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是如何看待战争的?A. 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B. 认为战争是必要的手段C. 认为应该避免战争D. 认为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答案:D2. 曹刿在文中提到了哪些战争策略?A. 先发制人B. 以逸待劳C. 诱敌深入D. 以上都是答案:B3. 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军队的规模B. 士兵的士气C. 将领的智慧D. 战争的时机答案:C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是一篇关于______的论述。
答案:战争策略2. 曹刿在文中提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体现了______的战争思想。
答案:以逸待劳3.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______,更在于______。
答案:军事实力;战略智慧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争策略及其意义。
答案:《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争策略主要是“以逸待劳”,即在战争中,要避免盲目进攻,而是要等待敌人疲惫,然后发起攻击,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种策略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战争的策略性和智慧性,而不是单纯的力量对抗,体现了战争的深层次思考。
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是如何论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的?答案:曹刿在《曹刿论战》中并没有直接论述战争的不可避免性,而是通过提出战争策略,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理解和态度。
他认为,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通过智慧和策略,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减少战争的损失。
四、论述题1. 论述《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战争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曹刿论战》中,曹刿的战争观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策略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上。
他强调以逸待劳,等待时机,用智慧而非蛮力取胜。
这种战争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军事家和战略家都受到了曹刿思想的启发,将这种以智取胜的战争策略运用到实际的战争中,提高了战争的效率和成功率。
2. 分析《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争策略,并讨论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智慧对决,也是兵法中的经典之一。
曹刿以智慧和谋略击败了强大的敌军,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下面是一些关于曹刿论战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练习题一:曹刿如何利用地形优势来取胜?答案:曹刿在论战中,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来取得胜利。
他选择在狭窄的长坂坡上布阵,使得敌军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
同时,曹刿还在坡上设下伏兵,使得敌军在攻击时受到了重创。
通过合理利用地形,曹刿成功地削弱了敌军的实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练习题二:曹刿如何利用心理战术来击败敌军?答案:曹刿在论战中巧妙地利用了心理战术来击败了敌军。
他派出使者向敌军传递了一封密信,声称自己部队内部存在不和,士气低落。
这样一来,敌军对曹刿的部队就产生了轻敌之心。
曹刿趁机出击,配合地形优势和伏兵,成功地打乱了敌军的阵型,最终取得了胜利。
练习题三:曹刿如何运用谋略削弱敌军的实力?答案:曹刿在论战中巧妙地运用了谋略来削弱敌军的实力。
他在坡上设下伏兵,使得敌军在攻击时受到了重创,士气大幅下降。
同时,曹刿还利用心理战术,使得敌军产生轻敌之心,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通过这些手段,曹刿成功地削弱了敌军的力量,为自己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
练习题四:曹刿论战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案:曹刿论战给我们的启示是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曹刿通过合理利用地形、运用心理战术和谋略,成功地打败了实力强大的敌军。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强敌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力量和武力,而是应该运用智慧和谋略。
只有通过合理的策略和巧妙的手段,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胜利。
练习题五:你认为曹刿论战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答案:在曹刿论战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智慧和谋略。
曹刿通过巧妙地利用地形,运用心理战术和谋略,成功地击败了敌军。
这表明,在战争中,智慧和谋略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无论实力如何强大,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谋略,就很难取得胜利。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福建福州)阅读《曹刿论战》,完成9~13题。
(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分)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贵州安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 题。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何人?A. 一位著名的军事家B. 一位政治家C. 一位文学家D. 一位历史学家2.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提出了哪些战术思想?A. 以逸待劳B. 以守为攻C. 以攻为守D. 以战养战3.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武器装备B. 士兵数量C. 战术策略D. 天时地利4. 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味着什么?A. 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B. 军队可以被打败,但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C. 军队可以被征服,但个人精神不能被征服D. 军队可以被领导,但个人不能被命令5.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如何对待战争?A. 以战止战B. 以和为贵C. 以攻为守D. 以守为攻答案:1. A 2. C 3. C 4. A 5. A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是曹刿论战中的经典名言。
3. 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了________的战术思想。
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________,还取决于________。
5. 曹刿论战中,曹刿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1. 战术策略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以攻为守4. 武器装备,战术策略 5. 个人信念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术思想。
2.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如何论述战争胜负的?3. 曹刿论战中,曹刿对个人信念的重要性是如何强调的?答案:1. 曹刿在论战中提出了以攻为守的战术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防守。
2.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士兵数量,更重要的是战术策略和个人信念。
3. 曹刿强调个人信念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
四、论述题1. 结合曹刿论战,谈谈你对战争胜负因素的理解。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师:伐:(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谋:(3)衣食所安.安:(4)弗.敢专.也弗:专:(5)对.曰对:(6)虽不能察.察:(7)必以情.情:(8)忠.之属.也忠:属:(9)战则请从.从:(10)齐师败绩..败绩:(11)公将驰.之驰:(12)既.克既:(13)一鼓作.气作:(14)彼竭.我盈.竭:盈:(15)难测.也测:(16)惧有伏.焉伏:(17)望其旗靡.靡: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彼竭我盈,故克之。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内容理解。
(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①政治方面:②军事方面:(2)有人认为《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鄙”,也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3)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遍.遍:(2)神弗福.也福:5.(2019·衡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可以.一战以.君之力C.战于.长勺所恶有甚于.死者D.登轼而.望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答案【小题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2分)【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分)【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2分)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⑴ 《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⑵ 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⑶ 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⑷ 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⑴ 小信未孚。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今天店铺将与大家分享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文章相关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曹刿论战》练习题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小大之狱( ) 牺牲玉帛( )登轼而望之( ) 公将驰之( )解析:可结合语境,通过辨析去掌握,在辨析中去分析、比较。
答案:参与目光短浅案件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车前横木驱车追赶2.辨析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 (2)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结合具体句子句意来分析。
答案:(1)所以原因(缘故)(2)凭、凭借把3.下面是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断句能判断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断句时要考虑字义、句意及语气。
答案:C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1)例:战于长勺(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刻唐贤人诗赋于其上(2)例:肉食者谋之( )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登轼而望之D.公与之乘解析:本题通过用不同文章中的同一个字考查我们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答案:(1)D (2)A《曹刿论战》练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小大之狱( ) 公将鼓之( )公问其故( ) 望其旗靡( )解析:结合语言环境回答,不要以今义释古义。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下册的一篇必读文言文,该课文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鲁庄公十年,全文二百二十二字。
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曹刿论战》文章阅读:十年2春,齐师3伐4我5。
公6将战,曹刿(guì)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7谋8之,又何间9(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10,未能远谋。
”乃11入见。
问:“何以战12?”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13,必以分人14。
”对曰:“小惠未遍15,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16(bó),弗敢加17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18(fú),神弗福19也。
”公曰:“小大之狱20,虽不能察21,必以情22。
”对曰:“忠之属也23,可以一战24。
战则请从25。
”公与之乘26,战于长勺27。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8。
公将驰29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30,登轼31(shì)而望之,曰:“可矣。
”遂32逐33齐师。
既克34,公问其故。
对曰:“夫(fú)战,勇气也35。
一鼓作气36,再37而衰,三38而竭。
彼竭我盈39,故克之。
夫(fú)大国,难测40也,惧有伏41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2,故逐之。
”《曹刿论战》词句注释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论战练习(含答案)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曹(guì)又何(jiàn)焉肉食者(bǐ)(fú)敢专也小惠未(biàn)大小之(yù)小信未(fú)下视其(zhé)二、古今异义:1.伐:齐师伐我。
古:今:2.间:又何间焉。
古:今:3.鄙:肉食者鄙。
古:今:4.牺牲:牺牲玉帛。
古:今:5.加:弗敢加也。
古:今:6.信:必以信。
古:今:7.狱:小大之狱。
古:今:8.虽:虽不能察。
古:今:9.再:再而衰。
古:今:10.忠:忠之属也。
古:今:三、词性活用:1、福:神弗福也2、鼓:公将鼓之四、通假字:小惠未偏五、一词多义:1.请:曹刿请见战则请从2.从:战则请从民弗从也3.故:公问其故故克之六、虚词:1、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信可以一战2、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公将鼓之3、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曹刿请见()a、拜见b、看见c.引见d.见到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a、相信b、信服c.确实d.信用③彼竭我盈,故克之()a、充满b.有余c.旺盛d.节约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a、因为b.按照c.用d.把4、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句是()A.神情与苏、黄不属。
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四、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列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本语段选自课文(),相传作者是。
2.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写在文中的括号内。
(实用 好用)《曹刿论战》练习(含答案解析 新)

《曹刿论战》练习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有“养”的意思B.小信来孚孚,信服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D.遂逐齐师遂,于是,就2.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又何间焉(间,参与)B.必以信(信,相信)C.虽不能察(察,明察)D.小大之狱(狱,案件)3.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何陋之有何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言语粗鄙鄙C.患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属D.下视其辙其如土石何?其4.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未能远谋弗敢加也未弗B.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安C.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加D. 望其旗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登轼而望之临溪而渔(《醉翁亭记》)而B. 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C. 何以战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以D. 乃入见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乃6.曹刿的“远谋”表现有误的一项是()A. 政治公平,取信于民B. 精于谋略,知己知彼;善于观察,把握时机C. 洞察时政,进谏献言D. 急躁冒进,取胜心切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兵力多寡B. 武器先进C. 士气高昂D. 策略得当2.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到,战争的胜负与什么有关?A. 天时地利B. 将帅的勇猛C. 士兵的忠诚D. 民众的支持3.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是如何分析战争的?A. 通过历史案例B. 通过兵法理论C. 通过实地考察D. 通过占卜预测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A. 军事实力B. 政治因素C. 经济基础D. 心理战术5.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什么意思?A. 军队可以被打败,但个人意志不可被征服B. 军队的指挥官可以被更换,但士兵的志向不可改变C. 军队可以被解散,但个人的信仰不可动摇D. 军队可以被俘虏,但个人的意志不可被剥夺答案:1.D 2.D 3.B 4.B 5.A二、填空题6. 《曹刿论战》是一篇论述战争策略的古代文献,其作者曹刿是______时期的著名军事家。
7.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实力,还与______、______等因素密切相关。
8.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出,战争的胜利需要“知己知彼”,这体现了______的战争观念。
9.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强调,战争的胜利需要“以逸待劳”,这体现了他重视______的战术思想。
10. 《曹刿论战》中提到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味着战争是国家的______,必须慎重对待。
答案:6. 春秋 7. 政治经济 8. 知己知彼 9. 以逸待劳 10. 大事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争胜利的三个条件。
12. 根据《曹刿论战》,曹刿是如何论述“以逸待劳”的战术思想的?答案:11. 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出,战争胜利的三个条件是:首先,必须了解敌人的意图和动向;其次,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实力和条件;最后,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以逸待劳,等待敌人的疲惫。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共10篇)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共10篇)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 曹刿论战练习题,越多越好!《曹刿论战》练习题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2、忠之属也()3、公将鼓之()4、公与之乘()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今义: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6、再而衰古义:今义:7、必以情古义:今义: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B、写齐师败绩的情况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必以分人”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10、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意思是.11、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12、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13、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二): 曹刿论战练习题;准确的说,曹刿请见的时间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曹刿请见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三): 关于曹刿论战的习题~(明天就要交啊)原问: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2.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3文中用了哪些事列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①②③④4.第一段文字写出曹刿具有什么特点十年春......战则请从.为第一段公与之乘.....遂逐齐师.为第2段后面的都是第3段.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公将鼓之,刿曰:“未可.”D.公将驰之,刿曰:“未可.”4.第一段文字写出曹刿具有什么特点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四): 曹刿论战练习题..1.彼竭我盈,故克之.说明进攻__________________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3.齐鲁之战(又称长勺之战),在我国古代军事战例中被称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范战例之一.请再举2个类似的战例__________,___________4.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1讲究时机.2小心有埋伏.3以少胜多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4交战双方和鲁国是自卫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五): 证求曹刿论战曹习题精选待修改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3、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4、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4.本文说明了必须①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③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5.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6.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6.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等等.7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1)战前:(2)战中:7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8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8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9文中表现了曹刿的那些品质和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你是否赞同曹刿的“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理由11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5)肉食者谋之(6)夫大7国,难测也,惧有伏焉(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略 3,交代了曹刿进见的原因 4,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和独特的政治思想 9,位卑未敢忘国,爱国,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独特的政治思想10,略写了作战过程,因为文章主题为论战,主要讲述曹刿的作战思想,详略的当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六): 初三下学期语文课本配套练习《曹刿论战》中的另外两个课外文言文的题目,不是语文书上的。
《曹刿论战》课后练习和答案

《曹刿论战》课后练习练习和答案一、基础巩固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驰: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再:________。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靡:________。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________。
(5)虽欲言,无可进者虽: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________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________的原因。
4.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________。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________。
二、以下1~7题,请用原文作答。
1.曹刿请见的历史背景是________。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
3.能体现曹刿的“取信于民”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
4.曹刿选取的进攻时机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5.曹刿选择追击的时机是在________后,理由是________。
6.文章刻画了两个人物,请分别概括曹刿和庄公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齐师伐我/伐竹取道B.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C.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D. 既克,公问其故/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3. 从全文看,对鲁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鲁庄公大敌当前,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
《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

)
(3)易置军吏 (到、等到 )
2、赵括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夸夸其谈(自大、自负、自满)、精明
跟从
击鼓进军
大败 驱车追赶
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第二次
(士气)枯竭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估计、推测
倒下
三、翻译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三、翻译句子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安身的东西,从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5、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 虚报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三、翻译句子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 情(合理裁决)。
当权者
参与
目光短浅
独自享用 遍及、普遍
虚夸、夸大 诚心
保佑 诉讼案件
实情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
二、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思
10、战则请从 11、公将鼓之 12、齐师败绩 13、公将驰之 14、下视其辙 15、登轼而望之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7、彼竭我盈 18、难测也 19、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习题
一、给下列红色词注音
曹刿
guì
又何间焉
jiàn
肉食者鄙 bǐ
弗敢加也
fú
小惠未徧 biàn
小信未孚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附答案)《曹刿论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bó móu f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军队(讨伐,攻打)(2)齐师败绩..(大败)(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不)(虚报夸大)(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诉讼案件)(即使)(明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3曹刿请.见(请求)4、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5、其.乡人曰(他的)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公与之.乘(代曹刿)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进军)(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小大之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曹刿论战练习和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曾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即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⑴肉食者鄙鄙:⑵神弗福也福:⑶小大之狱狱:⑷望其旗靡靡:⑸小惠未徧徧: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①又何间焉间: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③立有间,扁鹊出间:⑵①弗敢加也加:②而山不加增加:③万钟于我人何加焉加:⑶①即克,公问其故故: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故:⑷①民弗从也从:②战则请从从:⑸①其乡人曰其:②公问其故其:③望其旗靡其:⑹①公与之乘之: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之:③怅恨久之之:④何陋之有之:⑤马之千里者之:⑥西蜀之去南海之:⑦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之:⑧肉食者谋之之:⑨登轼而望之之: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⑶彼竭我盈,故克之⒋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决定长勺之战的胜负的要素是“人和”,根据上文内容推测,齐军之败,在哪一方面证明了孟子“人和”最重要的观点:()A.城非不高也B.池非不深也C.兵革非不坚利也D.米粟非不多也⒌阅读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⑴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⑵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⑶为什么“齐人三鼓”以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⑷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⒍下列加点的“者”字与“肉食者谋之”中的“者”字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募有能捕之者B.后遂无问津者C.陈胜者,阳城人也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⒎举中外历史上著名爱国将领一位,说说事迹,谈谈带给你的启示。
20《曹刿论战》(精选练习附答案解析)

曹刿论战(附答案解析)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牺牲玉帛.()望其旗靡.()小信未孚.()登shì而望之()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2)弗敢专.也(3)必以情.(4)忠.之属也(5)公将鼓.之(6)下视其辙.(7)既.克,公问其故.(8)难测.也3.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B.在骨髓,司命之所属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必以信.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C.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D.可以一战.何以战.5.填空。
(1)《曹刿论战》一文选自我国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________________》,该书旧传为时期鲁国史官____________所作。
(2)本文记叙的是齐国和鲁国之间的________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
6.班级正在开展以“勇于担当,兼济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
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
(60字左右) (2)【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下联: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下联:(3)【论述修改】李明同学在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后写了一篇心得,请你帮助修改。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
[甲]纪录片播出后发生了广泛影响。
[乙]人们不仅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为他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
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一、课文知识与理解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
7、再而衰古义:今义:
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9、必以情:古义:今义:
(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从:_______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译文: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曹刿论战》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jiàn mǐbiàn zhé suìbǐbó móu f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军队)(讨伐,攻打)(2)(大败)
(3)(不)(虚报夸大)
(4)(诉讼案件)(即使)(明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战则请从(跟从,跟随)
3、曹刿请见(请求)
4、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其乡人曰(他的)
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公问其故(他,指曹刿)公与之乘(代曹刿)
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登轼而望之(代齐军)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名作动,赐福,保佑)
2、名作动,击鼓进军)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
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八)文学史常识
左丘明齐师伐我
1、(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评分:共2分。
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
2、B 评分:共2分。
3、(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评分:共2分。
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
4、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