免出
现逻辑漏洞。
数据准确:论文中的数 据应准确无误,避免因 数据错误导致论文结论
不准确。
语言规范:论文的语言 应规范、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口语化和过于
复杂的句子。
格式规范:论文的格式 应符合学术规范,包括 字体、字号、行距、页
边距等。
生率
高血压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主要关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以及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 习惯
国外研究现状:主要关注高血压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药物治疗,以及高血压患者的心 理和社会因素
研究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试验、实验室研究和系统评价等
研究结果:高血压健康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解决。
戒烟限酒:减少烟草和酒精 的摄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 风险

高血压病及防治论文

高血压病及防治论文

高血压病及防治论文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高血压病基础理论 (6)2.1 高血压病定义及分类 (8)2.2 高血压发病机制 (8)2.3 高血压病病理生理变化 (9)三、高血压病诊断与评估 (10)3.1 诊断标准与检查方法 (12)3.2 病情评估与分级 (12)3.3 高血压危险分层 (13)四、高血压病治疗策略 (14)4.1 生活方式干预 (16)4.2 药物治疗 (17)4.3 并发症预防与治疗 (19)五、高血压病防治实践 (20)5.1 社区高血压防治策略 (22)5.2 医疗机构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 (23)5.3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与教育 (24)六、高血压病研究进展与展望 (26)6.1 新疗法与药物研发 (28)6.2 高血压病精准医疗 (29)6.3 高血压病防治相关研究趋势 (30)七、结论 (31)7.1 研究成果总结 (32)7.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3)一、内容概括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普遍存在的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

这一病症不仅对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导致肾脏、眼睛等多个器官的并发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肥厚、心功能减退、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高血压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减少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均衡饮食、规律运动等,来降低血压水平;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降压药物进行治疗;三是定期监测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四是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危险分层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高血压病患者提供科学的防治指导。

高血压综述总结范文

高血压综述总结范文

摘要:高血压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对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流行病学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慢性病,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患病率逐年上升。

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7亿,占总人口的18.8%。

高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城市高于农村。

二、病因高血压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2. 不良生活方式: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血压升高。

3. 内分泌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异常等内分泌疾病可引起高血压。

4. 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也可导致血压升高。

三、临床表现高血压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以下临床表现:1. 头痛、头晕、耳鸣、眼花等。

2. 心悸、胸闷、气促等。

3. 面部潮红、手脚发麻、视力模糊等。

四、诊断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压测量结果,一般采用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五、治疗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低盐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

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高血压患者,如高血压危象、恶性高血压等,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预防高血压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健康生活方式:提倡低盐饮食、戒烟限酒、规律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

2. 定期体检:定期测量血压,及早发现高血压患者。

3. 早期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及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总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高血压综述

高血压综述

高血压综述高血压综述一、引言高血压,也被称为高血压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静息状态下血压持续升高。

它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

二、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1、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指持续的动态静息血压升高,其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2、高血压的分类高血压根据原发性和继发性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没有明确病因的高血压,占据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例。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高血压的病因高血压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各种慢性疾病等。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包括神经内分泌调节失常、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胸腔内静脉回流受阻、肾脏调节功能障碍等。

四、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高血压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病人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长期升高的血压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可导致心脏、血管、肾脏等多器官损害。

2、高血压的诊断高血压的诊断需要进行血压测量和相关的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肾功能检查等。

五、高血压的治疗1、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如饮食调整、体育锻炼、减肥等。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六、高血压的并发症与预防高血压长期不治疗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冠心病、心衰、脑血管病变等。

2、高血压的预防在生活中,通过适度运动、科学饮食、减轻精神压力等措施可以有助于预防高血压。

七、结语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和改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预防。

附件:1、血压监测记录表2、饮食调整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1、健康与医疗保险法 - 法律保障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和医疗保险权益的法律。

2、药品管理法 - 法律规定了药品生产、销售、使用和管理的各项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综述【关键词】高血压;诊断;预防;治疗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病、慢性病、中风等疾病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高血压防治不佳和相关伴随病症未能良好控制造成的。

高血压在老年人中极极其常见,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如能有效控制高血压并协同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将有效降低中风等老年病、慢性病的危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高血压预防1.1饮食强调低盐低脂饮食(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g,少吃动物内脏、油脂食物;多次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限制主食摄入,对于肥胖冠心病患者要控制体质量,对于嗜烟酒者要戒烟、控制饮酒量,制定高血压病饮食计划,如多摄入含钾、钙丰富的食品。

1.2运动根据个人年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

宜循序渐进,开始应该以轻体力活动为宜,如快步行走、健身体操等有氧运动,每天1~2次,每次30~60min。

保证充足的体休和睡眠。

对于睡眠差、易醒者,可在睡前喝热牛奶200ml,或40-50°C温水泡足或选择自己喜爱的放松神经情绪的音乐协助入睡。

1.3心理健康充分认识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解除心理压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1]已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2高血压诊断2.1病史询问要详细询问高血压患者的患病时间和程度,自觉症状和病情经过,还要了解以继发性高血压有关的体质量变化或夜尿情况,有无四肢乏力或蛋白尿。

询问与血压有关的药物(镇痛消炎药、中药、抗抑郁药等)的服用史。

因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有关,故还要详细询问高血压的家族史,仔细确认心血管疾病和肾疾病的等症状或既往史,以作为诊断时的参考。

2.2血压测定老年高血压的活动性较大,这是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仅凭一次血压测定并不能确切诊断。

要先去除摄取含咖啡因的食物、吸烟、饮酒、应激等影响血压的因素30min以上静坐15min以后,用尺寸合适的袖带,使袖带的位置与心脏保持统一位置高度测定。

在这样的条件下测定的,收缩压≥18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110mmHg二者同时具备或具备其中之一者,均应不失时机的开始药物降压治疗.未达到上述数值者,要求4周内来院2次以上,若收缩压平均值≥140mmHg或舒张压平均值≥90mmHg二者同时具备或具备其中之一者,诊断为高血压[2]。

2.3听诊间隙听到柯氏音的第一音后,有时可出现动脉搏动音短暂消失后又复听到的现象,应将最初听到的动脉搏动点作为收缩压。

如果不注意测定,往往会使血压值出现过低评价。

这点对于老年人必须注意,在并用触诊法测定时,需要将血压计袖带内的压力达到足够高。

2.4假设高血压对动脉硬化显著的患者用袖带血压计测定血压时,袖带并不能将动脉血管完全压迫,有时较之直接法测定的血压值显著为高,称为假性高血压。

实际上其发生率较低,与真正高血压者不同,他们几乎没有脏器损害。

2.5血压的波动性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减少血压波动的缓冲能力低下,故与年轻人相比,其血压的波动性较大。

有时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医师和患者谈话所引起的精神性应激就使血压显著上升,但进行2~3次诊察后,血压又大致降至正常水平。

因此,在判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疗效时,绝不能仅凭一次血压测定来决定,应该在2~4周内多次来院测定血压,同时参考家庭血压测定结果也十分重要。

直立性低血压和餐后定血压也多见于老年人,为此不仅要测定坐,卧位血压,还应测定立位血压。

在考虑有餐后低血压存在的可能性时,还必须对进餐的时间加以确定。

2.6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与青中年一样,约5%。

不过,其原发病的构成有所不同,特别是老年人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性高血压较少,而发生率最高的为肾性高血压,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盂肾炎,淀粉样变性等。

对伴有肾功能损害的病历,必须确认高血压,的发生时间和蛋白尿等的出现时间。

此外,作为老年继发性高血压中最为重要的是肾血管性高血压。

当听到腹部血管杂音,或在高血压治疗中血压急速上升,降压药的效果减弱,或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引起肾功能恶化时,首先应怀疑本病。

老年人服用中药者也较多,必须注意由此引起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症。

3 高血压治疗3.1降压药物的选择选择降压药物时,应考虑是否为理想的长效,降压平稳和强效的降压药,药物对临床硬重点(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影响,药物对靶器官结构重构的影响﹙中间终点﹚。

药物对代谢紊乱的影响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耐受性及经济承受能力等。

对于血压轻度升高,总体心血管风险偏低或中等的患者,起始治疗可选择单药治疗;对于2级3级或总体心血管风险较高或极高的高血压患者,最好选择2种降压药物低剂量联合应用作为初始治疗,如有必要,随后可增加药物剂量和药物种类。

对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和老年患者,通常应逐渐降压,而对高危高血压患者,应尽快将血压降到目标水平,起始最好联合用药并快速调整剂量。

当然,在药物治疗前或治疗时均应教育患者戒烟、限盐、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积极控制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血糖、血脂等以及主张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特殊人群应按照心血管疾病指南实施个体化治疗。

对高血压患者应长期随诊,督促治疗实施情况,观察个体患者对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3.2丹参酮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丹参酮是丹参主要的脂溶性有效活性成分,是中药丹参根的乙醚提取物,主要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等。

李欣等观察了丹参酮对实验性动脉再狭窄的影响。

结果发现经丹参酮治疗4周后,动脉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显著减小(P均<0.05),相对血管面积显著增大(P<0.01);实验还发现丹参酮治疗组结扎侧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减轻,而空白组则增厚,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丹参酮可抑制内膜增生,对血管再狭窄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

同时还发现丹参酮具有改善冠状动脉,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止心肌肥厚、防治心律失、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

此外,丹参酮还具有减轻脑缺血缺氧损伤、防治再灌注损伤、抑制心和脑微粒体Na ﹢,K﹢-ATP酶Na﹢,K﹢-ATP酶与正性肌力相关作用。

3.3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孙立群等研究了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发现氨氯地平对血管有选择性扩张作用,并有抗心绞痛和抗心律失常作用。

8h左右血药浓度达高峰,7~8d后血药浓度达稳态,半衰期为35~50h,为长效制剂,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依那普利为长效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作用约为卡托普利的3~5倍,对肾性高血压作用特别显著,能增加肾血流量,主要通过抑制ACE活性,使血管紧张素生成及缓激肽的降解减少,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大动脉的顺应性,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且对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及一些并发疾病也具有较好的疗效,主要表现为减少肾小球硬化,减轻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收缩功能等。

本品1h起效,活性型依那普利达峰浓度为4h,半衰期为11h,维持24h,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在降压效果和降压幅度方面无明显差异,对心律影响无显著差异。

2种药物降压平稳,不会因1d内血压波动范围大而造成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疗效肯定,只需每日服用1次即可平稳血压,且不良反应小,适合老年1~2级高血压患者长期门诊应用。

这符合老年高血压治疗策略所主张的一线治疗应选择单药治疗方案。

此外,氯胺地平除降压外对缺血性心脏病有疗效。

依那普利除降压外对心脑肾器官有远期的保护作用,尤其对左心功能不良有改善和保护作用,建议临床上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药物治疗。

4 小结全球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居死亡率第一位。

人类的健康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有着重要关系。

因此,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为主。

少吃过咸食物、少吃酸性食物,不吸烟喝酒、加强体育锻炼、定期体检、保证生活规律性。

对于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规率服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韩亚利等。

社区内高血压病治疗观察「J」。

社区卫生与健康,2007,5(3):243-244「2」李欣,张蓉,林治荣,丹参酮抑制血管平滑肌异常增殖的实验研究「J」。

中国药理通讯,2003,20(1):35「3」谭为华,卫蓉,丹参酮在心脑血管疾病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52-54「4」孙立群,宁桂兰。

氯氨地平与依那普利治疗社区老年1、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比较「J」。

药物与临床,2006,14(5):552-553 「5」丁良菊,刘经华,刘艳秋.对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J].牡丹江医学学报,2007,28(4):98,「6」朱文玲.降压药物合理选择[J].临床药物治疗,2007,5(5):16-21.,「7」徐绮,朱金林,王崇行.一表两方法治疗社区高血压病的初步探讨[J].社区卫生保健.2006,5(5):322-323.,「8」倪卫子.复方卡托普利联用尼群地平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治疗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324-325.,「9」王可欣,丁淑英;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诊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年06期,「10」宛新铮,罗菊明,胡敏麟;高血压病中医证型转化的初步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1期,「11」刘华;;老年人高血压病和脑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12」洪祥桃;洪宋贞;;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探讨——附184例疗效观察[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13」卓文燕,徐安定,李虹,余科,陈明星,林秀华,冯凤玲,罗志耘;高血压病程与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脑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1期,「14」黄晓波;胡蓉;;高血压病流行状况及预防策略[J];重庆医学;2006年02期,「15」孙英贤;;中国农村高血压发病和治疗的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